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改良危重症营养风险(mNUTRIC)评分、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ALBI)评分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31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根据28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25)和存活组(n=106)。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mNUTRIC评分、PALBI评分和PN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NUTRIC评分、PALBI评分联合PNI对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Child-Pugh分级、输血量、休克比例、腹水比例、肝性脑病比例、C反应蛋白、胆红素、?酌-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国际标准化比值、mNUTRIC评分、PALBI评分更高,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PNI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C级、输血量增加、休克、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升高、mNUTRIC评分(较高)、PALBI评分(较高)为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NI(较高)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PALBI评分、PNI单独与联合预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17、0.771、0.942,mNUTRIC评分、PALBI评分、PNI联合预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AUC大于单独预测。结论:Child-Pugh分级、输血量、休克、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mNUTRIC评分、PALBI评分、PNI为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mNUTRIC评分、PALBI评分、PNI联合预测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L3骨骼肌指数特征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肝硬化40例,酒精性肝硬化4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40例。比较乙肝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L3 SMI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L3 SMI与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影响肝硬化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L3 SMI对肝硬化营养状况的预测价值。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组L3 SMI、25(OH)D、ALB、PA、TR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5),且酒精性肝硬化组显著低于乙肝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患者LSM与25(OH)D、ALB、PA、TRF均显著正相关(P<0.05)。以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作为因变量(营养正常=0,营养不良=1)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5(OH)DALB、PA、TRF、L3 SMI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OH)DALB、PA、TRF、L3 SMI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3 SMI预测评估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Youden指数0.765,敏感度85.00(%),特异度82.00(%),AUC值0.810,95%CI:0.685~0.912。结论: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L3 SMI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采用L3 SMI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做出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对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将80例患者分为Child-Push A级30例、B级25例、C级25级,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将80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45例)与非并发症组(35例),80例患者均用VTQ法检测VTQ值,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计算ALT/AST比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不同部位的VTQ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的不同部位VTQ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分析80例患者不同部位VTQ值与AST、ALT、AST/ALT比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A组及B组高,B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较A组高(P<0.05)。C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B组高,B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高(P<0.05),C组的ALT水平较A组、B组高,B组的ALT水平较A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ST、AST/ALT比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LT较无并发症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肝硬化患者的AST、AST/ALT比值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正相关(P<0.05),ALT水平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可用于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我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肝切除术,80例)和B组(RFA,80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甲胎蛋白(AFP)水平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160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32)和存活组(n=128)。研究证明AFP≥20 ng/mL、肿瘤多发、微血管癌栓、白蛋白<35 g/L、凝血酶原时间≥13 s、Child-Pugh分级为B级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小肝癌采用RFA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RFA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略占优势。此外,凝血酶原时间、肿瘤数目、白蛋白、微血管癌栓、Child-Pugh分级、AFP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超声介入治疗引发并发症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接受超声介入治疗的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后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有并发症组(36例)和无并发症组(8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TNM分期、Child-Pugh分级、形态分型、肿瘤体积、腹水、门静脉高压、血供情况、白蛋白(ALB)及血清学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一般特征在中晚期肝癌患者超声介入治疗后引发并发症的影响中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患者经超声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有并发症组Child-Pugh B级、腹水+、ALB<30 g/L的患者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腹水、ALB是导致中晚期肝癌患者超声介入治疗后引发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 B级、腹水、ALB<30 g/L均是导致中晚期肝癌患者超声介入治疗后引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腹水和ALB均是导致中晚期肝癌患者超声介入治疗后引发并发症的独立因素,只有尽早针对该类影响因素加强防治干预,才能有效降低中晚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的130例HBV相关性肝癌选自于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所收治,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记录其生存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130例患者随访截止时,死亡58例,存活72例,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1年生存率为82.31%,2年生存率为55.38%;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血清AFP、Child-Pugh分级、腹腔转移、门静脉癌栓是影响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病患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LSM)、肝功能及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72例作为酒精性肝硬化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Th17、白介素-17(IL-17)、LSM、肝功能指标、APN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7及IL-17与病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的Th17细胞分布比例、IL-17水平、LSM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STB)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白蛋白(ALB)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PN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7细胞分布比例及IL-17水平与LSM、ALT、AST、STB的水平呈正相关,与ALB、APN的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Th17及其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可能在反映病情相关指标异常变化程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鱼肝油酸钠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3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先后分为观察组(n=43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使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观察组联合普萘洛尔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止血和半年内再出血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DA、SOD、胆碱酯酶水平比较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OD、胆碱酯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静脉压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静脉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和再出血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鱼肝油酸钠联合普萘洛尔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激反应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PH)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比值(RLR)、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PT)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50例CPH患者,根据是否并发UGIB分为UGIB组57例和非UGIB组9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H患者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LR、TBA、PT对CPH患者并发UGIB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比例、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Hb、白蛋白、RDW、LC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UGIB组RLR、TBA高于非UGIB组,PT长于非UGI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Child-Pugh