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2004~2006年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馆标本以及文献资料,初步分析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共有蕨类植物46科110属425种,优势科为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鳞毛蕨科,共192种,占总种数45.2%,优势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和蹄盖蕨属等;在科、属的水平上,为热带分布型,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的地理分布则以温带分布的中国特有和东亚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6.5%和32.0%,揭示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是以温带性质为主的亚热带类型,具有较强的热带亲缘;与大巴山关系密切,和云南哀牢山有一定的联系,而与秦岭、西藏和陕西天华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2.
安徽祁门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祁门地区蕨类植物共有107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于28科56属,其中发现安徽地理分布新记录种1个,即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该区的蕨类植物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 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优势属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和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属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为主,亚热带和温带分布次之;种的地理分布则以中国-日本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祁门蕨类植物区系在区系区划上应属于典型的华东地区。该区的蕨类植物生态类型以土生为主。种的相似性分析和属的聚类分析表明:该区系与三清山和天童山的关系密切,而与白石砬子等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3.
庐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交错,其中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64.2%,温带性属占总属数的35.8%。东亚成分在该区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属,占总属数的20.9%,中国特有属缺乏,特有种丰富,表明成分具有多样性并具有热带亲缘性,是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该区与井冈山、武夷山关系密切,与鼎湖山、秦岭和横断山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葛源  于明  刘全儒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57-1662
对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19科34属,以蹄盖蕨科、岩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等为优势科,以岩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等为优势属,科内及属内分化程度较低,种类组成贫乏;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优势,有11属为温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61.11%,除世界种和中国特有种外,全为温带性质的种;生境特点以石生为主,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区;与河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山西、内蒙、辽宁、山东,与秦岭也有一定的联系,与西藏的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重庆地区蕨类植物从科、属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将该区区系特征与其它几个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蕨类植物389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09属, 43科。(2)该区蕨类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耳蕨属、凤尾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凤丫蕨属。(3)从蕨类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的所占比例来看,该地区区系性质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其中热带分布科22科,占总科数的75.00%;热带分布属有60属,占总属数的64.52%(剔除世界分布)。(4)本区区系成分古老,古老孑遗的科属较为丰富,但特有现象不明显。(5)该区地形、气候条件对于蕨类植物的散布和充分发育比较适宜,为其在该区的充分发育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6)经对比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该区与临近的几个地区属的相似性系数很高,特别是与西南地区的西藏、横断山区的属相似性系数较大,表明区系上与这些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而与华北的内蒙古,东北的辽宁等相距较远的地区属的相似性系数较低,表明区系上联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诸广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资源组成、地理成分、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诸广山地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7科、87属、249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复叶耳蕨属、卷柏属,单种科有12个,单种属有39个,这些丰富度高的蕨类中既有古老孑遗种又有新生代年轻种,反映了该区蕨类植物的古老性与延续性。(2)从分布区类型来看,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中以热带性质的科和属占绝对优势,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类型外总科、属数的89. 3%和77. 6%,以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但种的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略显优势,占50. 6%,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中国特有分布种占23. 3%;热带成分的种占26. 1%,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表明该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亲缘性,是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3)该区以土生蕨类群落类型为主,树生蕨类与石生蕨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物种丰富度在800-1 500 m处最高。  相似文献   

7.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8.
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调查, 得出幕阜山脉地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72属261种, 具有一定的东西过渡性, 为鳞毛蕨-铁角蕨植物区系, 最大属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 (29种)。其中, 庐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224种), 以铁角蕨属(Asplenium)为主; 幕阜山的物种密度较大(2.09种/km 2), 以卷柏属(Selaginella)为主; 九宫山以瓦韦属(Lepisorus)为主; 三者共通种有95种, 新特有现象较丰富。该区属种分化限制明显, 表现在单种科、属及寡种科、属占总科数的60%及总属数的80%。从区系成分看, 该区科、属以热带成分为主, 科和属的热带性成分与温带性成分比值(R/T值)分别为2.6和2.3。与同纬度带山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的R/T值比较, 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带的蕨类植物属的R/T值在2.18-2.36之间; 种的R/T值为0.2, 为热带成分的5倍, 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 是罗霄山脉植物区系温带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华东、华南植物区系联系比较紧密, 表现出华东与华南两区系成分的交汇。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省中部, 属罗霄山脉中段。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蕨类植物共44 科, 包括101 属、304 种(含变种和变型);2)该保护区中的蕨类植物资源优势科、优势属均表现明显, 优势科为:鳞毛蕨科, 水龙骨科, 蹄盖蕨科, 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复叶耳蕨属、凤尾蕨属和耳蕨属;3)科的分布区类型只有7 个, 且均为热带分布型, 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 它们分别占本区总科数的66.67%、12.12%和12.12%;4)属的地理成分组成复杂, 具有14 个分布区类型, 其中热带成分占属数的68.54%, 且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型属为主;温带成分占25.84%, 且以东亚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在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上属泛北植物区, 中国-日本森林植被亚区, 处于华东植物地区和华南植物地区的过渡区域;5)本蕨类植物区系与庐山、武夷山、天目山等地有密切联系, 可划为同一自然区, 均处于上述过渡区域内;6)本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可分为指示植物、药用、食用、观赏用、工业用等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艳成  张强  牟光福  刘演  赵博 《广西植物》2023,43(12):2171-2181
姑婆山紧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该文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1)共发现34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7目69科175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种、药用菌42种、毒菌7种。(2)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11属。(3)共发现2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个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  相似文献   

