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褐家鼠和黄胸鼠能量摄人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flavipectus)是我国的主要害鼠,它们不仅对农业、食品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传染疾病。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这两种害鼠在不同季节的每日能量摄入,以及褐家鼠的摄食节律,为制定家鼠的防治对策提供部分资料。  相似文献   

2.
湛江市区室内鼠类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5年2月到1988年7月对湛江市区室内鼠情动态进行了调查。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还有食虫目的臭鼩。调查前后都是四种动物,三年半总的捕获率不变。经创“无鼠害”灭鼠后,鼠类密度下降,而臭鼩的密度上升,成了优势种。鼠类中褐家鼠和黄胸鼠占比例下降,小家鼠却升高。在达标后鼠类密度反复回升,要维持长时间的低密度,应加强巩固工作。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臭鼩数量多了,应和鼠类一起消灭。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云南省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褐家鼠R.norvegicus体表寄生蚤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云南省34个县市随机选取采样点,笼捕法采集黄胸鼠和褐家鼠,收集并鉴定体表寄生蚤,统计宿主和蚤类物种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并根据蚤种组成进行分层聚类。结果采集鼠类842只,其中黄胸鼠714只、褐家鼠128只;共检获体表寄生蚤3227匹,涵盖10个已知蚤种,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为优势物种。黄胸鼠和褐家鼠的染蚤率分别为48.88%和53.91%,2种鼠的总体蚤指数为3.83匹/只,其中有16个县市的印鼠客蚤指数>1。聚类分析将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A支系印鼠客蚤占优势,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B支系优势种不明显或具有其他蚤种,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地区;C支系缓慢细蚤占优势,分布于云南省北部地区。结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云南省主要蚤种,在接近半数地区印鼠客蚤指数>1,防疫形势非常严峻。云南省黄胸鼠和褐家鼠体表蚤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其中南部地区为印鼠客蚤优势分布区,可视为媒介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西沙的鼠类,秦耀亮(1979)曾报道有黄胸鼠和作为我国新记录的印度小鼠(缅鼠)两种。1980年5、6月间我们对西沙群岛七个主岛的鼠类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调查,除捕获黄胸鼠、缅鼠外,还捕到褐家鼠;同时对鼠的分类作了研究,对各岛鼠类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分布亦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6.
1987年在成都双流机场作鼠类调查,现简报如下:鼠密度:花园鼠密度高达32%,机场跑道和草坪密度达14%,餐厅和食堂鼠密度分别为11.1%和9.3%。鼠种:室内捕获109只,有褐家鼠(67.9%)、黄胸鼠(25.7%)、小家鼠(5%)、四川短尾鼩(3%)。室外捕获26只,有褐家鼠(60.7%)、黑线姬鼠(8.9%)、四川短尾鼩(8.9%)、黄胸鼠(7.1%)、黑腹绒鼠(5.4%)、小家鼠(5.4%)、巢鼠(3.6%)等。室内、室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成都双流机场鼠种调查简报@李才明$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孙苑$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王崇义$成都民航机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主要害鼠的5个种以及种内有明显变异的群体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从染色体组型的角度探讨这些动物的分类地位。在本项研究的3个属的动物中,Y染色体均为末端着丝粒染色体,说明这些动物的Y染色体具有同源性,是科内动物的共同特征。 Mus和Bandicota两个属中2n、NF和常、X染色体形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基本证实了目前主要根据形态学所确定的这两个属的分类系统。但Rattus属中各种动物的NF及X染色体形态有差异。小家鼠与小田鼠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更可能是不同的亚种。黑型褐家型与褐型褐家鼠的核型有明显差异,很可能分化为不同的种。黄毛鼠与褐家鼠(褐型)的核型相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郊区的鼠型小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鼠型小兽1499只,隶属于2目2科7种,根据优势种分为两个群落:微尾鼩 黑线姬鼠群落中除优势种外,还捕到少量大足鼠、社鼠、褐家鼠和灰麝鼩,主要分布于住宅区以外的农田林地;褐家鼠 黄胸鼠群落,有少量微尾鼩,分布于住宅区。采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Hurlbert生态优势度和物种数对沟谷地、半坡地、坡顶地以及住宅区4种微生境中捕获的小兽进行了分析。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沟谷地。  相似文献   

9.
在同温及安静条件下,小家鼠的耗氧率为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和臭鼩较低。耗氧率与它们的体重呈负相关;两性间没有差异。血红蛋白(Hb)含量以臭鼩为最高,小家鼠次之,褐家鼠和黄胸鼠较低。Hb含量与性别和体重大小不呈相关性。安静状态下Hb含量与耗氧率相关关系的回归系数r不显著,这些物种间Hb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尚待探明。  相似文献   

