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918~1919年期间,“西班牙”(“Spanish”)流感造成全球约2千万至5千万人死亡.为了防止再发生如此致命的暴发流行,长期以来,科学家力求阐明“西班牙”流感毒株与其它比较良性的毒株有什么特征性差异.由于研究者缺乏该杀伤性病毒的活样本,故而不可能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现在有两项新研究对1918流感毒株的特征作出了新的说明.其中一项新研究坚持了9年,完成了1918流感毒株全部基因序列的测定.研究者是从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流行时的尸检中得来的样品以及从埋葬的另一名患者尸体得来的样品.1918流病毒样品因长期保存而发生降解,但仍保留可编码8个主要基因片段的RNA小片段.研究者用这些RNA片段测序了该病毒的5个基因片段.在2005年10月6日的Nature上,该研究组发表了最后3个序列.这3个序列中的基因编码1918流感病毒聚合酶(1918 flu’s polymerases),该聚合酶对动物体宿主中的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研究者发现,在1918流感病毒与现代禽流感(modern bird-flu)病毒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包括目前正在东南亚流行的致命性禽流感病毒株H5N1.这些结果更加证明1918流感源自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研究者指出弄清楚1918流感病毒适应人类宿主的机制,便可帮助研究者防止现代禽流感在人类的暴发流行.如果我们能够鉴定出该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对适应性是重要的,我们便能在病毒刚开始表现对人类的适应性时,提供监督检查.另一项新研究,用刚完成的测序,已部分重建了1918流感病毒.研究者根据病毒的基因密码合成了RNA的8个主要片段,然后他们将这8个片段RNA与相关流感病毒的RNA小片段联结起来,这个小片段RNA的遗传物质使动物细胞能阅读病毒基因.在生物安全水平下,即在对生物危害保护的第二个高峰水平下,研究者发现,重建的病毒在3~5天内,杀死了其他健康的小鼠,它对鸡蛋内鸡胚胎的发育也是致命的,这便支持1918流感病毒很可能来源于禽流感病毒的推断.当用该重建病毒感染人肺细胞时,病毒易于复制.将1918流感病毒基因与当代流感毒株相混和并配对时,研究者发现,1918流感病毒的聚合酶基因以及潜行于细胞内该病毒的血凝集素基因,似乎在毒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2005年10月7日的Science上.研究者断定,1918流感病毒基因如何使该病毒产生如此致命性.根据这个信息,科学家就可以研制出新的疫苗或药物,抗击未来的流感暴发. (李潇摘译自C.Brownlee:Science News,October 8,2005,Vol.168,p.227)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城疫病毒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和融合蛋白(F)在病毒装配、出芽、释放及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HN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程度尚不完全清楚.[方法]为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中等毒力毒株Mukteswar的HN基因替换我国广泛应用的LaSota疫苗株HN基因,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出嵌合病毒(rL-MuHN).[结果]rL-MuHN红细胞吸附能力较亲本株rLaSota无显著升高,具有相似的细胞融合活性;嵌合病毒ICPI由rLaSota株的0.36降为0,MDT≥90,IVPI=0与rLaSota株相同,保持典型低致病力缓发型特点不变.进一步以Mukteswar株F基因替换rL-MuHN的F基因,拯救出F和HN双基因替换嵌合病毒rL-MuFHN,尽管该病毒的细胞融合能力显著提高,但其MDT、ICPI和IVPI分别为98 h,0.59和0,显示F和HN双基因替换仍未能使嵌合新城疫病毒rL-MuFHN的致病力达到中等毒力毒株Mukteswar(MDT、ICPI及IVPI分别为46 h、1.32和0.64)的水平.[结论]试验结果表明,F及HN囊膜蛋白基因之外的病毒基因组骨架背景对病毒的致病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不同HN蛋白对嵌合病毒的致病能力的影响不同,与供体毒株毒力无关;以流行野毒株HN替代rLaSota疫苗株构建抗原针对性更强的弱毒疫苗株存在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将促进健康的基因送递到身体的细胞中去对预防与治疗疾病有重大意义 .然而 ,这些基因的载体现在用于基因治疗的通常是病毒或合成物质 ,包括高聚物 .前者可能引起有害的免疫反应 ,而后者可能有毒性 .现在生物医学工程师们已设计了一种技术 ,即利用金属的纳米棒作为基因载体 ,正如研究者所说 ,可以避免以上危险性 .在 2 0 0 3年 10月的NatureMaterials上 ,研究者描述他们如何制造这种二元金属棒的 ,这种二元金属棒经测量 ,长度为 2 0 0纳米 ,直径为 10 0纳米 .该金属棒一半由镍制成 ,另一半由金制成 .研究者将带有一种基因的DNA连接到镍的这…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病毒与马堡病毒都可引起宿主出血、发热、器官衰竭与死亡 .1976年在扎伊尔 ,现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描述了埃博拉病毒 ;196 7年在德国马堡暴发的大流行中发现了马堡病毒 ,它显然是由乌干达进口的猴子传染给人的 .但长期以来 ,科学家尚未发现这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途径 .披露于 2 0 0 1年 7月13日的Cell上的一项新发现指出 ,这两种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象一把分子钥匙 ,其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分子叶酸受体相结合 ,而打开这把锁 ,从而进入宿主细胞 .研究者用基因工程来改造淋巴细胞 ,使其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受体蛋白 .其中研究者…  相似文献   

5.
