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7~9月对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统计保护区共有兽类76种,隶属7目23科.保护区内有国家I级保护兽类5种,国家II级保护兽类16种.在76种兽类中,古北界种类14种,占18.4%;东洋界59种,占77.6%;3种为广布种,占4.0%.保护区兽类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牛羚、水鹿,其次有藏酋猴和金丝猴.兽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索索棚一带.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区系联系、性质及起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0属239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三叉蕨科,优势属为凤尾蕨属、鳞盖蕨属、毛蕨属、石韦属。(2)纳板河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当属热带亚洲蕨类植物区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喜马拉雅蕨类植物区系的影响。(3)纳板河保护区在地理亲缘关系上与云南大围山最为密切,与海南岛、哀牢山保护区的关系次之,与苍山、轿子雪山及雕林山保护区的联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3.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盼  任春颖  王宗明  张柏  陈琳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347-3356
运用遥感技术,科学、快速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990、2000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TIRS为数据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湿度分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干度指数4个指标的权重,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1990—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异;1990—2015年,保护区 RSEI均值由0.55上升至0.83,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区域面积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这与该等级中森林所占比例增加有关;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所占比例高达91.4%,这与保护区的建立及相关工程与非工程防护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核心区、缓冲区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火灾的发生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而道路附近和试验区的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怀沙河和怀九河是两条自然汇入北京怀柔水库的河流,被规划为北京市第一个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2004年3月~2005年2月,作者对该保护区内野生鱼类资源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区域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24种(不计引入种),隶属于6目11科24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两河下游近水库河段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可能与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交界处的边缘效应有关;其多样性在时间上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结合区域内的生境特点,建议加强对核心区的保护力度,重新规划缓冲区和过渡区;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达到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滇西南生物宝库—南滚河保护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滚河保护区是1980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热带森林及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白掌长臂猿、孟加拉虎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中段,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班洪乡、班老乡境内,东经98°54'至99°05',北纬23°13'至23°19',面积7082.5公顷。保护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境内最高峰木料山海拔1747米,山地溪谷发育,地形切割较深,峭壁幽谷、溪流纵横。南面与缅甸接壤,地势较低,最低处海拔仅500余米,境内最大河流———南滚河由此流出,在缅甸境内注入…  相似文献   

6.
正石首麋鹿保护区不仅是天然的湿地植物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茂盛的植被,更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避难所。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具有南北混杂的特点,保护区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几  相似文献   

7.
《人与生物圈》2022,(1):34-37+90
<正>保护区位于东非大裂谷边缘,拥有完整多样的植被和独特的动物类群,是坦桑尼亚最大的黑猩猩种群的家园。在这里,哈斯人部落长期致力于保护自然、发展生计和提高环境意识的行动,以保护这片“非洲之肺”——这归功于世界著名的灵长动物学家Jane Goodall (珍妮·古道尔)的馈赠。想了解更多关于Jane Goodall和保护区代言人Emanuel Anthony Kilugala的工作,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收听。  相似文献   

8.
1 计划的提出世界保护联盟(IUCN)、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所制订的一项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的行动计划,就是要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保护区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或称姊妹保护区),加强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以期共同发展,为自然保护和文化、科学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欧洲自然和国家公园联合会(FNNPE)在欧洲共同体的支持下率先建立了一个简称为“伙伴和交流计划”,鼓励欧洲和亚洲、拉丁美洲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使具有不同自然与文化特点的保护区建立伙伴关系,亦称“结对”,促进保护区的主  相似文献   

9.
从山林求索到绿色栽培1-1新世纪保护区的新模式1-3走出孤岛———保护区实施共同管理势在必行4-3生物技术与耐海水作物的追求6-3·热门话题·植物耐旱与基因工程2-3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问题3-8·世纪回首·芒苞草科———植物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5-3·绿色宝库·浙西明珠———清凉峰保护区2-8大贵寺森林公园3-10沙地云杉之源———白音敖包保护区4-6后河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5-5·珍稀植物·喜树喜人2-5皖南奇葩———安徽羽叶报春2-6攀枝花发现云南梧桐天然林3-4中国特有和珍稀濒危蕨…  相似文献   

10.
Leng J  Zhang CX  Lü JQ  Mao HM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93-2698
为评价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橡胶和农作物种植对畜禽养殖数量的影响,选取13个村寨、20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纳版河保护区饲养的畜禽主要是本地水牛、黄牛、滇南小耳猪、茶花鸡和少量版纳斗鸡,外来品种极少.1991-2008年,纳版河保护区橡胶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影响了玉米、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数量.橡胶种植对水牛和滇南小耳猪养殖数量影响显著,未种植橡胶的家庭水牛和滇南小耳猪养殖数量显著高于种植橡胶的家庭;玉米、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对水牛、黄牛和滇南小耳猪养殖数量产生积极影响;总种植面积对水牛和茶花鸡养殖数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橡胶的发展导致纳版河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种植模式对畜禽养殖数量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橡胶种植面积的逐年上升,当地的畜牧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徐姗楠  陈作志  于杰  李纯厚 《生态学杂志》2012,31(11):2900-2906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养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开展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系统主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08年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836087.52万元,平均单位面积的服务价值为7321.26万元·hm-2;在总服务价值中,供给服务(食品供给和原材料供给)为585078.42万元,占保护区总服务价值的69.98%;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为182680.00万元和68329.10万元,分别占保护区总服务价值的21.85%和8.17%;突出了保护区对维系北部湾生物产出和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水产种质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标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提高自身素质,一直敦促各国积极开展对所属生物圈保护区的监督、评审,包括国家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3年11月,在科罗拉多的厄斯特斯国家公园(Estes Park)举办了一次研讨班,并制定了美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规划(草案)。其提出的战略任务、奋斗目标、具体目的、行动方案等,为未来10年里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整体计划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美国生物圈保护区计划的任务是建立并支持一个能充分代表美国各种生物地理类型区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利用及文化价值之间的持续平衡。规划草案提出了6大目标,每个目标又包含几个具体目的和行动方案。这6大目标为: 1.建立起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政策体系及可供操作的框架; 2.形成代表美国生物地理多样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并使之达到国际公认的生物圈  相似文献   

