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79例良、恶性肝组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33%的慢性迁延性肝炎(6/18)、76%的慢性活动性肝炎(26/34)、92%的肝硬变(57/62)和97%的肝细胞性肝癌(HCC)(58/60)中有HBxAg表达,阳性率高于HBsAg或HBcAg。癌周肝中的HBxA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周肝。与其它2种HBV抗原不同,HBxAg表达在细胞类型上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在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HCC中较强。与IGFⅡ、c-erbB-2、c-myc和EGF-R表达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HBxAg与IGFⅡ和c-erbB-2这2种HCC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染色结果显示HBxAg阳性组织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HBxAg阴性组织。我们的结果还表明HBxAg表达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提出HBVX基因可能通过其表达产物(HBxAg)首先激活IGFⅡ、c-erbB-2基因,继而引起显著的SPLC增生和SCD而参与HCC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DNA疫苗联合接种可有效增强免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孟昕  阮力  魏博  刘文军  朱既明 《病毒学报》2000,16(3):212-218
造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A)、e抗原(HBeAg)及单纯疱疹病毒gD抗原(HSV-1-gD)基因为目的基因,进行DNA疫苗联合免疫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片段的表达研究,选择了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和单纯疱疹病毒gD抗原的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结果显示: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和单纯疱毒gD抗原的DHA疫苗单独免疫,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  相似文献   

4.
用杆状病毒载体在家蚕细胞中表达HBeAg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CR技术扩增含有PreC信号肽序列及完整的HBeAg基因的序列(即HBcAg基因5′端447bp),在5′端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克隆到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m030上,与野生型BmNPVDNA共转染家蚕BmN细胞,空斑纯化后得到多角体基因失活的重组病毒。ELISA法测定表明培养液上清中HBeAg效价达1∶32000,细胞内HBeAg效价为1∶2000,培养液及细胞内的HBcAg含量极低(<1∶160)。研究结果表明,BmN细胞能正确识别与切割HBeAg信号肽序列,所表达的HBeAg效价高,纯度好,明显优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5.
岳莉莉  齐义鹏 《病毒学报》1998,14(3):234-239
通过基因工程操作,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用新型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了HBeAg-GFP双功能融合蛋白。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HBV的e抗原活性,为免疫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我们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与HBcAg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经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具有PreS2和HBcAg两者的抗原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强启动子能使表达水平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30 L生物反应器和微载体悬浮 培养技术,通过电脑全自动控制,连续灌注培养分泌HBsAg 的重组CHO-C28细胞。试验了培养方式、连续灌流速度,反应器转速和细胞对葡萄糖消耗等工艺条件。观察培养60 天,细胞的生长形态、HBsAg 分泌动态和染色体数。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培养60 天,细胞密度可达7.0×106cells/m l,平均维持在(5.0~6.0)×106cells/m l,收液的RPHA 滴度可达1∶512,HBsAg 每天平均产量为30 m g。  相似文献   

8.
通过基因工程操作,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用新型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了HBeAg-GFP双功能融合蛋白。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HBV的e抗原活性,为免疫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RPHA法,ELISA法及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89例乙肝病人尿细胞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发现尿细胞中有HBsAg、HBeAg、HBVDNA存在。结果提示:乙肝无症状携带者及乙肝病人尿细胞中具有HBsAg、HBeAg、HBVDNA,因此更进一步证实尿液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0.
以人类腺病毒(Ad)为表达载体发展多价展组口服活疫苗,尤其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研制上成效显著,表达HBcAg,HBeAg和HBsAg的重组人类Ad7型(d7)活载体疫苗在实验动物免疫上取得良好效果。在重组Ad活载体疫苗研制方面是一项重大进展,表达HBsAg的重组Ad7活载体口服疫苗已有人体初次免疫试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HRP-HBVDNA探针在临检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的检测血清HBVDNA的方法。参照Renz等人的标记方法,构建了直接酶标HRP HBVDNA探针。此探针经与固定在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的血清靶DNA杂交后,可通过化学发光自显影检测技术观察结果。敏感度可检测0-1pg靶DNA,相当于同位素探针的灵敏度。对63份HBsAgHBeAg和Anti HBcELISA阳性血清以及24份HBsAgAnti HBc阳性,HbeAg阴性血清用HRP HBVDNA探针进行检测,结果探针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63)和58%(14);对50份HBsAg,ELISA阴性和ALT正常的血清,探针HBVDNA全部阴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设计合成了两个分别互补于乙肝病毒2.1kb mRNA起始区(片段A)和增强子区(片段B)的硫代磷酸的DNA片段,在经克隆HBV DNA转染HepG2细胞建立的HBV短暂表达系统及稳定产生HBV的2215细胞中研究二者对HBsAg及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反义寡聚物能不同程序抑制乙肝抗原表达,并与剂量呈一定正相关。在HepG2细胞HBV短暂表达系统中,6μmol/L浓度时,片段A、B对HB  相似文献   

