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句容深层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对在江苏句容钻井中发现的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孢子花粉39属77种,组成以Chasmatosporites-Piceites-Podocarpidites-Quadraeulina为特征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应归为早侏罗世晚期。对组中主要孢粉属种可能的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江苏句容地区在早侏罗晚期为温带-亚热气候。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新疆吐鲁番拗陷北部勒1、米1、山1和墩1井中侏罗世孢粉化石52属81种。建立了本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Cyathidites-Psophyosphaera-Cycadopite组合、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组合和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它们分别产自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认为3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属阿林-巴通期。经研究表明,中侏罗世早期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体,并伴有桫椤科树蕨及紫萁科和卷柏科等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至中侏罗世中晚期,掌鳞杉科植物在植被中占主导地位,指示当时的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北缘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舜卿 《古生物学报》1995,34(4):468-474
描述了新疆库车塔里奇克组的植物化石7属9种,根据植物化石及有关的动物化石,结合地层层序,指出塔里奇克组属早侏罗世早期。进一步阐明我国晚三叠世植物分区西端的界线不在天山而在昆仑山。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新疆吐鲁番拗陷北部勒1、米1 、山1和墩1井中侏罗世孢粉化石52属81种.建立了本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Cyathidites-Psophosphaera-Cycadopite 组合、 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 组合和 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 组合.它们分别产自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 认为3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属阿林-巴通期.经研究表明, 中侏罗世早期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体, 并伴有桫椤科树蕨及紫萁科和卷柏科等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至中侏罗世中晚期, 掌鳞杉科植物在植被中占主导地位, 指示当时的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5.
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玉珂 《古生物学报》1997,36(2):170-186
南极维多利亚地的费拉群孢粉植物时代一直被认为是早株罗世、从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费拉群火山岩夹杂中发现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孢粉化石。可与澳大利亚西部、阿根廷、印度及巴基斯孢粉植物群比较,推断费拉群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并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一结论得到从相同地点获得的叶肢介化石的佐证。根据孢子花粉化石的可能植物亲缘关系,推断中侏罗世早期维多利亚地南部以掌鳞杉科植物较繁盛,并  相似文献   

6.
7.
早白垩世单缝孢真蕨植物新材料及其分类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位繁殖器官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产于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单缝孢真蕨植物化石:Athyrium asymmetricum meng、Dryopterites gracilis sp.nov.D.liaoningensis sp.nov.和Asplnium popovii Samylina,并讨论了其分类归属.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西部雅布赖盆地中侏罗世晚期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盆地红柳沟剖面中侏罗统新河组的 7属 1 2种植物化石 ,主要由真蕨纲和苏铁纲组成。真蕨纲有Gleichenites,Coniopteris和Cladophlebis等 ,苏铁纲有丰富的Otoza mites和Nilssonia ,Nilssoniopteris等。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 ,大致为巴通期到卡洛维期。  相似文献   

9.
10.
石雷 《植物研究》2002,22(4):428-431,T001
本文对5种中国产瘤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的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其中2种的扫描电镜观察是首次报道,对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进行了讨论,阔鳞瘤蕨与瘤蕨孢子表面纹饰的明显区别为新种阔鳞瘤蕨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湖北秭归中侏罗世香溪组几种紫萁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午 《古生物学报》1991,30(5):570-581
本文记述了鄂西香溪组4种保存实羽片的紫萁科化石:Todites leei sp. nov., Todites prtnceps, Todites williamsoni, cf. Osmundopsis sturi。一些标本保存良好,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的观察和研究,营养羽片的细胞周壁和实羽片的孢子囊等细节都有较好的显示。除T. princeps外,其余3种均为本区首次记录。T. williamsoni在我国不乏发现,但都为裸羽片。此种的实羽片化石在我国为首次报道,而且保存精美,可与英国约克郡的标本媲美。当前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鄂西香溪组的对比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4,自引:8,他引:56  
对中国蕨菜植物区系组成和科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具有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显著以及特有现象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侏罗纪大同锥叶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同锥叶蕨Coniopteris tatungensis 是侏罗纪植物群常见的分子。由于对该植物特征认识的不同, 对其在分类上的归属有不同意见,或归入膜蕨型锥叶蕨C.hymenophylloides,或归入简单锥叶蕨C. simplex。通过对产自北京西山斋堂地区窑坡组下段的标本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 标本的孢子囊群和孢子囊的观察,确认大同锥叶蕨在锥叶蕨属的种级分类上的独立性。文中还初步讨论了其分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4.
15.
鄂中一些被子植物硅化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在长江北岸,湖北省新洲县发现的新生代晚第三纪大戟科、豆科和樟科的被子植物硅化木。这些硅化木的发现和鉴定,反映了该地区当时较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并为长江流域新生代的地质、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群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论据。  相似文献   

16.
鄂中一些被子植物硅化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我国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北部晚第三纪(距今2000—250万年)出土的武汉楸木(新种,Catalpa wuha(?)e(?)sis sp.nov.)和武汉石梓(新种,Gmelina wuhanensis sp.nov.)被子植物硅化木。这些被子植物硅化木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当时是较为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此外,对1987年发表于《植物学报》上初步鉴定为樟科及豆科的硅化木,进一步确定为武汉樟木(新种,Laurinoxylon,(?)uhanensis sp.nov.)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folius)。  相似文献   

17.
鄂西荆当盆地的九里岗组,化石植物比较丰富。本文着重报道其中两种,即疏脉蕉羊齿(新种)(Compsopteris laxivenosa sp.nov.)和西河蕉羊齿(新组合)[C.xiheensis(Feng),comb.nov.]此外,还订正了副镰羽叶属(Paradrepanozamites),描述了大道场副镰羽叶(新订正)(Paradrepanozamites dadaochangensis Chen,emend.nov.)和小副镰羽叶(新种)(P.minorsp.nov.)等中生代新资料。在本植物组合中,中生代和古生代植物化石属同层位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九里岗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晚三叠世的卡尼期—诺利期的早期。  相似文献   

18.
国内真菌多糖结构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报道的真菌多糖及其结构确定情况,构效关系及真菌多糖药品进行了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Fossil testate amoebae and their non‐marine finds are rare so their ecological importance through Earth history is poorly understood. The Lower Jurassic shallow water black‐shales of Trento Platform (north‐east Italy) are rich in micro‐organisms and contain a thecamoebian and ostracod assemblage representing the first known record of Early Jurassic oligohaline forms from the European mainland. The thecamoebian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genera Difflugia, Pontigulasia and Centropyxis. The present discovery of Lower Jurassic thecamoebians in fine carbonate organic‐rich deposits indicat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se sediments can preserve testate amoebae very well. The occurrence of difflugid testate amoebians confirm a transitional marine‐terrestrial habitat, outside large bodies of water, and suggests occasional eutrophication in ephemeral restricted aquatic environment in the Sinemurian–Pliensbachian Trento Plat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