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土壤不同含水量和浸水对草地贪夜蛾羽化和繁殖的影响,为其发生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室内分别设置土壤不同含水量和不同浸水时间处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羽化和繁殖的情况。【结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40%时,草地贪夜蛾的羽化率最高,为100.00%,含水量为50%-90%时,羽化率均达到93.33%,显著高于0、10%和100%各处理的羽化率26.67%-73.33%(P<0.05);但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羽化的草地贪夜蛾成虫平均产卵量不具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浸水1-4d,对入土前幼虫的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土壤浸水对蛹的影响较大,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蛹的羽化率显著降低,土壤浸水4 d后蛹不能羽化。直接淹水对老熟幼虫和蛹的羽化率均有一定影响,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羽化率均持续降低,老熟幼虫淹水10 h后不能羽化;蛹淹水10 h后羽化率与对照相比下降了69.70%。【结论】田间积水对草地贪夜蛾的羽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结合天气降雨情况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和种群数量变化进行预测,并据此调整土壤含水量以淹蛹灭虫。  相似文献   

2.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为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优势天敌之一。为了探明该蜂的贮藏条件,本研究将1日龄、3日龄的日本食蚧蚜小蜂蛹在10℃、12℃、14℃条件下分别贮藏7、9、11、13、15、17、19、21、23、25、27 d,观察其羽化率及羽化后的成蜂寿命、产卵量、寄生率等。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率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同一温度贮藏相同时间后3日龄蛹羽化率均高于1日龄蛹。贮藏时间是日本食蚧蚜小蜂蛹存活的重要影响因子,3日龄蛹10℃贮藏7 d,羽化率为96.00%,贮藏27 d,羽化率仅为44.67%;12℃贮藏7 d,羽化率为96.67%,27 d蛹羽化率达88.00%;在14℃贮藏25 d后在人工气候箱内有小蜂羽化。低温贮藏蛹羽化后的成虫寿命随贮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14℃贮藏后,羽化成蜂寿命随贮藏时间增加而显著缩短,10℃、12℃降低不明显;10℃贮藏23 d后寿命仅为10.11 d。3日龄蛹12℃贮藏19、21、23、25、27 d后羽化成蜂产卵量及寄生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贮藏27 d时最低,分别为34.33%、51.67%。综上所述,在12℃条件下短期贮藏日本食蚧蚜小蜂3日龄蛹27 d以内对其存活影响不大,12℃、3日龄蛹可作为该蜂的贮藏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化蛹温度及羽化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自然种群性比及羽化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4种处理,A: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5℃;B: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2℃;C: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5℃;D: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2℃。结果表明:(1)A处理条件下,雌、雄蜂的羽化历期为4 d(47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5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2.5%。(2)B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5 d(57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5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2.5%。(2)B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5 d(59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7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0.5%。(3)C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3d(79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7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0.5%。(3)C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3d(79 d),雌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79 d),雌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78天,羽化率为9.2%,雄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8天,羽化率为11.4%。(4)D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4 d(98天,羽化率为9.2%,雄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8天,羽化率为11.4%。(4)D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4 d(912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10天,羽化率分别为13.5%、13.9%。(5)A、B、C、D处理条件下性比(♀/总数)分别为0.41、0.39、0.82和0.76。在4个处理温度组合中,22℃条件下化蛹的蜂蛹性比要高于25℃,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化蛹温度相同时,不同羽化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化蛹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40±0.07、0.79±0.05;羽化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59±0.11、0.56±0.0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化蛹温度22℃与25℃处理间在1%水平和5%水平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比(Y)、化蛹温度X1、羽化温度X2间的线性关系为Y=3.324-0.128X1+0.012X2(R2=0.753,F=9.975,P<0.01)。研究表明,相对于25℃而言,22℃左右更适合半闭弯尾姬蜂的室内扩繁。  相似文献   

4.
