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被发现。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据支持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在宫颈癌等相关肿瘤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可能与宿主染色体不稳定和DNA甲基化相关。近年来发现克隆选择与干扰素通路相关。另外,整合对宿主细胞基因影响和整合位点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高危型HPV基因组整合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遗传》2017,(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病毒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被认为是导致宫颈癌最重要的病因。高危型HPV DNA整合往往导致其E1和E2区大部分缺失或中断,E6和E7致癌基因过表达,宿主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目前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整合可作为优质宫颈病变筛查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且其检测的有效方法大都基于荧光原位杂交、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杂交捕获技术结合Sanger测序法等。本文重点阐述了高危型HPV整合导致宫颈癌的主要机制,描述了宫颈病变筛查标志物以及预防性HPV疫苗研发和推广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高危型HPV DNA整合状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研究公布了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整合位点图。病毒整合是病毒将自身DNA插入宿主DNA的过程,这也是感染HPV后导致宫颈癌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Ding Ma等人利用高通量病毒整合检测方法在超过100个宫颈癌样本中找到3667个HPV整合位点。他们鉴定出9个基因在至少5个样本中存有整合位点,另外33个基因在至少4个样本中存有整合位点。依据病毒整合到基因中的位置,病毒整合会导致宿主基因表达或丢失或增加,  相似文献   

4.
徐茜  田训  吴莺  黄磊  赵赟  陈刚  王世宣  马丁 《病毒学报》2006,22(2):144-14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肯定[1],在约50%~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HPV16 DNA。为了解与HPV相关疾病的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基础,尚待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特征,方能逐步解决临床简便易行的试验诊断方法和抗HPV感染的治疗问题。目前已经证实HPV16 E6/E7基因是转化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使抑癌蛋白P53和PRb失活,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始动因子。本文选择HPV16 E6E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高通量病毒整合检测方法(high throughput viral integration detection,HIVID)对20种亚型的HPV在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进行检测,探讨该人群中HPV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特点,为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所获得40例既往显示HPV感染阳性的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冷冻病理标本。从美国Agilent公司订制专门设计的针对20种HPV亚型的富集液相芯片,并结合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标本中的HPV宫颈细胞基因组整合事件。结果 HIVID检测到的HPV多重感染率高达92.5%,远高于商品化试剂盒35.0%的检出率(χ2=28.614,P<0.001)。在40例标本中存在13 423个整合事件,总共涉及到6 867个人类基因。这些整合事件在人类各条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其中2号染色体上分布的频率最多。本研究共检出PPP1R37、HECW2、EMBP1、ANKRD50、SPTBN4、LINC00895、LYRM4-AS1、LINC00374、RBFOX1、CSMD1、CDH13和KLHL4等12个高频整合位点。结论 HPV基因组整合到人类基因组存在普遍性和随机性,高频整合位点涉及基因可能为HPV感染导致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宫颈细胞恶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宫颈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多种基因的改变引发细胞的增殖失控。大量资料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HPV16、18型感染占了绝大部分。HPV整合状态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为免疫杀伤HPV病毒的主要靶位,L1蛋白的表达有利于激发人体细胞免疫,清除感染的细胞。HPV感染机体且病毒处于复制阶段时L蛋白才在机体中表达,但是当HPV病毒DNA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后,L1壳蛋白将不表达,无法形成一系列免疫反应,引发宫颈癌。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宫颈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对高危型HPV与HPV L1壳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技术)检测人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的E_6/E_7相关序列。在正链引物(SP)和反链引物(ASP)的诱导下,以二步温控法聚合酶链反应对34例人宫颈癌组织DNA进行检测,发现宫颈癌中HPV16E_6/E_7相关序列存在的阳性率达67.6%(23/34)。本研究结果提示:HPV16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采用PCR技术选择性地检测HPV16的转化基因(E_6、E_7)对深入探讨宫颈癌发生的机理、早期发现宫颈癌患者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莹莹  李传印  姚宇峰 《病毒学报》2021,37(5):1197-1207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研究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V16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其基因组变异可能具有更大的致癌潜能.本文主要针对HPV16基因型各个区域常见的突变位点与宫颈癌的关系做一总结叙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E6基因结构特点,从中国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中提取DNA,以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HPV16 E6基因,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上,并对其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PCR检测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阳性率为82.35%(14/17);测序结果显示,新疆株HPV16 E6基因全长456 bp,大小与德国标准株一致.E6基因的第247位碱基发生T→G突变,并由此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亦发生改变.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组织中HPV16 E6的基因结构与德国标准株HPV16 E6基因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型别及其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和广东省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其型别分布,分析了高危型HPV对各种宫颈病变的感染情况,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采用细胞学、HPV DNA检测(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电子阴道镜和宫颈化学着色方法筛查宫颈癌患者,经病理镜检确诊,然后用GP PCR-SBT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江西省溪口镇、古市镇及修水县城宫颈癌癌前病变发生率为5.7‰。HC2方法发现宫颈癌患者13种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为89.9%,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为84.8%,对照组为24.5%。采用GP PCR-SB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发现,江西省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58、31、33、18、66、6、11、56和81十种型别,其中HPV81型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据此提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发现江西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4.5%。