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体外循环中应用MAXIMA膜式氧合器260例,术中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正常,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减少。作者认为: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膜式氧合器,尤其对危重病人,可减轻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扰乱。同时也是对心脏功能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脑损伤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患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并且临床上应用的脑保护措施效果并不确切,因此有效的神经系统监测关系到外科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预后。本文从术中脑组织氧供需平衡、栓子的监测、生化标志物和术后神经功能监测四个方面综述目前脑损伤监测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目前我国膜式氧合器临床应用,人工膜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显示我国近年CPB
(Cardiopulmonary Bypass,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膜式氧合器应用量逐年升高,应用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循环的比例显著增加。人工膜肺多方面研究进展包括:为新生儿体外循环设计的婴幼儿膜式氧合器,整合
动脉滤过器与超滤设备的小型化氧合器,这些设计可以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回路整体表面积和预充量,避免CPB 中过度血液稀释,
降低或不用输入红细胞。同时减轻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诱发的炎性反应。人工膜肺在人工材料改进和结构设计有很显著发
展,通过改进气体交换的人工膜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提高血液抗凝能力和耐受力,设计出如ECMO 可以长时间应用于辅助循环
来延续和支持病人的生命。对膜式氧合器的试验研究的相关进展和展望也会在本文讨论。 相似文献
4.
鼓泡式氧合器较转碟氧合器有更高的氧合效能。随着消泡剂的改进,鼓泡式氧合器在近10余年来又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我们对国内外多种鼓泡式氧合器的实物和资料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设计了多管型鼓泡氧合器,并应用于临床,现将多管型鼓泡氧合器的结构性能,临床应用情况作一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叶椿秀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82,(3)
近四十余年来,心血管外科的飞速发展与J.H.Gibbon Jr.有极密切的关系。1973年他首次发表用人工心肺装置维持动物循环的论文,以后 Dennis,Lillehei等继起进行深入研究,为近代的人工心肺机奠定基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医学中心均应用转子泵作为人工心脏,用氧合器代替人工肺。氧合器(人工肺)开始时为鼓泡型,其后转蝶型风行,近十余年来又为经改良过的鼓泡氧合器所替代。四十余年来虽有反复,但万变不离其 相似文献
6.
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实验模型。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0只(450~550g),麻醉后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股动脉置管接监护仪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并按时采集动脉血标本,股静脉置管用于持续补液和静脉血样采集。经右颈静脉置多孔引流管至右心房行中心静脉引流,血液经特制微型膜肺氧合后,由蠕动泵经右颈动脉实施灌注。本模型采用林格氏液和贺斯进行无血预充,总量为16ml,晶胶比为1∶1,灌注流量100~150ml(kg·min),转流时间60min。结果实验中膜肺氧合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动物都成功脱机。结论利用大鼠可以建立简单、廉价的体外循环动物模型。本模型适用于研究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兔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外循环(CPB)的应用开创了现代心血管外科的新纪元。CPB的动物实验研究对转流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缺乏适合小动物的小型CPB装置(主要是氧合器),以往大多采用犬、羊等较大的动物进行实验,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都较大。1977年Proctor报道研制成功能适用于鼠的微型氧合器,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但由于鼠的有效血循环容量太少,使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为此,我们参照Proctor的设计原理,研制了适用于兔等较小动物的氧合器,建立了兔CPB模型,并对其一些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Gibbon临床成功利用体外循环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至今已有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机械设备工艺有了极大的改进。离心泵做为新一代的体外循环动力装置——血泵,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心室辅助循环,心脏移植过渡,主动脉手术,体外膜肺支持,肝肾移植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中急性肺水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强调重视和加强体外循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方法:分析16例在体外循环中发生肺水肿患者术前的肺动脉高压,血红蛋白,肾功能和心功能情况,经PEEP+利尿药+激素和超滤器为主,辅以强心,扩血管药的协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气道阻力下降,均减小至术前水平,无酸中毒,尿量>100ml/min。平均2.5天拔管停呼吸机,11例患者术后第一天均顺利脱离呼吸机。15例患者出院,1例死于MOF。结论:中度肺动脉高压、贫血和心肾功能功能不全可能是体外循环中急性肺水肿的诱发因素,体外循环时应采取措施预防预防和减轻肺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体外循环专业是临床医疗和生物工程紧密合作而产生的,计算机在该领域的应用也有其独特性。在体外循环领域计算机技术不仅直接同一些仪器设备相整合,而且在设备设计,智能化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对现有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予以改进,降低模型复制难度,并使之更适合用于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300~350g,各8只分别用于建模和供血。