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鸵鸟蛋化石的新发现及其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鸵鸟蛋化石,除其碎片分布地点多至难以统计外,较完整或完整的蛋化石也陆续有所报导,截至1960年至少有71个。此后有所发现,但尚无正式记载。P.R.鲁维(Lowe)1931年将黄土和红色土中发现的鸵鸟蛋化石归为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1959年杨钟健教授等系统地讨论了我国舵鸟蛋化石的埋藏条件和地理分布,这对研究黄土的形成及其地层有重要的意义。据目前所知,以往研究的舵鸟蛋化石地层层位多不清楚,极少附有地质剖面。至于蛋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则更为缺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曾在山西省五寨县收购到一个当地农民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邢台发现鸵鸟蛋化石1963年11月,华北铁路局工程局实验室在河北省邢台白马河地区内,发现了两个极为完整的鸵鸟蛋化石。其中的一个已送到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此蛋化石由于发现地点之地质情况,目前还不甚了解,故难以确定其时代和层位,但经有关人员鉴定认为是安氏鸵鸟蛋(Struthio anders-  相似文献   

3.
鸵鸟在我国是一种绝迹了的动物。但是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至几万年前,鸵鸟在我国,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还是普遍生存的,而且一度相当繁盛。山西省除已报道的以外,近年来在阳高、芮城、神池和太原等地又发现八个鸵鸟蛋化石。这八个鸵鸟蛋化石表面呈乳白色或土黄色,蛋壳有不同程度的溶蚀,从其表面胶结的物质来看,可能产在红色土和黄色土中。它们的大小(见表)和蛋壳厚度(仅能测三个)均和安氏鸵鸟蛋十分相似。因此,这些鸵鸟蛋化石亦应定为安氏鸵鸟蛋。从山西省大量出土的鸵鸟蛋化石可以推断,在鸵鸟生存时期,本地气候要比现在干燥、炎热。这些化石的发现,给了竭力鼓吹形而上学的“天命观”“有神论”  相似文献   

4.
对"临夏鸵鸟Struthio linxiaensis Hou et al.,2005"骨架和蛋壳化石的重新观察表明,其骨架和蛋壳化石的一些特征有悖于鸵鸟(Struthio)的特征,因此将"临夏鸵鸟"建立一新属:东方鸵鸟Orientornis gen.nov.以区别于Struthio,并修订了属的特征;修订后的鸵鸟科化石包括:Namornis,Diamantornis,Struthio,Orientornis gen.nov.4属。  相似文献   

5.
概论在中国北方分布很广的黄土和红色土(或者可叫红黄土)中,一向被认为是化石很少的。常见的化石是齧齿类的鼢鼠(Siphneus)和腹足类的蜗牛(Helix)等。在这个时期有一种极常见的化石、那就是鸵鸟蛋。尽管过去有了不少关于鸵鸟蛋化石方面的报导(Andersson,Lowe等),但仍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在比较稀有的情况下,也有它们的四肢  相似文献   

6.
对“临夏鸵鸟Struthio linxiaensis Hou et al.,2005”骨架和蛋壳化石的重新观察表明,其骨架和蛋壳化石的一些特征有悖于鸵鸟(Struthio)的特征,因此将“临夏鸵鸟”建立一新属:东方鸵鸟Orientornis gen.nov.以区别于Struthio,并修订了属的特征;修订后的鸵鸟科化石包括:Namornis,Diamantornis,Struthio,Orientornis gen.nov.4属。  相似文献   

7.
鸵鸟蛋皮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鸟类遗存。目前,限于蛋皮的样本量与保存状况,很少有研讨古人类是否能够食用鸵鸟蛋液或者利用鸵鸟蛋作为盛煮容器问题。本文以于家沟遗址第3b和4层出土的鸵鸟蛋皮为材料,从其 14C年代、孵化状况、燃烧导致的颜色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人类获取、消费和利用鸵鸟蛋的方式。结果显示,于家沟人既采集了鸵鸟蛋皮作为制作装饰品的原料,也可能获取了完整鸵鸟蛋,食其蛋液,用其蛋壳,并将整蛋作为容器进行了加热。  相似文献   

8.
前言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张玉萍、童永生,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总共发现了9个蛋窝计78枚比较完整的蛋化石和许多蛋壳碎片。由于这批标本保存完整,数量又多,在目前已知的恐龙蛋化石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批较为重要的标本。因此,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蛋化石经杨钟健(1965)研究,认为根据蛋的大小、形状和蛋壳表面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粗皮蛋(Oolithes ru-gustus)、长形蛋(Oolithes elongatus)、圆形蛋(Oolithes spheroides)和南雄蛋(Oolithesnanhsiungensis)四种。  相似文献   

