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蚌的形态习性和我国习见的种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蚌生活在淡水中、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綱,真瓣鳃目。是经济价值较大的贝类。不论在高等院校,或是中等学校,动物学教学中、讲授软体动物门,或瓣鳃綱皆以蚌为代表。这不仅因为蚌的形态构造是本綱的典型、而且容易解剖、一年四季各地湖沼水域均能采集到标本,用作实验材料最为适宜。本文拟就蚌的形态,生态,经济价值和一般习见的种类作一概述,以供教学上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贝类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贝类已成为高度濒危的类群。为有效保护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我们于2003年6月-2005年5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13个水体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软体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42种),隶属于腹足类9科14属29种和瓣鳃类5科17属40种。其中,蚌科和田螺科是种类数最多的两个科,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0.7%和14.5%。不同类型湖泊软体动物种类数的差别较大。通江湖泊所占种类数相对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软体动物的种类数和特有种数分别66种和40种,分别占总种类数和总特有种数的95.7%和95.2%。阻隔水体所占种类数相对较少,种类数为4-19种。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下游湖泊软体动物的种类数和特有种数均减少50%左右,且多数种类的分布范围也明显缩小。造成贝类资源衰退的可能原因主要是江湖阻隔所引起的整个江湖复合系统栖息地和水文情势的改变,其他的人为活动如过度捕捞、围垦及废污水的过度排放等也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淡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正式发表的淡水软体动物文献和部分未发表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淡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长江流域已报道的软体动物有296种,隶属17科62属,其中有197种是中国特有种。田螺科、肋蜷科、盖螺科、椎实螺科和蚌科是长江流域软体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这5科种类数之和达249种,占总数的84.1%。从总体上低海拔地区的软体动物物种数高于高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特有种所占的比例却高于低海拔地区。支流和湖泊的种类数接近,分别为202种和210种,远高于长江干流(31种)。各水系软体动物的种类数、特有种数及特有种比例明显不同,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长江流域软体动物的分布基本反映了流域内的地势特点,形成了高原、中低海拔山地和低海拔平原的分布格局。不同类群的物种其分布格局也不相同,田螺科和椎实螺科的分布范围较广,肋蜷科和盖螺科种类分布范围狭窄,多数种类仅存在于单个水系,蚌科种类分布最为集中,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种类最为丰富,种类数分别为58种和45种。研究表明,金沙江下游(云贵高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建议将其列为我国淡水软体动物急需关注和保护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湘江长沙段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湘江长沙段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调查结果,计有双壳类24种及3亚种(其中椭圆背角无齿蚌和橄榄蛏蚌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分别隶属于双壳纲3科17属,其中主要是蚌科珠蚌亚科的种类。并对它们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种群大小及栖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叙述了优势种的经济价值及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9-26
研究以正式发表的淡水软体动物文献和部分未发表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淡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长江流域已报道的软体动物有296种,隶属17科62属,其中有197种是中国特有种。田螺科、肋蜷科、盖螺科、椎实螺科和蚌科是长江流域软体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这5科种类数之和达249种,占总数的84.1%。从总体上低海拔地区的软体动物物种数高于高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特有种所占的比例却高于低海拔地区。支流和湖泊的种类数接近,分别为202种和210种,远高于长江干流(31种)。各水系软体动物的种类数、特有种数及特有种比例明显不同,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长江流域软体动物的分布基本反映了流域内的地势特点,形成了高原、中低海拔山地和低海拔平原的分布格局。不同类群的物种其分布格局也不相同,田螺科和椎实螺科的分布范围较广,肋蜷科和盖螺科种类分布范围狭窄,多数种类仅存在于单个水系,蚌科种类分布最为集中,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种类最为丰富,种类数分别为58种和45种。研究表明,金沙江下游(云贵高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建议将其列为我国淡水软体动物急需关注和保护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1954年5月至11月我们在哈尔滨市郊区松花江沿岸曾作过关于软体动物的初步调查工作,对于蚌的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简单介绍如下: 蚌的生活习性:蚌是生活在淡水里边的瓣鳃类软体动物,在我国各地的湖泊、池沼和河流中,能找到各种不同的蚌,有的栖息在较深的水底,有的爬行于浅水的水边,有的喜欢流水,有的喜欢静水。它以微小的生物和有机物的碎屑为食,这种摄取食物方式是和它的笨重的介壳和不甚灵活的体制构造有关系的。蚌在运动时是很有趣味的。我们曾把活蚌侧放在清水砂砾中,经过玻璃缸透视其斧足活动的情形;静置不久,则见白色的斧足从蚌体前端腹侧徐徐伸出;侧向沙面弯曲;待伸入砂砾中后,足之先端即渐渐扩张,基部收缩,牵引蚌体直立,以后蚌按直綫前进(图1)。当蚌直立后,前部侵入砂中,后部露于砂外,它的出入水孔清楚可见。斧足伸出后延长,再斜向体前方插入砂中,照前扩展和收缩,以牵引身体前进。因为蚌的种类不同,每次移动的距离亦不一样:巨蚌(Cristaria plicata var.herculea Midd.)每次可移动2—3厘米。而蛛蚌(Unio douglasiae  相似文献   

