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2.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98,自引:13,他引:98  
利用遥感、GIS手段对辽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进行研究,并选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总体斑块密度为0.286个·km-2,廊道密度为1.098km·km-2,聚集度指数为0.955.景观破碎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廊道景观的发展是景观破碎化的前提与动因.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区景观破碎化过程中的斑块规模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明娟  刘茂松  徐驰  王磊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58-1363
基于南京市1988、1998和2003年3期TM影像,将农田、林地、居民聚居地及在建用地按斑块面积分为16个级别,研究了景观破碎化过程中,不同级别斑块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农田面积持续萎缩,破碎度上升,中小型斑块数量以较稳定速度增长;林地总面积略有波动,大中型斑块数量较为稳定,而中小型斑块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数量高度不稳定;居民聚集地在1988~1998年以在原有基础上扩张为主,在1998~2003年出现了大量新斑块,且两个时段的各级别斑块数量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建用地数量迅速增长,土地利用更加规模化。以上表明,斑块类型和大小对斑块的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路网的不断扩张是导致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研究路网密度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阈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KDE 法确定反映路网密度分布的最佳带宽, 以此带宽分析重庆市路网空间格局, 进一步利用缓冲区法得到路网影响景观破碎化的最大范围, 在该范围内计算路网叠加前后的景观指数变化率, 分析影响景观破碎化的路网密度阈值。结果表明: 3 km 的带宽很好的反映了重庆市路网密度分布; 重庆市路网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 路网发达区主要位于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路网稀疏区主要位于东北部和东南部; 路网对景观破碎化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000 m; 道路密度等级7 级是路网密度影响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的阈值, 而道路密度等级8 级是路网密度影响聚集度指数的阈值。  相似文献   

5.
虞文娟  任田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2020,40(23):8474-8481
森林生境丧失与景观破碎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量化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的关系是开展区域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的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覆盖/利用专题图,通过多尺度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统计分析,定量解析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大湾区林地覆盖面积缩减1,274 k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林地丧失总面积的比例从1980—1990年的11%增长至2010—2018年的42%,表明城市扩张已成为林地丧失的主导因素;2)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表现为林地斑块密度提高,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破碎类型与程度具有地域差异;3)城市扩张幅度与空间格局显著影响林地破碎化,其中,城市扩张幅度对林地破碎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基于森林景观破碎化与城市扩张的现状,落实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关键斑块-廊道识别与生态网络构建等措施,有助于保护与连通重要生态空间,保障和提升生...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是评价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都仅提供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分析范式的格局指数计算,不包含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计算。这不仅无法适应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计算场景和速率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在研发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了景观生态学工具箱(Landscape Ecology Toolbox,LET)。不仅同时提供基于两种分析范式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也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两种运行方式。在对LET主要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LET同现有景观分析软件在操作逻辑、景观指数计算范围、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对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直接影响资源、物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分配与传播 ,影响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对景观整体功能及生态过程有重要控制作用[4 ,7,8] ,对景观要素斑块动态的影响尤需作具体而深入的研究[3,5,6 ] 。景观异质性可以理解为景观内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1] 。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当景观要素类型一定时 ,同类景观要素以大斑块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 ,景观异质性较低 ;以异质小斑块分散分布的格局 ,异质性较高。因此 ,景观异质性可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65,自引:12,他引:165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环境背景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限制区域发展.为揭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整合了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逐旬数据与多时段景观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1987~2002年景观破碎化的年际差异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的景观破碎化过程较缓慢,但具有区域差异,且与景观类型组成息息相关.结果表明,林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显著,而农、草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相对缓慢.年际变化分析有助于说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的趋势,而年内季节变化则能帮助认识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0.
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1959年以来的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通过对研究地区各类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恢复演替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动态特点,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干扰格局控制下森林景观要素斑块恢复演替的过程和规律。研究地区森林景观自50年代以来在整体上始终属于细景观,但景观要素斑志规模和粒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三个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而且不同景观要素的斑块规模  相似文献   

11.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structure on butterfly distribution and movement. We start by examining the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commonly used in spatial ecology. Landscape-level processes are reviewed before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geometry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of habitat patches on butterflies e.g. the nature of the matrix, patch size and shape, minimum area requirements,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and temporal habitat dynamics. The role of landscape elements is reviewed in terms of corridors (and stepping-stones), barriers, nodes, environmental buffers, and prominent landmark features.  相似文献   

