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燕尾藓属(Bryhnia Kaurin)被处理为狭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 Schimp.s.str.)的异名,燕尾藓属已不复存在。笔者对原分布于中国的5种燕尾藓属植物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学修订,结果如下:短尖燕尾藓(B.hultenii E.B.Bartram)、燕尾藓[B.novae-angliae(Sull.Lesq.)Grout]和毛尖燕尾藓(B.trichomitria DixonThér.)被移入狭义青藓属并处理为短尖青藓[Brachythecium hultenii(E.B.Bartram)Min LiY.F.Wang]、燕尾青藓[B.novae-angliae(Sull.Lesq.)A.Jaeger]和东亚青藓[B.trichomitrium(DixonThér.)Huttunen,Ignatov,Min LiY.F.Wang];短枝燕尾藓(B.brachycladula Cardot)被移入鼠尾藓属(Myuroclada Besch.),并处理为羽枝鼠尾藓[M.longiramea(Müll.Hal.)Min Li,Y.F.Wang,IgnatovHuttunen]的异名;密枝燕尾藓[B.serricuspis(Müll Hal.)Y.F.WangR.L.Hu]移入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 Min Li,Y.F.Wang,IgnatovB.C.Tan),并处理为拟异叶藓[P.dumosa(Mitt.)Min Li,Y.F.Wang,IgnatovB.C.Tan]的异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姿藓属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美姿藓属Timmia Hedw。植物共有4种。通过实地采集和标本鉴定,确认中国产苔藓植物共有5种,其中的纤细美姿藓为中国新记录。本文对该属每种植物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分种检索表,同时对它们的分类特征、地理分布也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羽枝藓属(Pinnatella)和凋叶藓属(Caduciella)植物.简要讨论了羽枝藓属和凋叶藓属的系统位置.确认华南地区产羽枝藓属4种,即爪哇羽枝藓(P.anbigua)、纤细羽枝藓(P.anacamptolepis)、嵌边羽枝藓(P.intralimbata)和东亚羽枝藓(P.makinoi),凋叶藓2种,即广东凋叶藓(C.guangdongensis)和凋叶藓(C.mariei).其中爪哇羽枝藓为广东、贵州、海南岛之新记录,纤细羽枝藓为中国大陆(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之新记录,东亚羽枝藓为福建、广西和海南岛之新记录,广东调叶藓为海南岛之新记录,暂将P.alopecurioides处理为存疑种。本文还包括分种检索表、各种的简要识别特征、产地及生境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对世界异叶藓属(Kindbergia Ochyra)植物进行系统研究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分布的该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结果表明:(1)中国分布的“树状异叶藓”[K.arbuscula(Broth.)Ochyra]、“异叶藓”[K.praelonga(Hedw.)Ochyra]和密枝燕尾藓[Bryhnia serricuspis(Müll Hal.)Y.F.Wang & R.L.Hu]为K.dumosa(Mitt.)Ignatov & Huttunen的错误鉴定;(2)因树状分枝的植物体、异形的茎枝叶、近及顶的强壮中肋和明显下延的叶基等特征不同于青藓科现存任一类群,故将中国分布的“异叶藓属”植物移入新建属——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 M.Li,Y.F.Wang,Ignatov & B.C.Tan)中;(3)拟异叶藓属区别于异叶藓属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假鳞毛半圆形至三角状半圆形,先端钝或平截;孢蒴倾立至水平;蒴盖圆锥形。(4)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发现异叶藓属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我国丝瓜藓属Pohlia两新种,即产自云南的明齿丝瓜藓 P.hyaloperistoma Zhang,Li &; Higuchi和产自西藏的疏叶丝瓜藓P.macrocarpa Zhang,Li&;Higuchi。前者主要特征为蒴齿透明无疣,后者孢子体大型且雌雄异株。  相似文献   

6.
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筛齿藓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植物标本馆(H)研究Dr.T.Koponen 1970年在台湾采集的部份苔藓标本时,发现了筛齿藓(Coscinodon cribrosus (Hedw.) Spruce)。筛齿藓属(Coscinodon Spreng)为中国植物新记录属,特此报道。筛齿藓的主要区别特征为:(1)植物体矮小,呈丛生垫状,叶先端具透明毛尖;(2)叶披针形,中肋两侧具明显长纵褶;(3)叶基部细胞长形至长方形,薄壁;(4)蒴柄短,孢蒴内隐于孢叶之中;(5)蒴帽大,钟形,具纵褶,覆盖大部孢蒴;(6)蒴齿具筛孔。  相似文献   

7.
