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骨质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颈椎间隙变性或突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内外平衡失调以及进行性骨赘形成,而刺激压迫邻近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引起各种形式的综合症。可能受到刺激、压迫的组织包括:颈脊髓、颈...  相似文献   

2.
唐美崇 《蛇志》2012,24(1):84-85
脊柱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于脊柱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致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恢复期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让患者重返社会。现将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i0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Zhang FE  Cao JL  Zhang LC  Zeng YM 《生理学报》2005,57(5):545-551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在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鞘内置管后,4-0丝线松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制作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CCI后第5天,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并在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用von Frey机械痛敏监测仪和热辐射刺激仪监测大鼠损伤侧后爪机械和热刺激反应闽值,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观察给药前后脊髓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和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引起脊髓p-p38 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鞘内注射SB203580能剂量依赖性逆转CCI引起的机械性痛觉异常和热痛觉过敏及脊髓水平p-p38 MAPK表达的增加,也明显抑制CCI引起的脊髓pCREB表达的增加。结果提示,脊髓水平p38 MAPK激活参与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发展,其作用可能通过pCREB介导。  相似文献   

4.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家兔束旁核细胞对强电刺激腓总神经的反应。在束旁核区域内可找到两类单位:一类是对腓总神经刺激产生长时间高频放电的痛敏单位,一类是对同样刺激发生自发放电长时间抑制的痛抑制单位。如预先以弱电流刺激已在 T_(12)或 L_1水平切断的背侧1/2脊髓的外周段,可使上述痛敏神经元的放电明显抑制,抑制率平均达87%;同样的脊髓刺激则可使痛抑制单位由于外周传入而出现的抑制性反应明显减弱。在静脉注射纳洛酮后,6个痛敏单位中有4个在刺激脊髓后不再出现原来的痛敏放电的抑制,2个单位仍能出现脊髓刺激的抑制效应。实验说明,到达束旁核水平的痛传入信号在通过脊髓时受到下行性抑制通路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鸦片系统的参与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机体受到应激后保护细胞或组织,使其免受进一步伤害的重要分子之一,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减缓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脱出大鼠模型的脊髓血流量变化及电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椎间盘脱出模型的脊髓血流量及其电针效应,为兽医临床犬椎间盘病病理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第13胸椎( T13)脊髓腹侧位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流系统实时监测造模后第一腰椎(L1)脊髓背侧血流量及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对其的影响.结果 以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的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出类似犬胸腰段椎间盘脱出的后肢瘫痪模型,且重复性好;模型组大鼠在压迫后,L1段的脊髓背侧血流量呈极显著下降(P<0.01),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可显著升高血流量(P<0.05),电针结束后约10 min其血流量逐渐恢复至电针前水平;电针组大鼠电针治疗14 d后,脊髓背侧血流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运动功能评分显示电针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压迫后L1段脊髓血流量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脊髓血流量极显著升高,且瘫痪大鼠运动机能明显好转,这可能与电针改善脊髓血流量继而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损伤恢复或促进代偿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犬脊髓损伤治疗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犬脊髓损伤治疗动物模型 ,为实验研究提供直接的病例材料。方法 人工损伤犬脊髓 ,使用直流电场刺激使脊髓损伤恢复。结果 人工犬脊髓损伤模型建立 ,直流电场刺激治疗可恢复神经功能。结论直流电场刺激在不同时期对犬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能促进脊髓再生 ,使脊髓通路更快更完善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后的常规治疗手段是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手术缓减外力压迫,防止脊髓神经进一步受损。细胞替代治疗理论上可治愈脊髓损伤,不同类型细胞可从各角度产生治疗作用,包括损伤后的脊髓轴突再生、神经元再建和轴突髓鞘化等,进而促进功能恢复。对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研究中的最新结果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比较了家兔脊髓背侧1/2进行横切前后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对束旁核伤害性放电的抑制率的改变。实验表明中央灰质既可通过公认的脊髓下行纤维抑制脊髓水平的痛传递,减弱束旁核单位的痛敏放电,也可通过某种脊髓上机制实现对束旁核的抑制。我们对这两种机制的相对重要性作了分析。用直11个束旁核痛敏单位所作的计算表明,在脊髓切割前,刺激中央灰质可使束旁核痛敏放电抑制67.5%,脊髓背侧1/2横切后,同样的中脑刺激只能使痛敏放电抑制42.9%。如以切割前的抑制率作为直100%,则切割可使抑制减弱36.5%,这一部分抑制应当是由被切断的脊髓下行纤维实现的,其余63.5%则可能主要通过脊髓上机制来实现。考虑到脊髓背半部横切不可能全部切断下行纤维,故实际上脊髓上机制的重要性不会有上述数值表示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0.