C级、门静脉内径增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RLR上升、TBA上升、PT上升为CPH患者并发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Hb上升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LR、TBA、PT单独与联合预测CPH患者并发UGIB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779、0.786、0.920,灵敏度分别为63.16%、70.18%、59.65%、77.19%,特异度分别为94.62%、80.65%、88.17%、96.77%。RLR、TBA、PT联合预测CPH患者并发UGIB的AUC大于RLR、TBA、PT单独预测(P<0.05)。结论:饮酒、Child-Pugh C级、门静脉内径增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RLR上升、TBA上升、PT上升是CPH患者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Hb上升为保护因素,RLR、TBA、PT联合预测CPH患者并发UGIB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与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表达关系。方法:招募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肝硬化患者。通过Child-Pugh评分对肝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轻度组(n=73)和重度组(n=87)。在本院健康检查中心招募60例年龄相仿且无任何明显疾病或感染的人员作为对照组。并检测CHI3L1蛋白表达、CHI3L1浓度、MR浓度、CD3+T、CD25+T和CD69+T水平以及血浆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对照组较轻度和重度组AST、ALT浓度升高,且轻度组较重度组升高(P<0.05)。Cr血清浓度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轻度组中93.15 %患者为Child-Pugh A,重度组中全部为Child-Pugh B/A。重度组较轻度组肝硬化程度严重(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较对照组CHI3L1蛋白表达升高,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HI3L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D163和甘露糖受体(M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D3+T、CD25+T和CD69+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重度组血清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IFN-γ)浓度较对照组升高,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血清CHI3L1、MR、CD3+T、CD25+T、CD69+T与患者肝硬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血清CHI3L1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HI3L1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这导致加重了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和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观察组患者行TI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72)。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对肝功能损伤控制较好,且远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4月到2015年4月我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TVE组(行PTVE治疗)141例和TIPS组(行TIPS治疗)28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两组Child-Pugh评分、白蛋白以及直接胆红素,并比较两组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TIPS组术后门静脉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VE组及TIPS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直接胆红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术后1年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和TI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术后白蛋白有所升高,但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术后各时间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E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TI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VE和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相当,TIPS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PTVE能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改善患者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和肝性脑病(HE)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SBP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肝性脑病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ALB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前提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SBP的发生,且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衰竭的分型、并发症的发生、生化指标的特点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导致肝衰竭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占30.3%、抗结核药占26.8%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占23.2%。发病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64.2%、纳差60.7%、尿黄60.7%。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感染73.2%、其次为肝性脑病66.1%、腹水64.3%。感染部位以腹腔最常见,占46.4%,其次为肺部41%。治愈好转者为18例(26.2%),治疗无效者14例(25.0%);死亡者为24例(42.9%)。从患者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35天。治愈好转组的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死亡组,激素治疗与好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抗结核药和解热镇痛药。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一旦出现提示预后差。在疾病早期采用适当的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其中A级32例为轻度肝硬化(记为A组),B级16例、C级12例为中重度肝硬化(记为B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记为C组,对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DWI检查、CT及MR灌注成像,对比各组ADC值、肝脏动门脉灌注比率[SSr(ct)及SSr(mr)],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ADC值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的ADC值较C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SSr(ct)、SSr(mr)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Sr(ct)及SSr(mr)较A、C两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两组的SSr(ct)及SSr(m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SSr(ct)与SSr(mr)呈正相关(r=0.687,P=0.000)。结论:CT以及MR灌注成像均可较好地反映出肝硬化的病变程度,且二者较DWI成像的诊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术后7d内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无血栓组(n=68),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1d、3d、7d时的门静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肝动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有28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7%。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门静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例、术中出血量、脾质量、腹水量、术前门静脉内径均高于无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均低于无血栓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疗效判断,且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状态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肝硬化患者126例作为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组(Child A级,n=35例)、B组(Child B级,n=50例)、C组(Child C级,n=41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16层螺旋CT对受试者肝脏、脾脏、主动脉以及门静脉的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CT灌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脏血流量(TBV)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HAP、HPI均明显高于C组,而PVP与TLP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BV、MT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组相比以及B组与C组相比,各项CT灌注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HAP、HP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PVP、TLP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状态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CT灌注参数的水平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