13.
为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苷酸结构及复制和抗原表达特性,分别从2例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滴度为10^14和10^13拷贝/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编号为56和2-18)血清中扩增、克隆了HBV全基因组,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两株病毒基因组转染HepG2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BsAg水平基本相同,但#56毒株表达的HBeAg约为#2-18株的3倍,Southerm印  相似文献   

14.
用逆相蒸发技术制备带不同表面电荷的脂质体及脂质体化的重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r-HBsAg)。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0-450nm,不同电荷脂质对粒径无明显影响,加入r-HBsAg使粒径略有增大。r-HBsAg包裹率为44-57%,不同电荷脂质体间无明显差异。荧光染料Calcein包裹率为3-7%,明显低于r-HBsAg的包裹率。用准弹性光散射(quasi-elasticlightscattering,QELS)技术测定脂质体的泳动速率,加入r-HBsAg及新型免疫佐剂ASD系列后,对脂质体的泳动速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的诱生活性。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成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体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IFN抗HBV疗效,实现感染细胞水平上的抗病毒性肝炎导向治疗,我们将抗HBsAg单克隆抗体(McAb)的F(ab')2片段与IFN文联,所得交联体称为乙型肝炎导向干扰素(T-IFN)。应用HBV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作模型,对T-IFN进行了体外抗HBV实验: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的变化,结合细胞存活率来评价其抗HBV活性,并与游离IFN和McAb以及二者的混合法(Mix)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12天作用,T-IFN在细胞存活率、对HBsAg和HBeAg抑制率及时HBVDNA抑制作用等方面均优于游离崳桑疲巍ⅲ停悖粒夂停停椋裕椋疲魏鲜逝ǘ任保担埃啊常埃埃埃桑眨恚欤谡庖慌ǘ认拢赴婊盥省荩罚梗叮ィ龋拢螅粒缫种坡剩担罚场叮罚叮ィ龋拢澹粒缫种坡剩矗埃薄担保玻ィ危模猎冢保妫缢揭韵拢欢嘤εǘ鹊模桑疲巍ⅲ停悖粒夂停停椋模危猎冢欤穑缢揭陨希龋拢螅粒绾停龋拢澹粒缫种坡示陀冢裕桑疲巍L崾荆砸唬桑疲慰赡茉诓《荆危模粮粗啤⒉《镜鞍缀铣杀泶锏榷嘞罨方谏戏⒒右种谱饔谩#裕桑疲慰梗龋幔中Ч庞冢桑疲巍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抗HCVNS3区C33c抗原2B6株单克隆抗体和抗HBxAg多克隆抗体,采用ABC法对10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组织进行了HCV及HBV抗原定位研究。HCVC3。抗原及HBxAg在PHC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1.4%及74.5%,C33c抗原或HBxAg阳性占所检病例94.1%,相同病例二者同时阳性为61.8%。102例PHC中50例有癌旁肝组织,其C33c抗原和HBx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2%和92%。HCVC33c抗原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浆内,胞核未见阳性信号。C33c抗原阳性细胞在PHC中呈散在、局灶分布为主,在癌旁肝组织呈弥漫分布为主。本文结果提示HCV感染在PHC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为增强PreS2的抗原性,本实验采用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以串联方式与HBcAg的基因进行了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通过ELISA比较研究了融合蛋白中PreS_2epitope单体及串联体的抗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乙肝前S2抗原决定簇串联体与核心抗原的基因融合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前S2(HBVPer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为增强PreS2的抗原性,本实验采用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以串联方式与HBcAg的基因进行了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通过ELISA比较研究了融合蛋白中PreS2epitope单体及串联体的抗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基因工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工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rHBsAg)是由重组哺乳动物细胞CHO系分泌表达的,经过纯化制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目前在国际上,对从CHO细胞培养液中分泌的rHBsAg,纯化工艺主要采用多步柱层析和超滤技术,而在国内,CHO系rHBsAg的大规模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