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性蛋白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盐固态酿造酱油,在发酵过程中pH偏酸。采用在发酵中期添加适量的酸性蛋白酶,弥补在制曲时米曲霉所产生的酸性蛋白酶活性的不足。增强在酸性环境下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提高原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增产酱油8.0%左右。  相似文献   

2.
3.
微生物中L-肉碱的酶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肉碱乙酰基转移酶、5.5’-二硫-2-硝基苯甲酸(DNTB)测定微生物中L-肉碱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精确,重理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测定微生物中L-肉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5.
左旋多巴的酶法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旋多巴(3,4-dihydrox-ylphenylalanine、L-DOPA)不但是治疗常见老年病——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它还有其它许多医疗用途。随着我国人们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左旋多巴的需求量也将增加。酶法合成特别是微生物酶法合成左旋多巴以其良好的经济性受到了广泛重视。主旋多巴属于手性药物,其对映作右旋多巴可引起毒性反应[1],故医学上需控制它的旋光度,这就会给化学合成法生产左旋多巴带来麻烦。1990年,西北工业大学的孙晓莉[2]用可避免DL拆旋操作的不对称合成法合成主旋多巴,但工艺非常复杂。左旋多巴也可…  相似文献   

6.
7.
8.
酶法降解植物纤维素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以麦秸为原料进行纤维素酶降解的工艺条件。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影响麦秸纤维素降解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酶添加量)>B(底物浓度)>E(时间)>C(温度)>D(pH值),纤维素酶解麦秸纤维素的最佳组合为A3B1E3C3D2,即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0.2%,底物浓度为5%,反应时间为2h,反应温度50℃,pH5.0时为最佳条件。在比常规酶解法时间缩短12-30倍的条件下,能使纤维素降解葡萄糖的转化率达22.3%。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固定化酵母发酵酱油的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rit.  H 谷军 《生物技术》1992,2(6):41-42,11
用把酵母吸附固定在陶瓷载体上的生物反应器来生产酱油,所要求的全部时间被缩短至8天但不影响产品质量,使用酵母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es.rouxii)和假丝酵母(Candida versatilis).前者经历乙醇发酵并且产生2—苯乙醇,后者产生4—乙基—愈创木酚.最近,除传统工艺外,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生物反应器在食品行业的使用已经普遍.已经研究了不同于传统而使用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发酵酱油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14.
15.
酶法合成中色氨酸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酶法合成中色氨酸的分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两种合适的树脂:~#330和~#732。实验数据表明:两种树脂串联能有效地将残留的底物吲哚去除,并且对色氨酸总的分离回收率大于70%。这就为今后酶法合成色氨酸工艺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17.
酱油曲霉蛋白酶活力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酶在工业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皮革、毛皮、丝绸、医药、食品和酿造等行业。霉菌生产的蛋白酶在豆酱和酱油生产上的应用已经具有相当悠悠的历史。曲霉菌,例如米曲霉、黄曲霉、栖土曲霉等,一般能分泌2~3种蛋白酶(酸性、中性及碱性),其中以中性和碱性酶为主。黑曲酶则以产酸性蛋白酶为主。酱油曲霉所产的蛋白酶也以中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以酪氨酸为底物酶法合成的黑色素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黑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212 nm,不溶于水和酸,易溶于碱,在碱性条件下颜色稳定。热、自然光、紫外光、蔗糖、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对其影响不大;几种金属离子(除Fe2+)对黑色素吸光值及颜色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虎杖中白藜芦醇的酶法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藜芦醇得率为指标,通过对酶制剂的筛选和酶解条件的考察,分别选出酶法提取和酶法转化制备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最佳条件,并对两种酶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酶法提取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60 min,最适pH 5.0,底物浓度17%;酶法转化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48 h,最适pH 5.0,底物浓度15%.(2)与空白样品(不加酶)相比,酶法提取白藜芦醇得率增加了3.12 mg/g;酶法转化白藜芦醇得率增加了12.72 mg/g.研究表明,两种方法与不加酶提取相比均提高了白藜芦醇的得率,但酶法转化效果更显著,可用于白藜芦醇的制备.  相似文献   

20.
L—丙氨酸酶法工业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800升气升式发酵罐上培养假单胞菌Pse.NX-1,获得高L-天冬氨酸-β-脱羧酶酶活。以L-天冬氨酸为底物游离细胞法转化生产L-丙氨酸,每升培养液可转化L-天冬氨酸2kg最高达2.5kg,提取得到L-丙氨酸1.2kg,平均收率90%,产品质量达到美国药典XXⅢ版标准和日本味之素99版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