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侏儒小鼠与津白3体重的比值为1:2.5。它们的骨骼、休重、休长及尾长的测量均具非常显著或显著意义。经均衡性检验,不同日龄、不同性别间TA3/dw~t小鼠的不同骨骼、体重、体长及尾长的比值变化是均匀一致的。证明侏儒小鼠骨骼、体重、体长及尾长均系均匀缩小,是身体各部分匀称的侏儒小鼠。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著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著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著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著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著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著(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著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性别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不同性别动物对肝癌耐受性的差异。方法:取30只8周龄昆明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组5只,腹腔接种小鼠H22肝癌细胞,建立小鼠H22腹水型肝癌模型。每天测量小鼠体重并记录生存时间,直至实验组小鼠全部死亡,比较性别因素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的生存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小鼠接种瘤细胞后,逐渐产生腹水,体重增加。雌性小鼠的体重增加比雄性小鼠显著,P=0.049。雄性小鼠生存后期体重出现下降,呈明显恶液质状态。雌性小鼠的体重、腹水增加虽然较雄性动物明显,但生存期却并不少于雄性鼠,反而比雄性小鼠略长,P=0.1567。结论:性别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的生长有一定的差异,雌性小鼠的耐受性优于雄性小鼠。  相似文献   

4.
蓝尾蝾螈的食性和食量及耐饥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观察了蓝尾蝾螈在水下的摄食行为和食性;在室内饲喂畜寓肌肉年总食量雄性为6.37克,雌性为13.29克,其食量随季节而变化,最低与最高月食量之比雄性1∶7.4,雌性1∶13.1;雄雌年平均食量为1∶2.09。蝾螈的耐饥时间雄性为102—282(197)天,死亡时体重为原体重46.6%;雌性为282—621(395)天,死亡时体重为原体重36.0%;雌螈在饥饿情况下,产卵期为35—102天,可产卵9—61粒。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生态保留带对小型兽类种群的影响,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在瑞士西部Salavaux,chevmux和Montbrelloz 3个地区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小型兽类种群进行了研究。在3个生态保留带中,共发现6种1206只小型兽类,其中普通田鼠、小林姬鼠、中麝晌捕获数量多。普通田鼠为优势种。普通田鼠的种群数量在生态保留带间有差异,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波动趋势,一般种群数量随着植被覆盖度和食物丰富度的增加,春季末开始出现增加,仲夏达到最高水平。种群中雌雄个体年龄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成体和亚成体的数量比幼体多,雄性亚成体的数量比雌性多,雌性成体数量比雄性多(X^2=44.09,df=10,P〈0.001,N=203)。普通田鼠种群中雌雄个体体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雄性的体重比雌性大(t一检验:t=5.011,df=162,P〈0.05,N=213)。种群性比之间有明显的月间变化,雌性的捕获次数比雄性大。普通田鼠只在短距离范围内活动,在生态保留带中的巢区为350~400m^2,雌雄个体的巢区大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蛋白(GLAST)缺失对小鼠正常听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选用C57BL/6J背景的GLAST+/-小鼠进行杂交,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后代小鼠基因型鉴定。我们选用9~10周龄雄性小鼠,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耳蜗中GLAST蛋白表达,对敲除结果进行验证(n=3)。比较雌雄小鼠出生后7d至30 d体重变化及30 d的体长(n=8)。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9-10周龄雌性和雄性小鼠听觉阈值及其Ⅰ波振幅的变化(n=5)。结果:雄性GLAST-/-小鼠与雄性GLAST+/+和GLAST+/-小鼠相比,体重及体长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雄性GLAST-/-小鼠与GLAST+/+相比,在P7至P30统计时间里,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雄性GLAST+/-小鼠相比,P15后均表现出体重显著性降低。而雌性GLAST-/-小鼠与雌性GLAST+/+和GLAST...  相似文献   

7.
