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青雷 《昆虫知识》1994,31(6):352-353
1989年8月下旬在我市松林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在放蜂前及放蜂中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改进。1培育优质蜂群在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工作中,如何培育林间飞翔力强,寄生羽化率高的优质蜂群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繁蜂中采取缩短寄主卵的贮存时间,尽量减少繁济大数及采取大房繁蜂远距离淘汰弱蜂的做法:(l)保证寄主卵新鲜:过去寄主卵保存,因柞蚕4月下司进人羽地盛期,冷藏的雌蛾腹部至7月份繁蜂前取用,需冷藏2个半月,致使长期冷冻瘪卵率达10拓~15~以上。我们将虽放在冷库外间(0~三℃)保存,这样柞蚕蛹…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赤眼蜂在甜玉米地寄生率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在甜玉米地的年消长动态、日活动规律,以及对不同甜玉米品种和不同防治类型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卵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田间扩散规律为:在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32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即可达到50%以上的寄生率;在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24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赤眼蜂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赤眼蜂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显著。在同一寄主(米蛾卵)密度条件下,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模型。在不同寄主密度条件下,赤眼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Beddington模型,自身密度对寄生率以及个体生殖力也存在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6.
释放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不同数量,分别在龙江县错海林场、桦川县横头山林场、鸡西市柳毛林场进行2.5万头/亩、3万头/亩和3.5万头/亩防治落叶松毛虫的试验,释放后对部分释放地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防治寄生率分别为:42.73%,39.25%,44.20%;根据分析,在赤眼蜂释放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其寄生率随每株卵量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数据表明,对于株卵量较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可采取连续释放赤眼蜂控制松毛虫的虫口密度。由于松毛虫种群密度逐渐被压低,尽管每年释放同样的蜂量,其最高寄生率可提高9.5%以上。该结果可为今后针对不同虫口密度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玉米田中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安全性。【方法】室内用田间推荐剂量在玉米叶片上施用4种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及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施药后1, 3, 5和7 d调查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玉米叶片24 h时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寄生的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量)及子代羽化率。【结果】施药后不同时间,不同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和羽化率产生显著影响。4种杀菌剂中,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其寄生的麦蛾卵量分别为20.25和20.80粒;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最大,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戊唑醇残留的 玉米叶片24 h时子代羽化率为18.48%,施药3 d后接触时死亡率高达37.03%。4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并且毒性较大,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寄生的麦蛾卵量为3.43和9.19粒,施药后1-3 d时死亡率分别高达96.21%和74.00%;高效氯氰菊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羽化的持续伤害时间长,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子代羽化率为27.92%。总体来说,4种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较4种杀菌剂大。【结论】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前7 d不建议喷施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3种杀菌剂以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两种杀虫剂,前5 d不建议喷施甲基硫菌灵和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时应该根据该药的田间推荐浓度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8.
温湿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祖华  刘树生 《生态学报》1993,13(4):328-333
在13—33℃、35%—95%R.H.范围内的7个恒温、13个温湿度组合下,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蜂在13—30℃(75%R.H.)范围内,卵至羽化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为10.1±0.03℃,有效积温常数为140.2±0.29日度;幼期存活率在26℃左右最高;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生殖力以23—28℃最高;内禀增长力(r_m)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8℃时达最大,随后急剧下降,至31℃时巳为负值。低湿和高湿在低温下有使发育速率减缓,而在适温和高温下则有使发育速率加快的趋势;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有使幼期存活率下降的趋势;在低温、高温下,75%R.H.对成虫存活、生殖最有利,95%R.H.次之;在适温下湿度对生殖力无影响,成虫寿命在低湿下最短。33℃下,3种湿度下均未产生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玉米螟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控制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室内大规模繁育。本试验以麦蛾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3℃、25℃、28℃、30℃、33℃、36℃)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子代羽化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条件下雌蜂寿命最长,达7.9-9.0 d。在18℃-30℃亲代生殖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差异,亲代产卵量为40.9-61.7粒;羽化率为74.31%-84.22%。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由18℃时的22.6 d缩短至33℃的7.0 d。36℃时,雌蜂的寿命仅为0.56 d,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因此,室内用麦蛾卵大规模繁育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的温度为28℃-30℃;仅保存蜂种时,可选用温度18℃-2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可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3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冷贮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最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在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4℃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下为卵期和蛹期,在这些虫期和贮存温度条件组合下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于其他虫期受冷贮的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响来看,于蛹期在4℃和7℃冷贮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短光照是引起玉米螟滞育的信息,处在北纬35°—36°,东经112°—113°的山西沁水玉米螟种群,在太原控制温度25℃,人工饲料饲养下测定,其临界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当光照少于此临界期,诱发滞育;而多于此临界期,则回避滞育。对于玉米螟幼虫任一单独龄期给予短光照处理,不能或几乎不能引起滞育;而相邻虫龄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则可导致滞育。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的时间愈长,滞育率也愈高。幼虫对光照刺激反应的敏感期为自孵化后至5龄末进入滞育前的整个阶段,而非仅为3—4龄。高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短光照诱发滞育的作用;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长光照回避滞育的作用。以长光照累代处理人工饲料饲养的亚洲玉米螟至三,四十代以上、如经短光照处理则照常发生滞育,其滞育特性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幼虫中肠消化酶主要为胰蛋白酶:利用慈菇蛋白酶抑制剂研究它对玉米螟消化酶的影响,发现这种抑制剂体外强烈抑制玉米螟幼虫中肠消化酶:同时我们又比较了长时间取食(三龄至五龄第二天)和短时间取食(四龄未取食48小时)抑制剂的幼虫体内胰蛋白酶活性,当它们短时间取食抑制剂后,体内消化酶水平迅速下降,取食更长时间时,胰蛋白酶活力下降更明显,仅为对照的27.2%。由此可见,慈菇蛋白酶抑制剂严重影响了玉米螟的正常消化,阻断了玉米螟营养与食物间的联系.使玉米螟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3.