13.
玛雅(Maya)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于1990年,保护着危地马拉Petén地区的160万公顷亚热带森林,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财富。保护区的核心区由4个国家公园和3个群落生境保护地组成。围绕着核心区是一个面积相当的多功能区。这一保护区承受的压力来自于某些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移民的农业活动。目前,正在筹备中的重要计划就是要确定保护区的行政机构和行动计划。现在正广泛地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展合作协议以实现这一计划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四川西部邛崃山中,青衣江源流——喇叭河谷深处,有座海拔四千八百八十五米的高山,名叫金棚山,它与著名的二郎山相连,山上林密草茂,绿叶萧萧,山下沟谷纵横,流泉淙淙,总面积二十万亩,这便是国务院一九六三年批准建立的喇叭河自然保护区。据介绍,在保护区境内栖息着牛羚、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绿尾虹雉等多种珍稀动物。然而在这个区域的动物群落中占优势的,首推性悍体壮的牛羚。牛羚是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地带的高山特产动物。世界上,有牛羚的动物园并不多。但保护区内拥有牛羚的数量约在千头以上。有好多地名都冠上一个“牛”字,如象:牛…  相似文献   

15.
羊玲 《四川动物》2007,26(4):876-877
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和社区共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雪宝顶保护区周边社区主要的少数民族——藏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中,选择其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关系的狩猎、采集、放牧、采矿、转山(朝圣)、用火等活动,探讨了保护区周边藏族文化与自然保护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河道-湿地-缓冲带复合指标的京郊河溪生态评价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阳  高甲荣  李付杰  冯泽深 《生态学报》2008,28(10):5149-5160
河溪是陆地水环境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河溪近自然生态评价是以自然状态河段为本底值,对人为活动或自然条件突变所造成的退化河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整体健康评判.基于河道-湿地-缓冲带复合指标的京郊河溪近自然生态评价体系以野外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从生态、地貌、水文特征方面挑选相互匹配的22个定量指标和13个定性指标,将评价过程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考虑两者的长处以避免评价结果过于主观.并由于该评价是基于多指标和多点调查得到的,评价的结果容易受到采样中随机性的影响,存在模糊性和概率性,因此,采用模糊概率评价的方法,构建该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溪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水环境特有的地形地质和群落状况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将河溪的近自然程度分为以下4个等级:Ⅰ自然状态;Ⅱ河溪受到轻微人类活动的侵扰(近自然状态);Ⅲ河溪受到剧烈人类活动的侵扰(退化自然状态);Ⅳ完全人工化,并在4个等级之间划分出3个过渡带,以表明河溪生态系统的动态转化过程.最后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位于怀柔区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怀九河进行了分段近自然生态评价,以避免某调查点数值突变对整个河溪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春艳  张科  刘吉平 《生态学报》2018,38(11):3729-3740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GIS和RS技术构建景观风险指数,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76-2013年三江平原农田、草地和湿地的景观损失度逐渐降低,林地和居民用地景观损失度不断升高,生态风险呈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上看,1976年以高风险区为主,2013年则以低风险区为主,1976-2013年低风险、较低风险和中风险区不断向三江平原西部和西南部扩张,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逐渐向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及保护区退缩,生态风险整体向西南方向运移,风险质心向西南转移37.8 km;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变化受海拔、地貌、居民点、保护区距离和人为干扰度影响明显,其中人为干扰度、居民点以及保护区距离对景观生态风险解释力最为显著,1995年人为干扰度(71.2%)、居民点距离(64.6%)和保护区距离(43.7%)的因子解释力明显高于地貌类型(11.2%)和流域类型(8.9%),2013年地貌类型(23.5%)解释力大于保护区距离(23.3%)。该研究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刘昊奇  吕光辉 《生态学报》2018,38(9):3272-3280
由于生境丧失日益严重,很难找到一片未被破坏的生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因而在设计保护区时,必须处理生境丧失带来的影响。在一个已经遭受过生境丧失的景观上,选取一片正方形的区域,并调整区域的面积以保证其中未被破坏生境的面积为一个固定常数,探讨将未被破坏的生境建设成大量小保护区还是少量大保护区。结果表明:(1)随机的生境丧失下,生境丧失比例越高,少量大保护区模式的优势越明显。(2)即使生境丧失比例恒定,被破坏生境的空间分布形式也有重要影响——被破坏生境的空间聚集程度越高,大量小保护区模式的优势越明显。(3)增加扩散率或降低扩散死亡率可导致从少量大保护区更有利于物种到大量小保护区更有利的转变,且被破坏生境的聚集程度越高,转变的程度越高。以上结论为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宜成 《生物多样性》2011,19(4):404-413
生境破碎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设法减少生境破碎是提高保护区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由于经济资源或地理因素制约不可能把连续的大片土地都划为保护区时,设计一个由相互分离的几部分组成的保护区是更为现实的做法.选择地块组成内部间隔最小的保护区是减少破碎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结合空间特征的保护区地块选择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