王晓宇  汪德秀 《广西植物》2005,25(2):102-103,i007
通过对采自贵州全省的700余份真藓科(Bryaceae)植物标本的整理和鉴定,发现其中的一标本为中 国短月藓属(Brachymenium)新记录种:黄肋短月藓(新拟名)(BrachymeniummacrocarpumCard.)和真藓属 (Bryum)一新记录变种:拟三列真藓短尖变种(新拟名)(Bryumpseudotriquetrum(Hedw.)Gaerth.var.ela tumNog.)。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河北省丛藓科典型旱生藓类芦荟藓属(Aloina Kindb.)和盐土藓属(PterygoneurumJur.)植物4种,其中盐土藓属为河北新记录属,盐土藓[Pterygoneurum subsessile(Brid.)Jur.]和刺叶芦荟藓(Aloina cornifolia Delgad.)为河北新记录种。讨论了各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特点,绘制了形态结构图,并编写了河北省丛藓科芦荟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MaxEnt比较中国砂藓属与紫萼藓属植物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紫萼藓属(Grimmia) 172个、砂藓属(Racomitrium) 181个国内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 9.3软件,定量预测了紫萼藓属与砂藓属植物在“属”水平上在我国各省区的生境适应性特点.预测结果表明,紫萼藓属植物在浙江(0.7099,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下同)、江苏(0.6212)、北京(0.5987)、天津(0.5648)、云南(0.5532)、辽宁(0.5515)、台湾(0.5422)、安徽(0.5398)和吉林(0.4945)有较高的气候适应性,而砂藓属植物在浙江(0.889)、上海(0.6564)、香港(0.5897)、台湾(0.5858)、贵州(0.5354)、湖北(0.5039)、云南(0.4885)、重庆(0.4871)、江苏(0.4793)和安徽(0.4552)具有较高的生境适宜性.对砂藓属与紫萼藓属的分布预测范围进行比较发现,砂藓属植物在香港、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海南和台湾的生境适应性比紫萼藓属的总体上要高,而在江西、福建和湖南,两属的分布概率比较接近,其余省区则紫萼藓属植物的生境适宜性比砂藓的要高.紫萼藓属植物属于典型的温带性种类,其分布主要在高海拨的寒冷地段.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球藓密疣变种在中国的新分布。该变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拍照,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6种群落:1)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兰灰蜈蚣衣(Physcia caesia)群落;2)黑穗石蕊(Cladonia amaurocr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天山野生果树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多年调查和初步统计,新疆天山山区的野生果树种类有81种,由于新疆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强烈影响,野果林分布范围缩减、面积下降,物种减少,有的濒临灭绝状态,必须引起重视,本研究提出了新疆野生果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及对策:(1)加强新疆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2)开展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工作,保育和开发利用并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3)应及早建立新疆新源野苹果林自然保护区和霍城大西沟野生樱桃李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Schrenk spruce (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is study, four Schrenk spruce tree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with dendrometers from 27 April to 30 September 2014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goal of this monitoring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ain growing season of Schrenk spruce and to analyze intra-annual radial growth variabi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dail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u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ritical growing season of Schrenk spruce is from late May to late July and that the rapid growth stage is from mid-June to early July. Meanwhile, in the growing season, changes in the radial growth of Schrenk spruc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aily temperature, evaporation, sunshine hours and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adial growth and RH can be as high as 0.750 (Pearson, p < 0.0001, n = 60). Dates in which precipitation occurred corresponded to periods of rapid growth. The results of the climate-growth analysis show that changes in radial growth reflect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tree growth, whether or not the changes are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ove climatic factors. This indicates that moisture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growth of Schrenk spruce. We suggest that precipitation between late May to late June is a limiting factor for radial growth of Schrenk spruce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动态生理适应性及抗旱能力,筛选适宜在天山北坡前山带进行植被恢复的灌木树种。【方法】以新疆天山北坡前山带种植的刺蔷薇、柠条锦鸡儿、文冠果、山杏、柽柳、梭梭、中亚沙棘、蒙古沙棘(‘新棘1号’、‘新棘2号’、‘新棘3号’、‘新棘4号’、‘新棘5号’)共12种植物为研究对象,观测灌水之后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变化,分析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对植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逆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2种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1)在干旱胁迫发生前后,各植物立地土壤表层(0—20 cm)水分散失最快,中层(20—40 cm)次之,底层(40—60cm)水分散失最慢,而不同植物因其生长策略不同,通过改变其生长情况来适应干旱;(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植物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PSⅡ潜在活性、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而抗逆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升高,复水之后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均未达到初始水平;(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电子传递效率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贡献率较大,梭梭、柽柳、刺蔷薇和柠条锦鸡儿抗旱性较强,中亚沙棘、‘新棘5号’、‘新棘1号’和山杏抗旱性次之,而‘新棘4号’、‘新棘3号’、文冠果和‘新棘2号’较弱。【结论】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电子传递效率和丙二醛含量可作为评价各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指标;新疆天山北坡前山带区域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梭梭、柽柳、刺蔷薇及柠条锦鸡儿进行建植。  相似文献   

15.