7.
近2000年来的地球环境变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替代指标被用来指示快速的气候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南海永暑礁泻湖微型软体动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研究及其与北半球温度异常的对比,来阐述微型软体动物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软体动物丰度变化的三个高值和三个低值较好地对应于北半球温度异常,显示了微型软体动物丰度对快速气候变化的灵敏反应。尤其重要的是“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被证明在南海也发生过。这表明快速的气候变化事件也会影响到热带海区。研究还证实另一次温暖的气候事件发生在大约 850A.D.—680A.D.之间。文中对软体动物分异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作了探讨,并表明软体动物丰度和分异度是指示气候变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于2005年9月~12月对湘江株洲江段的软体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经分类鉴定,计有软体动物8科20属44种,其中腹足纲5科10属22种,双壳纲3科10属22种.腹足纲以田螺科为主,双壳纲以蚌科为主.其区系成分,东洋界与古北界相互渗透,但以东洋界华中区的种类优势明显.沿江城镇适量生活污水排入江中,可以适当增加软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江中,使其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株洲航电枢纽建成蓄水,对库区的软体动物冲击较大,由于水位抬高,环境骤变,其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双壳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丽蚌及其经济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前言蚌系常见的软体动物,它生活在各种不同的淡水水域内——江,河,湖泊或池塘。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无论是它体外的一对石灰质的贝壳,或是壳内的肉体皆可被人类所利用。其中以丽蚌的贝壳质量最佳,壳质坚厚,皎白闪亮,用来制造钮卸,在国际上享有特别的声誉。特别是近世纪来,人工培养珍珠事业的发展,丽蚌的贝壳是作为珠核的主要原料。近几年来,每年都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软体动物中蚌,螺蛳或田螺的生殖经过是怎样的——生殖器官生长的地方,如何进行交配受精,生殖过程和生殖季节是怎样的?答:软体动物包括的种类极多,现在发现的已有十几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一个大门。它的分布很广:有的生活在高山,有的生活在平原,有的生活在池沼或江湖中,也有的生活在海洋中。它  相似文献   

11.
我在1955年4月17日讲初中动物学第六章软体动物中,当解剖一个蚌的过程时,发现了在蚌的外套腔的鳃瓣中(生活的蚌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水,因一般的软体动物如蚌、田螺当水将乾涸时,它便吸满了水躱在泥里,泥雖乾了,但它们仍能活着,等待雨水到来时再出来活动),有幼鱼七條及  相似文献   

12.
基于16S rRNA和ND1基因序列的中国蚌科丽蚌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花  欧阳珊  吴小平  黎敏 《动物学报》2007,53(6):1024-1030
  相似文献   