12.
安徽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7种,分属于25科56属,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20种,占18.69%)、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08%)、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11种,占10.28%)、红菇科Russulaceae(10种,占9.35%),以上4科仅占琅琊山大型真菌总科数的16%,而种数占全部种数的51.4%;优势属有鹅膏属Amanita(8种,占7.48%)、栓菌属Trametes(7种,占6.54%)、乳菇属Lactarius(5种,占4.67%)、小皮伞属Marasmius(5种,占4.67%)、红菇属Russula(5种,占4.67%),共包括30种,占全部种数的28.0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分为:世界性分布成分(66.07%)、泛热带分布成分(19.64%)、北温带分布成分(10.71%)、东亚分布成分(1.79%).琅琊山大型真菌主要是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这种分布状况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种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性分布种(70.09%)、温带分布种(14.95%)、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4.02%)及中国-日本共有种(0.93%)等4个分布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植被调查、标本采集和资料查询整理的基础上,汇总了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名录,并对流域内植物物种的组成、优势科属、区系地理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运用R语言在属水平上与其周边16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共含种子植物138科、689属、2 771种(含变种),其中裸植子物4科12属56种,被子植物134科677属2 715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531属2 270种占绝对优势。(2)区内地理成分联系广泛,科的区系划分除世界分布类型外,热带分布型53科(55.21%),温带分布型43科(44.79%);属的区系划分中所有类型均有分布,温带分布型396属(62.07%),热带分布型230属(36.05%);属的分布型与科相比具有更明显的温带性质;植物种类丰富度高但特有成分低,无特有科,仅含12特有属。(3)流域内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较为明显,保留了较多古老孑遗植物,如裸子植物的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察隅冷杉(Abies chayuensis)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运动,成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虎耳草属(Saxifraga)、龙胆属(Gentiana)和报春花属(Primula)等新生高山植物区系成分分化繁衍的摇篮。(4)察隅河植物区系属喜马拉雅山南侧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区系性质,与珠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与南京市本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该文采用踏查及样方调查对其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200种(含种下单元),隶属于62科156属,其中被子植物195种,裸子植物1种,蕨类植物4种; 数量最多的是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分别有25种和24种; 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多数,有133种,占所有种的66.50%; 此外,群落内尚有其他外来植物29种。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为40.00%; 其次是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为7.00%。(2)从植物区系看,非入侵地中植物科的区系分布型共4个,而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仅有3个,其中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两者均有,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型仅在非入侵地中存在。非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有13科,占该类型群落中所有科的39.39%; 入侵地则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有16科,占总科数的45.71%。非入侵地中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型有10个,而入侵地有12个,两者区系成分相近,旧世界热带型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仅在入侵地中出现。北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分布型同为两者中最主要成分。入侵地及非入侵地群落属的区系R/T值分别为0.58和0.38,种系分化度分别为3.29和3.11。(3)重度入侵群落的Margalef指数(E)与非入侵及轻度入侵群落相比,显著降低; 此外,重度入侵群落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einer(H'')指数和Pielou指数(J)均显著低于非入侵、轻度入侵、中度入侵群落。(4)不同生境之间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的EDH''J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可为南京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的治理防控和生态恢复,以及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16.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兴安岭4种典型森林类型白桦、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和偃松的根围土壤EC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典型森林类型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67个ECM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于2个门、4个纲、10个目、24个科、36个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占96.4%,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占3.6%。在属水平上,红菇属(Russula,30.2%)、丝膜菌属(Cortinarius,17.1%)、Piloderma(9.6%)、棉革菌属(Tomentella,7.2%)、丝盖伞属(Inocybe,7.2%)和蜡壳耳属(Sebacina,6.2%)的相对丰度均>5.0%,是该地区的优势ECM真菌类群。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ECM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存在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对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尧山共有种子植物132科698属1 978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27科690属1 968种。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略占优势,为53.57%,温带成分占44.05%,而属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比69.76%,热带性属仅占25.76%,表明热带成分在尧山已不占优势,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向温带性过度特征。尧山共分布中国特有属28属,其中木本属有11属,如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仅分布1种及少数种的属占比高达87.25%,包含单型属45属,体现出尧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质。尧山与邻近地区(宝天曼、鸡公山、天目山)的区系组成均呈现出温带性,并以尧山温带成分占比最高。总体上,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在区系来源上主要为华东成分,并受到华北、华中成分的渗透。本研究为尧山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边禄森  戴玉成 《生态学报》2015,35(5):1554-1563
对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区系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多孔菌极为丰富,共有10目19科101属372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和多孔菌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以分为8类,其中北温带类型种类最多,表明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的多孔菌有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和濒危种分别为156、141、54和21个;有腐生菌304种、寄生菌49种、菌根菌19种。在寄主方面,能够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256种,裸子植物上的有137种,既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也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40种,地上生长的有19种。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裸子植物,特别是云杉属、松属和冷杉属树木对于多孔菌的生长更重要,因为生长在这些属树木上的多孔菌分别有71、68和51种,高于该地区被子植物其他属树木上的多孔菌。  相似文献   

19.
于2012~2013年,以样带法、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相结合,分4次对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栖息地食源植物种类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其区系特征。研究发现:(1)蟒河保护区猕猴栖息地内有维管植物659种,隶属102科374属,其中54科126属261种为猕猴的食源植物,占猕猴栖息地植物科、属、种总数的52.94%、33.69%和39.61%;蔷薇科是食源植物中包含种类最多的科,有16属39种,其次为豆科,含11属23种。(2)蟒河保护区内猕猴食源植物区系特征为:食源植物所在科有6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所在属有13个分布型和6个变型;在属的分布类型中,温带性质分布类型的属占优势,有75个,占总属数的66.96%,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的属46个,占总属数的41.07%;热带性质分布类型的属有24个,地中海区、中亚、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成分的属共有13个,分别占总属数的21.43%和11.61%,说明蟒河保护区内猕猴食源植物区系为暖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