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含有人白细胞介素-3基因(hIL-3)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直接注射小鼠骨骼肌,观察hIL-3基因在小鼠肌肉及体内的分泌表达情况。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注射重组质粒后,第14大重组质粒全部进入到骨骼肌细胞内并有IL-3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注射重组质粒DNA后,第21天小鼠血液中IL-3的含量最高,约有67ng/ml,第14天次之,约51ng/ml,第28天和第7天相近,约34ng/ml。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血清有维持IL-3依赖的TF-1细胞株生长的作用。表明重组质粒DNA直接注射骨骼肌后进入到肌细胞内并表达IL-3,进入血液,而且表达产物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
将含有人白细胞介素-3基因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直接注射小鼠骨骼肌,观察hIL-3基因在小鼠肌肉及体内的分泌表达情况。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注射重组质粒后,第14天重组质粒全部进入到骨骼肌细胞内并有IL-3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体外研究显示,重组PSP94与重组TNFα衍生物11a(rhTNFαDlla)有协同抗前列腺癌的作用。将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重组,构建成pcDNAPSP94TNFαDlla真核表达质粒,两基因中间通过一个编码6个氨基酸的人工接头连接。在体外,对pcDNAPSP94TNFαDlla质粒表达PSP94TNFαDlla蛋白的生物学活性鉴定表明,该蛋白即具有PSP94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又具有TNFαDlla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肌肉注射该质粒DNA,注射后第9天血液中可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目的蛋白浓度的高峰期约在注射后第14天,第25天仍可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该质粒DNA以50μg只的量给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骨四头肌内注射,同时设pcDNAPSP94、pcDNATNFαDlla、pcDNA30空载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后第20天处死动物,抑瘤率分别为:pcDNAPSP94TNFαDlla组24%,pcDNAPSP94组19%,pcDNATNFαDlla组瘤体大小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以同样方法给药,pcDNAPSP94TNFαDlla质粒DNA对小鼠Lweis肺癌的抑制率31%,是pcDNAPSP94组抑瘤率的22倍,是pcDNATNFαDlla组抑瘤率的21倍。提示,PSP94与TNF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  相似文献   

4.
体外研究显示,重组PSP94与重组TNFα(rhTNFαDll)有协同抗前列腺癌的作用。将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重组,构建成pcDNA-PSP94-TNFαDlla真核表达质粒,两基因中间通过一个编码6个氨基酸的人工接头连接。在体外,对pcDNA-PSP94-TNFαDlla质粒表达PSP94-TNFαDlla蛋白的生物学活性鉴定表明,该蛋白即具有PSPO94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又具有TNFαDlla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肌肉注射该质粒DNA,注射后第0天血液中可检测到目的的蛋白的表达,目的蛋白浓度的高峰期约在注射后第14天,第25天仍可检测到目的的蛋白的表达。该质粒DNA以50μg/只的量给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骨四头肌内注射,同时设pcDNA-PSP94、pcDNA-TNFαDlla、pcDNA3.0空载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后第20天处死动物,抑瘤率分别为:pcDNA-PSP94-TNFαDlla组24%,pcDNA-PSP94组19%,pcDNA-TNFαDlla组瘤体大小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以同样方法给药,pcDNA-PSP94-TNFαDlla质粒DNA对小鼠Lweis肺癌的抑制率31%,是pcDNA-PSP94组抑瘤率的2.2倍,是pcDNS-TNFαDlla组抑瘤率的2.1倍。提示,PSP94与TNF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AAV介导的hFⅨ基因在血友病B小鼠骨骼肌中特异性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人凝血因子Ⅸ(hFⅨ)微基因在Ⅸ因子基因剔除小鼠骨骼肌中有效表达.在构建的质粒中,rAAV两侧反转重复末端顺序中插入肌酸肌酶增强子(MCK)和β肌动蛋白启动子(βA)调控下的hFⅨ微基因(hFⅨm1).直接肌肉注射高滴度rAAV(2.5×1011/mL),血友病B小鼠血浆hFⅨ最高表达量256ng/mL,凝血活性明显改善.从hFⅨ表达时效曲线来看,hFⅨ水平在第15天达到高峰,随后因血循环中抗hFⅨ抗体的出现而渐次下降.