13.
中国蚌螨属支序分类分析(蜱螨亚纲:蚌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5个特征对我国蚌螨属15种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蚌螨P-Ⅳ(胫节)端腹部的指状突是将它们聚集成两群的主要特征.今村蚌螨P-Ⅳ端腹部仅具有短矩,与外群最近,认为是我国的蚌螨属水螨中最原始的种类;雌螨前殖吸盘板的形态影响戊蚌螨亚属与多盘蚌螨亚属的种类聚类,由此推测可以将蚌螨P-Ⅳ端腹部的指状突与雌螨前殖吸盘板的形态也作为蚌螨亚属的区分特征.由于殖吸盘结构简单是祖征态之一,因此认为具有5对殖吸盘的邻近蚌螨比6对殖吸盘的厚蚌螨更原始.雌螨具有1对殖吸盘板的寄蚌螨亚属种类与沃蚌螨亚属种类在支序系统树中形成姊妹群,结果支持Vidrine 将沃蚌螨亚属从寄蚌螨亚属中分离的修订.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主要无脊椎动物类群。体被外壳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个大门类,我们熟知的螺、蚌、蜗牛、牡蛎等都属这一类。它们的体形,基本上是两侧对称的,在长期适应过程中,演变出了锥形、塔形、流线形等多种形态。软体动物有了较完整的体腔,内脏器官初具,心脏包括了左右两个薄壁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已有了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它的呼吸器官也有较大改进,出现了肺、鳃,使它不仅能适应水体,而且是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湖是我国五大湖泊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南缘,在北纬30°55′42″—31°31′50″,东经119°53′45″—120°36′15″之间。地跨江、浙两省,全湖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沿岸线全长393.3公里,湖底平坦,水深终年在1.5米以上。湖面立阔,自然条件优越,河港纵横,水系密布,水生生物种类多,数量丰富,为我国重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软体动物双壳类资源亦相当丰富,而耳早为我国人民广泛利用,如:丽蚌、扭蚌、楔蚌、裂脊蚌、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是制做钮扣、珠核及贝雕的原料,沿湖建有钮扣厂和工艺厂,生产的商品远销国  相似文献   

16.
湘江中游江段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  胡自强 《生态学报》2007,27(3):1153-1160
系统地调查了湘江中游江段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借助多样性分析软件对14个生境的软体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进行了计算;用Srensen相似性系数C对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湘江中游计有软体动物53种,分别隶属于9科20属,其中腹足纲6科12属31种,主要是田螺科的种类;双壳纲3科8属22种,主要是蚌科的种类。湘江中游共有10个优势种、22个常见种、21个罕见种;14个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的取值范围在6.4319~2.3183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3.3859~2.1834之间,均匀度指数Jsw在0.94808~0.82067之间。根据不同生境物种的相似性系数C进行系统聚类分析,14个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在0.5236的水平时全部聚合在一起。探讨了湘江中游建坝对软体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株洲市大桥采集点软体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绢丝丽蚌(Lamprotula fibros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古异齿亚纲、真瓣鳃目、蚌科、丽蚌属,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经济蚌类;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中下游湖泊中。绢丝丽蚌壳厚质优、坚硬、皎白闪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lii)和三角帆蚌(H.cumingii)GST片段,两种蚌的GST核苷酸序列相同,推导其编码92个氨基酸;经与不同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和高等哺乳动物的GST具有高度同源性。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GST在两种蚌的肝、闭壳肌等11种组织中除肠以外均有表达,肝中表达量较大;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后,三角帆蚌血细胞中GST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而池蝶蚌血细胞中GST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感染3h、6h、9h和24h时表达量约为三角帆蚌的2倍。  相似文献   

19.
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血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国外关于海产双壳贝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淡水育珠蚌褶纹冠蚌的血细胞却无研究报道,国内关于软体动物血细胞的研究甚少,对于育珠蚌血细胞只笼统地称之为游走细胞,颗粒细胞等,对它们的种类和形态无详细的描述。为此作者对褶纹冠蚌的血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的初步观察,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的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蚶科(Arcidae)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科,其中有些种类是养殖和捕捞的对象,还有的种类也可发展为养殖的品种。 关于福建沿海蚶的种类,我们曾作过初步的报道。本文着重介绍福建沿海蚶的种类、生态和利用概况,并对最近整理出的种类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