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用微量间接血凝法检测了健康人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血清抗EP抗体.健康人共检测154人.基础抗体水平绝大部分在1:8以下(占85.05%)EP—HA GMT为1:7.3.无性别差异(x~2=3.04、P>0.05).绿脓杆菌感染患者检测38例,免疫前GMT高于健康人1.43倍,免疫后较免疫前GMT提高4倍.绿脓杆菌EP是绿脓杆菌共同抗原,检查人抗EP抗体水平对诊断、防治绿脓杆菌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EB病毒转化可产生较高水平人IgG和特异性抗2型登革病毒人抗体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PCR法检测转化细胞的人B细胞表面标志、EB病毒抗原和EB病毒基因。结果表明,被转化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能继续产生抗2型登革病毒的特异性人抗体,并具有人B细胞的、SmIgG标志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可表达LMP-1和EB病毒核抗原(EBNA)。  相似文献   

3.
利用EB病毒转化可产生较高水平人IgG和特异性抗2型登革病毒人抗体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PCR法检测转化细胞的人B细胞表面标志、EB病毒抗原和EB病毒基因。结果表明,被团体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能继续产生抗2型登革病毒的特异性人抗体,并具有人B细胞的CD20^+、SmIgG标志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可表达LMP-1和EB病毒核  相似文献   

4.
绿脓杆菌脂多糖疫苗免疫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绿脓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简称LPS)疫苗免疫家兔,可剌激家兔产生体液抗体;增强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免疫剂量对免疫抗体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免疫时间对抗体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免疫时间不同,免疫剂量相同,抗体滴度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5.
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是造成器官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建立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为及早发现感染、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以离子交换和分子筛方法纯化重组表达的HCMVpp65(rp65hp)抗原,经两步纯化后,rp65hp纯度达到95%。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ELISA抗体滴度高达1∶2560000;免疫印迹证明能与HCMVpp65抗原特异反应。将HCMV病毒感染细胞,以纯化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成功地检测到细胞中的病毒。因此,该方法为临床检测HCMV病毒活动性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含具有哺乳动物细胞活性的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BacMam病毒)可有效转导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并被广泛用于开发新型非复制型载体疫苗.将水泡性口炎病毒G蛋白(VSV-G)基因插入多角体启动子下游,得到经修饰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ie1启动子控制下的猪瘟病毒E2基因表达盒插入此载体中,构建了BacMam病毒BacMam/G-ie1-E2,以其感染Sf9细胞和转导HeLa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E蛋白的表达,同时用BacMam病毒直接免疫小鼠,用检测猪瘟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用基于CFSE和WST-8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其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BacMam/G-ie1-E2能同时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E2蛋白,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针对猪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小鼠脾细胞经猪瘟病毒刺激后能诱导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这表明,由BacMam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有望用于开发针对猪瘟病毒的非复制型载体疫苗.  相似文献   

7.
用登革热Ⅰ型病毒(夏威夷株)兔疫的小白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7个产生抗登革热Ⅰ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这些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及小鼠腹水抗体均用间接兔疫荧光法检测,其中3个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热Ⅰ型病毒具有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刺参糖胺聚糖的抗仙台病毒(Sendaivirus,SV)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刺参糖胺聚糖作用于仙台病毒感染BHK21细胞的多个环节,倒置显微镜观察病毒致细胞痛变效应,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以SV滴鼻感染小鼠,观察刺参糖胺聚糖对感染病毒小鼠血凝抑制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刺参糖胺聚糖浓度大于3.2mg/ml时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浓度在0.25~0.2mg/ml范围时,刺参糖胺聚糖作用病毒吸附组和病毒复制组能明显抑制细胞病变,MTT结果也表明该两组显示较好的细胞活性,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无细胞毒性作用;但SJ-GAG直接作用病毒组、预处理细胞组以及抑制病毒穿入组无明显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刺参糖胺聚糖可促进小鼠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结论:刺参糖胺聚糖的抗仙台病毒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对靶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复制而实现,并能促进小鼠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Epstein-Barr(EB)病毒的原发感染发生在儿童时期,在我国3~5岁儿童的感染率为70%~90%。感染后终生带毒,并经唾液不断排出病毒。我国南方是鼻咽癌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和早期治疗,使鼻咽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但不能降低发病率。EB病毒疫苗有可能成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Epstein等人从淋巴母细胞株(B95-8细胞)细胞表面提取EB病毒膜抗原(MA),用于免疫棉顶猴能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动物能抵抗EB病毒攻击后所诱发的恶性淋巴瘤。该中和抗体在体外能中和EB病毒的转化活性。EB病毒的主要膜抗原(MA)是由分子量220kD和  相似文献   

