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星瓢虫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区一个“以虫治虫”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展开。实践证明它可作为“综合防治”总方针中的重要一环。以瓢治蚜已经在广大棉区收到较好的效果,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本文介绍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一些生殖特点,作为瓢虫饲养繁殖时参考。 观察实验是在北京、安阳两个地区进行的,室内和室外观察相结合,加上必要的镜检帮助了解一些机体内部的状况。实验材料七星瓢虫根据观察的需要,有的是室外采集的,有的是室内繁殖饲养的,或是室外采集室内饲养。所用饲料蚜虫,有菜蚜、桃蚜、麦蚜等。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得到安阳县生防站同志们的热情帮助。  相似文献   

2.
3.
七星瓢虫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瓢虫进行对比。卵母细胞仅出现在幼虫期。蛹期已分化为卵母细胞与营养细胞。成虫期卵子发生可以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分为9个阶段。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位于颈区,开始增大,出现了营养索,DNA呈明显的孚尔根正反应。第3阶段:卵母细胞形成卵泡囊并进入生长区,核增大成胚泡。第4阶段:胚泡移至卵质周缘,卵质中RNA丰富,滤泡细胞立方形。第5阶段:胚泡内核仁增大、分枝并释放核仁小体进入卵质。第6阶段: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扁平并出现空位,卵黄形成开始。第7阶段:卵黄球形成逐渐充满卵质,胚泡膜逐渐消失。第8阶段:胚泡消失,滤泡细胞开始分泌卵壳。第9阶段:卵发育完成,经过上皮塞进入输卵管。取食人工饲料瓢虫的卵子发生过程显著缓慢,发育中的卵母细胞致量少,滤泡细胞及卵黄分布均不正常。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3变种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触角上分布粗大的毛状感器和短小的锥状感器。毛状感器分布于各个亚节,锥状感器主要密布于鞭节的末节端部。化感器的数量大小中顺序: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异色瓢虫二斑变型和十九斑变种。  相似文献   

5.
<正> 5月底6月初麦田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 punctata Linnaeus的突减现象,经研究已证实与迁飞有关,当瓢虫群体迁飞之后,仍有少量成虫留在当地越夏。据连续5年调查,  相似文献   

6.
茄二十八星瓢虫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属鞘翅目瓢虫科,俗名茄虱。该虫以成、幼虫为害马铃薯、茄子、大豆、豇豆、番茄等,喜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叶肉,残剩表皮上有许多透明的凹纹,致使叶片变褐枯萎。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马铃薯、大豆等食料终年不断,该瓢虫为害明显加重。我们对该虫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七星瓢虫成虫觅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进忠  王熠  孙淑玲 《昆虫知识》2000,37(4):195-196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麦长管蚜、洋槐蚜和绣线菊蚜的行为 ,发现其觅食行为包括 7个明显动作 ,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  相似文献   

8.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9.
麦田七星瓢虫产卵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在河北省邯郸地区麦田每年共发生两代。第一代于3月中旬开始见卵,3月底至4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第二代于4月下旬开始见卵,5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 据在麦田采集的千余块卵统计,第一代每块平均24.7粒;第二代每块平均25.7粒。单块卵最少的只有1粒,多的82粒,一般在20—40粒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啮小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瓢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coccinellae Kurju-mov是寄生七星瓢虫蛹的主要内寄生蜂,对瓢虫为害很大,是麦收后瓢虫种群数量激剧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将几年来的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一、观察方法 1.1978—1982年每年从4月开始至越冬止,每隔10天左右一次,在田间(小麦、油菜、白菜、棉花、春麦、玉米等作物及树木上)捕捉50头左右七星瓢虫的三、四龄幼虫和蛹,带回室内饲养。最后有干瘪的经解剖后仍有啮小蜂而未羽出的,仍计算到被寄生数内。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室内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ing-Ⅱ型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七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性七星瓢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鳞状触角分七节 ,分别为雄性 95 0 0 0±81 16 μm而雌性为 972 0 0± 9 5 7μm长。电镜下可观察到七星瓢虫触角有 8种类型的感觉器 (sensillae) ,即 :chaetica(Ch) ,trichoidea(Tr) ,basiconica(Ba) ,campaniformia(Ca) ,ampucellaceous(Am) ,scolopalia(Sc) ,placodea(Pl)和钩状感觉器。Ch在雄性长为 6 2 5 0± 2 89而在雌性为 72 5 0± 5 0 0 μm。Tr在雄性长为 10 75± 1 5 0 μm而在雌性为 14 98± 2 2 5 μm长。Ba在雄雌两性中分别为 5 7± 0 0 2 μm和 0 75± 0 0 6 μm长。Ca为半球状 ,其直径在两性中均在 3 0 μm。Am的直径在雄雌中分别为 1 2和 1 5 μm。Ca为椭圆内陷盘状。Sc在其顶部较阔而在末端尖锐 ,2 5 μm。在雄性触角上观察到一钩状感觉器 ,长 2 1 0 μm ,它表明七星瓢虫在触角上的性别两型性。在雄雌中其感觉器Ch ,Ca ,Am ,Pl的数量上接近。Tr在雄性触角上数量较大而Ba则在雌性触角上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3.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都是捕食性昆虫,是蚜虫的重要天敌,我国华北棉区已广泛用来治蚜。但要充分掌握虫源,适时释放,以提高防治效果,必须解决人工代饲料的配制和提高产卵量的问题。1975年我室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试验以蜂蜜、鲜猪肝匀浆饲养这两种飘虫,并用保幼激素类似物“512”点滴雌虫腹部背板,以促使产卵,获得了初步结果。今将情况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 材料用的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均采自北京郊区。 2.蜂蜜鲜猪肝匀浆代饲料的配制、贮存和使用以鲜猪肝切成小块,加蜂蜜(按重量5:1)用组织捣碎机(每分钟8,000转)匀浆1—2分钟。将匀浆注入用厚纸叠成的小匣中,将纸匣在低温-20℃贮存。用时分  相似文献   

