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蚕豆的落蕾落花非常严重,克服花、蕾的脱落,对提高蚕豆单位面積产量有很大意议。 2.蚕豆花蕾的脱落由两部分组成,不孕花部分必定落蕾,可孕花部分大半落花,克服花及蕾的脱落可从两方面入手:改善外界营养条件(例如於適当时期喷射P、K叶面追肥)及改变内部养分分配状况(例如於適当时期摘顶)。试验已经证明。经过摘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应当指出:只有配合着外界营养条件的改善合理地进行内部养分分配状况的调整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 3.摘顶、叶面追肥的时间的决定在过去还是一个疑难,根据蚕豆生理变化舆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原理,生殖器官变化舆营养器官变化的相关性原理,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形态上的变化瞭解生理变化,根据营养器官的变化预测生殖器官的变化,从而在最適宜的时期采取最有效的栽培措施,例如於不孕花序出现前摘顶(即於7片小叶组成的複叶出现前摘顶)於不孕花花芽分化前(即於6片小叶组成的複叶出现前的一定日数)喷射叶面P、K追肥。(待续) 生理变化後的形态反应在蚕豆上特别明顯,如果通过仔细的观察,在其他作物上也可能发现类似的相关现象,而这些现象对於作物栽培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乙烯是植物的五大内源激素之一,在许多方面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被认为是调节器官脱落最为有效的一种激素。在脱落之前,乙烯大量释放。在乙烯诱导脱落过程中,离区纤维酶活力提高,酶的分泌增强,使脱落加速。本文报告的是有关棉花铃柄外植体的乙烯生成及其对脱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4.
东方铃蟾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大体采用Shumway的分期方法,在18±1℃的实验室条件下,对采自连云港的东方铃蟾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从受精卵期至鳃盖褶闭合期可分为24个时期,共历时235.11小时。本文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记录。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东方铃蟾的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粘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但空肠和大肠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其中大肠的外侧纵肌最发达。  相似文献   

6.
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试验,综合量化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对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基于生理发育时间,建立棉花铃期模拟模型,并基于棉籽生长的“库限制”假设,建立棉籽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通过量化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变化,为模型构建氮素效应函数.利用不同生态点的品种、播期和施氮量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德夏棉1号、科棉1号和美棉33B的铃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25 d、2.61 d和2.75 d,科棉1号和美棉33B的棉籽干物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9.5 mg·seed-1和8.2 mg·seed-1.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棉花花铃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90份国内棉花为材料,在大田采用花铃期胁迫,考察6个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Y值)指标,采用综合抗旱系数、因子分析、隶属性函数值、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性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基于D值相关性状指标对干旱胁迫关联度位次依次为:单株产量、有效铃数、有效果枝数、株高、单铃重、衣分、第一果枝节位。因子分析表明,3个公因子可代表棉花抗旱性72.45%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和加权抗旱系数(WDC值)的各品种抗旱性排序相近,位居前10位的抗旱品种基本相同。各品种D值与综合抗旱系数(CDC值)、WDC值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广义遗传率分析表明D值的遗传率为55.4%,为最高,其次为CDC值、WDC值。各品种Y值与CDC、WDC值间极显著正相关;根据D值将试验材料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可较好地反映品种的选育条件及适应地区。试验结果说明基于遗传力大小的综合抗旱指标中用D值为主要参数,WDC为辅助评价参数,评价以单株产量为主要考量目标的棉花抗旱性是适宜且必须的;以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棉花抗旱性综合评价、抗旱性划分和评价指标筛选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五、摘要棉花叶子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淀粉,占干重的10—13%,绿色幼鈴内也含有较多的淀粉,大约是干重的5—6%。幼鈴内还原糖比叶子多一些。开花后第一天到第二天叶内及幼鈴内淀粉含量下降,而其还原糖则增加,这和幼鈴开始合成纤维素需要糖类作原料有关。幼鈴内合成纤维素的原料主要来自叶内淀粉。根据实验可以认为,硼不仅促进淀粉的合成,还能加强淀粉的水解,所以硼能加速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硼处理叶子时,不仅引起叶内淀粉及还原糖的增加,同时引起鈴内还原糖含量的增加,这说明了硼有促进糖类运输的功能。硼的这些生理功能在处理后24小时就已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实验可以认为硼能减少棉鈴脱落是有生理依据的。根外施硼的适宜浓度为200—400ppm。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植物羣落数量特征方面,关于羣落样方面积大小的研究工作西欧国家进行得比較多,这在Raunkiae、Cain、Brown、Oosting等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最近苏联学者总結了英美的有关文献,并在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过去我国有些地植物学工作者籠統地沿用国外的經驗数字:例如,在草原上测定各种数量指标多采用一平方米或四平方米的样方,实际上这样机械地搬用經驗数字不一定适合,因为无論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云南早泥盆世胴甲鱼类中与云南鱼(Yunnanolepis)接近的一个新种类。它在感觉沟系统、颊部骨片、特别在肩带、肩关节和胸鳍等方面与一般胴甲类不同。它不具一般胴甲类的肢突、腋窝和腋孔,而具一深的漏斗状胸窝。一些标本的肩带具分立的内侧片和胸棘片。这些特点为胴甲类起源于泥盆纪以前的某些有棘类真节甲鱼的假设提供了佐证。文中提出已知胴甲类应分为两个主要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包括云南鱼及与之有关的种类,另一类群包括其余各属。  相似文献   

11.