10.
对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表达的核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荧光抗体滴度达1:12800;用免疫小鼠脾细胞和血情做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脾细胞对部分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死感染有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血清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未观察到核蛋白免疫血清具有促感染乳鼠早死作用。表明核蛋白能诱导细胞免疫保护但不诱导抗体介导的免疫保护,同时也不引起抗体介导的早死,这就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作为该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成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行好研究,结果发现表达的核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荧光抗体滴度达1:12800;用免疫小鼠脾细胞和血清做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脾细胞对部分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死感染有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血清可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未观察到核蛋白免疫血清具有感染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  相似文献   

12.
谷淑燕  周为民 《病毒学报》1996,12(4):335-340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昆虫杆病毒为感染为载体表达EB病毒壳蛋白的主要多肽gp125,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的印迹技术证明表达产物的特异性,表达产物位于感染细胞的胞闪内,分子量约100kD,用免疫Dot法检查感染细胞裂解物中存在特异性表达产物的量,重组病毒裂解产物免疫小鼠后,能产生与VCA反应的抗体,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为靶细胞,与B95-8细胞片平行检查人血清中VC/IgG和VCA/IgA抗体,确定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13.
Wang Y  Zhang SF  Liu Y  Zhang F  Zhang JX  Hu RL 《病毒学报》2011,27(5):442-446
构建表达狂犬病病毒弱毒SRV9糖蛋白(GP)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检测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将狂犬病病毒SRV9株GP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克隆到腺病毒表达系统中的穿梭质粒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ac-Ad5CMV-Gs9,以罗氏转染液介导线性化骨架质粒和重组穿梭质粒共转染293AD细胞,细胞病变后取培养物进行PCR鉴定并电镜观察,在293AD细胞上测定病毒滴度。以106 TCID50重组腺病毒腹腔接种昆明小鼠,免疫后不同时段采尾静脉血通过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检测小鼠血清狂犬病中和抗体效价。正确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acAd5CMV-Gs9;获得表达狂犬病病毒SRV9株GP蛋白的缺陷型重组人5型腺病毒;病毒滴度达到106 CFU/mL以上;腹腔接种小鼠14d后均产生了抗狂犬病中和抗体,有效保护率达90%。成功获得了表达狂犬病病毒G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该腺病毒免疫小鼠可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为进一步开发新型兽用狂犬病疫苗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 作者分别以68℃干热处理2和24小时的两组浓制因子Ⅷ,发现含有抗HIV阳性血浆。现已证明,在浓制人凝结因子中有能传播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抗HIV抗体,用免疫污班法确定执HIV抗体。经鉴定两组热处理的浓缩Ⅷ各含有HIV阳性血浆的浓制Ⅷ。A组为68℃干热处理 2小时; B组为68℃干热处理24小时。结果表明,A组接受FⅧ的10名病人中有4名病人治疗前为抗HIV血清阳性,因此对6名接受A组平均输注41.3瓶 FⅧ的  相似文献   

15.
绿脓杆菌外膜蛋白Opr F可有效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对抗细菌的感染,在疫苗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绿脓杆菌外膜蛋白Opr F表达菌株;利用SDS-PAGE电泳切胶纯化、尿素梯度复性获得Opr F蛋白,免疫小鼠制备Opr F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法表明,Opr F抗血清滴度达1∶12 800倍,Western blotting证实抗血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通过DNAMAN软件对Opr F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其C端在不同细菌间存在较高同源性;采用MEGA软件对Opr F的系统发生分析发现假单胞菌属细菌的亲缘关系高于其它属细菌。  相似文献   