翁瑛霞  陈宜张 《生理学报》1986,38(4):437-444
形态学已证实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本实验试对这一投射的电刺激反应作一些探讨。在刺激下丘脑时可在脊髓记录到一些尖锋样平均诱发电位(AEPs)。这些AEPs可以跟随200Hz 以上的高频双刺激,对窒息的耐受性较强。有效刺激点主要分布在下丘脑中部穹窿周围以及不定带。我们认为这些 AEPs可能代表沿下丘脑-脊髓直接投射通路传导的兴奋。对不定带-脊髓投射所作同样的实验,结果与前者相似。  相似文献   

11.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麻痹而清醒的家兔束旁核单位对腓总神经强电流刺激发生的痛敏放电,看到此放电可被已在 L_1—L_2水平切断的脊髓背半部外周端的电流刺激所抑制。在14个可被脊髓刺激明显抑制的痛敏单位中,此脊髓刺激效应在8个单位可因静脉注射酚妥拉明而阻断,其余6个单位则基本不受酚妥拉明注射的影响。进一步观察表明,在8个酚妥拉明有阻断作用的单位,其中7个单位在注射赛庚啶时不表现阻断作用;而在6个酚妥拉明不起阻断作用的单位,注射纳洛酮也不能阻断其脊髓刺激效应。由于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已经证明,凡是酚妥拉明有阻断作用的单位注射纳洛酮也都表现出阻断作用,而酚妥拉明无阻断作用的单位对注射赛庚啶却有阻断作用。因而本组实验结果支持我们已提出的推论,即在家兔脊髓背半部下行抑制通路中至少包含两类纤维,一类以内源性吗啡和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或调制物,另一类以5-羟色胺为递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N )的镇痛与脑刺激镇痛间的关系及作用途径。方法 :用 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在PVN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 ,在中缝大核 (NRM )埋藏损毁电极 ,并暴露脊髓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 ,信号由计算机采集处理。结果 :电解中缝大核 (NRM )后 ,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 ,其作用时间持续 15~18min ,其中 3~ 6min抑制作用最强 ;向PVN微量注射吗啡 10 μg ,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单位放电明显减少 ,纳洛酮可反转吗啡的抑制作用。结论 :PVN除通过已知的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NRM中继外 ,也可能通过PVN 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等途径参与脑刺激镇痛 ,此作用过程中在PVN可能有吗啡参与。本工作对痛觉生理及镇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颈髓损伤的MRI表现及DTI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颈髓压迫病例15例、慢性颈髓压迫病例23例、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病例12例。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MRI检查,应用DTI检查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各组间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颈髓迫病例,常规MRI显示颈髓增粗,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病例,9例呈长T1长T2信号,14例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并急性压迫病例颈髓明显增粗,呈等、长T1明显长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急性颈髓压迫组的ADC值和FA值均明显降低,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颈髓压迫组的FA值降低,ADC值增高,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脊髓压迫合并急性脊髓压迫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FA值低于对照组。颈髓压迫各组间ADC值及FA值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时期颈髓损伤常规MRI图像缺乏特异性,根据ADC值及FA值可判断颈髓损伤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黄晶  张受涛 《蛇志》2012,24(3):265-266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在SCD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或/和无力38例,行走不稳、踩棉花感2例,全身麻木瘙痒1例。周围神经损害29例,后索损害26例,侧索损害18例;贫血35例,MCV增大34例,缩小1例。Vit B12浓度测定27例,降低15例。SEP检查8例,均为胫后神经至皮层的传导功能障碍;VEP检查12例,异常7例,仅3例视力下降;BAEP检查12例,其中10例有听神经传导障碍,无听觉下降;脊髓MRI检查33例,4例见脊髓后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1例脊髓后索及侧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结论 SCD主要损害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Vit B12浓度测定、脊髓MRI检查对SCD诊断价值较大;MCV、SEP、VEP、BAEP可发现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27只麻痹的清醒家兔上进行。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单位对腓总神经伤害性刺激发生的痛敏放电情况。这种痛敏放电活动均能无例外地被模拟的下行性抑制、即用弱电流刺激分离的脊髓背侧1/2外周端所抑制。在27个单位中,静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后,有16个单位的脊髓刺激的抑制效应被明显削弱,11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基本无变化。在5个酚妥拉明有效的单位,待药物作用消失之后,其脊髓刺激效应均能被纳洛酮所阻断。在5个脊髓刺激效应不受酚妥拉明影响的单位,静注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賽庚啶后,有4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被明显削弱;而另外一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依然存在。以上实验结果提示,经由脊髓背侧下行、在脊髓水平对痛信号进行调制的下行通路可能主要包括两类纤维系统,一类以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发挥作用)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为递质或/和调制物,另一类则以-5羟色胺为递质。