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黄慰文 《人类学学报》2000,19(4):269-283
本文首先讨论旧石器考古年代学的一般原则、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和文化分布区。其次 ,着重讨论中国一些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一个供讨论的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方案。  相似文献   

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谢飞 《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异常丰富,在约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各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三十余处,这些发现为该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科学资料。盆地内小石器文化传统贯穿始终,从早到晚旧石器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存在细石器技术传统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技术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技术模式的比较表明,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显示了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陆庆五 《人类学学报》1990,9(3):276-281
1947年本州群马县的一个年轻考古学业余爱好者相泽忠洋在岩宿零层的红色垆坶层中发现了旧石器。1949年7月间,他又在岩宿地区发现了旧石器。相泽的发现促使了明治大学杉原庄介率领专业考古队,在当年九、十月间,对岩宿地区进行了发掘。在9月11日傍晚,杉原从暗褐色的垆坶层中挖到了一件人工打制的椭圆形斧状器。这一发现证明了更新世期间日本列岛确实存在着古人类。目睹这一重大发现的还有杉原的学生芹泽长介和相泽忠洋。在此之前日本考古学界对日本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流行着一种朦胧的说法, 认为距今数千年前,乘着独木舟的新石器时代人群,不知从何处来到了日本列岛,从此他们繁衍成今天的日本民族。这种说法久久流传,无人怀疑。岩宿的发现鼓起人们向古老地层探求的信心,犹如 “开闸之洪水” ,在各地纷纷发现了为数甚多的旧石器文化遗迹。日本的旧石 器文化研究就这样蓬勃开展起来了,在短短四十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相伴着激烈的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5.
在石片打制技术的发展史上,勒瓦娄技术的发明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本文将就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娄技术的内容、意义及其起源等问题作一概要的综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另行撰文就中外旧石器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异同作一比较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北京地区旧石器文化遗物丰富,自1990年开始在北京城区和郊区县开展旧石器调查和试掘以来,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地点38处。这些新的为研究北京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提供了有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7.
湖北秭归孙家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星 《人类学学报》1999,18(2):144-146
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获悉秭归县两河口镇二甲村一带出土“龙骨”。6月2日,袁振新、董明星和秭归县委统战部张新民、屈原纪念馆的周昊前往观察。6月3日、二甲村3组村民张财带我们到孙家洞。经查,发现孙家洞是一处图1孙家洞(...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软锤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软锤技术林圣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软锤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打制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西方,从阿舍利文化开始,软锤技术即已逐渐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而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否广泛使用过软锤...  相似文献   

9.
山西曲沃县西沟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源 《人类学学报》1986,5(4):325-335
本文分析了朝阳西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并考虑到遗址的地层、地貌、年代学和孢粉分析的资料,西沟遗址的石器工业在技术传统上与许家窑、峙峪文化较为接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丁村文化的成分。其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5万年。当时这一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疏林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宣民 《人类学学报》1992,11(2):126-133
本文记述了桃花溪动物园地段整治工程发现的旧石器。这批标本发现于灰白色砂层中,石制品粗大,其性质与资阳B地点者相似。类似石器在附近已多处发现,其时代暂定为旧石器时代较晓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几种中生代化石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产自辽宁省西部中生代化石木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经鉴定,它们是:朝阳原始云杉型木(新种)(Protopiceoxylon chaoyangense Duan sp.nov.),西部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 sidugawaense Shimakura),巴图南洋杉型木(新种)(Araucarioxylon batuense Duan sp.nov.)和辽西紫杉型木(新种)(Taxox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的重要区域,辽宁省境内目前并无此类优先区,弥补相关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3个准则层7个指标进行计算,依次获得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指标值、准则层值和优先区识别综合值,结合辽宁省县(市)行政边界和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确定了辽宁西部和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议地域范围。其中,辽宁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12951 km2,森林覆盖率为53.6%,包括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土保持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辽宁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0057 km2,森林覆盖率为78.9%,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上述优先区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辽宁青龙河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辽、蒙和冀三省的交界处,同时又是燕山、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三个山脉的汇集点,研究该保护区及其周边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对于保护华北-东北地区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青龙河保护区实地调查的95个标准样地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龙河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并将其与周边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龙河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08科,362属,656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6属2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2科344属633种。保护区种子植物属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其区系特点为:起源古老,物种丰富,温带性质明显。通过与周边5个保护区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型的比较发现:一个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组成比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整体上受纬度(即温度)的影响,即所处纬度越高,植物区系组成中温带成分比例越高,同时还受距离海洋远近的影响。青龙河保护区植物属的分布类型组成比例与其所处的纬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辽宁沿海城市带1992和2007年2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两个方面构建模型对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2-2007年,生态风险格局呈现出由内陆向沿海(由北向南)逐步增加的趋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风险较高;高海拔、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生态风险较低;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转移矩阵表明,15年间不同生态风险等级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低等级风险向高等级风险的发展,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压力日益变大,生态风险等级和范围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城郊土壤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市城郊土壤中35种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检出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沈阳市城郊土壤共检出了15种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六氯苯、滴滴涕和六六六的变异系数均大于l,其污染物浓度局部富集程度高,含量起伏变化大,土壤有机污染呈现“一多三少”的现象,即全区检出有机污染物的采样点多,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较少,有机污染物含量少,且无超标点.受土壤包气带岩性影响,城郊土壤垂向上有机污染规律明显.土壤区域有机污染分布特征与城市土地利用功能一致性较高.分析了各类有机污染物含量和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防治城市土壤污染,进而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围垦历史与围垦方式被认为是人类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干扰的主要因素。选取辽东湾北部区作为研究区,采集129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盐分、pH、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速效磷)和重金属元素(Fe、Mn、Cu、Cr、Cd、Ni、Zn、Pb)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6种重金属表现为彼此的显著正相关(P<0.01)。除Pb外,Cd、Cr、Cu、Ni和Zn的浓度与土壤有机碳、黏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②化工、造纸、石油开采及加工等工业活动可能引起Cr、Cu、Ni和Zn的富集,持续的农业施肥和农药使用可能会增加土壤中Cd、Pb的含量。③围垦初期(1990s),土壤侵蚀和淋洗脱盐对土壤重金属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1960s),持续的农业施肥、工业活动(如造纸、石油开采)和城市扩建,都大大增加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④不同的围垦方式影响下,除Fe标准化的Cd和Pb在水产养殖区有较高的浓度外,Fe标准化的Cr、Ni、Cu和Zn的浓度均在自然区域(滩地和芦苇)高于人类活动区域(水产养殖、耕地、建设用地)。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325.69,表现为极强的生态风险程度,其中Cd表现为极高生态风险的采样点比例为46.51%,是造成区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贡献元素,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和农业地区。  相似文献   

18.
19.
张丽燕  魏玉莲  李通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882-3888
2013年7—9月,以清原林场、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宽甸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辽东次生林中木腐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经过野外调查,共采集和记录木腐菌1062份,经鉴定为92种,隶属于48个属;其中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物种最丰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4.04.从物种的地理成分来看,辽东地区的木腐菌以世界性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白腐真菌是该地区倒木的主要分解者;该地区的木腐菌主要生长在腐烂等级为2、3的倒木上,主要优势寄主为槭属倒木,有243份真菌采集于槭属倒木,占总数的23.2%.  相似文献   

20.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2):132-138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m之内,在9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