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深层施药防治水稻害虫,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的施药方法。不但治虫效果显著提高,残效期延长,而且能保护害虫的天敌,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华南农学院于1975年开始进行研究,为我国稻田深施农药打下了基础。湖北黄冈地区农科所在早稻、晚稻秧田、晚稻上试验,证明用呋喃丹、杀虫脒+乐果、叶蝉散等深施,能有效地防治水稻害虫,同时保护了天敌。湖北监利县病虫测报站防治褐稻虱试验结果,呋喃丹残效可达30天以上。江苏丹阳县农科所对杂交稻南优3号试验,用3%呋喃丹,亩施7斤(折合有效成分105克),残效可达70天。浙江嘉兴县农业局试验,呋喃丹和巴丹深施对褐稻虱、黑尾叶蝉,残效最长  相似文献   

2.
慕立义 《昆虫学报》1978,(2):212-216
鉴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常用的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目益严重,而提高药液浓度和增加喷药次数招致杀伤天敌及污染环境,我们于1977年研制了属氨基甲酸酯类的呋喃丹微粒剂,采取隐蔽施药,用于拌棉种治蚜,已初获成效。每亩用3%呋喃丹微粒剂三斤,对棉蚜有效控制期达55天左右,较国外的3%呋喃丹颗粒剂药效高,麦收前可不需喷药治蚜。此药加工和施用方便,且对棉花生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河北省主要粮作害虫。过去在玉米心叶期应用颗粒剂防治已可基本控制为害。近年来一些地区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为害又有所回升。我们1974年在永清县对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及生活史的系统调查,初步澄清耕作改制后,夏玉米由收麦后平播,改变为麦垄套播,玉米螟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抽雄吐丝期,而麦茬平播夏玉米则心叶期和穗期各半。这点是近年穗期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2.通过试验、示范,找出代替有机氯治螟的药剂。如1%、0.5%、0.25%1605颗粒剂效果高于或略低于5%DDT颗粒剂;白僵菌20倍加0.5%1605,或白僵菌20倍加0.1%1605颗粒剂,效果分别高于或稍低于5%DDT颗粒剂。0.1%、0.2%辛硫磷颗粒剂效果高于0.1%六六六颗粒剂。2.5%螟铃畏颗粒剂,效果与5%DDT颗粒剂相仿。 3.通过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我们认为本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概括为:“越冬防治,处理秸秆,诱杀成虫,压低虫源;田间防治,菌药结合,安全经济,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4.
水稻上的蓟马过去发生不严重,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南方稻区稻蓟马的发生为害有日趋严重之势。福建省大约于1964年以来,此虫发生有所增长,为害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初期的一种重要害虫。1973年福建全省各地早季稻蓟马发生严重,大大影响水稻生长。这一年早季各地象治螟一样,开展群众性的治虫运动,连续施药防治两三次,才把蓟马为害控制下来。  相似文献   

5.
<正> 在昆虫学术语中,近年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简化语,如将“防治效果”简化为“防效”,“防效率”;把“农业昆虫”简化为“农昆”,“普通昆虫”简化为“普昆”等,都是不恰当的。 因为“防”字如单独使用,只能作“预防”解释,“治”才是杀除的意思。预防的效果,不像用药或其他措施把虫杀死了多少那样显著,一般也不好用百分率来表示。而更重要的是普通所谓的“防”或“防效”,都是说的用药剂或用其他方法治虫和治虫的效果,实际是“治”而不是“防”。这方面的实例在有关杂志、书刊上是较多的:例如把用呋喃丹治稻蓟马的死亡率称为“防  相似文献   

6.
杨金生  束兆林 《昆虫知识》1993,30(4):228-229
通过1985~1990年的田间调查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是为害草莓苗的优势种。成虫产卵趋向于有机肥多的田块,虫口密度较无机肥高0.29~0.5倍,为重点防治对象田。8月中下旬,草莓繁苗生长期是蛴螬严重为害时期,在幼虫大量为害之前,7月中下旬田间初见被害株时,为防治的最佳适期。选用50%辛硫磷、50%甲基1605乳油,亩用0.2~0.4kg,控虫保苗效果好;草莓采果苗秋季大田定植时,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3kg,与肥料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保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对稻蓟马Thrips oryzac Williams的发生与为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一、稻蓟马在稻田及植株上的分布 1.分布与品种布局的关系 一般说,不同品种混栽区较同一品种成片区,稻蓟马发生量大、为害重。混载区因品种不同而生育期参差不齐,往往在秧田和分蘖期稻田内,稻蓟马集中发  相似文献   

9.
水稻象鼻虫是我区为害旱播秧苗严重的害虫之一,各县均有发生,尤以曲江、英德、从化、乳源、韶关等县较为普遍。据群众反映此虫有很久历史,不过以往早造旱播育秧很少,因此为害也不甚突出,但自1955—1956年来,技术改革进展很快,水播改旱播全区占40%,但播后受此虫为害严重的达50%,从化县旂杆乡有80亩秧苗被食去一半,英德县大镇区前进社的2000斤谷种,其中有200斤谷种也被食去一半,乳源县检查每平方尺秧苗中有20多个,其余各县赤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威胁水稻增产。 此虫性喜晝伏夜出,每年约有二代。第一代成虫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群集秧苗叶鞘之处,  相似文献   

