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覃瑞录 《蛇志》1997,9(3):74-74
19例夜间哮喘病人的护理覃瑞录广西忻城县中医院546200夜间哮喘是哮喘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哮喘发生猝死大多发生在夜间,为此,做好夜间哮喘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作者对19例夜间哮喘病人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9例夜间哮喘发作的病人中,单纯性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鼻病毒感染与哮喘患儿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4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哮喘发作组和45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哮喘缓解组,并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PCR法对鼻病毒基因进行检测以判定患儿感染,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对T-IgE与E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14例占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占0.00%和哮喘缓解组3例占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哮喘缓解组鼻病毒感染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哮喘发作组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非鼻病毒感染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儿血清T-IgE与EOS无相关性(r=0.325,P0.05);哮喘发作组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736,P0.05);哮喘缓解组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613,P0.05);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无相关性(r=0.316,P0.05),非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674,P0.05)。结论:鼻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关,且患儿的血清T-IgE越高,越容易发生鼻病毒感染,导致哮喘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3.
<正>阻断小鼠肺部内一种特定免疫分子可以减轻小鼠与哮喘有关的肥胖症状,这是《自然-医学》上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肥胖是哮喘病的一种风险因素,升高的体重指数与哮喘的较高发病风险密切相关。虽然减肥可以减轻哮喘症状,但是目前的哮喘用药对肥胖人群作用不大,并且这类人群的哮喘患病因素仍然未知。Dale Umetsu等人报告称高脂饮食喂养会使小鼠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哮喘的基本症状之一。高脂饮食会诱发小鼠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免疫系统分子白细胞介素-1b(IL-1b),进而促进另一种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分泌,最终使得气道疾病恶化。一种可以阻断  相似文献   

4.
科研快讯     
<正>PNAS:科学家破解常见感冒病毒传染机制普通人每年都会感冒两三次,但目前人们对常见感冒病毒的传染机制还知之甚少。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他们破解了一种常见感冒病毒--鼻病毒的传染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鼻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圆形粒子,其内部包含着大量遗传物质,而外部由一层蛋白质壳体(又称病毒壳体)包裹。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马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启动子-627C/A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过敏性哮喘血清IgE、IL-10浓度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互关系。方法:从哮喘病人DNA文库中选择青岛地区过敏性哮喘病人518例和健康志愿者501例,采用PCR-RFLP方法对IL-10基因启动子-627位点多态性进行观察,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同时测定血清中总IgE、IL-10浓度和肺功能检查(FEV1、FVC、FEVl/FVC)。结果:轻度和中-重度哮喘组AA、CA和CC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8.1%、46.0%、15.9%和45.6%、46.2%和8.2%(P=0.0168,X~2=8.232,df=2)A等位基因与哮喘病轻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AA基因型哮喘病人血清的IgE浓度显著升高(P<0.01),但其血清IL-10浓度比CC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IL-10基因启动子-627位点多态性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等位基因A是哮喘患病的风险基因,而等位基因C则是哮喘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NF-α基因mRNA表达与哮喘严重程度、临床病理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7例哮喘病人和25例健康对照PBMC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哮喘控制程度、血浆TNF-α浓度、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血浆总IgE浓度和哮喘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经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哮喘未控制组PBMC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控制组(P<0.01)和部分控制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哮喘病人TNF-α mRNA表达与血浆TNF-α浓度和EO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4(P<0.01)和r=0.29(P<0.05),有吸烟史的哮喘病人TNF-α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吸烟病人(P<0.05)。结论:哮喘病人PBMC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与哮喘的控制程度呈负相关,与血浆TNF-α浓度呈正相关,PBMC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与血浆TNF-α浓度可作为哮喘控制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MicroRNAs(mi RNAs,Mi Rs)为长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s,近年来作为炎症和恶性疾病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而被较多探讨。研究显示,mi Rs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哮喘炎症反应、气道重塑和激素抵抗等方面,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 Rs在哮喘发病和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在哮喘病理进展中T辅助(T helper cell,Th) 2型炎症反应、Th17型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极化、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增殖和激素敏感性中的调节作用,希望能为未来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启动子-627C/A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过敏性哮喘血清IgE、IL-10浓度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互关系。方法:从哮喘病人DNA文库中选择青岛地区过敏性哮喘病人518例和健康志愿者501例,采用PCR—RFLP方法对IL.10基因启动子.627位点多态性进行观察,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同时测定血清中总IgE、IL-10浓度和肺功能检查(FEV1、FVC、FEV1/FVC)。