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类恐龙在分类和形态上多样化程度很高,其中的赵氏小盗龙曾被认为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然而这个观点依据的标本都处于相对早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的体型下限仍不明确.本文依据一件产白辽宁省凌源县四合当下白垩统义县组(热河群中部)的标本,描述驰龙类一新种,杨氏钟健龙.这一新种可归入小盗龙类,但它在很多特征上不同于其他小盗龙类,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其相对长的钩状突愈合于背肋上,肱骨具有强烈内倾的近端,肱骨三角嵴上有一窗孔,尺骨略长于肱骨,并具有窄跖型的足.最重要的是,已为成年个体的杨氏钟健龙正模估计体重约为0.31 kg,这证实了热河生物群的一些驰龙类恐龙属于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恐龙.初步分析显示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有生态位分化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中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2.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知的其他 3种驰龙类 ,并建立了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陆家屯纤细盗龙 (Graciliraptor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 .)。驰龙类最初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地层中 (MatthewandBrown ,1 92 2 ) ,随后在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发现 (Osborn ,1 92 4 ) ;现在已知驰龙类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地区的白垩纪地层中 (Xu ,2 0 0 2 )。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millenii)曾代表最早的确定无疑的驰龙属种 (Xuetal.,1 999) ,其生存时代大约为 1 2 5Ma (Swisheretal.,1 999)。陆家屯纤细盗龙正型标本产于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 ,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的同位素年代分别为 1 2 8Ma和 1 39Ma (Swisheretal.,2 0 0 1 )。因此 ,陆家屯纤细盗龙代表已知最早的驰龙属种。陆家屯纤细盗龙和其他驰龙类共享以下近裔特征 :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极度加长、上颌齿后缘锯齿明显大于前缘锯齿和指节III- 2明显缩短。陆家屯纤细盗龙的以下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驰龙类 :中部尾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左右后关节  相似文献   

3.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类恐龙在分类和形态上多样化程度很高,其中的赵氏小盗龙曾被认为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然而这个观点依据的标本都处于相对早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的体型下限仍不明确。本文依据一件产自辽宁省凌源县四合当下白垩统义县组(热河群中部)的标本,描述驰龙类一新种,杨氏钟健龙。这一新种可归入小盗龙类,但它在很多特征上不同于其他小盗龙类,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其相对长的钩状突愈合于背肋上,肱骨具有强烈内倾的近端,肱骨三角嵴上有一窗孔,尺骨略长于肱骨,并具有窄跖型的足。最重要的是,已为成年个体的杨氏钟健龙正模估计体重约为0.31 kg,这证实了热河生物群的一些驰龙类恐龙属于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恐龙。初步分析显示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有生态位分化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中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4.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5.
吕君昌  李志刚 《化石》2000,(3):28-29
图1窃蛋龙类复原图窃蛋龙类是一组头骨较窄而高 ,高度气腔化 ,特别是颅顶部分骨骼的气腔化程度尤其强烈 ,多孔(具有大的眶前孔和下颌外孔) ,上下颌没有牙齿 ,在上颌的腭面上具有由上颌骨和锄骨构成的齿状突起 ,锐利的爪子等特征的小型(体长不超过3米)兽脚类恐龙(图1)。第一个化石骨架由美国中亚考察团于1923年在蒙古的西南戈壁所发现。当初发现时 ,骨架的下方有一窝蛋化石 ,加上由于在那个地区发现大量的原角龙类化石 ,因此 ,它的研究者奥斯本(Osborn)在1924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 ,认为该小型兽脚类恐龙专门偷吃原角…  相似文献   