该结果提示采用rAAV系统,体内直接途径开展血友病B基因治疗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乙肝病毒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构建含adr亚型HBV表面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 ,考察人白细胞介素II基因及重组白细胞介素II的免疫佐剂作用。用含有人白细胞介素II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及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II蛋白作为佐剂 ,将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VAX/HBS免疫BALB/C小鼠 (试验组 ) ,同时设置注射质粒pVAX的阴性对照组 ,并分别于第 2 ,4周后加强免疫各 1次。试验组在第 4周时开始有HBsAb产生 ,阴性对照组未测到HbsAb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BsAg。乙肝病毒DNA疫苗能引起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白细胞介素II的真核表达质粒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II蛋白具有提高小鼠对乙肝病毒核酸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佐剂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hCGβ)基因避孕疫苗的可能性,利用DNA重组技术将hCGβ的基因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4上,酶切分析鉴定正确构建了质粒DNApCMV4-hCGβ,将质粒DNApCMV4-hCGβ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导入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质粒DNApCMV4-hCGβ在Hela细胞瞬时表达系统中特异性的表达了hCGβ。结果表明hCGβ表达含量24h为6.78ng/ml,48h为15.24ng/ml,说明在体外瞬时表达了特异性hCGβ的pCMV4-hCGβ真核表达载体能够作为DNA疫苗使用,为pCMV4-hCGβ质粒DNA免疫小鼠进行DNA避孕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Wang LY  Sun W  Chen MZ  Wang X 《生理学报》2003,55(6):641-647
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补充胰岛素已用于实验性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本研究构建了含有重组人前胰岛素原基因的棵质粒DNA载体(pCMV—IN),将其肌肉注射入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C57小鼠体内,并辅以电穿孔方法,以获得在体胰岛素转基因治疗。该质粒载体表达的胰岛素mRNA,可通过RT—PCR方法在转基因局部的骨骼肌组织中检测到。在接受pCMV—IN注射的糖尿病小鼠中,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达到了未注射STZ的正常对照小鼠的水平,且胰岛素的表达可持续至少35d。pCMV—IN质粒注射转基因治疗显著降低了糖尿病小鼠在第7至35d的血糖水平,其下降幅度约6mmol/L;转基因治疗也显著降低了严重糖尿病小鼠的死亡率,其第6周时的死亡率由100%降为37%。结果表明,直接肌肉注射含人前胰岛素原基因裸质粒可获得胰岛素的有效表达,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并降低严重糖尿病小鼠的死亡率。裸质粒注射胰岛素转基因治疗有望成为IDDM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改构内皮抑素抗肿瘤相关肽(30肽)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检测该重组载体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在30肽基因的5′端加入胶原蛋白ⅩⅧ信号肽编码序列,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30肽,并连接到质粒pVAX1中,构建表达分泌型内皮抑素的重组质粒pVAX1-30E,然后将重组质粒pVAX1-30E直接注入小鼠肿瘤组织。通过ELISA小鼠体内抑瘤实验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及其活性。结果ELISA实验表明构建的分泌型内皮抑素重组质粒pVAX1-30E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30肽,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瘤组织中表达的30肽能抑制肿瘤微血管的新生,而体内抑瘤实验表明在肿瘤部位直接注射重组质粒能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为28.19%。结论通过向瘤组织中直接注射分泌型内皮抑素重组质粒pVAX1-30E可以抑制小鼠体内肿瘤微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而实现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反应、DNA测序、基因重组等技术,构建了两个表达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NA的重组质粒pED-GCSF和pEF-GCSF,两质粒分别转染COS7细胞作瞬时表达,转染CHO-dhfr-细胞作稳定表达。