14.
自1976年首次在秦皇岛海岸发现七星瓤虫的群聚现象以来,又经过连续8年的广泛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七星瓤虫在黄、渤海域的群聚范围、群聚数量、群聚规律以及迁飞等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试图从数学上论证七星瓤虫的迁飞,并进一步预测预报七星瓤虫的群聚日期,以便为群聚七星瓢虫的利用奠定基础。 根据可能有关的因子设6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通过反复计算,大量筛选可能与虫情有关的气象因子,结果入选的气象因子说明,群聚瓢虫是迁飞过程中迫降入海,并由风浪推上海岸的。经过用双层筛选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两种数学方法去筛选自变量,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定量角度对七星瓢虫的群聚和迁飞给出了论证。并说明七星瓢虫的群聚与近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可以利用短期或中期气象预报代入判别式进行群聚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卵黄蛋白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黄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卵黄蛋白从成熟卵中用0.4MNaCl溶液提取时离子强度是提取的关键因素,pH影响不大。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后染色证明卵黄蛋白是糖脂复合蛋白。电泳和免疫反应证明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具有与卵内卵黄蛋白同源的蛋白带。化学分析表明卵黄蛋白含脂量为17.86%,含糖量为7.56%。氨基酸组份分析表明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包括相应的酰胺)等含量较高,含硫氨基酸含量很低。卵黄蛋白的沉降系数为14S,分子量测定为280,000—300,000道尔顿。卵黄蛋白分子经SDS-PAGE表明由四个亚基组成。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40,000,125,000,410,00,400,00道尔顿。卵黄蛋白的等电点为pH 7.0—7.4。  相似文献   

17.
脂肪体是七星瓢虫卵黄原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本文用微量萤光法和细胞光度法测定成虫期脂肪体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雌虫在成虫期第5天时,脂肪体的RNA/DNA比值出现高峰,雌虫在第9天产卵,说明当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之前,脂肪体细胞的RNA合成十分活跃,这可促使卵黄原蛋白合成速率加快,几天后雌虫即能产出成熟卵块。雄虫脂舫体的RNA/DNA比值高峰在第7天出现,但其比值只有雌虫的一半。取食代饲料的雌虫,脂肪体RNA/DNA的比值一直较低,直到第24天比值才有所提高,但与正常取食蚜虫的雌虫个体的高峰值相比相差也约一半。这种雌虫一直未能产卵,说明取食代饲料的雌虫不产卵的原因在于脂肪体中核酸代谢的异常。取食代饲料一直未能产卵的雌虫,经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处理;3天后脂肪体的RNA平均值明显增高。说明ZR-512对瓢虫脂肪体RNA合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0年以来,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防治棉苗期棉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数年的实践证明:五月中、下旬当麦田瓢虫大量发生时,是人工助迁到棉田的有利时机,如棉株上瓢虫与棉蚜的比例为1:200(百株蚜数500以下)到1:100(百株蚜数1,000以上)时,则不需  相似文献   

19.
食料对于七星瓢虫取食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蚜虫的重要天敌。1970年以来,在我国北方棉区大面积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已取得优良成绩。为了确保瓢虫的来源以满足冶蚜在时间和数量上的要求,需要研究代饲料来维持越冬瓢虫的种群或进行人工繁殖。我们在1975年冬开始瓢虫代饲料的研究,证明以鲜猪肝、蜂蜜等配制的饲料能使成虫存活并产卵(动物所昆虫生理室,1977;动物所昆虫生理室等,1977)。我们注意到不同食料对成虫体重和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并认为取食量是一个主要问题,要提高以代饲料饲养瓢虫的工作,须先设法增加瓢虫对代饲料的取食量。  相似文献   

20.
瓢虫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属于鞘翅目的一类昆虫,其绝大部分是益虫。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捕食性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防治蚜虫、介壳虫、螨类以及许多其它害虫的卵和幼虫。早在1888年,由于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上的毁灭性大害虫吹绵介壳虫获得完全成功,引起各国的重视,从此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我国也曾利用澳洲瓢虫与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介壳虫获得成功。近年来北方棉区利用瓢虫防治棉蚜取得良好成绩。北方农田常见的捕食性瓢虫有: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二星瓢虫等等,其中以七星瓢虫的利用最为广泛。据河北省植保土肥所统计,该省在1976年曾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的面积达150万亩,效果很好,持续控蚜期长,有许多效果更好的棉田甚至可以不用化学农药来治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