以泗棉3号棉花品种为材料,于2010和2011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设置铃期(7月13日-8月24日)增温试验,模拟全球增温条件下棉花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在铃期增温2~3 ℃(日均温31.1~35.2 ℃)条件下,植株总生物量下降约10%,单株皮棉及籽棉产量降低30%~40%.棉纤维品质变化显著,且不同纤维品质指标对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显著升高,纤维长度下降,而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无显著变化.棉株光合能力、干物质累积能力和光合产物输出能力显著下降;可溶性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及碳氮比均显著下降,而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增温条件下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多,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对减少,经济系数随之降低.棉株下部果枝受增温影响较小,中、上及顶部果枝受增温影响较大.表明在增温2~3 ℃条件下,棉株大部分时间处于热胁迫状态,不仅光合能力下降,而且光合产物向“库”端的转运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其减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遗传程序设计,根据射阳县1980~1987年棉花烂铃病流行趋势资料,建立了烂铃病控制预报模型,经1980~1989年回报和1990~1991年预报,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氮素对花铃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 设置正常灌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和棉花(Gossypium hirsutum)花铃期土壤短期干旱处理(将正常灌水的棉花自然干旱持续8 d, 以棉株出现萎蔫症状为标准, 之后复水至正常灌水水平), 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0、3.73、7.46 g N·pot-1, 分别相当于0、240、480 kg N·hm-2), 研究氮素对花铃期干旱及复水后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铃期干旱条件下, 土壤相对含水量迅速减少, 并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在干旱处理结束时, 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 干旱处理棉花根重与氮素累积量显著降低, 但干物质根冠比(R/S)与氮素累积量根冠比(RN/SN)增大; 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升高, 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 同时, 丙二醛(MDA)含量相应增大。花铃期短期干旱亦显著降低棉花根系活力与叶片净光合速率。施氮可提高干旱处理棉花根重与氮素累积量, 降低SOD活性, 增强POD与CAT活性, 但以240 kg N·hm-2水平最有利于根系生长, 其内在生理机制表现为R/S与RN/SN最小, 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 而根系活力最强, 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亦最高。复水后, 干旱处理棉花根重与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正常灌水处理; 内源保护酶活性相应变化, 其根系MDA含量与正常灌水处理已无显著差异; 根系活力显著高于正常灌水处理。施氮有助于增加复水后棉花根重与氮素累积量, 提高POD与CAT活性, 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 增强棉花根系活力, 从而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综合分析认为, 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均不利于棉花根系生长,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设置的3个氮素水平中,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以240 kg N·hm-2, 且基施50%, 初花期追施50%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一、敬老院情况的一般介绍北京市第一敬老院地址是在清河镇内。生活在敬老院内的老人,都是本市劳动人民出身而年满65岁,或已失去劳动力,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老残人员。截至目前为止,共有休养人员682名。其中盲人77名,青壮年残废46名;60岁以下的163名,61岁以上的477名,80岁以上的42名,最高年龄109岁。该院共有房间488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退休老人的衣、食、住、医疗等全部生活费用,完全由国家供给。在膳食方面,除了根据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外,对80岁以上老人,尚没有小灶食堂,按照高龄老人的特点,实行粗粮细作,而且每半月由医务  相似文献   

15.