经右颈静脉、左股静脉引流,右股动脉人工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血气分析监测内环境变化。实验过程中,保留大鼠自主呼吸,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成功建成8只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并按计划顺利脱离人工循环。体外循环期间转流量为70~80mL/(kg·min),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正常。结论进一步简化了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操作,最显著的改进之处在于避免了机械通气对大鼠肺功能潜在的不良效应,从而更加适合用于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海燕史宏伟张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7):1391-1393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高龄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高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要点及处理。方法:对64例6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心脏手术,就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讨论。结果:64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04.6±56.2(25—332)分钟,主动脉阻断51.5±128(13~128)分钟。自动复跳14例(14/56,25%),电激一次36例(36/56,64.3%)。两例进行左心转流,时间分别为136和65分钟,均存活。64例患者中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全心衰竭,死亡率为1.6%。结论:高龄心脏手术患者应注意保护肺、肾等脏器功能的同时,尤要加强心肌保护,为手术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总结了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本院在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间共施行了浅低温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3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例,年龄59±17岁,体表面积1.76±0.24 M2,心功能3.6±0.4级.皆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施支和右冠状动脉主支狭窄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保持患者鼻咽部温度30~34℃.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停搏液,在心脏慢跳(心率60次/分钟左右)、空跳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患者均安返病房.根据我们开展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体会,我们认为,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方法简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疗效确实,且又安全有效,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学手术实验用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及麻醉效果。方法实验用小型猪34例,分为CPB下停跳组手术组(停跳组,18例)及CPB下并行手术组(并行组,16例),行自体心包片三尖瓣置换术。记录实验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基础麻醉、麻醉维持及麻醉苏醒时间,术后3天、一周存活状况等,并评价基础麻醉及全麻效果。结果 34例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各期血流动力学平稳,仅停跳组一例术后3天内死亡,存活率97.1%,麻醉效果良好。结论合理的麻醉药物与血管活性药物的联合应用,仔细的临床观察与正确而迅速的处理是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超滤方法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和研究超滤方法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自1989年9月至2002年1月间共实行862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超滤方法,其中男性4825例,女性3837例。体外循环中超滤法是在心内操作基本完成,且在机体给予复温时进行的。结果:全组病例超滤时间10-46分,超滤液量为300-1800ml,监测超滤液中未发现细胞成分,蛋白定性为阴性。超滤后血液得到浓缩,检测血液尿素氮,肌酐及炎性介质均比以前降低。结论:体外循环中应用超滤方法可以减轻病人术后组织水肿,并能迅速地浓缩血液,提高病人的血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各种凝血物质,超滤方法还能降低体外循环中的炎性介质的浓度,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 氧合器是心脏直视手术中代替人肺机能进行体外循环所必须的医疗器具,除具有给血液供氧,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外,还应具备血液变温功能。高分子膜应用于体外循环中的血液变温,作为新一代的血液热交换材料,正是为配合氧合器的变温性能而专门设计制作的。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长时间转流535例临床估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长时间体外循环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我院自1984年至1995年12月共施行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分钟的心脏直视手术535例,其中男性345例,女性190例;年龄3~71岁.体表面积0.55~2.2平方米。双瓣替换术151例.二尖瓣替换术113例,法乐氏四联症1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30例.复杂畸形25例.其它47例。全组病例均采用中深度低温及中深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采用灌注含钾冷停跳液。复跳后.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术中采用血液超滤法,并尽可能采用搏动性血流,以确保重要脏器有充沛的血供。结果:全组病例中.体外循环时间为70~214分钟,心脏停跳时间72~230分钟。术中自动复跳209例.自动复跳率占39%。结论:在长时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综合应用上述措施.可显著提高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