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目前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成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圻  林德芝 《昆虫知识》1990,27(6):321-324
我国自从50年代水稻改制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二化螟种群全面下降。70年代末期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后,长江流域广大稻区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回升,而华南地区则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很少。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自然因素的差异及其局部地区社会因素的差异,使耕作制度产生区域性差异,进而使苗情与虫情及其相互对应状况,也产生区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3.
稻螟赤眼蜂是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卵上的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寄生水稻二化螟卵(40.2粒)及子代雌蜂总数(32.0头)最多,且松毛虫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26.5粒)明显高于单独接蜂的平均寄生的数量,后代雌蜂比率(76.3%)明显低于单独接蜂时的雌蜂比率,发育历期(10.7 d)明显长于接入同种时的发育历期。而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共存时,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0.3粒)、后代雌蜂比率(75.3%)以及发育历期(8.0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同样,当稻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混合接蜂时,稻螟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4.4粒)、后代雌蜂比率(79.0%)以及发育历期(8.6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但是,当稻螟赤眼蜂与螟黄赤眼蜂混合接蜂时,其后代雌蜂比率(76.7%)明显低于单独接蜂处理,而发育历期(8.8 d)明显长于单独接蜂处理。总的来看,在二化螟卵上,同时接入二种赤眼蜂时,蜂种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其中混合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稻螟种群消长与稻田耕作制度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追述我国南方稻区、主要是湖南稻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二化螟、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的特点,与当时稻田耕作制度的密切关系。阐明了稻螟主要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水稻和耕作制度,是左右稻螟种群数量消长的主导因子之一。而稻田耕作制度的变革,又随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产水平为转移。从而对今后农村的深化改革、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后,导致的稻田耕作制度而引起的稻螟种群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策略的商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霞  徐秀秀  韩兰芝  王沫  侯茂林 《生态学报》2013,33(14):4370-4376
系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在6种不同水稻品种(常规粳稻武育粳3号,杂交粳稻宁粳1号,常规籼稻TN1,杂交籼稻汕优63,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超级杂交籼粳稻甬优9号)上取食后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卵巢发育进度、繁殖力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和宁粳1号能显著延长稻纵卷叶螟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降低其存活率,延缓卵巢发育进度,降低成虫繁殖率,并提高成虫的飞行能力;不同水稻品种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超级杂交稻.这说明,幼虫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存活、生殖和飞行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4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取食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四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取食中早39的稻纵卷叶螟的蛹历期最短,仅9.6 d;在秀水134取食后的稻纵卷叶螟蛹最轻(12.45 mg),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最低,为34.1粒/雌。综合来看,在供试的4个类型的水稻品种中,与杂交籼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杂交稻甬优12相比,粳稻品种秀水134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饲料、转Bt水稻"克螟稻"(cry1Ab纯和基因型)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稻苗为供试寄主植物开展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1~5龄幼虫的室内饲养试验,以明确不同龄期二化螟种群的生活史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在低龄时死亡率最高。克螟稻对二化螟各个龄期表现出高抗性,其各个龄期在克螟稻上均不能化蛹,随着龄期的增加二化螟的耐受性增强。以秀水11和人工饲料饲养二化螟对其蛹期、成虫期、单雌产卵量、羽化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以人工饲料饲养的二化螟蛹重显著高于以秀水11饲养的二化螟的蛹重,蛹重与人工饲料饲养时间呈正相关。与秀水11幼苗相比,人工饲料饲养下有利于二化螟雌虫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与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三系配套育成的杂交水稻,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推广。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增产潜力无庸置疑;但螟害严重,尤其是大螟、二化螟的为害更为突出,是高产、稳产的一个障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杂交稻螟害,是推广工作中务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前人工作和我们的粗浅观察,对杂交稻螟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对水稻螟虫的自然种群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稻螟赤眼蜂预蛹期作为冷藏时期,在0、3、6、10℃4个温度和0、5、10、15、20、25、30 d 7个冷藏时间条件下,以羽化率、雌蜂百分率、寄生米蛾卵数量、雌蜂寿命、种群趋势指数作为指标,调查了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个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均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温度中,以0℃最为敏感,冷藏至5 d时,羽化率(38.11%)和寄生米蛾卵数量(19.4粒)显著低于未冷藏处理;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由3.1 d降至1.9 d,种群趋势指数由23.36下降至1.07。10℃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最为缓慢,冷藏至10 d时,羽化率(85.35%)和寄生米蛾卵数量(24.3个)与冷藏0 d的差异不显著;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2.7 d)与冷藏0 d的差异也不显著,种群趋势指数为12.52。综合各指标,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其适宜冷藏温度为10℃,冷藏时间为10 d。  相似文献   

11.
