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RP、IL-1、IL-6、TNF-α、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6.52%)显著高于参照组(71.91%),观察组并发症(12.36%)明显低于参照组(24.72%),P0.05,组间有统计差异。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提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6月我院诊治的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20万U/d)、阿拓莫兰组(阿拓莫兰1.8 g/d)、低剂量联合组(乌司他丁20万U/d+阿拓莫兰1.8 g/d)、高剂量联合组(乌司他丁40万U/d+阿拓莫兰1.8g/d),每组各25例。对比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炎症反应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对比四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高剂量联合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血清MDA、AOPP、IL-6、TNF-α、PCT、CRP水平均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低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高剂量联合组治疗后血清SOD、T-AOC、GSH-Px高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低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高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高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乌司他丁组、阿拓莫兰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全身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且高剂量乌司他丁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和PC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IL-6、TNF-α及PCT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PCT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6、TNF-α及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DS及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能够改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机体IL-6、TNF-α及PCT水平,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 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 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 例)和对照组(31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alpha、IL-6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 0.35)L,对照组 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 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 TNF-alpha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 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琢和IL-6 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摘除术后患者IL-6,IL-10 以及TNF-alpha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20 例,根据手术 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60 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对照组60 例,为常规开腹切除术患者。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第1 天、第2 天、第3 天患者的IL-6,IL-10、TNF-alpha水平以及术后患者的疲劳情况。结果:①手术后,两组患者较手术前IL-6 均有所升 高,且对照组较实验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较手术前IL-10 均有所降低,且对照组较实验组降低明 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后,两组与手术前相比较TNF-alpha水平明显升高,与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后,两组的疲劳情况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 术后患者IL-6,IL-10,以及TNF-alpha均有所升高,说明应激反应正在发生,进而出现术后疲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聋左慈丸对老年肾虚耳聋患者血清TNF-alpha、IL-1beta和IL-6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 年4 月至2015 年1 月于我院以肾虚耳聋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将10 mL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溶于0.9 %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日一次静点;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日一次睡前口服,连用14 天为一疗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耳聋左慈丸一次8 丸,一日3 次口服,14 天为一疗程。治疗后通过电测听对患者治疗前后耳聋等级进行测定;并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 天、第14 天采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用ELISA 法测定TNF-alpha、IL-1beta和IL-6。结果:①治疗后两组进行电测听,耳聋等级测定均较治疗前改善,分级呈整体性下降,说明患者耳聋程度经治疗均有所好转,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第7、14 天,实验组与对照组TNF-琢、IL-1茁和IL-6 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TNF-alpha、IL-1beta和IL-6 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聋左慈丸可明显改善老年肾虚耳聋患者耳聋等级以及血清TNF-alpha、IL-1beta和IL-6 水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alpha、IL-6 及IL-8 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2014 年7 月 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7 例,根据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 愿者8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TNF-alpha、IL-6 及IL-8 的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血清TNF-琢、IL-6 及IL-8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TNF-alpha、IL-6 及IL-8 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alpha、IL-6 及IL-8的水平变化有利于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NF-α,IL-6的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i健康Wistar大鼠84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制作肠缺血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肠缺血再灌注组(I),UTI治疗组(u)。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将I组和U组分成0min、2h和6h组。I组、U组于手术前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mL、乌司他丁5×10^4U/kg,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夹闭血管。于各时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点均引起血清TNF-α、IL-6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点TNF-α值显著升高(P〈0.01),IL-6显著升高(P〈0.01)。u组0min、2h血清TNF-α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1);U组0min、2h、6h血清IL-6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A)组、急性胰腺炎组(B组)、白藜芦醇组(C组)、乌司他丁组(D组)和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C+D组)。制备各组AS大鼠模型,观察各组腹水量及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NF—κB、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B组与A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C、D及C+D组与B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C+D组与C组、D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O.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和D组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病理学评分均降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C+D组上述指标改善较C组和D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白藜芦醇通过升高SOD保护性因子、降低MDA损伤性因子,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尤其在乌司他丁与白藜芦醇合用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A)组、急性胰腺炎组(B组)、白藜芦醇组(C组)、乌司他丁组(D组)和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C+D组)。制备各组AS大鼠模型,观察各组腹水量及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NF-κB、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B组与A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C、D及C+D组与B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C+D组与C组、D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和D组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病理学评分均降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C+D组上述指标改善较C组和D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白藜芦醇通过升高SOD保护性因子、降低MDA损伤性因子,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尤其在乌司他丁与白藜芦醇合用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及观察组23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天,连续应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值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记录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28天患者住院死亡率。结果:4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治疗后的6、12、24、48、72小时动脉压上升、血乳酸值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的24,48,72小时患者的心率减慢,更加趋于稳定(P0.05)。实验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第3、5、7天观察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降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ACHE-II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者28天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缩短其在ICU的住院天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性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分析PCT,CRP及IL-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CT水平为(1.24±0.23)ng/m L,对照组PCT水平为(0.12±0.10)n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RP水平为(105.27±19.93)mg/m L,对照组CRP水平为(7.62±2.97)m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6水平为(248.15±35.60)ng/m L,对照组IL-6水平为(144.05±20.26)n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CT,IL-6及CRP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301,0.468,0.413,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CT,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其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健  王君  应伟  王静  何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1):6119-6121
目的:探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 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 年1 月-2014 年6 月间收治的80 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脓毒 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另给予CRRT 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1 天,治疗后24 h,72 h空腹静脉血TNF-alpha、IL-6、IL-8 水平。结 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5.0%(3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72h 后两组患者 TNF-alpha、IL-6和IL-8 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 能有效降低脓毒症患 者血清中TNF-alpha、IL-6 和IL-8 水平,有助于对炎症反应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对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TNF-alpha、IL-6、IL-8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 年3 月至2014 年8月我院收 治的大叶性肺炎患儿60 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 例,给抗炎、退热、镇咳、平喘等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30 例,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NF-alpha、IL-6、IL-8 水平的 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TNF-alpha、IL-6、IL-8 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TNF- alpha、 IL-6、IL-8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均<0.05),且实验组患儿的血清TNF-alpha、IL-6、IL-8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均<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降低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TNF-alpha、IL-6、IL-8 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儿童大叶 性肺炎的药理学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 月至2013 年5 月在我院接受MHD的终末期 肾病112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均含56 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血 液灌流及血液透析的联合治疗。治疗12 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炎性因子与营养学指标,及生活质量指数(QOL)评 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hs-CRP、IL-6 及TNF-alpha与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 组的血清Hb、TP及Alb 与TR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QOL评分较治疗前均 显著上升,但观察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接受 MHD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微炎症及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孢地嗪联合局部中药外敷对老年附睾炎患者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64例老年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地嗪钠注射液治疗,实验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块大小、血清IL-6及PCT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附睾肿块缩小,血清IL-6及PC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附睾肿块较小,血清IL-6及PCT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地嗪联合局部中药外敷能够降低附睾肿块大小、血清IL-6以及PCT水平,临床疗效较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