6.
大鼻龙类     
刘俊 《化石》2021,(3):2-3
<正>大鼻龙类(Captorhinids)是一类古生代的四足动物,起源于石炭纪(约3亿年前),在二叠纪早期(3-2.73亿年前)很繁盛,到二叠纪晚期就已经灭绝。我国内蒙古大青山的化石是已知最晚的记录。大鼻龙类是爬行类中最早分化出去的一支,早期个体小,头长4厘米左右,可能以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长颈的镰刀龙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龙类(又称“懒龙”)是一类奇特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化石记录主要局限于亚洲白垩纪地层中。由于镰刀龙类极其特化的形态和化石材料的局限性,这类恐龙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多的争议。最近的发现(Russell and Dong,1994;Xu et al.,1999)表明这类恐龙属于虚骨龙类,但其更为具体的系统位置依然存在争议(Sues,1997;Makovicky and Sues,1998;Xu et al.,1999;Sereno,1999)。新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材料代表这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gen.et sp.nov.)的正型标本为一较为完整的骨架,是已知镰刀龙类当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依据以下特征将内蒙古龙归入镰刀龙超科:U形的下颌联合部、齿骨前端向下弯曲、齿骨前部没有牙齿、牙齿有一个收缩的基部、近圆形的齿根和叶形的齿冠、前部颈椎的神经脊低矮而轴向较长、后部颈椎背视呈X形、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挠骨髁位于前部并为一狭窄槽分开、肠骨的耻骨柄细长而坐骨柄短以及跖部短。内蒙古龙的以下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前部尾椎的横突下部有一圆形的窝,桡骨二头肌结节点非常发育,后足践节近端跟部非常发育,胫骨的腓骨嵴长,明显超过胫骨长度的一半,肠骨髋臼前支外侧面转向背方,尾椎前关节突向两侧侧伸明显。镰刀龙类有一些未见于其他手盗龙类的特征,表明这类恐龙较为原始,可能和似鸟龙类关系较近(Sereno,1999),但其他一些证据表明镰刀龙类较为进步,可能和窃蛋龙类关系较近(Makovicky and Sues,1998;Xu et al.,1999)。内蒙古龙高度气孔化的脊椎和进步的肩带形态表明镰刀龙类相当进步。其中加长的颈部和缩短的尾部等特征非常类似于窃蛋龙类。这些特征的发现支持了镰刀龙类和窃蛋龙类的系统关系较近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探究鳍龙类在华南的古地理迁移历史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从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入手,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定年结果,对武鸣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含东方广西龙地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及地层时代。东方广西龙产于板纳组薄层泥晶灰岩中,伴生有丰富的菊石化石,所属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对含东方广西龙地层上部层状凝灰岩中具有岩浆韵律的锆石进行了SIMS原位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244.2±0.7)Ma的绝对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安尼期中晚期。东方广西龙时代的厘定排除了鳍龙类早三叠纪世晚期在下扬子区和右江盆地同时出现的原有结论,同时同位素年代学新证据证实广西武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与贵州盘县海生爬行动物群基本同期,表明了鳍龙类在华南东部起源后在三叠纪中期向西南地区辐射扩散范围的广阔性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的早三叠纪 ,并于距今约2 1亿年的三叠纪中晚期灭绝。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贵州龙化石。1957年 ,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员在贵州顶效镇绿荫村考察时 ,意外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保存十分完整的长颈长尾爬行动物化石 ,其特征是头小呈三角形 ,眼孔特大 ,吻部小而尖 ,四肢细长 ,脚较短 ,具牙齿。他确定这里的地层是三叠纪海相页岩 ,后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鉴定 ,确认这是一种生活于三叠纪的鳍龙类。因发现贵州 ,故命名为“贵州龙” ,同时为纪念胡承志研究员 ,特此将此龙命名为…  相似文献   

10.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Neimongosaurus和Nothronychus比Bei  相似文献   

