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粗秆高产小麦茎结构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高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兰考906-4”与北京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京411”为实验材料,运用植物解剖学、化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粗秆的高产小麦茎结构特性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粗秆的高产小麦品种茎秆在物理力学特性、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木质素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一般小麦品种。因此,在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育种中,重视外源基因的引进,改进茎秆的结构特性及提高木  相似文献   

2.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小偃81",是由抗病虫害小麦品种"小偃54"和高产小麦品种"8602"杂交筛选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后代.作者运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了新品种茎秆组织结构以及木质素含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母本"小偃54"和父本"8602"相比,"小偃81"的茎秆直径变小、横切面上维管束数目减少,而茎秆直径与壁厚比、横切面上机械组织比例却显著增大,单位面积上维管束数目增多.Klason法测定木质素结果显示:"小偃81"茎秆中木质素含量高于"小偃54"和"8602".经Maule和Wiesner的木质素显色反应,"小偃81"茎秆横切面染色明显加深.用H2O2/Hac弃除酚酸以后,新品种小麦的木质素自发荧光明显强于亲本.FTIR分析结果表明:"小偃8l"中所含的紫丁香基、愈创木酚基等木质素特征基团的吸收峰值也显著高于亲本.由此推断,新品种"小偃8l"的茎秆具有优良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3.
高产小麦品种茎秆的解剖和化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新品种“小偃81”,是由抗病虫害小麦品种“小偃54”和高产小麦品种“8602”杂交筛选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后代。作者运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了新品种茎秆组织结构以及木质素含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母本“小偃54”和父本“8602”相比,“小偃81”的茎秆直径变小、横切面上维管束数目减少,而茎秆直径与壁厚比、横切面上机械组织比例却显著增大,单位面积上维管束数目增多。Klason法测定木质素结果显示:“小偃81”茎秆中木质素含量高于“小偃54”和“8602”。经Ma黮e和Wiesner的木质素显色反应,“小偃81”茎秆横切面染色明显加深。用H2O2/HAc弃除酚酸以后,新品种小麦的木质素自发荧光明显强于亲本。FTIR分析结果表明:“小偃81”中所含的紫丁香基、愈创木酚基等木质素特征基团的吸收峰值也显著高于亲本。由此推断,新品种“小偃81”的茎秆具有优良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4.
高产小麦品种冠层形态结构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多穗型、中穗型、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品种的冠层形态结构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与丰产品种相比,冠层结构具有:上三叶较宽、短,叶片较厚、挺,具有相对较小的基角、开张角和披垂度,株型较紧凑,植株较矮(80cm左右),穗下节间和旗叶鞘较长。冠层形态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旗叶宽度、比叶重、倾斜角度及穗下节长和叶鞘长是决定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制约性状。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倒伏是严重影响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阐述了小麦茎秆形态和结构特性、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以及抗倒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基部节间长度与抗倒性呈负相关;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单位长度干重与抗倒性呈正相关。茎秆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度,维管束数目、面积以及髓腔大小与抗倒性密切相关。茎秆化学成分中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硅、钾元素含量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小麦抗倒性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除受多对主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微效修饰基因作用。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抗倒性以及与抗倒性相关的茎秆形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种利用UPLC-MS/MS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为木质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以超纯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择MRM(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在相关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 9),回收率为91.67%-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4%-2.10%。将该方法应用于拔节后14 d小麦茎秆中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特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相同,G(8-8)G是检出质量浓度最高的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质量浓度范围为9.53-10.12 ng/g。该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对小麦茎秆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进行准确定性定量。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提升小麦总产量是保证民生问题的关键。如何能增加小麦高产、超高产的收获产量,这需要在小麦栽培技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本文便针对于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香梨茎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梨茎蜂JanuspiriodorusYang属膜翅目茎蜂科Cephidae ,是危害库尔勒香梨的一种主要害虫[1] 。该虫由中国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于1 995年鉴定命名 ,是第 4种危害梨梢的梨茎蜂[2 ] 。为了对该虫进行综合防治 ,1 997~ 1 999年作者对其行为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过程的小麦茎鞘夹角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WY  Tang LA  Zhu XC  Yang Y  Cao WX  Zhu 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65-1770