体重是体现灵长类动物生活史和生长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其生理状况、行为变化和生态适应等信息。本研究以安徽黄山野生猴谷YA1群的48只藏酋猴为对象,使用地磅秤对群内个体进行连续11个月(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的体重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雄性藏酋猴的平均体重为(18.71±2.33) kg,显著高于雌性(11.79±1.97) kg。未成年雄性藏酋猴体重的快速发育期为3~5岁,雌性为2~3岁。成年雌雄体重与个体社会等级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01)。成年藏酋猴体重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P <0.05),雌雄个体体重均在秋季最高,但是雄性个体在冬季最低,雌性个体春季最低。未怀孕个体体重在不同季节无显著性差异,而怀孕个体的体重从冬季到春季显著降低(P <0.05)。本研究表明,藏酋猴的体重具有显著的雌雄性二型现象,未成年雌雄个体体重的快速发育期存在明显分化,季节和社会等级对藏酋猴体重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新玉  王华  鲍毅新  王艳妮  叶彬 《生态学报》2016,36(5):1312-1320
2009年7月—11月,2010年3月—11月对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分析扩散个体的性别、年龄及扩散距离等,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岛屿环境下社鼠的扩散率为37.96%,不同季节社鼠的扩散率存在差异,社鼠倾向于在春季发生扩散,尤其是3月份,社鼠扩散个体数最多;对于整个捕获史而言,雌雄扩散个体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x~2=12.542,df=1,P0.001),雄性个体更倾向于发生扩散;而在繁殖高峰期,当怀孕鼠存在时,雄性扩散数亦大于雌性,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4.504,df=1,P=0.034)。扩散个体体重的季节差异不显著;扩散与社鼠的年龄密切相关,社鼠更加倾向于在亚成年阶段发生扩散;另外,家群大小对社鼠扩散个体数量也有显著影响,家群越大,扩散个体越多;对扩散距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9.229,df=50,P0.001),雌性个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282.97±16.14)m,显著大于雄性的(146.70±6.80)m,而扩散距离与年龄、体重、最大活动距离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低浓度七氟醚吸入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C57小鼠20只随机分为吸醚组和对照组,吸醚组给予连续45 d,每天4 h吸入0.2%七氟醚。吸醚第36 d起每只雄性小鼠与4只雌性小鼠合笼交配。合笼结束后,雄性小鼠称重,计算睾丸指数,观察睾丸形态学变化,检测附睾精子活力和血清激素水平,统计子代小鼠数量和性别比例。结果:长期低浓度七氟醚吸入后雄性小鼠体重增长明显减少,精子活力显著降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瘦素(LEP)显著升高,雄激素(T)水平无显著差异。雌性小鼠受孕率、子代数量及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低浓度七氟醚吸入对雄性小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影响其血清激素水平和精子活力,但受孕率和子代性别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体重增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种群密度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别取自稳定的同性别饲养群的成年布氏田鼠为对象,测定了雌性和雄性个体在低(1只/笼)、中(4只/笼)、高(8只/笼)3个饲养密度梯度下的生长及免疫指标,包括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及皮质醇含量等。结果发现:(1)随着密度的升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和雄性睾丸的重量有所降低;(2)中密度和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雌性的免疫水平高于低密度个体,但密度对雄性个体的免疫状况影响不大;(3)不同密度饲养条件下布氏田鼠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和睦稳定的种内关系未必对布氏田鼠造成社群压力,但密度能够影响布氏田鼠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状况,而且这些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不同性别小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昆明小鼠32只,平均分为4组(n=8):雄性对照组和雄性应激组,雌性对照组和雌性应激组.研究采用改良的Kaz法,建立慢性应激小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搜索实验,观察不同性别的小鼠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变.结果:经2周的应激处理后,在定位...  相似文献   

13.
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爱国  杨增源 《兽类学报》1989,9(3):231-231
大绒鼠属于仓鼠科绒鼠属。分布于云、贵、川及湖北的部分地区。绒鼠属的分类学、生态学及与鼠疫疫源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本文初步报道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1.材料与方法 成体大绒鼠雄性1只,雌性3只,捕自云南省陇川县红光乡的山麓灌木丛。染色体标本制备采用常规骨髓制片方法。秋水仙素剂量为3微克/克体重,腹腔注射后3.5小时取材。0.4%KCl低渗处理,空气干燥,用10%Giemsa染色。选择分散良好的中期细胞(雄性10个细胞,雌性10个细胞)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建立幼儿单纯性肥胖模型,并与高脂饲料制备模型进行比较。方法48只雌性KM小鼠产仔鼠后,一半仔鼠数目为14~16只,一半仔鼠调整为6只(雌雄各3只)。仔鼠离乳时或第9周时仔鼠分别饲喂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仔鼠在15周后处死,称重,测量体长、腰围,生殖器重、脂肪重(肾周和生殖器周脂肪),计算体脂比。结果①BD2组常规饲料饲喂至15周结束后,无论雌雄仔鼠,其体重与BD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BD2组体重超过BD1组体重雌性为26.3%,雄性为20.0%。