11.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12.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重新研究了产于辽西义县组下部的带羽毛小型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的不完整骨架。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义县龙属于手盗龙类基干类群,与阿尔瓦雷斯龙( Alvarezsaurus) 、镰刀龙类、除阿尔瓦雷斯龙之外的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以及由窃蛋龙类和副鸟龙类等进步手盗龙类组成的一个类群形成多分支状态。义县龙既有原始特征,如臂指数低,第三指强壮; 也有进步特征,如乌喙骨近长方形,表明在手盗龙类当中,前肢演化呈现出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的镶嵌现象。强壮的前肢骨骼以及厚重、弯曲而尖利的手爪表明义县龙是捕食者,尽管这一认识尚待该属种更完整化石的发现来证实。义县龙在手盗龙类系统发育中的基部位置暗示,在虚骨龙类演化的这一节点上,前肢形态的变异范围更大。在许多方面,义县龙强壮的前肢和过度增大的弯曲爪子与长臂猎龙(Tanycolagreus) 和虚骨龙(Coelurus) 的相似,可能代表了这些属种与基干镰刀龙类和窃蛋龙类之间的过渡形态。义县龙保存了大的片状体羽,表明这些皮肤衍生物在虚骨龙类中的起源可能比以前报道的要早。最后,强壮而伸长的前肢暗示了其生态功能与根据同一区域的其他小型兽脚类推测的不同,支持了热河生物群的小型非鸟兽脚类中存在小生境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一长颈的镰刀龙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龙类 (又称“懒龙”)是一类奇特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 ,化石记录主要局限于亚洲白垩纪地层中。由于镰刀龙类极其特化的形态和化石材料的局限性 ,这类恐龙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多的争议。最近的发现 (RussellandDong ,1 994;Xuetal.,1 999)表明这类恐龙属于虚骨龙类 ,但其更为具体的系统位置依然存在争议 (Sues ,1 997;MakovickyandSues,1 998;Xuetal.,1 999;Sereno,1 999)。新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材料代表这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杨氏内蒙古龙 (Neimongosaurusyangigen .etsp .nov .)的正型标本为一较为完整的骨架 ,是已知镰刀龙类当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依据以下特征将内蒙古龙归入镰刀龙超科 :U形的下颌联合部、齿骨前端向下弯曲、齿骨前部没有牙齿、牙齿有一个收缩的基部、近圆形的齿根和叶形的齿冠、前部颈椎的神经脊低矮而轴向较长、后部颈椎背视呈X形、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挠骨髁位于前部并为一狭窄槽分开、肠骨的耻骨柄细长而坐骨柄短以及跖部短。内蒙古龙的以下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的横突下部有一圆形的窝 ,桡骨二头肌结节非常发育 ,后足趾节近端跟部非常发育 ,胫骨的腓骨嵴长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Shang et al.,2011)和丁氏滇肿龙(Dianopachysaurus dingi Liu et al.,2011a)身体各部位比例和个体大小接近,头骨均具有吻部两侧不收缩、眼眶显著大于上颞孔的特征。但新种眼眶间距要明显小于上颞孔间距,下颌关节与枕髁位于同一水平位置,锁骨前外侧缘的锁骨前突粗大而厚实,尺骨近端明显宽于远端,有比后两种更多的荐前椎(三属种荐前椎数分别为41、38、39枚)。此外,与滇东龙相对比,新种眶前区短于眶后区,前额骨和后额骨不相交。同时,新种下颌联合短,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构成。新种前颌和下颌前部齿虽然也为獠齿(犬齿状齿),但未呈显著增大。头后骨骼对比,虽然新种和滇东龙均具有标志性的锁骨前外侧突,但后者的锁骨前外侧突尖细。与滇肿龙相对比,新种尾前部尾肋细长且未见明显加宽肿胀、仅具一个骨化的远侧腕骨、距骨为圆形且不具有近端凹入。去除数据不全的清镇龙、广西龙和三桥龙后的鳍龙类分支系统学分析表明,滇美龙与滇东龙互为姊妹群,同时它们与贵州龙、马家山龙和滇肿龙一起构成了一仅由在中国发现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的亲缘关系近于它们与欧洲肿肋龙类(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的亲缘关系。三种小型始鳍龙类的发现,指示云南罗平地区在三叠纪安尼期中晚期时鳍龙类是一类有较高分异度的海生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6.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是发现于中国辽西下白垩统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最初的研究认为它代表一种进步的手盗龙类,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质疑了这一系统发育假说,新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长掌义县龙代表一种原始的手盗龙类。鉴于长掌义县龙的系统位置会影响我们对兽脚类前肢和羽毛演化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因此需要评估哪一个系统发育假说更为可靠。本文评述了长掌义县龙所有可被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这一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基干副鸟类,并很可能属于基干恐爪龙类。这一结论与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一系统位置也与长掌义县龙可能具片状羽毛相吻合,并且否定了手盗龙类前肢演化历史复杂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化石 ,已知兽脚类恐龙包括 8属 1 0种 ,其中 6属 8种保存有原始羽毛或者羽毛结构。已经报道的属种均产自朝阳地区。 2 0 0 1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邻近朝阳的锦州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义县组下部采集到一件恐龙标本。这一标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肩带和前肢 ,在骨骼化石附近还保存了皮肤结构。通过研究对比 ,我们建立了手盗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长掌义县龙 (Yixianosauruslongimanusgen .etsp .nov .)。依据以下特征将长掌义县龙归入手盗龙类 :肩胛骨明显短于肱骨、肩臼窝的乌喙骨部分小、乌喙骨近四方形、尺骨向后弯曲以及挠骨细。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以及手指各指节的相对比例不同于已知手盗龙类。原始兽脚类恐龙的手部一般短于肱骨 ;手盗龙手部加长 ,长于肱骨 ;原始鸟类的手部相对更长 ,但进步鸟类出现反转 ,手部次生变短。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在非鸟兽脚类恐龙当中仅比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 (Jietal.,1 998)和树息龙 (Epidendrosaurus) (Zhangetal.,2 0 0 2 )短。次末端指节加长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进步特征 ,长掌义县龙具有这一特征。比如 ,长掌义县龙的手指指节Ⅱ 2长于掌骨Ⅱ ,在已知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亚洲近颌龙属(Caenagnathasia)首次报道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晚白垩世Bissekty组,时代为土伦阶(Turonian)。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大巴苏组的一件下颌联合部分,根据以下特征将这件标本归为亚洲近颌龙属:齿骨完全愈合,齿骨愈合部分未向下倾斜,齿骨背侧边缘的前部侧面观略凹,侧面的咬合面具有舌嵴,舌嵴上具有尖状突起,血管槽和相关的孔未延伸到齿骨愈合部分的背面,具有前部的咬合槽。新的标本将亚洲近颌龙的生存时代和地理分布延伸到了中国的坎潘阶(Campanian)。  相似文献   

20.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虽然有所退化,但仍然很长,本文认为其约有20枚尾椎,其尾部的形态和比例都与尾羽龙(Caudipteryx)和耀龙(Epidexipteryx)相似。中鸟与基干窃蛋龙类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头骨短而高,小手指退化。在小翼掌骨的大小、手指的比例、坐骨不发育背侧和腹侧突起方面,中鸟与擅攀鸟龙类相似,而明显区别于中生代的鸟类。基于上述相似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干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共有的其他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窃蛋龙类,中鸟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中鸟和擅攀鸟龙类都具有伸长的前肢和脚爪。有关中鸟的分类位置及其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确切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新标本的发现;本文对中鸟分类位置的讨论,也说明了基于幼年个体进行新种命名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