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文报道重组质粒pPAl中9.1kb的EcoRI片段上带青霉酰化酶基因。用16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PAl,其中ApaI,KpnI,SacI,SacI,SmaI及XhoI等六种内切酶在pPAl上无切口; BamHI,ClaI,Sph I,BglI为单切口;Sal为双切口,AvaI,HindI及PvuI为三切口,EcoRV为五切口。经交叉双酶解法测定各片段的大小,作出质粒pPAl的限制性酶切图。在包含青霉素酰化酶基因的9.1kbEcoRI片段上,BglI有一个切口,AvaI,HindI 及PvuI都有两个切口,而EcoRV有四个切口,SalI,BamHI,ClaIKSphI不切9.1kb的EeoR I片段。HindI切9.1kb EcoR I片段为A(3.5kb),B(2.7kb)及C(2,9kb)等三个片段。经Hind I部分水解后连接,转化大肠杆菌HB101得到一系列带不同Hind 1片段的质粒的转化子,青霉素酰化酶活性测定证明其基因位于Hin d II—A片段上。合成青霉素酰化酶仍需苯乙酸诱导,并被葡萄糖阻遏,Hind I—B片段的存在能增加青霉素酰化酶基因的表达,而c片段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莉林  张莹 《生物技术》1996,6(6):11-13
含新城疫病毒F48E9株F基因的重组质粒pBFF经单酶切,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标准强毒株F48E5株的F基因与国外的一些强毒株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多出一个BamHI酶切位点,一个SeaI酶切位点,三个pstI酶切位点,少了一个pstI酶切位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手段提酶切鉴定法,与普通大肠杆菌质粒小量抽提试剂盒提取农杆菌质粒酶切鉴定法(简称试剂盒法)和农杆菌质粒反导大肠杆菌间接酶切鉴定法(简称间接法)进行对比,发现本试验创新的试剂盒法和间接法可轻松做酶切鉴定,可为农杆菌质粒DNA提取经验不足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军团菌鉴定方法,并探讨该法在鉴定环境水源和临床标本军团菌菌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军团菌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分离培养得到的可疑军团菌菌株作为模板,采用PCR法对模板扩增,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建立一种嗜肺军团菌及非嗜肺军团菌的鉴定方法.对16株嗜肺军团菌、22株非嗜肺军团菌及12株其他细菌标准菌株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最后用该法检测广州地区分离的169株可疑军团菌菌株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该PCR方法检测嗜肺军团菌及非嗜肺军团菌所有标准菌株均为阳性,非军团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的Hinf Ⅰ酶切分析可准确的区分嗜肺军团菌标准菌株;广州地区分离的169株可疑军团菌菌株经该法检测发现160株为军团菌,其中79株为嗜肺军团菌,与基因测序检测结果一致.[结论]PCR-酶切技术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军团菌及嗜肺军团菌,适用于环境水源和临床标本可疑军团菌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三种鱼mt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建勋  余其兴 《动物学研究》1992,13(3):256-256,262
鱼类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对于探讨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有关鱼类mtDNA酶切图谱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受方法学的限制。为此我们改良了一种鱼类mtDNA的提取法,对鲤科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mtDNA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鲤(GyprinuscarpioLinnaeus)肝脏线粒体DNA(mtDNA),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tDNA进行了分析,鲤鱼mtDNA分子量约10.12×10 ̄6,约16.49kb.SalⅠ、PstⅠ、BamHⅠ、XbaⅠ、BglⅠ、PvuⅡ、XhoⅠ、EcoRⅠ、DraⅠ和HindⅢ分别为1、1、3、3、3、4、1、4、4、和6个切点。根据单酶解及双酶解结果,构建了鲤mtDNA10种具酶30个切点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mtDNA经11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I,BglI,BglⅡ,EcoRI,HpaI,KpnI,PstI,SacI,SalI,XbaI和XhoI)单酶完全酶解获得23个酶切位点,这些酶酶切位点数依次分别是:2、7、0、3、3、0、3、1、1、2和1。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大鳞副泥鳅mtDNA平均分子量为10.33±0.22×106u(原子质量);其分子长约16720±350碱基对(bp)。采用双酶完全酶解法构建了大鳞副泥鳅mt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8.