结果两质粒在COS7细胞和CHO细胞均获得了表达,pED-GCSF转染COS7细胞48h、72h的表达量分别为5.2×104pg/ml和2.3×105pg/ml,pEF-GCSF转染COS7细胞后48h、72h的表达量分别为2.8×105pg/ml和1.4×105pg/ml。转染CHO-dhfr-细胞,随着加入的氨甲喋呤(MTX)浓度升高,CHO-dhfr+克隆数减少,但平均每个克隆的rhG-CSF表达量升高,在0.5μmol/L MTX下最高表达rhG-CSF细胞株的量是4.46μg/ml/3d。且表达的rhG-CSF注射小鼠腹腔可提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克隆小鼠的Uncv基因并在真核细胞表达.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小鼠皮肤组织中Uncv基因编码区,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Flag为载体,构建Uncv真核表达质粒,将重组载体转染Hela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基因表达.结果 构建Uncv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Flag/Unev,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中有效表达约95×103的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Flag/Uncv,并且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为研究Uncv基因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组HSV/AAV辅助病毒方法制备出高滴度(>10~(12))的重组AAV/mFⅨ病毒颗粒,并注射到血友病B小鼠的后肢骨骼肌中,获得了稳定的高水平小鼠Ⅸ因子表达(>370ng/mL),持续时间超过350d。治疗组小鼠体内的Ⅸ因子活性达到正常值的30%,而且出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在小鼠血浆中未发现抗Ⅸ因子的中和抗体,第1次注射后抗AAV抗体的水平也非常低。重复注射AAV/mFⅨ病毒后,不同剂量组的小鼠体内的抗AAV抗体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组织分析结果证实了血浆中有功能的FⅨ因子确实来源于骨骼肌。以上结果显示,AAV介导的基因转移是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极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重组HSV/AAV辅助病毒方法制备出高滴度(>1012)的重组AAV/mFⅨ病毒颗粒, 并注射到血友病B小鼠的后肢骨骼肌中, 获得了稳定的高水平小鼠Ⅸ因子表达(>370 ng/mL), 持续时间超过350 d. 治疗组小鼠体内的Ⅸ因子活性达到正常值的30%, 而且出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在小鼠血浆中未发现抗Ⅸ因子的中和抗体, 第1次注射后抗AAV抗体的水平也非常低. 重复注射AAV/mFⅨ病毒后, 不同剂量组的小鼠体内的抗AAV抗体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组织分析结果证实了血浆中有功能的FⅨ因子确实来源于骨骼肌. 以上结果显示, AAV介导的基因转移是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极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动物研究发展至今,对于所构建煌表达载体有效性如何,一直缺乏一个验证体系。由于转基因动物的建立较为繁琐复杂,投资大,因而直接用转基因动物去验证所用元件是不明智的。为此,我们采用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2.6Kb)为调控序列,人G-CSF基因组基因为目的的自然,将WAP第一内含子置于G-CSF基因5’端,构建成转基因动物乳腺表达载体pINGG(Fig.1)。将表达质粒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乳腺。于分婉第8天取乳汗进行ELISA检测。在泌乳期小鼠乳汁中检测出人G-CSF,表达量达15-32ng/mL(Table1)。具有一定应用前景。实验中发现:增加注射次数可以提供转染效率,但最佳注射次数仍需摸索。另外,如果换用复制型载体,整合与表达效率有可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重组恶性疟原虫DNA质粒免疫小鼠及抗原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恶性疟原虫MSP1-31基因序列,引入四环素(Tc)控制的真核表达载体pTRE,获得重组质粒pTRE-31。将MSP1-31的原核表达载体pDS56T1转化大肠杆菌表达MSP1-31,亲和纯化后作检测用抗原。pTRE-31与辅助质粒pTet-off(tTA)肌肉注射4周龄BALB/c小鼠,观察DNA介导免疫情况。结果显示,四环素饲喂的小鼠4周时血清抗体阳转率为7.1%(1/14),而不饲喂四环素组可达100%(14/14),表明用pTRE-31/pTet-off重组质粒组合直接注射小鼠有效地引发了针对疟原虫MSP1-31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且可受控于四环素。不饲喂四环素组小鼠在12周后仍能维持抗体阳性,倍比稀释ELISA显示血清抗体滴度在4周、8周和12周内持续上升。饲喂四环素组小鼠4周后停止饲喂Tc,第8周和第12周检测仍有部分(60%)小鼠血清抗体阳转,而继续饲喂Tc的小鼠未有抗体阳转,暗示重组质粒DNA在小鼠体内可持续存在至少4周并仍具备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庚型肝炎病毒E2(HGV E2)基因片段作为DNA疫苗的可行性。