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竹亚科刚竹属植物的修订(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式材料、实物照片或采集物观察比较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描述,对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中最后一批存疑或悬而未决的拉丁双名进行了考订。分别将彭县刚竹P.sapida并入石绿能P.arcana.P.balansae并入桂讯P.bambusoides,金销仔P.subulata并入寿讯Pbambusoidesf.shouzhu,广州刚竹P.cantoniensis并入水竹Pheteroclada,大节刚竹P.lomsnanensis瞎和刺芒刚竹Paristata均并人笔笋竹Pnidulariaf.basipilis,贵州刚竹P.guizhouensis并入毛金竹P.nigra var.henonb,台湾石竹Pfithophila并入刚竹P.sulphureavar.viridis,均作为异名处理;讨论了产于越南的3个种的归属问题,推测P.caobangensis可能与桂竹P.bambusoides为同种,而P.baccanensis和户.vietbacensis可能均与假毛竹尸.kwangsiensis为同种。  相似文献   

2.
竹亚科刚竹属植物的修订(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模式材料、实物照片或采集物观察比较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描述,对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中最后一批存疑或悬而未决的拉丁双名进行了考订。分别将彭县刚竹P.sapida并入石绿竹P.arcana,P.balansae并入桂竹P.bambusoides,金竹仔P.subulata并入寿竹P.bambusoides f.shouzhu,广州刚竹P.cantoniensis并入水竹P.heteroclada,大节刚竹P.lofushanensis和刺芒刚竹P.aristata均并入笔笋竹P.nidularia f.basipilis,贵州刚竹P.guizhouensis并入毛金竹P.nigra var.henonis,台湾石竹P.lithophila并入刚竹P.sulphurea var.viridis,均作为异名处理;讨论了产于越南的3个种的归属问题,推测P.caobangensis可能与桂竹P.bambusoides为同种,而P.baccanensis和P.vietbacensis可能均与假毛竹P.kwangsiensis为同种。  相似文献   

3.
在标本(包括许多模式标本)查考和居群调研的基础上,对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一些类群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评注,其中将遂昌雷竹Ph.primotina Wen作为不同于红壳雷竹Ph.incarnata Wen的1个独立的竹种看待;8个拉丁学名被减为异名;Ph.heteroclada Oliv.f.solida(S.L.Chen)C.P.Wang et Z.H.Yu因其  相似文献   

4.
在标本 (包括许多模式标本 )查考和居群调研的基础上 ,对刚竹属 PhyllostachysSieb.et Zucc.一些类群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评注 ,其中将遂昌雷竹 Ph.primotina Wen作为不同于红壳雷竹 Ph.incarnata Wen的 1个独立的竹种看待 ;8个拉丁学名被减为异名 ;Ph.heteroclada Oliv.f.solida( S.L .Chen) C.P.Wang et Z.H.Yu因其基名无拉丁描述 ,故予废弃 ;同时还描述了 1个新变型。  相似文献   

5.
赖广辉 《植物研究》2001,21(2):182-185
作为对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一些类群加以评注的第二部分,本文共涉及8个分类单位。原作为水竹Ph.heteroclada Oliver一个变种处理的奉化水竹var.funhuaensis Wang et Lu因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而被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竹种;对黄古竹Ph.angusta McClure和小叶光壳竹Ph.varioauriculata Li et Wu var.glabrata Lai的地理分布作了修订;4个拉丁学名被减为异名;另外,根据原发表时的描述, Ph.compressa H.Uyeki并非本属成员,应排除在本属之外。  相似文献   

6.
广东竹亚科新组合及新异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广东竹亚科13新组合,1新名称和3新异名,其中筋竹属3新组合1新名称,牡竹属4新组合,青篱竹属5组合1新异名,箬竹属2新异名及方竹属1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竹亚科刚竹属植物的修订(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广辉 《广西植物》2002,22(5):390-393,387
作为对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一些类群加以评注的第三部分 ,讨论了金竹 (Ph.sul-phurea(Carr.) A.et C.Riv.)在中国的分布 ,明确了它的具体产地 ,确认了它在华东皖浙赣毗邻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野生居群 ;同时还对本种种下变异类型重新作了分类学处理 ,承认其下包括 1变种 3变型 ,作出 1个新组合 ,归并了 2个不可靠的变型的拉丁学名和 5个命名上多余的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产于安徽境内的竹亚科刚竹属4个新种,即:糙竹、燥壳竹、广德芽竹、谷雨竹,并讨论了与近缘类群的区别,提供了显示鉴别特征的活植物及模式标本图片。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树木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产于安徽境内的竹亚科刚竹属4个新种,即:糙竹、燥壳竹、广德芽竹、谷雨竹,并讨论了与近缘类群的区别,提供了显示鉴别特征的活植物及模式标本图片.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树木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在模式标本考证、居群调查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确认毛壳竹(Phyllostachys hispida S.C.Li,S.H.Wu et S.Y.Chen)与乌竹(P.varioauriculata S.C.Li et S.H.Wu)在新秆性状、秆箨颜色、箨舌高度及颜色、叶鞘毛被上有较大的区别,应作为独立的竹种看待。小叶光壳竹(P.varioauriculata var.glabrata G.H.Lai)也因新秆下部一段呈扁圆形、秆箨基部具长柔毛,叶片很小等特征而明显不同于乌竹,应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竹种,但由于存在晚出同名问题而给出新名称P.microphylla G.H.Lai。同时还描述了毛壳竹的一新变种,即光壳竹(P.hispida var.glabrivagina G.H.Lai)。日本所产的姬淡竹与毛壳竹属于同一种系,因其学名P.humilis Muroi为一裸名,应予废弃。  相似文献   