许多癌在开始时并非是致命的,而转移癌细胞通常是真正的杀伤细胞。癌细胞的转移,即其进入血管以及再穿出血管进入其它组织,必须穿过细胞层以及环绕在细胞层外的稠密的基质。细胞外基质中有大量硫酸类肝素,它是一种复合糖,可以封阻癌细胞的移动。大约20年前,科学家证明类肝素酶能切割硫酸类肝素分子,从而帮助癌细胞进行转移。去年,研究者成功地纯化了该酶,并推断其氨基酸序列以及鉴定了编码该酶的基因。研究者在7月份的NatureMedicine上描述了该基因。研究者证明,高度转移性癌细胞系中的类肝素酶基因活性要比不易…  相似文献   

6.
941149植物病毒病抗性的分子基础仁英洲Mansky,L.M.…/Areh.Virol一1993,131(i~2).一i~16〔译自DBA,1993,12(22),93一12544〕 设立了3种研究植物抗病性的通用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在寄主中克服抗病基因的毒株核酸或氨基酸序列与在寄主中不发病的毒株的序列进行比较。第二种方法是将抗性/感性原生质体与其衍生的完整植株的反应进行比较,建立单细胞水平抗性作用和抑制细胞间移动的假说。第三种方法是研究病毒细胞间移动的机理以澄清发病机理中的基本步骤并确定特定病毒寄主相互作用的抗病机制。包括大量病毒原型的系统将有助于毒性基因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侵染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基因重配可引起病毒的快速变异。【目的】通过我国强致病性BTV-16型毒株与弱致病性BTV-4型毒株间Seg-2与Seg-6基因节段的重配,探讨病毒基因重配与表型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全长c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获取BTV-16/V158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病毒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免疫荧光与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体外转录与细胞转染等方法建立BTV反向遗传体系并获取基因重配病毒;通过蚀斑分析、增殖曲线分析与血清中和试验,比较亲本毒株与基因重配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获取的BTV-16/V158毒株基因组大小为19 186 bp,与中国和印度BTV-1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将表达BTV VP1、VP3与NS2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细胞,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将BTV的7种真核表达质粒与基因组ssRNA共转染BHK-21细胞,成功拯救出与亲本毒株生物学特性一致的病毒;将BTV-16/V158毒株的Seg-2与Seg-6替换为BTV-4/YTS4毒株的对应基因节段,拯救出基因重配病毒BTV-16/V158-RG (BTV-4/S2,S6);与亲本病毒相比较,基因重配病毒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蚀斑变小,增殖能力减弱,血清型由BTV-16型转化为BTV-4型。【结论】建立了我国流行BTV-16型毒株的反向遗传体系,BTVSeg-2与Seg-6的基因重配可引起病毒在细胞上增殖能力的改变与血清型改变。研究结果为BTV基因重配致病毒变异与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许多基因编码抑制细胞生长的蛋白质 ,这些基因中的某些基因抑制肿瘤生长 .以前发现BRCA1基因抑制乳癌生长 ,现发现基因RASSF1A也是这种基因 .在 2 0 0 1年 5月 2日的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上报道的一项研究确认 ,许多肺癌与乳癌缺乏有功能的RASSF1A .研究者发现 ,将恢复RASSF1A功能的人癌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 ,可防止小鼠发生肿瘤 .研究者用外科手术从肺癌和乳癌病人身上取得癌细胞来创建可在实验室生长的细胞系 .从小细胞肺癌病人取得的 32个细胞系中的RASSF1…  相似文献   

9.