棉花在生育特性表现上常与人们的愿望不一致,主要是棉花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个体发育与总体增产之间、经济性状相互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营养生长过旺,往往增加蕾铃脱落,影响生殖生长,总体增产必须个体发育充分,个体发育过分又会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花铃期棉花果枝生物量累积时空变异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在黄河流域黄淮棉区的河南安阳和长江流域下游棉区的江苏南京棉花大田进行, 氮素设0(N0)、120(N1)、240(N2)、360(N3)、480(N4) kg·hm-2 5个水平,定量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美棉33B花铃期棉花果枝生物量累积时空变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量下,两试验点棉株不同果枝部位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累积时间变异特征均表现为Logistic曲线,空间变异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安阳点360 kg·hm-2施氮量、南京点240 kg·hm-2施氮量处理具有快速增长期起始时间早、持续时间短、最大速率大等特征,说明该施氮量水平有利于棉花生物量的快速累积,以形成较高的产量与品质;而施氮量过多或不足均不利于棉株不同果枝部位生物量的累积.可以通过不同的施氮量来调节棉株不同果枝部位快速生长期的生长特征值,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和陆地棉(G. hirsutum)两个棉花栽培种的光合作用特性, 探讨两个栽培种光合机构的光抑制以及防御保护机制, 以期为新疆棉花高光效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在新疆生态气候条件下, 系统测定了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叶片运动、叶片接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叶片温度、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陆地棉叶片的“横向日性”较强而海岛棉较弱, 导致海岛棉叶片接受PFD较低, 但其叶片温度较高。海岛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低于陆地棉。在8:00-10:00 (北京时间, 下同)海岛棉叶片的光呼吸速率略低于陆地棉, 其余时间段海岛棉和陆地棉叶片的光呼吸速率相似。不同栽培种间, 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的日变化均无明显差异。除14:00-16:00以外, 海岛棉叶片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均显著低于陆地棉。8:00以后, 海岛棉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显著高于陆地棉。因此, 在新疆生态气候条件下, 海岛棉和陆地棉叶片“横向日性”运动能力和气孔导度的差异导致叶片所处的光温环境不同, 同时造成海岛棉叶片的碳同化能力较低。为阻止光合电子传递链的过度还原, 减轻光合机构的光抑制, 陆地棉叶片主要通过光合机构的电子流途径耗散激发能, 而海岛棉叶片通过热耗散途径和相对较高的光呼吸能力来耗散激发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蓖麻棉是否无性杂种问题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自本期起开辟“争鸣·批判·讨论”专栏。本栏以阶级斗争为纲,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宣传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自然科学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和研究成果;批判遗传学理论中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讨论学术上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及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述等文章。欢迎广大工农兵、知识青年及科技、教学人员涌跃投稿。  相似文献   

20.
高榕小蜂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干、湿两季5个样株的高榕(Ficus altissima)隐头果,单果收蜂,鉴定蜂种,共获高榕隐头果内小蜂标本18 000多号,隶属膜翅目5科9属14种。然后对样株小蜂群落结构、组成、性比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对比研究。小蜂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在干、湿两季有着明显的差异:湿季隐头果内的小蜂种类比干季丰富。另外,受人为干扰较少的样株隐头果内小蜂种类比受严重干扰的样株丰富。高榕的非传粉小蜂主要由造瘿者组成,寄生小蜂和寄居性小蜂仅占很少一部分;干、湿两季的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很低,虽然在湿季群落内小蜂的丰富度指数较高,但不如干季小蜂分布得均匀;相同季节的小蜂群落均为中等相似,不同季节的2个榕树小蜂群落为中等不相似,有的树对达到极不相似水平;高榕隐头果内传粉小蜂的雄雌性比(♂:♀)较低,为0.14:1,而非传粉小蜂的雄雌性比相对较高,多在1:1左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受不同季节温湿度、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并改善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丰富高榕隐头果小蜂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