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田间试验,连续观察并记录各处理不同叶位叶鞘与主茎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动态建模技术,构建基于过程的小麦叶片茎鞘夹角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小麦茎鞘夹角随叶片生育进程不断加大,并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第2叶开始,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增加而减小.所建模型利用Logistic方程描述叶片茎鞘夹角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使用分段函数描述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动态变化,引入品种参数(第2叶茎鞘夹角的最大值)量化了茎鞘夹角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基本苗量化了密度对茎鞘夹角的影响.基于独立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测试与检验,结果显示茎鞘夹角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为1.7°.表明模型对小麦主茎叶片茎鞘夹角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为小麦生长过程的可视化表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差异显示逆转录PCR(DD-RT-PCR)技术分析小麦基部茎节伸长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前和拔节后基部茎节中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包括质和量的差异).从具有质的差异表达基因中挑选了4个基因进行cDNA片段(编号为WSRI~4)的克隆,测序和GenBank数据库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WSRI与大麦中编码Ser/Thr蛋白激酶的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WSR2的功能未知,WSR3高度同源于玉米中码Ty3/gypsy类Kg-座子反转录酶的序列,WSR4高度同源于小麦的端粒关联DNA.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拔节过程中克隆基因WSRl~4表达特性显示,除了WSR4以外,其余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和通过DD-RT-PCR分析所展示的差异表达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强筋(郑麦9023)、中筋(新麦13)和弱筋(豫麦50)型小麦品种为试材,测定了它们非叶光合器官的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净光合速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显示,不同品质类型小麦非叶光合器官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旗叶鞘>穗下节间>芒>穗部颖片,各非叶光合器官开花18d后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强筋小麦;弱筋小麦的非叶光合器官在灌浆前期具有较高的Fv/Fm、ΦPSⅡ值,在灌浆后期其Fv/Fm和ΦPSⅡ值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强筋小麦并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非叶光合器官对籽粒的相对贡献率依次为穗部>旗叶>节鞘,且对弱筋小麦籽粒的贡献率高于中筋和强筋小麦,其中节鞘和穗对弱筋小麦粒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5.7%和35.4%.研究表明,弱筋小麦豫麦50的非叶光合器官能维持较较强的光合能力,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花后形成的光合产物对其粒重的增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品种间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43个不同来源的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3个供试品种在醇溶蛋白带型上差异显著。醇溶蛋白电泳共分离出51条迁移率不同的带,其中有4条稳定表达带(均为100%表达).47条具有多态性,占97.6%。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GD)在0.35~0.82之间,平均值为0.58,遗传变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5大类。分析认为:供试品种醇溶蛋白变异丰富,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增加不显著;施氮量增加促进小麦生育前期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在生育后期降低植株钾素的流失.随施氮量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趋于降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不同施氮处理之间籽粒磷素含量和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同时,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施氮处理间,植株磷素、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95 kg/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老化处理对小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小麦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合适的老化处理条件,本研究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对5个非糯小麦和5个糯小麦品系的种子在50℃和90%相对湿度条件下分别处理0、2、4、6、8 d。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电导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非糯小麦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升、最后下降的趋势,糯小麦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CAT、POD和SOD活性在处理2 d时降到最低,之后保持不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处理2 d时有所增加,此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升、最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时期在黄淮冬麦区推广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个小麦品种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小偃54和小偃81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更替过程中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均于开花后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并在开花灌浆期有显著差异,且近期品种始终高于早期品种.随着灌浆进程推进,各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出与净光合速率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为下降趋势),而丙二醛含量持续升高,但近期小麦品种始终低于早期品种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发现,近期育成小麦品种的旗叶在生育后期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可能与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速率较缓、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除草剂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一直较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巨星’使灌浆前期的SPAD值和Pn较高而中后期快速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产量与对照相近;‘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Pn较低但后期下降缓慢,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骠马’对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较小。2,4-D丁酯和‘骠马’使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评价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稳定时间延长,而形成时间与对照相近;‘巨星’和‘世玛’处理的品质指标大多低于或接近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通过调控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其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且除草剂和品种间存在差异;2,4-D丁酯虽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但却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骠马’使小麦品质特性改善的同时也使籽粒产量有所提高,‘世玛’虽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却使品质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