9.
<正> 山西的鸵鸟蛋化石除其碎片分布地点多得难以统计外,完整和较完整的蛋化石时有发现.已见于报道的有:五台县羊台庄1枚,浑源县1枚,平陆县梁家滩2枚,右玉县南米家庄1枚,临晋(今临猗)县1枚;王寨县山岔1枚;阳高1枚,芮城1枚,神池1枚,太原3枚,以及产地不详的3枚~3),4),共16枚.分布地点至少有10个之多.近几年来,山西各地又有一些新发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景谷盆地晚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首次报道景谷盆地介形类化石13属30种(其中19新种,1未定种)并建立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三号构组以Potamocypris-Candoniel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回环组以Herpetocyprella-Metacypri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大红猫村组以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1.
动物产蛋王     
正鸵鸟——产的蛋最大在非洲草原,长有长脖子及大长腿的鸵鸟,成年后雄性能长到2.5米高,雌性虽矮小些,身高也在1.9米以上。它们是目前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鸟类,下的蛋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蛋。鸵鸟蛋纵径长度为15~16厘米,横径为11~13厘米,重量达1.5千克,大约是普通鸡蛋体积的20倍!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们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平泉县双洞和吕家营村等地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野猪、羊和獾化石。此外,平泉县文物保管所也收集到一些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野马的臼齿、象的骨骼和安氏鸵鸟蛋化石。该文物所还收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7,(3)
<正>北疆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化石、动植物、岩矿以及一些民俗藏品等,是中国北方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古生物篇古生物化石在北疆博物院的藏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哺乳动物的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区收集的化石及其研究。甘肃庆阳地区:1919年6月,桑志华在甘肃庆阳以北的赵家岔和辛家沟发现了以长颈鹿、三趾马和鬣狗三大类为主的"三趾马动物群",这是一个距今约1200万年(地质年代为上新世)完整的新近纪动物群。这是桑志华在古生物学领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标记分析鸵鸟种群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霞  李宁  张劳  崔庆为 《遗传》2001,23(5):420-422
为探讨分子遗传标记在鸵鸟(Struthio camelus)育种中的应用,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我国养殖的三个主要要鸵鸟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蓝颈鸵鸟、澳洲灰和非洲黑三个品种在品种内和品种间显示出低水平的变异。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好地说胆了三个品种的育种改良过程。同时预示出用澳洲灰与其他品种鸵鸟进行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选择的20条在鸡中能稳定扩增的RAPD引物其75%能在鸵鸟基因组中扩增出产物。显示出两种禽类DNA具有同源性、为今后利用鸡的微卫星引物对鸵鸟进行基因扫描(genome scan)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近纪牛科分类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近纪的牛科相当繁盛。至今已记录了30属,归入5个亚科(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Antilopinae和Bovinae)。化石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且大部分为土著类型,以颊齿中等高冠至高冠、前臼齿列短、头骨粗壮、弯曲和角心特化为特征。在整个新近纪时期,牛科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和4次大的更替。与同时代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牛科类群相比,中国牛科化石出现的时间早,且基本组成不同。在中新世,我国的牛科主要由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的早期特化类型和Gazella组成,Boselaphini稀少并缺乏转角羚羊(Antilopinae);在上新世,除Gazella外,我国北方仍生活着Caprinae的一组土著类型。  相似文献   

17.
华北几个地点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1959年和1960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和甘肃采集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对各地点化石组合性质和各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进行了分析。化石包括窑沟原貂Proputorius yaogouensis)、化德无角犀(Aceratherium huadeensis)和化德上新鹿(Cervocerushuadeensis)三个新种。  相似文献   

18.
甘肃灵台小石沟晚中新世—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发现的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将甘肃灵台小石沟72074(4)地点剖面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带与榆社马会组化石组合相当,为中新世晚期;Ⅱ带、Ⅲ带及Ⅳ带代表中国上新世较为完整的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9.
赵岳 《化石》2007,(2):16-19
从BBC和自然博物馆说起 很多古生物爱好者都看过BBC的《与兽同行》这部片子,里面提到过两属巨大的鸟类--加斯顿鸟(Gastornis)和贼毛鸟(束带鸟、恐鹤Phorusrhacos),它们在片中的形象似乎与今天的鸵鸟(Struthio camelus)很相似,但它们真的有关系吗?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人也应该见过新西兰赠送的恐鸟骨架,它那巨大的身形似乎也和鸵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现的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将甘肃灵台小石沟72074(4)地点剖面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I带与榆社马会组化石组合相当,为中新世晚期;Ⅱ带、Ⅲ带及Ⅳ带代表中国上新世较为完整的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