肺炎链球菌是严重侵袭性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分析鉴定体内诱导基因序列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酶切自连法成功从129个体内诱导表达的肺炎链球菌中获得13个融合重组自杀质粒,通过与肺炎链球菌株TIGR4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共得到10个不同的体内诱导基因,其中8个是从血液中筛选出的,另2个为从肺组织中筛选出;通过分析得到18个开放阅读框,其中大部分为已知功能基因,参与细菌多种生命活动,有2个为未知功能基因,编码假想蛋白。可见,酶切自连法可有效用于筛选基因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
CRISPR-CAS9技术是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可简便快捷地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指定基因的敲除,实现沉默外源基因表达的目的。但传统的CRISPR-CAS9技术提供的酶切方案没有特异性,致使酶切效率不稳定,影响胶回收率以及后续实验。本实验通过改变酶切体系大小,以及酶切反应时间,继而通过胶回收率及测序检测的方法验证最佳酶切条件,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量,确认是否成功敲除目的基因。研究结果说明:BbsⅠ酶与px459质粒比值为1μL:500 ng,酶切体系为50μL,酶切时间为45 min时,酶切效果最佳、胶回收率最高,且此时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量为0,确定该实验条件下目的基因被成功敲除。  相似文献   

10.
张浩  毛秉智  唐军 《生物技术》2000,10(2):40-41
介绍了一种简便的能在1h内阳笥重组克隆的方法。该方法准确性高于PCR法,比常规先小鼠提取质粒再酶切鉴定的方法简便、快速。同时配制的1种适合多种酶切反应的缓冲液,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在该缓冲液中的活笥与其最适下的活性相当。2种或2种以上的酶切反应可以同时在这种缓冲液中进行,不用更换缓冲液一步安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内切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并挖掘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设置以羧甲基纤维素钠(MC)为反应底物的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测定内切葡聚糖酶反应的最适条件。通过对长足大竹象发育转录组内切葡聚糖酶编码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发育时期中关键内切葡聚糖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不同发育时期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验证确定。【结果】研究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内切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45℃,pH 5.6,底物浓度2%,酶比活力59.85 U/mg(雌)和52.87 U/mg(雄);幼虫内切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5℃,pH 4.8,底物浓度2%,酶比活力38.34 U/mg。筛选出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c64192_g1和c57057_g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64192_g1和c57507_g1基因在成虫时期表达量高于幼虫。【结论】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的内切葡聚糖酶比活力均高于幼虫,存在两个影响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关键基因c64192_g1和c57507_g1。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内切葡聚糖酶来源,并为长足大竹象内切葡聚糖酶异源表达提供数据参考,进而为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筛选高产内切葡聚糖酶突变菌株,同时进行其酶活性研究,并克隆该基因,研究离子注入对其诱变效应。方法:低能氮离子重复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筛选获得1株高产内切葡聚糖酶突变菌株Bac11。DNS法测定酶活性。PCR扩增获得出发菌株Bac01和突变菌株Bac11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核酸序列及预测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突变菌株Bac11内切葡聚糖酶活性从93.33IU提高到381.89IU。多重比对Bac01和Bac11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编码区1500bp序列,当中有10个碱基发生突变,预测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氨基酸残基发生变化,且都在其基因纤维素结合域部分。结论:低能氮离子重复注入对枯草芽孢杆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有明显的诱变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3.
融合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出现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限制性内切酶FokⅠ催化区域基因(631bp)和PI-SceⅠ识别区域的基因(546bp)连接到一起,克隆入载体质粒pET28a+中,为表达新的限制性内切酶融合酶做准备。方法:分别以啤酒酵母和海床黄杆菌作模板,PCR扩增PI-SceⅠ和FokⅠ基因片段,再将它们克隆入载体质粒pET28a+,然后对整合质粒进行双酶切检测。结果:整合过程中,无论是PI-SceⅠ还是FokⅠ基因片段,都能单独成功插入载体,但当插入第二段基因片段时,酶切结果显示大约600bp的基因片段缺失了。结论:缺失可能因为两段连在一起的新基因在转化过程中对宿主细胞有毒性,宿主细胞对其进行了剪切;也可能这两段基因会形成某种高级结构而导致其不能很好的连接,产生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那些在原核生物中看来普遍存在的特异位点核酸内切酶的看法,由于探索重组DNA技术学的工具而受到了严重地歪曲。仅分离到了具有识别3-7个特异碱基范围序列的酶。当然这些内切酶在复合组基因的分析、“逆转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的兴起以及在真核中基因表达区的最近突破,特别是在了解肿瘤病毒RNA的作用过程中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中基因重排等方面的用途上在过去的五年深为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家们体会到了。已发现了在识别顺序中有交错、对称、不对称及简并巨大多样性。同时考虑到特异位点重组和(或)DNA降解方面的遗传学资料,说明我们现在所收集的内切酶只能代表一个程度极其复杂的特异性窄谱。这些酶本身也为生物物理学家们和生物化学家们提供了探索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微妙问题的丰富材料。  相似文献   

15.