这两类纤维可能分别影响不同的脊髓背角上行投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颈髓损伤的MRI表现及DTI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颈髓压迫病例15例、慢性颈髓压迫病例23例、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病例12例。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MRI检查,应用DTI检查测量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各组间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颈髓迫病例,常规MRI显示颈髓增粗,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病例,9例呈长T1长T2信号,14例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并急性压迫病例颈髓明显增粗,呈等、长T1明显长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急性颈髓压迫组的ADC值和FA值均明显降低,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颈髓压迫组的FA值降低,ADC值增高,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脊髓压迫合并急性脊髓压迫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FA值低于对照组。颈髓压迫各组间ADC值及FA值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时期颈髓损伤常规MRI图像缺乏特异性,根据ADC值及FA值可判断颈髓损伤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刺激兔皮层感觉运动区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3例清醒、肌肉麻痹、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刺激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引起膈神经上的放电效应包括两种不同成分。第一效应指紧接刺激发生的放电变化。在呼气相刺激时,第一效应表现为短暂的放电;在吸气相刺激时,则表现为放电的抑制。士的宁刺激较易在呼气相引起第一效应,电刺激较易在吸气相引起第一效应。在 C_2切断同侧背外侧束可使第一效应消失,提示第一效应经皮层脊髓束和皮层红核脊髓束下行。第二效应指刺激后呼吸周期放电的变化。不论是在呼气相或吸气相刺激,第二效应均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提前出现、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的缩短。同时记录延髓孤束区单位放电与膈神经放电时,两者放电均有表现一致的第二效应。在 C_2切断同侧背外侧束,不影响第二效应的出现;完全切断同侧脊髓,则膈神经放电消失,但不影响孤東区的第二效应。以上结果说明,皮层控制膈运动神经元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皮层直接下达脊髓的途径,另一条是间接通过脑干呼吸中枢下达脊髓的途径;皮层直接下达脊髓的通路,既可兴奋也可抑制膈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大量资料表明,中缝背核(DR)在痛觉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DR在痛觉调制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主要观察刺激DR对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影响。其主要结果是:①刺激DR或电针可以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吗啡可加强这种抑制效应;②损毁中缝大核(NRM)、纳洛酮、麦角酰二乙胺(LSD)、赛庚啶及对氯苯丙氨酸(PCPA)均能部分阻断DR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刺激DR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部分是通过NRM间接控制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传入;还有一部分是不通过NRM,可能是DR直接对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的调制。在这种下行性抑制通路中有5-HT和阿片样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LC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LC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LC的抑制效应。3、α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LC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LC和电针可激活LC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NE,通过α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急性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ng HM  Zhou LJ  Hu XD  Hu NW  Zhang T  Liu XG 《生理学报》2004,56(5):591-596
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性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痛超敏和痛觉过敏。目前对神经病性疼痛的机制尚缺乏了解。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该LTP被认为是病理性疼痛的突触模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急性神经损伤是否能在完整动物的脊髓背角诱发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在以测试刺激(10~20V,0.5ms)电刺激坐骨神经的同时在脊髓背角用微电极记录C一纤维诱发电位。分别用强直刺激、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诱导LTP。结果发现:(1)剪断或夹捏坐骨神经都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该LTP可持续到实验结束(3~9h),在剪断神经前10min用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坐骨神经则可完全阻断LTP的产生;(2)神经损伤诱导的LTP可被NMDA受体阻断剂AP5所阻断;(3)用单次强直刺激引起LTP后,切断坐骨神经可使LTP的幅度进一步增大,而用多次强直电刺激使LTP饱和后,损伤神经则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切断神经引起LTP后,强直电刺激也不能使LTP进一步增大。这些结果表明,急性神经损伤可以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且切断神经能更有效地诱导LTP。该试验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设想,即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可能在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