结果:轻度和中一重度哮喘组AA、CA和CC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8.1%、46.0%、15.9%和45.6%、46.2%和8.2%(P=0.0168,X2=8.232,df=2)。A等位基因与哮喘病轻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AA基因型哮喘病人血清的IgE浓度显著升高(P〈0.01),但其血清IL-10浓度比CC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IL-10基因启动子-627位点多态性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等位基因A是哮喘患病的风险基因,而等位基因C则是哮喘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广泛而可逆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肿胀。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据资料显示,哮喘十分常见,根据地区不同,患病率约占1%--5%,近年来逐渐增高,据报道,全球约有1.5亿哮喘患者,每年死于哮喘病的约18万。而哮喘的发作,跟某些因素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因此,积极预防这些危险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收集了临床128例哮喘病人的相关资料,对其发病原因及心理特点相关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发生广泛的气道缩窄性疾病。其发病具某种程度的家族倾向,家族中发病率在23—83%之间,平均为48.0%。1978年我们调查371例哮喘病人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一家名为“埃桑”的软件公司3月5日表示,他们计划推出一种在手机上使用的哮喘监控软件,帮助哮喘病人监控他们的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卫志华 《遗传》1981,3(6):7-10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 常见病,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遗传关系日 益引起人们注意。关于遗传规律有种种论述: Schwartz认为是一种按孟德尔显性遗传规律的 遗传疾病;Jonathan Brostoff等认为是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的疾病;多数学者倾向于是多基因 遗传病,遗传度为80%。我国哮喘病与遗传关 系报道很少,缺乏系统资料,我院哮喘门诊调查 了近年来的145例哮喘病人,并对3,992名亲 属进行了分析(包括先证者145人),现将初步 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病毒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大量释放和功能性的自噬机制,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相对于其他疱疹病毒,EB病毒已进化出更为精细且错综复杂的机制来破坏和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限制自身蛋白表达、活化宿主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干扰或逆转自噬与泛素化修饰等。这些机制会引发EB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引发EB病毒相关疾病(如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研究EB病毒特异性的免疫调控机制不仅对深入理解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和致癌性至关重要,而且还将为EB病毒诱发的相关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治疗鉴定出新的潜在靶点。此文主要阐述了EB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逸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I0005-I0006
physorg网站2007年8月23日报道:由Pittsburgh大学科学家发明的新型感应器可以在哮喘发作前就探测到其中一些症状。这种结合在手提设备中的感应器为哮喘病人提供了一种监控身体状况的简单方法,其原理是监测呼吸中和哮喘炎症相关的特殊气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冬季肺炎和哮喘患儿呼吸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确诊为肺炎和哮喘急性加重的患儿159例,其中肺炎患儿102例,哮喘急性加重患儿57例。选择同时期在本院就诊的无呼吸道疾病患儿88例,设为对照组。检测患儿呼吸道微生物分布情况。结果 肺炎和哮喘患儿呼吸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肺炎患儿菌群丰度前3位的菌属分别是链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哮喘患儿菌群丰度前3位的分别是嗜血杆菌属、莫拉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肺炎患儿检出率前3位的病毒分别是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哮喘患儿病毒检出率前3位的是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哮喘患儿,柯萨奇病毒检出率明显低于哮喘患儿。结论 冬季肺炎和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较为相似,但是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有所不同。病原微生物检出的差异性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儿童肺炎和哮喘。  相似文献   

16.
病毒进化与新病毒的出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新现病毒进化的核心机制尚未阐明。病毒在新宿主中面临巨大的选择压力,RNA病毒突变率高,适应能力强,因此引发新传染病的几乎都是RNA病毒,但基因组较小又使它们存在很大的进化局限性。如能理解这些限制的机制,特别是多效性和上位性的作用细节,可能解释为什么某些RNA病毒比其它病毒更容易跨过种属界限。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哮喘专科门诊收治咳嗽变异型哮喘病儿64例,应用硫酸特布他林(商品名博利康尼)及酮替芬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诱导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的真核表达载体p2B‐GFP ,通过转染BHK‐21细胞检测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2B定位表达于BHK‐21细胞内质网,诱导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增加,并使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转录活性增加,还诱导BHK‐21细胞发生核浓缩而凋亡,使凋亡标志蛋白PARP发生降解而减少。结果提示,鼻病毒非结构蛋白2B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经该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哮喘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艺  周天鸿 《遗传》2000,22(5):323-327
哮喘病和易感症的遣传学病因是复杂的,现可通过候选基因和易感位点筛选技术来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哮喘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哮喘遗传学研究对哮喘临床的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genetics of asthma and atopy is complex,but can be approached by studies of both candidate genes and mapping of susceptibility loci.The progress in susceptibility genes for asthma and atopy is reviewed.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asthma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tudy on asthma genetics for future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0.
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蚊媒致病病毒,能引发严重的病毒性脑炎。乙脑病毒入侵细胞是导致乙型脑炎发生的先决条件,入侵机制的阐明将为乙型脑炎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近年来,乙脑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他黄病毒的研究成果也拓展了乙脑病毒入侵机制的研究方向。E蛋白抗体的研制以及侵染过程抑制物的发现为乙脑病毒入侵的有效阻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就近年来乙脑病毒入侵及膜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