在风洞中观察了亚洲玉米螟雄蛾对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二组份及三组份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14:oAc, E-12-14: oAc和 Z-12-14:oAc)的行为反应。 Z-12-14: oAc+E-12-14: oAc 二组份诱芯中以比例为37.5%E到62.5%E之间的诱芯效果最好,有71%-78%的雄蛾到达诱芯。三组份诱芯中以工4:Ac: Z-12-14: oAc: E-12-14: oAc=1: 5: 4的效果最好,雄蛾到达诱芯的百分率(71%)与二组份诱芯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剂量反应实验显示三组份诱芯的有效剂量范围比二组份诱芯宽,二组分诱芯及三组份诱芯在风洞试验中的最佳剂量范围分别为 100ng到 1000ng和 100 ng到 10 000ng。低剂量的情况下三组份的诱芯效果要好于二组份诱芯。三组份诱芯对于低到 1ng的剂量仍能引起 10%的雄蛾到达诱芯,而在此剂量下二组份诱芯不能引起定向及其以后的各步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五个新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五龄幼虫的拒食活性以及对其生长发育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并与川楝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川楝素以及C19、C2 3 、C2 4、C2 6、C2 8在 5 0 0mg kg浓度下拒食活性分别为 5 1 16 %、5 7 6 1%、4 2 8%、5 1 0 8%、36 73%、5 1 6 7% ,其中C19、C2 4、C2 8拒食活性与川楝素相当。在 2 0mg kg浓度 ,生长发育实验表明C19、C2 6、C2 8具有较好的抑制幼虫生长作用 ,其中C2 8的作用与川楝素相当 ;药剂对中肠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川楝素和C2 8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表现为激活作用 ,C19、C2 4、C2 6对两种蛋白酶在 2 4h激活 ,4 8h抑制。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Five new compounds were tested on the growth and antifeeding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oosendanin against fifth instar larvae Ostrinia furnacalis. The activities of two proteases, a weak alkaline trypsine‐like enzyme and a chymotrypsin‐like enzyme, in the midgut of Ostrinia furnacalis larvae were also measu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incorporated into an artificial die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0mg/kg, the antifeeding activities of toosendanin, C19, C23, C24, C26, C28 were 51.16%, 57.61%, 4.28%, 51.08%, 36.73% and 51.67%, respectively, C19, C24, C28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oosendanin. At 20mg/kg, the larval growth were remarkably suppressed by C19, C26, C28, the inhibition of C28 was close to toosendanin in 48 h. The two proteases were activated by toosendanin and C28 while they were inhibited in 48 h but activated in 24 h by C19, C24 and C26.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记录棉铃虫和玉米螟复眼的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比较了二者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二者具有相似的光谱反应曲线,均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二者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曲线近似,在一定范围内均近似线性递增,但玉米螟复眼ERG在562nm和483nm下具有更高的反应幅度;(3)二者对白光的光强度曲线也近似,但随复眼适应状态及测试时间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棉铃虫复眼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同种昆虫复眼夜间比白天敏感,暗眼比亮眼敏感;(4)对不同测试时间复眼明暗状态转化的比较表明,棉铃虫复眼的ERG反应具有更强的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子显敢镜研究了赤眼蜂属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呈线形,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前端的顶体较小,为梭形,顶端稍有弯曲,它和核呈楔状拼接排列。颈部的中心粒以45°方向斜插入核内,在中心粒的外周不被中心粒侧体所包围。尾部的轴丝为9+9+2型。在副微管之间有九条粗纤维存在。一对线粒体衍生物内的晶体物质不明显。两种赤眼蜂的精子结构差异很小,松毛虫赤眼蜂精子尾部轴丝结构部分的九个链头之间没有横向联系,而在玉米螟赤眼蜂上能清楚见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马毛松毛虫赤眼蜂在混交林、纯林及疏残林三种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中间寄主。试验是在湖南省东部的浏阳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共有103种中间寄主;一年中有两个危险期,在危险期内只有少量的中间寄主存在。  相似文献   

19.
吕仲贤  胡萃 《昆虫学报》1997,40(2):151-157
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 nacalis(Guen6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去头处理致使亚洲玉米螟性外激素的含量显著地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注射雄性或雌性玉米螟头部提取物或合成PBAN(激活外激素生物合成神经肽)可使外激素的含量得以恢复。因此可知玉米螟外激素的产生系受一种类PBAN因子控制。玉米螟性外激素生物合成路线由棕榈酸的生物合成开始,然后经14位脱饱和化,碳链缩短,还原和乙酰化形成外激素顺和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为了阐明受PBAN控制的生物合成步骤,研究了不同的标记前体掺入外激素及其中间体的情况。根据结果推论,PBAN主要通过调节由乙酸酯到棕榈酸的生物合成步骤来控制外激素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