空气和土壤湿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在相对含水量 0 %~ 10 0 % (W/W)的土壤中均可化蛹 ,但以含水量为 40 %的土壤化蛹量最高 ,占总蛹数的 3 0 .0 %。以相对含水量为 10 0 %的土壤化蛹量最低 ,占总蛹数的 4.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该蝇的羽化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 3 0℃时 ,以相对含水量为 60 %的土壤最适于蛹的发育 ,其蛹期最短 (7.50 d) ,羽化率最高 (93 .3 % )。反之 ,淫湿 (相对含水量为 10 0 % )和干涸 (相对含水量为 0 % )的土壤均不利于蛹的发育 ,其蛹期延长 (依次为 8.17d和 8.0 d) ,羽化率明显降低(依次为 13 .3 %和 10 .0 % )。在空气相对湿度 (RH )为 0 %、52 %、76%和 10 0 % ,室温为 3 0℃的处理中 ,蛹的失水率随其日龄的增高而增加。在蛹羽化的前 1d,高湿 (RH10 0 % )处理的失水率为 10 .1% ,低湿处理 (RH0 % )为 41.6% ,对照 (RH76% )为 18.2 %。在各 RH 下 ,蛹 1日龄后的逐日累计失水率都与它们的日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 3 0℃ ,蛹在 8h内测定的表皮渗透力最大为2 .59μg/(cm2 · h· mm Hg)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湿度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以期为粘虫越冬种群预测及其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在山东德州地区,通过设置室内和室外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梯度分别为0、10%、20%、40%、60%、80%和100%),并结合当地地表温度,观察并分析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情况。【结果】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粘虫入土化蛹、羽化出土及土中历期的影响差异显著。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入土化蛹率分别为75.0%、82.5%、92.5%、90.0%、77.5%、65.0%和60.0%;2017-2018年,粘虫平均入士化蛹率分别为70.0%、75.0%、90.0%、87.5%、77.5%、60.0%和57.5%。粘虫化蛹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4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入土化蛹。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羽化出土率分别为12.5%、47.5%、42.5%、47.5%、77.5%、45.0%和7.5%;2017-2018年粘虫羽化出土率分别为20.0%、27.5%、40.0%、57.5%、67.5%、52.5%和25.0%。粘虫羽化为成虫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正常的羽化出土。2016年11月和2017年11月份在室外大田埋蛹,发现相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下,第二年春天均未见有粘虫成虫羽化出土。【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德州地区粘虫入土化蛹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40%,而羽化出土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可见,土壤相对含水量影响粘虫的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导致粘虫土中蛹大量死亡而不能羽化出土。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山东德州宁津地区粘虫无法越冬存活。  相似文献   

6.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我国柑橘类的重要害虫。与恒定的相对高温相比,冬季自然低温长期作用利于柑橘大实蝇蛹的存活。但短时的温和低温(发育起点以上,25℃室温以下)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存活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时长的短时温和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存活的影响。[方法]利用短时温和低温暴露处理柑橘大实蝇不同级别(1,2~3,4级)蛹,考察其在10、15、20℃下暴露2、4、8h后的成虫羽化率。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温度和时长对柑橘大实蝇蛹存活的影响,利用LSD法比较温度或时长的单独作用效果。[结果]温度和时长对柑橘大实蝇1级蛹和4级蛹无交互作用,对2~3级蛹有极显著交互作用。柑橘大实蝇1级蛹短时暴露于15°℃和20℃下的成虫羽化率(66.79%,59.93%),2~3级蛹在10°℃和15°℃下暴露4h和8h的成虫羽化率(10°℃:50.59%,58.80%;15℃:54.96%,55.61%),4级蛹短时暴露于10、15、20℃下的成虫羽化率(52.10%,53.30%,51.62%),与CK的成虫羽化率(25℃恒温下42.81%)相比,均显著提高。[结论]特定短时低温利于柑橘大实蝇蛹的存活,柑橘大实蝇不同级别的蛹对短时温和低温的敏感性不同,结果可为柑橘大实蝇蛹的保存、成虫发生动态的精准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无昆虫物质的人工饲料培育松毛虫赤眼蜂幼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用不含昆虫物质的培养液以及另加鸡胚提取液、牛奶、鸡蛋黄、牛血清、酵母提取液、麦芽制品、蛋白胨配制成的人工饲料,以悬滴培养法在寄主卵外培育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的结果。在最佳配方的人工饲料中,这种赤眼蜂可以从卵发育到成虫,蛹化率为36—53%,羽化率为7—16%,展翅率为12—34%。蜂体大小和发育速度与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培育的相似,但生活力略差。成蜂有交配能力,并可在柞蚕卵内产卵,后代以雌性个体为多。 用减缩法明确了培养液A及B组的不同部分对赤眼蜂幼虫发育的影响,证明了鸡蛋黄和培养液A在培育中有较重要的作用。但产卵的试验表明仅培养液A能吸引雌蜂产卵,而培养液B的不同成分引诱产卵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宜低温贮藏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 Waterston最佳龄期和温度,为柑橘木虱Diaphrina citri Kuwayama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的天敌产品。【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亮腹釉小蜂1-5日龄蛹的发育形态以及2、4、6、8、10℃贮藏10 d对亮腹釉小蜂羽化率的影响。以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为对象,研究了其在10℃条件下,储藏3、6、9 d后对羽化成蜂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亮腹釉小蜂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属于典型的离蛹。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亮腹釉小蜂蛹的颜色不断加深,分节明显。在贮藏10 d的情况下,随着日龄的增加其平均羽化率升高,4日龄蛹在8℃和3日龄蛹在10℃温度处理下贮藏10 d后其羽化率84.17%和86.2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4日龄蛹在10℃、5日龄蛹在8℃、10℃条件下均未达到期望贮藏的10 d期限。在10℃条件下,贮藏3 d的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羽化后,其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达到159.9粒,贮藏6 d和9 d的蛹羽化后其前20 d单雌产卵量则分别为159.6粒和101.9粒,对照组亮腹釉小蜂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14.8粒,与3、6、9 d处理组差异显著。