刘超  闫小月  姜逢清 《生态学报》2020,40(21):7790-7804
降水分布型对荒漠植被的影响规律的揭示是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过程的基础。基于新疆天山北坡前山带1999—2014年生长季MODIS 1B逐日遥感资料和7个气象站点降水观测数据,运用GIS软件提取出气象站点周围荒漠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利用相关分析、决策树判识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天山北坡前山带生长季荒漠植被NDVI在不同量级降水和降水型下的时空变化及其持续性等特征,并探究两者的相关程度。研究表明:生长季NDVI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对降水存在一定规律的响应特征。从时间尺度来看,NDVI对降水的响应延迟现象随时间越来越不明显,两者相关性先增后减,在生长季中期相关性最强;空间尺度上,各区域差异较大,NDVI对降水的响应快慢与研究区各地的降水量大小明显相关。不同地区的年内NDVI变化趋势也不相同,18天以上的干期长度影响显著。无论研究区域中任一地区年均降水量大小,都一致表现出在生长季期间降水较多的时期,植被覆盖普遍出现为基本不变或轻微改善的趋势,相反在降水较少的时期,植被覆盖普遍出现轻...  相似文献   

16.
丁程锋  张绘芳  李霞  李伟涛  高亚琪 《生态学报》2017,37(11):3733-3743
为定量分析天山中部流域尺度云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使用In VEST模型,研究云杉林及其它主要地类水源涵养量的大小,并对云杉林在不同分布面积、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水源涵养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In VEST模型可较好的确定研究区流域尺度水源涵养量。基于In VEST模型的模拟,乌鲁木齐河流域云杉林区水源涵养总量为4.93×10~6m~3,占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2.41×10~7m~3)的20.46%,林区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54.25 mm;(2)云杉林区水源涵养量的大小在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变化与云杉林空间分布格局一致,每公顷水源涵养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降低、随坡度增大而降低;阴坡水源涵养能力最强;(3)研究区各地类中以林地水源涵养量最大(水源涵养量544.78 m~3/hm~2),随着云杉林覆盖率的不断增加,水源涵养总量、平均水源涵养深度及单位面积涵养量均呈增加趋势;(4)研究区水源涵养量的贡献率与森林面积密切相关,云杉林面积每增加1%,研究区与云杉林区水源涵养总量分别增加0.437×10~6m~3、0.522×10~6m~3;加强对研究区云杉林的保护与抚育管理,才能使森林发挥持续稳定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考察数据和现有文献资料,分析了天山北坡地区草地植物物种资源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复杂的生态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在山地草地垂直分布带上,山地草甸的物种丰富度最大;8多样性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垂直带间物种组成的差异性或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垂直带间的植物物种资源的特征是生境特征和环境演变对该地区植物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垂直方向上对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植物物种资源在北坡的垂直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河县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察中,采集到麻蜥属(Eremias)标本20余号,经鉴定其中4号为虫纹麻蜥(E.vermiculata),为该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此发现能为研究虫纹麻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地理格局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牧业系统的能值流动。结果表明:环境资源对农牧业系统的贡献很大,环境资源能值占总能值利用的79.2%,高于全国农业系统平均值(13%);净能值产出率为4.81,高于我国平均值(0.27),说明该区域农牧系统生产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农牧业产品的宏观经济价值大于市场价值,这是由于农牧业生产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环境资源无偿投入所致;环境负载率指标为0.373,低于我国农业系统的环境负载率(2.8),环境压力较小;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2.90,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据此,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乌鲁木齐河源天山1号冰川表面冰尘(CS)和底部沉积层(DS)可培养酵母菌系统发育类群及其结构组成差异,分析低温酵母菌代表菌株之间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利用4种培养基分离天山1号冰川可培养酵母菌,采用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种的系统进化地位。对分离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耐盐性和产酶等生态、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冰尘和底部沉积层中共分离出152株酵母菌菌株,通过ITS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Rep-PCR指纹分型,结果表明酵母菌类群包括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Ascomycota),分属于14个属26种,其中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88株、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24株,子囊菌门40株,冰川广布酵母菌Vishniacozyma victoriae为优势菌株(占比21.84%)。17种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C、2种为10°C、6种为20°C。25株代表酵母菌株产酶分析显示,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分别为11株、11株、5株,6株3种酶都不产。【结论】天山1号冰川冰尘及底部沉积层可培养低温酵母系统发育类群结构存在差异,产低温酶活性高、稳定性好,为今后冰川低温酵母菌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