为拯救出一株能够在动物传代细胞中高水平复制的H3N2亚型猪流感疫苗株,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A/Goose/Dalian/3/01(H9N2)毒株的PB1、PA、NP、M、NS基因和A/PR/8/34毒株的PB2基因作为内部基因与猪流感病毒A/Swine/Henan/S4/01(H3N2)毒株的HA、NA基因进行重组,成功拯救出了具有高度细胞适应性毒株rH3N2株,该毒株接毒MDCK细胞60h后,血凝价可以达到1∶512,表明该毒株具有高度适应细胞繁殖特性,为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细胞培养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p5 3基因的活动性是癌症的先兆 ,p5 3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与细胞DNA相结合 ,并启动链反应 ,该链反应通常导致细胞自杀 ,于是使癌停止生长 .在约一半癌症病例中 ,p5 3基因发生了突变 ,结果使有缺陷的蛋白质不能启动该抗癌的链反应 .瑞典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最近刚鉴定了一些这样的化合物 ,在 2 0 0 2年 3月的NatureMedicine上 ,他们描述了一个合成的分子可恢复突变型p5 3的抗癌功能 .研究者在实验室筛选了 2 0 0 0种化合物 ,以寻找可抑制含有突变型的p5 3的癌细胞生长的化合物 .他们称其中最有作用的化合物为PRI MA …  相似文献   

1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是被OIE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之一。基于病毒基因组片段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型(基因1~3型)和11个基因亚型(1.1~1.4、2.1~2.3和3.1~3.4)。不同基因型或基因亚型病毒株的流行与进化受到了时空、宿主动物和猪瘟防控策略的制约。欧洲流行的猪瘟病毒株从20世纪70年代由基因1型转变为基因2型,其中该地区野猪群中流行的毒株属于基因2.2和2.3亚型,拉丁美洲国家流行的猪瘟病毒株一直为基因1型,韩国和我国台湾流行的毒株在20世纪末由基因3型转换为基因2.1亚型。随着鉴定的基因2.1亚型毒株的增加,该亚型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亚型(2.1a~2.1c),这3个亚亚型的毒株在我国都有流行,其中2.1b是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研究表现突变是促进猪瘟病毒进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同源重组和准种在猪瘟病毒进化过程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综上所述,对猪瘟病毒流行毒株进行遗传与进化分析可以追踪病毒的来源和掌握该病毒的流行现状以及进化规律,为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与其他野毒株的序列差异,以确定其遗传特征。方法 将2005年在云南省石屏县收集到的腮腺炎患儿唾液标本,于Vero细胞培养7 d后观察病变并分离收获病毒,用血细胞吸附试验验证。同时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病毒RNA中扩增出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测序并以VectorNT16.0软件分析。结果 SH基因旁侧区序列分析表明:SP株与国内已知野毒株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在SH基因旁侧区范围内的序列一致性为93%~96%,差异均<8%。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其他国内野毒株在此区域中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3.3%~98.25%,与Wlz2株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 SP株属于F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细胞划痕实验研究DDX20基因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首先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人胃黏膜细胞GES,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和MKN74中DDX20基因的表达水平,确定DDX20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进而针对DDX20基因设计并包装过表达及干扰慢病毒,基于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基于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并采集图片。结果:与正常的胃黏膜细胞GES相比,DDX20基因在MGC803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在MKN74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在SGC7901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转染DDX20过表达慢病毒后,DDX2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转染DDX20干扰慢病毒,特别是sh-RNA-02干扰慢病毒后,DDX2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过表达DDX20基因能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抑制DDX20基因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迁移。结论:DDX20基因是一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通过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能有效降低细胞的迁移,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靶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潜在的方法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能力,文章中研究人员在小鼠机体中发现了一种耐受性机制,该机制可以抑制机体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能力,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可以克服该机制的潜在方法。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其可以特异性识别并且破坏肿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肿瘤疗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向机体中  相似文献   

15.