10.
稻秆潜蝇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秆潜蝇Cklorapsoryzae (Matsumura)在我县80年代仅是零星发生的一种次要害虫,但近年来种群数量迅建增加,已上升为中、高海拔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尤溪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步量以蛹)在冬闲农地、板田或田边、沟边的看麦娘、游草上越冬。以第二代为主害代,于6月中旬一8月中旬幼虫为害中稻和单晚孕期间的心叶、生长点与幼穗严重影响水稻产量。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药治为辅的综防措施,控害效果好。药治每亩用3%呋喃丹3kg、10%益舒宝1.25kg和3%米乐尔1.25kg拌细土20kg撒施,防效分别可达82.43%、77.50%和69.74%。  相似文献   

11.
大豆食心虫发蛾期长,一般药剂的残效期短,如果防治面积过小,施药后从未防治地迁来之食心虫仍继续为害。因此田间药效测定并不足以表明真实效果,特别是难以麦明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我们以6%666粉剂、6%666加5%DDT_1:1混合粉剂、E605液剂、2.5%敌百虫粉剂等进行了不同施药时期和不同剂量的大面积防治试验。 现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铁刀木粉蝶的生物学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茂彬 《昆虫学报》1983,(2):172-178
铁刀木粉蝶(Catopsilia pomona Fabricius)是铁刀木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海南岛一年发生 13—14代,世代重叠,全年发生,以4—7月为害最烈。防治措施可造混交林,促进林木提早郁闭以招引天敌。化学防治用5ppm除菊精:70%西维因乳剂、90%敌百虫晶体 2,000—3,000倍液;苗圃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施于土中。  相似文献   

13.
戴云鳃金龟是甘蔗上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以二、三龄幼虫越冬。5月上旬至7月下旬是甘蔗苗期和伸长期,也是三龄幼虫严重为害时期。发生地区的植被组成,产卵及孵化期内的降雨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越冬二龄幼虫春季要上移为害,夏季三龄幼虫在伸长期为害,因此,必须抓好下种期和低龄幼虫两次防治。采用50%辛硫磷,亩用0.6~0.75kg;3%甲基异柳磷、3%地虫磷颗粒剂,亩用4~5kg,有明显的治虫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福建水稻蓟马的调查研究,我组曾在《昆虫学报》第18卷第1期进行过报道,现将近两年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续报如下。 我省为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两种,即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和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稻蓟马近几年来在全省各地发生为害都较为严重,成为水稻秧田期和分蘖期的一种重要稻虫。  相似文献   

15.
包虫清对水稻前期害虫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包虫清(有效成分:氟虫腈、杀虫单)种衣剂不同包衣方式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生长前期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稻蓟马、稻飞虱防治效果达90%以上,持效期达30d以上。其中包衣旱育处理对三化螟、二化螟控制效果达85%以上。包虫清种衣剂对水稻种子、植株和稻田的主要蜘蛛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属鞘翅目象虫科多型象亚科Notorina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往该虫在我省以幼虫为害本田最烈:近年来成虫为害早、晚稻秧苗和早插本田的稻苗十分严重,特别是早稻秧苗,被害后,叶片大部折断,漂浮水面,似牛吃过一样,虽不死亡,但严重影响秧苗生长,秧苗素质极差。部分秧田在秧针期开始便反复遭害,幼苗被咬断后长起,长起又被咬断,最后终因养分耗尽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灭幼酮防治褐稻虱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锡康  龚才根 《昆虫知识》1990,27(5):269-271
1988年应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经不同用量、不同施药方法与不同虫龄的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每亩用灭幼酮20~30g,于褐稻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喷雾处理,防治效果为85.31~93.92%,残效期30天以上。一次施药即可控制褐稻虱为害,对天敌、作物安全,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省工、省时,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63年第四代及第五代三化螟发生期间,我们在广东省电白县羊角公社进行了666治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报导如下。 盆栽水稻接种蚁螟防治试验表明,蚁螟侵入后3—4天,每亩施用6%666 1.5斤混泥粉40斤防治,施药后144小时检查,死亡率达90.91—100%(表1)。  相似文献   

19.
多效唑对螟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智华  汪保香 《昆虫知识》1991,28(3):134-135
<正> 多效唑(MET)是近几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自1987年在我县引进,至1989年在晚稻秧田施用面积已达35%以上。它具有提高秧苗素质,促使秧苗矮化、粗壮,提早和增加分蘖,增强秧龄弹性,缓和季节矛盾,易拔秧,移栽后不落黄,节约用种量,增产显著等效果。 由于施用多效唑改变了禾苗形态和生理机能,使原不利螟虫发生的秧苗期,变为有利,致使晚稻秧苗期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下一代的主要虫源田之一。笔者于1988~1989  相似文献   

20.
一、秧田调查 1958年稻飞虱、浮尘子预测预报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玻璃秧田取样器,构造笨重复杂,使用麻烦,玻璃又易打破。后来有人改用火油箱制成秧田取样器,以统计取样器内壁涂胶上所粘的虫数,但因器内黑暗又无法扰动秧苗,所粘得的叶蝉仅属少数,不能代表实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