稻螟种群历年消长情况及其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十多年来,我县测报灯下诱获的三化螟和二化螟的蛾量,此起彼伏,交替消长。三化螟蛾量上升呈现“高峰”时,二化螟蛾量则下降,出现“低谷”,三化螟蛾量下降出现“低谷”时,二化螟蛾量则上升,呈现“高峰”。本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是:(1)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2)年度间气候的变化反常,是栽培制度基本稳定时期内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强烈因素,但其影响持续时间甚短。(3)药剂防治已成为控制稻螟种群繁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蚁螟钻蛀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进才  徐建祥 《昆虫知识》1999,36(2):101-112
三化螟Tryporrza incertulas 心加r。in。rtulas(Walker)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局部地区种群数量全面回升。有关蚁螟蛀入与水稻生育期、品种的关系,钻蛀行为以及侵入与存活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等已有许多研究[1-3]。一般认为蚁螟孵化后1小时不能蛀入稻茎,幼虫将会死亡。但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及稻株营养水平的提高,蚁螟的蛀入特性将会有所改变。因而重新观察蚁螟钻蛀行为对认识三化螟种群回升可能有所裨益。1材料与方法5月下旬采集越冬代三化螟成虫产的卵块带回室内让其自…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水稻螟虫种群发生变化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资料及系统调查分析了福建水稻螟虫发生的新特点,揭示了不同稻区不同年份间二化螟种群变动情况及其原因,旨在为稻螟的预测预报和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量呈上升趋势.本文研究表明二化螟蚁螟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上3d的存活率不同.在两优培九上,3d的存活率最高,为60.8%.其次为南京11,其存活率为45.8%;在南粳44、武运粳7号、常优3号、武育粳3号和香糯8333上3d的存活率与南京11差异不显著,为40.0% ~45.0%.在Ⅱ优084上蚁螟3d的存活率最低,只有25.8%.蚁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选择性也有差异.在8个水稻品种中,蚁螟对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选择性最高,圆盘法测定其选择率为21.0%;Y型嗅觉仪法测定结果与圆盘法一致,在所有组合中蚁螟对两优培九的选择率均大于50.0%,明显高于常规籼稻和粳稻.蚁螟对南粳44(16.5%)和南京11(15.5%)的选择性仅次于两优培九,其后为常优3号(13.5%).对香糯8333的选择性最低,圆盘法测定其选择率仅有5.6%.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回归分析蚁螟在不同水稻品种上3d的存活率和对该品种的选择性,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21个常规籼稻、63个常规粳稻和82个籼型杂交稻品种种子含氮量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变幅在0.85%~2.55%,平均为1.39%。种子平均含氮量最高的是籼型杂交稻,高达1.46%,显著高于常规粳稻(1.39%)和常规籼稻(1.37%)。不同类型的栽培稻种子含氮量呈正态分布,但频数分布最高的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50%品种的种子含氮量(累积百分数从25%~75%)为依据,常规籼稻、常规粳稻、籼型杂交稻分别集中在1.21%~1.52%、1.21%~1.51%、1.36%~1.53%。LSR测验表明,籼型杂交稻极差显著小于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但常规粳稻与常规籼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即籼型杂交稻种子含氮量比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的分布更加集中。不同类型栽培稻内的种子含氮量极差较大,可分为若干组,且各组间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17.
硅介导的水稻对二化螟幼虫钻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永强  刘川  侯茂林 《生态学报》2010,30(21):5967-5974
采用对二化螟敏感(汕优63)和中抗(盐丰47)的水稻品种,设置硅酸钙处理,观察二化螟蚁螟和三龄幼虫在不同处理稻茎上的钻蛀率、蛀入率和蛀入耗时,同时测定不同处理植株的硅细胞数量及植株与土壤的二氧化硅含量,旨在明确水稻施用硅肥对二化螟幼虫钻蛀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龄期幼虫和不同抗虫性水稻品种间是否存在差异。蚁螟和三龄幼虫钻蛀率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幅度为5%—28%)。蚁螟蛀入率在硅肥处理之间和水稻品种之间均没有差异;三龄幼虫蛀入率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下降10%—40%,盐丰47上的蛀入率显著低于汕优63(差异10%—30%)。蚁螟蛀入耗时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延长,三龄幼虫蛀入耗时与品种抗性有显著关系。稻茎硅含量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大,并且与三龄幼虫蛀入率呈负相关、与三龄幼虫蛀入耗时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施用硅肥可直接抑制二化螟幼虫钻蛀,蛀入耗时的延长可间接地延长幼虫暴力于其它防治措施的时间;施用硅肥对三龄幼虫成功蛀入的影响大于对蚁螟的影响;相对于抗虫品种,施用硅肥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强感虫品种对二化螟幼虫钻蛀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近50年来,其种群在我省几起几落,近年来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损失有逐年加重之势。2002-2003年大暴发,仅南昌县成灾面积就达6.67×103余hm2,许多田地晚稻颗粒无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害损失最重的年份。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二化螟在我省大发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1我省二化螟群落演变情况1956年水稻改制前,稻螟以二化螟为主,1956年以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中稻改早稻,高秆改矮秆后,三化螟迅速上升为主要害虫,二化螟种群随之凋落。1978年以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早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6月20日以…  相似文献   

20.
辽河流域栽培稻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丽霞  韩永强  侯茂林  廖晓兰 《生态学报》2008,28(12):5987-5993
采用活体成株鉴定法测定了辽河流域主栽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育和为害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形态特性、硅细胞数量和主要生化特性,评价这些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盐丰47对二化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在沈农265上二化螟幼虫体重最小。在所测定的特性中,螟害株率与不同品种倒二叶叶角的自然对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茎Si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幼虫体重只与不同品种稻茎直径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水稻品种杭件利用和未来水稻抗件育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