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脂氧化是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油脂在微波加热过程品质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确定微波加热过程对不同方式提取的松籽油的影响。本文对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的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两种方法提取的松籽油品质有一定的不同,水酶法松籽油酸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松籽油,而过氧化值高于溶剂法松籽油,提取方法对松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研究了在一定功率(700W)下,不同加热时间(1、3、5和7min)对两种方法提取松籽油品质的影响,微波加热3min以上,会导致所有样品品质恶化及组成变化。  相似文献   

2.
祖述冲 《植物研究》2020,40(2):314-320
介绍了单因素法优化红松籽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红松籽油包合物固化率为70.95%,包合物含油率为26.88%。且对红松籽油和红松籽油包合物脂肪酸组分、粒径、电位和生物利用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合物中红松籽油的各组分含量与红松籽油中各组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其中皮诺敛酸的含量为14%~16%。红松籽油包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77.3±2.6 nm,电位为-33.01±1.4 mV。红松籽油包合物组的血药最大浓度(Cmax)是红松籽油组的1.27倍,t1/2a是红松籽油的1.42倍;AUC值是红松籽油1.56倍;平均滞留时间(MRT)是红松籽油的1.04倍。因此,通过本实验说明红松籽油包合物与水溶液形成乳剂,粒径减小,水溶性增大,增加了包合物在体内的t1/2a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提高了皮诺敛酸在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欧李仁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欧李种仁为材料,粗脂肪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测定了不同提取剂、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对欧李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三氯甲烷为提取剂,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辐射功率462 W,辐射时间3 min,提取时间7 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5,欧李仁油提取率为47.37%,比常规索氏提取法提高了18.63%。  相似文献   

4.
微波辅助提取荷叶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荷叶总生物碱提取量的影响,从而探讨微波辅助提取荷叶中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荷叶总生物碱的最佳条件为:pH 2.5 HCI、微波765W辐照2.5 min、固液比1:40、浸提3 h,荷叶总生物碱提取量为175.95μg/g,与热回流提取6 h、索氏提取10.5h的结果接近.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应用于荷叶总生物碱的提取,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实验对超临界CO2萃取白果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比较超声波提取、索氏提取、超临界CO2萃取3种方式对白果油提取率的大小,用最佳提取方式分析不同品种白果中油脂的含量,并用GC-MS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 (1)3种提取方式对白果油提取率的大小顺序为:超临界CO2萃取(添加夹带剂)>索氏提取>超声波提取.(2)超临界CO2萃取白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0℃、压力20 MPa、流速15 L/h、时间3 h并添加石油醚夹带剂,不同品种白果干粉中油脂得率为3.6%~7.11%.(3)GC-MS分析表明:从超临界萃取白果油中鉴定出17种化学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4%;超声波和索氏提取相似,分别从提取的白果油中鉴定出10种和9种化学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0.3%和90.1%;不饱和脂肪酸以十六、十八碳的为主.  相似文献   

6.
以木豆根为原料,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进行提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提取条件进行了考察,根据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木豆根中主要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为指标,对提取过程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为68℃,固液比为32∶1 mL·g-1,乙醇浓度为78%,提取功率700 W,提取时间15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染料木素的提取率可达到0.465±0.032 mg·g-1。本研究对于微波提取技术的应用及木豆根的开发和利用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麻木酚素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从脱脂亚麻籽壳中提取亚麻木酚素,以磷钼酸显色的方法定量测定亚麻木酚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中心组合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0.9%(v/v)、液固比21.9:1(mL/g)、超声处理5 min进行预浸、辐照时间90.5 s、微波功率为130 W。与常规溶剂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方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法显著提高了亚麻木酚素的得率,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并节省了能耗。  相似文献   