一项新研究提出,将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额外拷贝导入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脑中,可减缓脑退行性变.阿尔茨海默病杀死神经元,而神经元协调全身神经系统信息信号发出.该项研究中所加入的基因,编码神经生长因子(NGF),它为一种蛋白质,作用是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并促进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该基因的载体是病人自身的皮肤细胞.研究者从8位诊断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身上,每人取下一小块皮肤,并用无复制能力的病毒将携带人的NGF的基因转移到皮肤细胞中去.然后,科学家将经基因修饰的皮肤细胞注射到每个病人脑中.其中有2个病人因手术后发生脑出血,而被…  相似文献   

16.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CVI988病毒的构建及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马立克氏病毒I型疫苗毒株CVI988的总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病毒生长非必需的US2基因并克隆入T-easy载体.将CMV启动子和增强子控制的含GFP基因表达盒克隆入US2基因中,成功构建了含GFP基因的转移质粒载体pGUS2GFP.用脂质体将其与CVI988 株共转染CEF细胞,用96孔板稀释法得到纯化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CVI988病毒株rCVIGFP,并分别测定其在体内和体外的生长情况.表达EGFP基因的重组病毒在细胞上生长曲线与亲本毒CVI988类似,体外实验表明,1日龄腹腔接种该重组毒后,可以从鸡体内分离到表达绿色荧光的病毒.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细胞划痕实验研究了DDX20基因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首先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人胃粘膜细胞GES、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和MKN74中DDX20基因的表达水平,确定DDX20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进而针对DDX20基因设计、包被过表达并干扰慢病毒,基于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基于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并采集图片。结果显示,与正常的胃粘膜细胞GES相比,DDX20基因在MGC803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MKN74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SGC7901胃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转染DDX20过表达慢病毒后,DDX2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转染DDX20干扰慢病毒后,DDX2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特别是转染干扰组2干扰慢病毒。过表达DDX20基因能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抑制DDX20基因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迁移。结果表明,DDX20基因是一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通过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能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靶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黑龙江省某牛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牛鼻液中分离到1株病毒, 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 对分离毒株进行理化特性、RT-PCR鉴定及序列测定与分析, 结果发现该病毒为RNA病毒, 具有血凝性, 对乙醚、氯仿极其敏感, 不耐热, 对酸的抵抗力差; 分离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病毒株N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82.6%~99.1%, 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牛副流感病毒3型毒株, 命名为BPIV3 DQ1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核衣壳蛋白N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能扩增704 bp的目的片段, 可以检测出10个 TCID50/100 μL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19.
蓝舌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S10基因多态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蓝舌病毒1株疫苗株、31株野毒株及1株南非毒株进行测序。结果揭示33株毒株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822bp,S10基因为基因内基因,其核苷酸链的第20~22和59~61位有两个起始密码子,共有终止子在707~709位,预测编码NS3和NS3A两种蛋白;32株中国毒株间核苷酸差异0~107个,同源性86%~100%; NS3蛋白氨基酸差异0~10个,同源性956%~100%。测序毒株与GenBank中9株其它毒株比较,建立的S10基因系统发生树,将蓝舌病毒分为China group和US group两大基因群,两大群的同源性为85%;US group包括美国8株及南非1株毒株;China group包括中国32株及澳大利亚1株毒株;说明蓝舌病毒S10基因分群与毒株的地理区域来源有关。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全国较大范围内蓝舌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我国蓝舌病毒毒株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一)ECHO 6 D’Amori毒株10-0及10-3稀释的病毒在原代人腎细胞上传至第四代就出现血凝,即可以使无血凝能力的毒株变为有血凝能力的毒株。用10-5,及终稀释度的病毒传代,刖不能产生血凝。 (二)D’Amori毒株无论是10-0、10-3或10-5,在原代人羊膜细胞上传代均无血凝出现,但已获得血疑能力的D’Amori毒株传于原代人羊膜细胞,则能保持其原有的血凝能力。 (三)已获得血凝能力的D’Amori毒株在KB细胞上传1一20代均无血凝出现,但一旦传回至原代人肾细胞,就能产生血凝。 (四)本文就不同细胞对D’Amori毒株的血凝能力影响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