建立了HPV基因分型的方法,对HPV致宫颈病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HPV16 E5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对50份人宫颈癌活检标本进行基因突变的筛查.PCR检测显示,5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5的检出率为30%(15/50),其中6例宫颈癌HPV16 E5扩增片段在行SSCP分析时发现有泳动变位,突变率为40%(6/15).可见HPV16 E5基因的突变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预防性HPV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高度相关已得到公认。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HPV疫苗是目前预防宫颈癌唯一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基因工程HPV疫苗研制中广泛应用的载体表达系统及其特点、依据密码子偏爱原则优化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显著提高外壳蛋白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为进一步研制与优化HPV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与宫颈癌有密切关系。通过兰州地区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情况的分析对HPV16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套式PCR方法,以HPV DNA的早期基因E6,E7和结构基因L1为扩增目的基因,对13份兰州地区宫颈癌组织进行扩增,将扩增阳性片段测序,并与HPV16标准序列进行比较,13份组织中有12份扩增到了HPV的目的基因。证实了HPV与宫颈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于淼  孙峥嵘 《病毒学报》2021,37(4):983-98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但不同型别的流行特征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型别,其基因组同样存在基因多态性.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差异,进而造成病毒生存能力,致病能力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异.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HPV16和HPV18型基因多态性在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和导致临床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更多的相关研究围绕着HPV高危型中不同型别的基因多态性相继开展,本文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HPV18,HPV58,HPV52,HPV31和HPV33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采用基因克隆手段,以pAt153为载体,从一份山西襄坦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中,成功地克隆到2株与HPV16同源的基因片段。经PstI、KpnI、TaqvI、PvuII等16种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及其部分基因序列的鉴定,证明这是在国内首次克姓到一株分子量约为8.0kb完整的HPV16型全序列DNA及一株分子量为5.4kb的HPV6基因片段。经实验证明:该基因片段E6、E7及部分LI基因丢失,在750单核苷酸处发生变异,产生一新的BamHI酶切位点。该完整的HPV16基因组被命名为HPV16Z,HPV16基因片段被命名为HPV16F。用新分离到的HPV16Z作分子探针,检测襄坦337份宫颈癌及阴道活检标本的HPV16型同源序列的结果显示,慢性阴道炎阳性率为17.28%(14/81);宫颈炎为11.89%(17/143);宫颈癌前病变46.81%(22/47);宫颈癌为72.73%(48/66)。证明山西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主要为HPV16Z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患者445例,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法(SPR)及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检测高危HPV和hTERC的表达情况,对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炎症对照组45例,CIN组33例及宫颈癌组6例。结果:单一型HPV29例,多重型26例,最常见为HPV16型合并的二型感染(17例)。在炎症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中多重高危HPV比率为17.78%、28.57%、44.44%、50.00%、66.67%,与炎症对照组比较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14.29%、61.11%、75.00%及100%。CIN组及宫颈癌的hTERC基因表达与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CINⅡ及以上各组差异明显。多重HPV感染与hTERC表达呈中等正相关(r=0.462,P<0.01)。结论:随着宫颈病理类型分级升高,HPV感染及hTERC基因表达率升高,hTERC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危HPV感染与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关系密切,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瘤病毒及其致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德光  何之恒  蓝柯 《生命科学》2008,20(6):843-848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 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妇女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应答,在部分个体中建立潜伏感染。高危HPV编码的蛋白在持续感染的过程中,操控了细胞多种重要功能,如凋亡、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等,使得宫颈上皮细胞的形态学、遗传物质、表观遗传学等都发生重要改变。部分感染人群的宫颈上皮细胞因此会被转化,并在协同因子相互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宫颈癌。HPV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HPV感染致宫颈癌机制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感染性疾病,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宫颈上皮内留样病变(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病变阶段,研究发现大多数CIN伴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同HPV亚型的致病力不同,因此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可以导致不同的宫颈病变。对CIN早诊、早治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临床上应用HPV亚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的初筛及治疗追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抑癌基因P53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宫颈癌的表达,并分析HPV16对P53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宫颈癌和20例非宫颈癌组织中HPV16、P53和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HPV16蛋白在宫颈癌和非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P<005)。在宫颈癌HPV16感染与非感染组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06%和83%(P<005);TGFβ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19%和625%(P<005)。HPV16感染组P53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222%、450%和667%,Ⅰ级和Ⅲ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333%、200%和333%,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致癌机制可能通过变型P53蛋白表达上调,TGFβ1蛋白表达下调,引起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发生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始动原因,从HPV感染到宫颈癌发生,需要许多共刺激因子的参与。这些共刺激因子均可引起宫颈局部一氧化氮浓度的增高。而一氧化氮既可影响HPV的转录和翻译,又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深入研究一氧化氮、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可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药物研制实验平台,通过使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降低宫颈局部NO浓度将为全面有效防治宫颈癌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