8.
《菌物学报》2017,(4):512-521
探索微波-超声波协同提取仪对灵芝三萜的提取工艺及提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微波功率、超声波功率、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灵芝三萜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显示,在乙醇含量75%、微波功率650W、超声波功率730W、提取时间20min时灵芝三萜的提取率达13.18mg/g,其中灵芝酸A含量为2.5mg/g;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灵芝三萜粗提物对DPPH清除效果优于茶多酚。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发酵虫草菌粉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液固比、微波功率以及提取时间为自变量,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SAS软件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发酵虫草菌粉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微波辅助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液固比值12.2,微波功率650.5W,提取时间11.8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6.41%。采用此法提取的虫草菌丝体多糖,当质量浓度为1mg/mL时,对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达到76%。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冬瓜子油的含量与组成,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以称重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冬瓜子中油脂的提取及其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冬瓜子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使用12倍(V/W)量的复合溶剂,于80℃,提取2 h,提取率可达16.0%;GC-MS分析显示冬瓜子油含有14种脂肪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含量为84.7%,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88.6%。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为冬瓜子油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冠果种子油提取工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黎丽  付玉杰  张谡 《植物研究》2008,28(4):509-512
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提取文冠果种子油工艺,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种仁粒径为2 mm,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10 h,料液比为1:5(W/V)。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平均提取率可达62.4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与一般生物柴油主要成分基本相同,文冠果种子油将是生产生物柴油原料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
葡萄籽油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葡萄饮料厂生产加工的废料葡萄籽提取葡萄籽油,并对影响葡萄籽油提取率的因素,如提取溶剂的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料液比等条件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获得最大提取收率的条件。即:以石油醚(60~9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为3h;提取料液比为17。并对提取的葡萄籽粗油进行精制。得到具有透明黄色,核桃仁味道的葡萄籽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尾松松针挥发油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液固比、提取时间、松针长度、浸泡时间4个因素对马尾松松针挥发油得率的影响,运用L9(34)正交试验探索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浸泡时间对挥发油提取有显著影响(P=0.045),最佳时间为7 h;液固比、提取时间、松针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9∶1、提取时间3 h、松针长度5 mm、浸泡时间7 h,通过验证实验验证此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石榴籽油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常规回流提取与微波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出油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提取出油率高,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液比为1:5(g:mL),微波处理时间为50s×5(即每次处理50s,间歇处理5次),微波功率为480w。用Schaal烘箱法(60±1℃)比较了石榴籽油和维生素E抗猪油和色拉油氧化的作用,石榴籽油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优于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红松种源材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帽儿山地区17 年生26 个红松种源试验林进行了材质性状研究, 主要包括材质性状在不同种源间遗传变异情况以及从髓心到树皮径向变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各项材质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各项材质均存在着一定的径向变异模式, 主要表现在:红松各种源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木材密度和晚材率总体趋势是从髓心向外呈迅速增加趋势, 而年轮宽从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本项研究为红松材性早期选择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晓菊  秦薇  陈华峰 《植物研究》2017,37(1):155-160
高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含量亚麻酸是牡丹籽油品质的主要体现,但到目前为止,在凤丹传统栽培区(铜矿区)土壤铜含量是否影响牡丹籽油品质并没有被调查。本研究通过调查安徽省凤凰山-丫山30个凤丹(Paeonia ostii)栽培区土壤Cu元素含量和凤丹籽油组成,显示凤丹栽培区土壤铜含量为18.98~298.82 mg·kg-1,变异系数为83.06%;凤丹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62%、1.89%、24.59%、29.76%、38.13%,变异系数在5.66~9.72,其中亚油酸变异系数最高为9.72;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与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8。以上表明以油用为目的的凤丹栽培应该避免土壤中铜含量过高影响牡丹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盆栽3年生红松和西伯利亚红松为材料,设置4种水分条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9%~31%(C), 22%~24%(L), 15%~17%(M)和渍水组(W),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红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当年生针叶和往年生针叶的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脯氨酸含量在不同叶龄和不同树种之间存在差异。红松当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高于往年生针叶,而西伯利亚红松则相反。总体上西伯利亚红松的脯氨酸含量高于红松;2)2树种在渍水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红松在处理后一个月即出现胁迫反应,早于西伯利亚红松。土壤含水量在 15%~17%时已对2种红松的往年生针叶产生胁迫,但对红松的胁迫程度大于西伯利亚红松;3)叶绿素积累与2种红松的耐水分胁迫能力相关性不大;4)西伯利亚红松的水分适应范围大于红松;2种红松的当年生针叶的耐水分胁迫能力均大于往年生针叶。  相似文献   

18.
杜仲籽油与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杜仲籽油和紫苏籽油的脂肪酸组成、α-亚麻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不仅脂肪酸GC指纹图谱较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含量基本相同),而且外观、气味、折光率等质量指标也非常相近。说明了杜仲籽油具有与紫苏籽油同样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长与结实评价红松种子园亲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选择优良的红松育种材料,对26和28年生69个红松半同胞家系生长(树高和胸径)和结实性状(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千粒重和单塔出籽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龄、不同家系间各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0.01);各指标遗传力均较高(0.87~0.9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30%~63.00%;树高、胸径和单株球果数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77~1.83、-9.31~8.67和-15.97~16.03;各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0.716~0.998),其他指标与生长指标多数未达显著水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对69个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入选的7个生长性状优良家系树高和胸径遗传增益分别为15.66%和35.40%;入选的7个结实性状优良家系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和单塔出籽量遗传增益分别为87.30%、1.77%和3.39%。本研究可以为红松优良家系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20.
种子萌发受种源和环境条件(如光照和温度条件等)的影响。种子萌发决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天然更新能力, 因此也是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关键。该研究以我国3个主要种源地(辽宁清原、吉林长白山和黑龙江伊春)当年的红松种子为对象, 监测自然光、温(不同季节、林窗和林下)和控制光、温(3个光照强度: 200、20和0 μmol·m-2·s-1, 记为L200、L20和L0; 2个温度: 25和15 ℃)条件下红松种子的萌发特征。结果表明, 自然越冬后, 春季(5月)所有种源种子均未萌发,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各种源种子萌发率(GP)均较低(1.8%-33.7%), 但夏季林窗内各种源种子GP均显著高于林下。对林下各季节未萌发的种子, 带回室内给予适宜的光温条件(L200、25/15 ℃)后发现: 春季和夏季种子均能大量萌发(32%-77%), 而秋季种子GP极低(<2%)。25 ℃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萌发指数(GV)均呈现在L200条件下显著高于L20和L0处理。15 ℃条件下, 清原种子GP和GV对光照的响应与25 ℃条件下相一致, 长白山和伊春种子GP和GV分别在L0和L20处理下最高。所有光照强度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GV均为25 ℃处理显著高于15 ℃处理。可见, 适宜的温度是红松种子萌发的必要先决条件,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可能需要更高的积温解除休眠; 适宜温度下(25 ℃), 红松种子表现出萌发需光性; 红松种子萌发对光、温的响应存在种源特异性,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在相对低温下萌发需光性弱或消失。林下光、温条件不适宜红松种子萌发是造成红松林天然更新慢或更新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