将来自于质粒pThioHis-E2编码HGV E2的基因片段(559bp)亚克隆到质粒pCMV-S中,使之和HBsAg基因位于同一阅读框,形成重组质粒pCMV-S-E2。用纯化的质粒pCMV-S-E2 DNA注射到昆明小鼠后腿四头肌中来免疫小鼠,同时用pCMV-S作为对照。间隔14天再加强一次免疫。在加强免疫后的第8天眼眶取血。用E2—GST融合蛋白作为固定化抗原,通过ELISA检测受试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用质粒pCMV-S-EDNA免疫的小鼠可以产生很强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Q型对氧磷酶1(human paraoxonase 1 Q,hPON1Q)转基因表达对小鼠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的缓解效果,为防治肝脏疾病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小鼠骨骼肌直接注射含hPON1Q的真核表达质粒裸DNA并用电刺激介导表达,测量血清芳香酯酶的活性变化显示hPON1Q转基因表达效果,并使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为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测肝损伤的程度.结果 hPON1Q转基因表达小鼠血清中芳香酯酶活性提高约50%,并可持续到16 d以后.使用PON1裸DNA电刺激治疗组比对照组小鼠在用CCl4诱导24 h后血清芳香酯酶活性高60%,两种血清转氨酶指标及肝组织切片的病理学分析表明肝脏损伤程度有明显的减轻.结论 电刺激介导的重组人PON1Q基因裸DNA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尼帕病毒融合蛋白和受体结合蛋白基因DNA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表达哺乳动物密码子优化的NiV囊膜蛋白F和G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NiV-F和pCAGG-NiV-G.细胞融合试验表明,重组NiV融合蛋白F和受体结合蛋白G在pCAGG-NiV-F、pCAGG-NiV-G共转染BHK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真核表达质粒pCAGG-NiV-F、pCAGG-NiV-G和pCAGG-NiV-F pCAGG-NiV-G DNA分别按100μg/只的剂量肌肉注射免疫6周龄BALB/c小鼠,间隔4周加强免疫,第二次加强免疫3周后采血,分离血清备用.分别以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表达的重组NiV融合蛋白(rNF)和受体结合蛋白(rNG)为包被抗原,应用间接ELISA检测上述质粒DNA免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另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DNA免疫小鼠产生的特异抗体可有效中和NiV囊膜蛋白F和G介导的伪型VSV重组病毒侵入NiV易感宿主细胞的感染性,并且受体结合蛋白G基因DNA诱导中和抗体的滴度高于融合蛋白F基因DNA.结果表明,DNA疫苗具有防制尼帕病毒性脑炎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稳定表达人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hsBLyS)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系,从人胎盘cDNA文库中扩增hsBLyS基因,将人红细胞生成素(EPO)信号肽序列和hsBLyS基因重叠延伸为融合基因;融合基因分别插入pcDNA3、pcDNA3.1、pEFneo质粒;磷酸钙共沉淀将表达质粒和标志质粒pSVdhfr,共转染CHOdhfr细胞;选择培养液筛选,经氨甲喋呤选择压力扩增表达,获稳定表达hsBLyS的细胞系,表达量由0.13μg/ml上升至0.55μg/ml;同时利用pEFneo/hsBLyS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检测结果表明小鼠产生hsBLyS的特异性抗体。本实验建立了稳定表达hsBLyS的CHO细胞系,对其基因免疫小鼠抗体产生的特点做了初步探讨,为hsBLyS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检测BALB/c小鼠肿瘤注射部位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oHSV2)的持续时间和复制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GM-CSF)的表达量和HSV-2抗体水平。小鼠经瘤内注射高、低两个剂量oHSV2-Fluc[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 Fluc)],检测其荧光表达变化及持续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oHSV2基因拷贝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hGM-CSF表达量以及HSV-2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瘤内注射oHSV2-Fluc表明病毒携带的Fluc可以在肿瘤中持续表达,于第11天仍能检测到荧光,直至第18天低于检测线。通过提取肿瘤组织RNA进行qPCR,表明第9天高、低剂量组肿瘤组织均存在oHSV2的mRNA。对血清进行ELISA检测,相较于对照组,高、低剂量组hGM-CSF及HSV2抗体水平显著提高(P<0.05)。这些发现表明,oHSV2能够在瘤内正常复制,同时所携带的外源因子可持续表达,对肿瘤产生杀伤作用。瘤内注射oHSV2后,小鼠血清中存在较高水平的hGM-CSF和HSV-2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