16.
(4)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的初步观察已经证实了,从绿脓杆菌中分离的脂多糖(LPS)仅仅能保护相同血清型菌株的感染,对异源性菌株几乎无保护作用,因此,为了保护所有血清型别的绿脓杆菌感染,就需将许多型的脂多糖混合起来制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随着免疫原性的增加,毒性也增强了,因此可以认为脂多糖的免疫源性和毒性很难分开.加之从所有型别株提取脂多糖,给疫苗的制备也带来了一定困难.鉴于此种情  相似文献   

17.
应用鼠单抗显示鼠组织中特异性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应用小鼠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单克隆抗体(MAbs)免疫细胞化学法定位HFRSV自然感染大鼠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发现,部分大鼠组织的特异性HFRSV MAbs的染色切片及无关MAb对照和空白对照染色的切片中均出现血液。血细胞,血管壁,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肾小球毛细血管及散在的心肌和肝细胞阳性,说明组织中有交叉反应。免疫双扩试验,羊抗鼠IgG桥抗可与大鼠Ig产生免疫沉淀反应,提示,组织中的交叉反应是由桥抗与大鼠细胞中本身存在的Ig(EIg)反应所致。为了避免EIg对特异性病毒抗原染色的干扰,我们以HFRSV MAbs预先分别与二抗羊抗鼠IgG结合,再用正常鼠Ig结合可能存在的二抗中尚未结合MAbs的Fab结合位点,制成一抗分子复合物,并以此作为一个新的相当于羊源性单克隆抗体孵育组织,以抗羊抗体连接羊PAP的多重PAP法显示一抗分子复合物的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一抗的特异性,以有多重PAP法的敏感性,可有效的避免因EIg产生的交叉反应。用小鼠抗大鼠Kappa轻链MAb按同样方法制备一抗分子复合物用于染色证实,产生交叉阳性的部位确为大鼠组织中的Ig。病毒抗原及Ig的定位结果说明,HFRSV自然感染大鼠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有广泛分布,也存在免疫复合物,但后者有别于HFRS人体组织的分布,另外,心肌及肝细胞Ig阳性说明该组织存在因HFRSV感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该损伤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表达EBV GP350/220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VMA△CK及复制性重组痘苗病毒VMA,注射乳鼠脑内,观察毒力。同时,用VMA△CK及VMA免疫Bal/c小鼠,经ELISA测定其特异性抗体水平。免疫血清用抗体中和EBV感染Raji细胞抑制产生早期抗原(NEA)法测定其中和抗体滴度。将免疫血清与P3HR-1细胞共同孵育后,测上清中EBV滴度以观察抗体体制EBV从P3HR-1细胞中释放效应。结果发现,VMA△CK毒力明显低于VMA,其LD50为4.5PFU/0.02ml,而VMA△CK的LD50大于10^6PFU/0.02ml。VMA△CK与VAM免疫血清中抗GP350/220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而初兔后抗痘苗病毒抗体水平VMA免疫组较VMA△CK免疫组高5倍左右。VMA△CK免疫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没有明显差异。VMA△CK免疫血清稀释度与P3HR-1细胞培养上清中EBV滴度有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B淋巴细胞膜上带有Epstein-Barr(EB)病毒受体,用EB病毒转化人B淋巴细胞是获得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最近David等报道,先用EB病毒转化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患者的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转化了的B淋巴细胞和人骨髓瘤细胞WL-L_2-727融合,获得迄今为止分泌抗体滴度最高的人—人杂交瘤312A和914,能稳定分泌抗体达12  相似文献   

20.
Ⅰ型干扰素(以下简称为干扰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临床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然而,干扰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发现,干扰素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破坏抗病毒免疫的双重作用.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受体的阻断抗体显著提高抗HIV特异性免疫反应,延缓停药后病毒反弹.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干扰素有望成为研发治疗艾滋病新型药物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