武昌鱼肝线粒体(mt)DNA经六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I,BgⅢ,BgⅡ,EcoRI,HindⅡHpall单酶完全酶解分別得到2,2,3,3,3和7个片段。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得各个酶解片段的长度和分子量,经计算该mtDNA长约16.6kb,分子量10.2×10~6道尔顿(dalton)。用七对限制酶双酶全酶解,构建出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图谱。以酵母线粒体15SrRNA基因为探针对武昌鱼肝mtDNA中的12SrRNA基因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16.
对TMV不同抗性番茄品种的叶绿体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对TMV有抗性和敏感的番茄品种、制备其ct-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BumHI、EcoRI和PstI完全酶解, 三种酶切图谱与前人报道一致, 由酶切片段计算番茄ct-DNA。分子量约为156.9kb。比较抗性和敏感品种的ct-DNA图谱, 发现三种酶切图谱均存在差异, 但由差异片段计算分子量之和又很除近。我们推测这是由于检基顺序变异或小段DNA顺序插入或缺失所造成, 由此证明, 叶绿体基因组与核中的TMV抗性基因, 共同决定着植物体对TMV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限制性内切酶催化的酶解反应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技术.鉴于酶切反应时间长,有人提出采用微波释放的热效应催化限制性内切酶解反应,以期缩短酶解时间.但微波是否能代替传统酶切反应还需验证.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的酶切 试验,验证微波酶切是否有效.结果表明:短时间(2 min)微波炉高火处理未导致DNA降解及内切酶失活.对于质粒的单酶切和部分双酶切,短时间(2 min)微波炉处理可替代水浴加热完成酶解反应.对于部分双酶切体系,微波炉处理酶切不完全,不能替代温水浴.使用微波酶解需严格控制时间,切勿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R与双酶切技术联合使用鉴定阳性重组子的特异性和可靠性,评价长期保存的重组质粒再次测序的必要性。方法:对随机选取已经过测序验证的三组STGC3/pcDNA 3.1( )、一组STGC3/pGEM Easy T Vector重组子首先经过LB氨苄平皿培养挑单克隆筛选,然后单独或联合使用PCR和双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Xho I酶切方法鉴定,将阳性样品送交生物工程公司测序,比较并评价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三组STGC3/pcDNA 3.1( )重组子经PCR—双酶切检测阳性而不能通过测序,说明该检测方法在运用中确实存在假阳性,同时证明重组载体在长期保存后有必要再次鉴定。结论:保存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实验室操作中的质粒交叉污染以及重组载体基因突变是基因工程操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PCR—双酶切鉴定重组载体存在假阳性的问题,实验设计中应包含阳性与阴性(污染)对照,并有足够的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9.
限制性内切酶SCaI适用于多种质粒载体,尤其是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系统,因它具有二个SCaI酶切位点,因此用SCaI酶解图谱鉴定以pGEX系统为载体的重组子甚为便捷。简便碱裂解法提取重组DNA省时,省耗。本文探讨了SCaI对用常规和简便两种碱裂解法提取的重组DNA的酶解效率。结果表明:(1)简便碱裂解法抽提的重组DNA,用EcoRI、EcoRV、PstI、BamHI等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可以获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地研究对生玉米这一珍贵的高产育种种质资源和植物形态发育突变材料形成的分子机理和调控机制,通过构建合适的玉米对生、互生近等基因系总RNA池,首次采用改进的单酶切cDNA-AFLP技术,对扩增的玉米对生性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筛选、分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29条差异表达片段:对生玉米增强表达23条、抑制表达6条.选取其中5条(STT-TT、STT-TC、STT-CC、STT-GC、SCT-TG)增强表达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STT-GC与烟草细胞色素b5基因有80%的同源性、SCT-TC与玉米、牛筋草、大麦、狗尾草、水稻等的α-微管蛋白基因有90%以上的同源性.实验证明:单酶切cDNA-AFLP技术是一种研究玉米基因差异表达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