10.
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4年3月-1985年1月对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根据鼠种类和数量组成,该区可划分为针毛鼠+社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4个鼠类群落。不同鼠类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本文比较了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相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七种啮齿动物视觉器官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育辉  刘加坤 《兽类学报》1994,14(3):189-19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甘肃Fen鼠、达乌尔黄鼠和岩松鼠的视沉器官形态与构造,对其视网膜的厚度、各核层胸核的层数及大小进行了比较,在扫描电镜下统计了褐家鼠和达乌尔黄鼠和视细胞密度,结果表明,鼠类视觉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关,即生活习性相似的种类,视器的形态结构也相似;即生活习性差异较大的种类,视器的形态结构差异也较大,同时还发现夜行性鼠视网膜上的核层局部增厚,  相似文献   

12.
城镇灭鼠后鼠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及其控制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戚根贤  姚伟兰 《兽类学报》1998,18(3):226-230
根据室内繁殖和野外调查获得的生态学数据及种群参数,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南方城镇主要害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种群的数量恢复动态.研究不同杀灭效果和杀灭时间间隔对种群恢复的影响。并从实践出发,提出城镇灭鼠后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恢复的措施,以达到长期控制城镇害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1980年10月23日至12月4日,在天门县小庙公社、城关镇所属50个大队323个生产队14,969户社员住宅内,针对当地优势家栖鼠——黄胸鼠、褐家鼠等鼠类,开展猫音制鼠工作,并在其中10个大队20个生产队500户设  相似文献   

14.
野生啮齿类家鼠属Rattus分布在世界各种不同地理区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一些遗传变异,这不仅给哺乳类远缘杂交研究提供了大量带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野生亲本类型,而且也为动物的进化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多态性等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外,对鼠属,尤其是黑家鼠的研究已有了专著和不少报道(Yosida,1973,1978、1980)。但是,关于野生褐家鼠染色体C-带  相似文献   

15.
洞庭平原农房家鼠的栖息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兽类学报》2003,23(2):145-152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 其次为杂屋, 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 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 泥土地面以褐家鼠占优势。不同结构房屋的鼠密度亦有差异, 砖混结构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 其鼠种组成也不同, 砖混结构的房屋小家鼠占优势, 土木结构房屋则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房屋地面的硬化对害鼠的影响比房屋结构的改变要大。综合来看, 鼠密度最高的房间为泥土地面+ 土木结构的厨房; 鼠密度最低为硬化地面+ 砖混结构的堂屋。通常, 在家具等物品摆放整洁、食物与水源少的硬化地面的房间鼠密度较低, 且以小家鼠占优势; 在杂物堆放较多、脏乱差的泥土地面房间的鼠密度较高。因此, 在防治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鼠密度和优势鼠种, 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隆(Brodifacoum)系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它能杀死对抗凝血杀鼠剂有抗性的“超级鼠”,单次投毒有效。为了取得应用经验,我们选择以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为优势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为常见种的家鼠现场,作了间隔与连续投药法灭效比较,综述如下: 方法  相似文献   

17.
洞庭丘岗平原区农村鼠类群落演替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郭聪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2,12(4):294-30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洞庭丘岗平原区鼠类群落的演替趋势及演替原因。80年代以前,该地房舍区鼠类群落组成以黄胸鼠及小家鼠为主,种群数量均较低。80年代初期,种植业、饲养业大发展,农户贮粮及防鼠设施未跟上,致使褐家鼠数量激增。80年代中后期,贮粮和住房条件改善,并经常使用敌鼠钠盐灭鼠,褐家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室内鼠类组成正向以小家鼠为主的方向演替。80年代初期农田区褐家鼠的比例亦上升,中期回归到以黑线姬鼠为主的状态。预测今后小家鼠和黑线姬鼠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成为今后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两种家鼠的热能调节与地理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生存与地理分布格局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中包括热能调节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和谐适应。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属全球性分布的动物,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则主要栖居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此两种鼠也是上海市室内的主要害鼠。我们通过对这两种鼠的热能调节的研究,观察到动物的热能调节对策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具有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胸鼠昼夜活动节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啮齿动物的昼夜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活动期和安静期相互交替着,这种日节律周期可分为旦出、夜出、晨昏和全昼夜活动类型。从活动高峰型又可分:单峰、双峰和多峰等类型。最近,曾缙祥等对小家鼠和褐家鼠昼夜活动作了研究。但对我国南方主要家鼠——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昼夜活动节律的专文报道至今还未见到。为此,我们于1982年2月15日至11月3日在福建省龙溪县团结公社卫生院对黄胸鼠昼夜活动作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洞庭平原农区住房的改善对家鼠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动物学研究》2002,23(5):394-399
于1996-2001年采用铗日法对湖南省汉寿县株木山乡的一个村子进行了鼠情调查。结果表明:(1)洞庭平原家鼠群落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组成;(2)房屋内地面的硬化对家鼠群落的影响很大,混凝土硬化地面房间内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泥土地面房间,硬化地面后小家鼠取代泥土地面时褐家属的优势地位;(3)房屋结构的变化对家鼠群落的数量与组成都有影响,砖混结构房屋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鼠种组成也由原来土木结构房屋的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演变成以小家鼠占优势,与1986-1990年在同一地区调查的结果比较显示, 随着我国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将土木结构泥土地面的房屋逐渐改造为砖混结构混凝土地面的房屋后,将会大大降低鼠害。同时,在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农舍结构的不同,增设适当的防鼠设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