12.
宁夏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李帅  马文超  顾艳文  魏虹  彭月  李昌晓 《生态学报》2016,36(11):3312-3320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有效粒度尺寸对宁夏黄河流域1985年和2010年的景观破碎化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流域整体的有效粒度尺寸(meff)从1985年的6326.62 km2下降到2010年的2974.32 km2,破碎化程度呈显著加剧变化;从流域内部来看,景观破碎化程度最大的是黄左区间,破碎化程度最小的是苦水河和红柳沟;除引黄区间外,其余分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25年间均有所加剧。特征尺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空间变异分析的合适尺度为4500 m;景观破碎化指数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破碎化程度较大的区域面积明显多于破碎化程度弱的区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异质性在25年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海拔背景条件下,2400 m以下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2400m以上区域破碎化程度较低,且随海拔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流域景观破碎化受人为干扰影响强烈,在人为干扰较强的1000—1500 m区段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大;景观破碎化在时间上的变化受人为干扰影响产生的变化最为显著,由自然条件改变产生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景观格局及景观破碎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和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数据源的景观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Visual C++环境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景观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提取斑块边界象素集的方法,提高了斑块搜索的速度,而且提供了斑块间距离计算、相邻斑块间边界长度计算等景观分析功能。该系统被应用到北京西北郊同分析中。通过分析表明,该系统不仅能计算面积、周长、中心坐标和最近同类型斑块的距离等单个斑块指数,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类型和整个景观层次上的各种指数,从而弥补了目前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破碎度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破碎度影响的良好场所;本文运用地表植被的改变状况和主要辅助能的投入为指标,按重度干扰强度、中度干扰强度和轻度干扰强度3个等级把村落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分别不同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度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相互关系,3个研究区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分别为0.3416、0.3109和0.0028;景观破碎度分别为0.0820、0.0746和0.0007,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比轻度干扰下景观具有明显高的斑块密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应增加,中度人为干扰使景观破碎度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加剧了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景观破碎化,引发了诸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以及生境破碎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明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以往研究缺乏对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的相关研究,难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指导。基于FRAGSTATS4.2软件测度了200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单元景观破碎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异的成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斑块密度(PD)无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Area_AM)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聚集度指数(AI)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蔓延度指数(CONTAG)持续降低,分离度(DIVI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逐年增高。(2)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逐渐加剧,流域中下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剧烈,上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趋于平稳。(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因...  相似文献   

16.
Grez A  Zaviezo T  Tischendorf L  Fahrig L 《Oecologia》2004,141(3):444-451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al landscape study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 (1) habitat removal results in short-term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remaining habitat patches (the crowding effect); (2) following habitat removal, density is higher in landscapes with more, smaller patches and more habitat edge (i.e., a higher level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per se) than in less fragmented landscapes, for the same total amount of habitat on the landscapes; (3) this positive effect of fragmentation per se on density is larger in landscapes with smaller inter-patch distances; and (4) these last two effects should be reduced or disappear over time following habitat removal. Our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the first hypothesis, but they provided some support for the other three hypotheses, for two of the four Coccinellid species studied. As in other empirical studies of fragmentation per se on population density, th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 per se were weak and positive (when they did occur).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document a transient effect of fragmentation per se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o show that this effect depends on inter-patch distances. We suggest that fragmentation per se increased the rate of immigration to patches, resulting in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more fragmented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区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光印  董治宝  逯军峰  颜长珍 《生态学报》2011,31(14):3872-3881
本研究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了黄河源区在1975-2005年间沙漠化的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黄河源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保持稳定;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减小趋势。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发生了严重的破碎化;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出现了连片的现象,从而使得沙漠化土地的破碎度有所下降,景观多样性降低;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破碎度的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18.
Species responses are influenced by processes operating at multiple scales, yet many conservation studies and management actions are focused on a single scale. Although landscape-level habitat conditions (i.e., habitat amount, fragmentation and landscape quality) are likely to drive the regional persistence of spatially structured populations, patch-level factors (i.e., patch size, isolation, and quality) may also be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scales at which habit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regional persistence of endangered Ord's kangaroo rats (Dipodomys ordii) in Alberta, Canada, we simulated population dynamics under a range of habitat conditions. Using a spatially-explicit population model, we removed groups of habitat patche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d the resulting time to extinction. We used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to rank 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and interacting patch-level variables. Landscape quality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 followed by patch quality, with both outweighing landscape- and patch-level measures of habitat quantity and fragmentation/proximity. Although habita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iorities for this population should be in maximiz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depends on how this goal is achieved. Patch quality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gional persistence, with the removal of low quality road margin patches (sinks) reducing the risk of regional extinction. Strategies for maximizing overall landscape quality that omit patch-level considerations may produce suboptimal or detrimental results for regional population persistence, particularly where complex local population dynamics (e.g., source-sink dynamics) exist.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growing body literature that suggests that the prediction of species responses and future conservation actions may best be assessed with a multi-scale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habitat quality and that the success of conservation actions may depend on assessing the influences of habitat factors at multiple sc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