【结论】亮腹釉小蜂适宜低温贮藏的虫期为3日龄蛹,且以10℃低温贮藏3-6 d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米蛾卵繁育的螟黄赤眼蜂的适宜冷贮温度和虫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米蛾卵为寄主, 以冷贮温度(3和10℃)、 冷贮虫龄(以接蜂开始时间为起点, 接蜂后1, 2, 3, 4, 5, 6, 7, 8和9日龄)和冷贮时间(1, 2, 3和4周)为试验因子, 研究了冷贮对螟黄赤眼蜂活蛹率、 羽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因素均能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活蛹率、 羽化率和畸形率(P<0.05)。综合各冷贮虫龄对低温的反应, 螟黄赤眼蜂对3℃较敏感, 此温度下1-3日龄的活蛹率和各虫龄的羽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 不适宜长期冷贮; 10℃下各虫龄的活蛹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1-3日龄的羽化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也不显著, 冷贮4周后仍有74%以上的羽化率, 10℃适宜冷贮。不同冷贮温度下冷贮适宜虫龄不同。在10℃下, 最适冷贮虫龄是3日龄的赤眼蜂, 此虫龄不同冷贮时间的活蛹率(74.09%~77.59%)和羽化率(74.26%~90.37%)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其他虫龄(P<0.05)。此虫龄在10℃下冷贮1~3周, 畸形率在27%以内。结果表明米蛾卵内螟黄赤眼蜂不同冷贮温度下适宜冷贮虫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玉带凤蝶羽化时间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带凤蝶卵、蛹在 5~ 8℃下冷藏试验和越冬蛹的加温试验表明 ,已发育 1~ 2d的卵 ,其冷藏时间可达 7d ,孵化率达 93 % ,孵化率随冷藏前发育天数和冷藏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发育蛹的耐低温能力比卵弱 ,已发育 1d的蛹 ,冷藏 3d后 ,羽化率仅为 80 % ,羽化率随蛹冷藏前的发育天数和冷藏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越冬蛹加温 ,可促使其提早 2 3的时间羽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zyme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id phosphatase, monoamine oxid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cultures of dissociated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cerebellum remo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studied. The neurons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have morph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mally developing neur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is argued that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he histo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roblasts at the time of the explant may start and bring to an end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neurons even under conditions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can be interpreted as factors of developmental origin responsible for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d variables.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link the possession of such constraints to subsequent evolution.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 compare developmental factors across selected taxa of cotton rats, genus Sigmodon. Three factors explain well the covariation among orofacial measurements: (1)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1) coordinated growth of traits of the occluding-tooth complex, and (3) responses to musculoskeletal interactions. Sigmodon taxa share these factors, but differ in the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and the unique variances of individual traits. Patterns of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ments of the neurocranial complex reflect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and perhaps also responses to fetal brain growth. Whil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ross taxa in factorpattern,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or unique variance of measured neurocranial variables, the neurocranium is only weakly constrained. We doubt that even the relatively stronger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orofacial complex would prevent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nces and covariances of factors, and in levels of unique vari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can provide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selection to act in different Sigmodon taxa.  相似文献   

16.
17.
TILLING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应用的一种反向遗传学技术。它能高通量低成本地在EMS诱变群体中鉴定出发生在特定基因上的点突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EcoTILLING技术则可发现种质资源中的SNP位点及小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位点。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也是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可以利用的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在育种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基于特定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EMS诱变育种、及水稻功能标记开发等方面论述了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在被子植物中多胚苗材料的种类很多,而只有特定起源的多胚苗材料在作物杂种优势固定中才具有比较大的实用价值。关于被子植物多胚苗的发生机理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定论。单倍性、二倍性和多倍性多胚苗在作物育种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