同一处理方式,雌性仔鼠体脂比均高于雄性。②不同时间饲喂高脂饲料,无论调整窝仔数与否,高脂饲料各组仔鼠,无论雌雄,其各组仔鼠体重均比BD1组高(P均〈0.05);HFD4组雌性和雄性仔鼠体重与BD2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儿童单纯性肥胖模型。在儿童早期肥胖的情况下,成年后过度高脂饮食会导致机体储存更多的脂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应用CRISPR/Cas9技术高效构建Ace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繁殖、鉴定及验证Ace2基因敲除小鼠。通过构建靶向敲除Ace2基因的载体,体外将Cas9 mRNA和向导RNA (guide RNA, gRNA)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通过PCR和TA克隆测序对小鼠Ace2基因的第3至18号外显子删除情况进行检测和鉴定,繁育Ace2基因敲除小鼠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获得的Ace2~(-/Y)小鼠主要脏器中Ace2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顺利构建表达gRNA载体并体外转录,成功将有活性的gRNA和Cas9 mRNA直接注射入受精卵,获得6只阳性F0代初建鼠,PCR和基因测序鉴定表明成功删除了小鼠Ace2基因的第3至18号外显子;F0代鼠与野生型鼠回交,得到3只阳性F1代鼠,再与野生型鼠相交配得到的后代为F2代,在F2代中选择Ace2~(-/+)雌性杂合子鼠与野生型鼠交配,获得F3代Ace2~(-/Y)雄性纯合子小鼠。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F3代Ace2~(-/Y)小鼠肾脏和肺中未检测到Ace2 mRNA和蛋白表达。本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制备了Ace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Ace2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区一个华西蟾蜍种群的年龄结构、体长、年生长率及性成熟年龄。采集的74个成体个体中(雄性47只,雌性27只),均能够在趾骨切片中观察到受抑制生长线。结果表明:两性的体长和年龄都成正相关关系(雌性:F1,26=4.87,r=0.40,P=0.04,雄性:F1,46=4.48,r=0.30,P=0.04)。雌性初始繁殖年龄为4龄,寿命至少为11龄;雄性分别为3龄和11龄。雌性和雄性的平均年龄存在显著差异(Z=2.27,P<0.01),雌性为(8.4±1.8)龄,雄性为(6.2±1.8)龄。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t=2.348,P<0.01),雌性为91.9 mm±7.2 mm,雄性为74.8 mm±5.5 mm。另外,雌性和雄性具有不同的生长模式,雌性生长率(r=2.48)大于雄性(r=2.32)。年龄和生长率对华西蟾蜍的性二型的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所致动情期同步的雌性小鼠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促使NIH雌性小鼠的动情期同步出现 ,同时避免其与雄性小鼠交配后受孕。方法 用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灌胃 ,并以已烯雌酚作为对照药 ,比较雌性小鼠动情期同步出现的几率 ,寻找出制作同步动情期的雌性小鼠的最佳造模方法。结果 发现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的灌胃剂量为人体的 2倍 ,且每 5天灌胃一次 ,雌性小鼠的动情期同步几率就可以达到 80 %或以上。结论 本研究为房室不节致肾虚证雄性小鼠模型所需同步动情期雌性小鼠的制作提供了较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 0 0 2年 4~ 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鸲岩鹨 (Prunellarubeculoides)亲鸟的递食率与巢中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 :亲鸟的总递食率对巢中的每个具体位置有显著变化(Kruskas WallisH =1 4 63 3 ,P <0 0 1 ,df=3 ) ;雄性和雌性对巢中的位置有不同的响应 ,雄性对巢中的每个具体位置的递食率有显著差异 (H =1 6 72 0 ,P <0 0 1 ,df=3 ) ,而雌性递食率差异不显著 (H =3 5 5 7,P>0 0 5 ,df=3 ) ;雄鸟和雌鸟间递食的方式随着日龄和日时间变化也有显著差异。结果证实巢中的位置能够影响鸲岩鹨亲代资源的分配 ,同时也证实了鸲岩鹨双亲对巢中的位置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以精原细胞转染法制备乙肝病毒HBx基因及突变ras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构建携带HBx基因和突变ra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及pEGFP-N1-Kras.将上述两种重组载体混合后,用脂质体包被,用注入4只雄性小鼠之睾丸组织中.注射后4周,使上述处理过的雄性小鼠与雌性小鼠合笼交配.小鼠出生后2~4周,剪其尾尖,并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对基因整合进行鉴定.结果:共产仔小鼠35只,3只仔小鼠PCR阳性(阳性率8.6%).其中,两只HBx基因阳性,1只HBx、ras基因均为阳性.结论:以精原细胞作为栽体,建立带HBx及ms基因的小鼠模型是可行的,为建立树鼩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笼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 9~ 1998年间 ,对 46只不同年龄阶段的笼养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外形、生理、行为等特征进行了比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综合特征 ,川金丝猴的发育期可划分为 5个年龄段 :婴幼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亚成年阶段和成年阶段。观察发现 ,从出生到青年阶段 ,雌雄在体形大小和体重方面增长速度很接近。然而 ,从青年阶段开始 ,雄性的增长速度超过雌性。到了成年阶段 ,成年雄性的体重、坐高、尾长、头围、犬齿齿冠及被毛长度明显大于雌性 ,成年雌性的体重仅为成年雄性的 5 4% ,表现出显著的性二型性。雌性 3 6± 0 5 (n =5 )岁出现月经 ,其开始成功繁殖的年龄为 4~ 6岁 ;雄性 6 5 (n =4)岁出现射精行为 ,其开始成功繁殖年龄为 7~ 8岁。此外 ,对川金丝猴所特有的嘴角瘤的观察发现 ,雄性进入性发育年龄阶段后开始长出嘴角瘤 ;嘴角瘤大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直到性成熟。而雌性川金丝猴多无此结构或只有一个约绿豆大的痕迹。因此 ,嘴角瘤可以作为雄性川金丝猴性成熟的标志 ,是成年雄性川金丝猴的副性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