11.
刚竹属(PhyllostachysSieb. et Zucc.)是一个主产于中国,大约有60种的竹亚科大属,当前其属内种间的划分和鉴定主要依据秆箨和新秆的特征。然而,本属植物的笋期大多仅持续20~30 d,其他时间很难见到鲜笋或新鲜秆箨和新秆。应用现今流行的分种检索表和形态特征来鉴别处于非笋期营养生长状态的竹种往往作用不大,这就需要重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解决这一问题。据长期的野外调查和栽培植物的定点观察,一些性状,如秆的节内距、小枝及叶的排列方式、叶耳及繸毛存在与否及其排列方式、叶舌是否伸出、叶片背面毛被状况等可以作为本属植物非笋期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握得恰当,利用这些性状和其他特征的组合可以在非笋期将本属现知的所有竹种划分开来,并据此编制了此期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10种刚竹属植物花部形态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补充和描述了黄古竹Phyllostachys angusta,乌芽竹P.atrovaginata,角竹P.fimbriligula,美竹P.mannii,早园竹P.propinqua,芽竹P.robustirames,水胖竹P.rubicunda,衢县红壳竹P.rutila,天目早竹P.tianmuensis,9种竹子的花部形态特征,并根据采得了可靠花枝标本对台湾桂 竹P.makinoi的花部形态特征作了增补和修订。  相似文献   

13.
赖广辉 《植物研究》2013,33(5):519-522
在野外调查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讨论了国产鉴定为Pleioblastus simonii(Carr.) Nakai这种竹子的名实问题。事实上国产这种竹子与日本产P.simonii(Carr.) Nakai在形态特征和自然分布上有较大的区别。日本产的秆箨宿存不落,秆圆筒形,分枝一侧不扁平,花序为具有穗柄的单次发生的真花序,内稃先端2齿裂,花药绿黄色;而国产的秆箨早落,秆节间分枝一侧2/3扁平,花序为侧生于枝节而无柄的续次发生的假花序,内稃先端钝通常不2裂,花药紫色。据进一步研究表明,国产这种竹子实际上乃是1998年已经命名发表的白纹短穗竹(Brachstachyum albostriatum G.H.Lai),并在此依据其形态特征组合到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 Makino ex Nakai)之中。现知白纹业平竹(Semiarundinaria albostriata(G.H.Lai) G.H.Lai)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一带,以安徽南部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首次补充和描述了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乌芽竹P.atrovaginata、角竹P.fimbriligula、美竹P.mannii、早园竹P.propinqua、芽竹P.robustiramea、水胖竹P.rubi-cunda、衢县红壳竹P.rutila、天目早竹P.tianmuensis 9种竹子的花部形态特征,并根据采得的可靠花枝标本对台湾桂竹P.makinoi的花部形态特征作了增补和修订。  相似文献   

15.
五月季竹开花及复壮过程中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月季竹为材料,采用MSAP技术对其开花及花后无性复壮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其开花前后的甲基化动态,以揭示竹子开花及复壮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五月季竹开花时其叶片甲基化水平降低,而在无性复壮产生不再开花新竹的过程中其叶片甲基化水平又逐渐回升;(2)与未开花竹株相比,五月季竹开花时有29.09%的甲基化位点发生了变异,其中有17.88%的位点在开花植株中发生了完全的去甲基化,远高于发生甲基化位点的比率;(3)复壮竹株与未开花竹株之间发生变异的位点数和所占比率,尤其是发生去甲基化的位点数和比率,低于开花竹株;(4)开花五月季竹花器官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叶片,同时有28.58%的位点发生了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且同样以去甲基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