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曲靖附近胴甲魚(Antiarchi)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云南曲靖附近产Antiarchi化石早有报导,然而关于古生物描述方面的文章迄今未見諸发表。1961年作者自曲靖附近廖角山山麓采得魚化石甲片若干,其中有两块属星鱗魚目(Asterolepiformes)的头甲保存完好,初步鉴定系一新属新种(Yunnanolepis chii gen.et sp.nov.)。該項发現对了解該类魚化石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和对云南泥盆紀魚化石  相似文献   

2.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3.
川滇早泥盆世的无颌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自1956年本文作者报导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无颌类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陆续收集到大量四川、云南早泥盆世的无颌类标本。这些标本的研究,不但将增加我们对早先报道过的曲靖无颌类生物学方面的认识,对古生物学中长期存在的无颌类系统关系上某些重大分歧的解决,提供相当重要的依据,而且对于划分中国南方早泥盆世陆相地层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为了便于野外地层工作的利用和交流情况,在这里作者将迄今发现于云南、四川的无颌类作一分类纲要和概略记述。  相似文献   

4.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的几丁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的时代归属,是近年来我国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甚为关注、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也引起了几丁虫工作者的兴趣。1980年李再平在云南曲靖廖角山玉龙寺组中,采集了几丁虫样品,经分析,获得如下结果(剖面资料引用方润森“云南曲靖的志留系”,1979,经删节): 上覆地层 翠峰山组  相似文献   

5.
朱敏科研团队 《化石》2021,(3):79-80,封3
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根据分子钟证据在奥陶纪)和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早泥盆世)之间,跨越整个志留纪的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长期以来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下石炭统杜内阶之腕足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贵州南部早石炭世地层及化石羣,经丁文江、王曰伦(1929—1936)、俞建章(1931)、葛利普(1933)、计荣森(1939)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贵州省地质局及中国科学院黔南地层队等单位在黔东南地区,对早石炭世地层的划分和化石羣,都进行过系统鉴定和补充,到目前为止,贵州早石炭世地层划分所依  相似文献   

7.
潘江等同志的《中国南方早泥盆世无颌类及鱼类化石》一文记述了大量标本,这对了解我国早泥盆世鱼类(包括无颌类)的分布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也许很有些地方还值得探讨与商榷。其中关于贵州鱼(Kueichowlepis)我们最近在记述云南早泥盆世的北极鱼类一文中已有所讨论(印刷中)。目前这篇短文,仅就汉阳鱼(Hanyan-gaspis)提出以下探讨,因为这涉及到“武昌砂岩”是否产有异甲鱼类,和“武昌砂岩”的鱼群与中国其他地区早泥盆世鱼群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似粗弯齿兽的重新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产自河南济源王屋山的王屋似粗弯齿兽(Traversodontoides wangwuensis)系杨钟健1974年所记述和命名。当时被归属于犬齿兽类横齿兽科(Traversodontidae)。根据野外记录,化石来自二马营组上部,但在该地点无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发现。最近,在研究和尚沟组掘兽类的同时,对该标本的头骨(古脊椎所登记号V4068)进  相似文献   

9.
张江永 《化石》2015,(1):2-3
<正>2014年10月2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早白垩世七鳃鳗幼体化石的发现揭示其三阶段的生命周期》。张弥曼等人的新发现,不仅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七鳃鳗和盲鳗是仅存的现生无颌类脊椎动物。地质历史上,无颌类在古生代曾经十分繁  相似文献   

10.
华南兰多维列世几种磷灰质微体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0,29(5):548-556
磷灰质硬体存在于现代和地质历史中,早古生代的一些磷灰质生物硬体可以作为化石保存下来。在志留纪常见的磷灰质微体化石或磷灰质化石碎片中,有牙形刺、无颌类的鳞片、锥石、无铰纲腕足类、环节动物多毛纲的虫管,节肢动物(鲎类、剑尾目、光甲目等),似软舌螺,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小壳化石和其他未知类别经过磷酸岩矿化作用而形成的磷灰质化石。早古生代的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磷灰质骨片,早为古生物学家所瞩目。这些磷灰质微体化石,由于只是残片,不能窥其全貌,所以在鉴定、研究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但它对探讨多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却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多数磷灰质骨片产地零星、数量亦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志留纪鱼类微体化石的首次报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念忠  董致中 《古生物学报》1989,28(2):192-206,001,T002
一、前言滇东曲靖晚志留世地层发育良好,层序清楚,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以及牙形刺丰富,是研究我国志留系生物地层的一个重要地区。这套地层自下而上被命名为关底组、妙高组和玉龙寺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其海相地层为典型的壳相沉积,为一种近岸、浅水、富氧的沉积环境(丁文江、王日伦,1937;方润生、江能人等,1985)。本文记述的无颌类和鱼类化石就产自海相地层,它们与牙形刺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12.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13.
命名建议——以Duyunolepis代替Duyunaspis P'an et Wang,197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最近我们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早泥盆世无颌类化石都匀鱼Duyunaspis P'an et Wang,1978(见华南泥盆系会议论文集,300—307页,1978,地质出版社)是三叶虫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Zhang et  相似文献   

14.
在地史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类。它们的化石记录最初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硬砂岩里,随后在加拿大安大略区同时代的海相石灰岩中,也发现过。不过,保存得很破碎,有的只是一些鳞片。它们都生活在中奥陶世。近年来,在挪威斯匹茨卑尔根岛北部佛里兰德地区的早奥陶世的岩层中,科学家们在用酸处理磷灰岩微体古生物的残渣里,发现了无颌类的化石。化石很小,只有1—2毫米,边缘一般保存的不全,很可能只是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初以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各项科研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形势。与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发掘的同时,对近十年来积累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的描述及研究成果的出版,正在加快进行。今年3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第11卷第1期和读者见面了(该刊第10卷第2期出版于1966年5月)。面向广大工农兵的科普刊物《化石》(由本所负责编辑)也于今年创刊,它将以通俗的文字和插图向读者普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知识,通过介绍生物史与人类史,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上述两刊今年均出版两期,学报明年起定为四期。本所专刊已自去年重新陆续出版。已出版的三册(甲种专刊第8—10号)是:《合川马门溪龙》(杨钟健、赵喜进);《中国三迭纪水生爬行动物》(杨钟健、董枝明);新疆古生物考察(1963—1966)报告之一,《吐鲁番二、三迭纪脊椎动物化石》(杨钟健、刘宪亭、孙艾玲等)。该考察报告之有关其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雄上古新统(犭亚)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这篇文章中记述了在广东浓山组中发现的三种(犭亚)类(Anagalida)化石,同时描述了一块江西池江组中发现的假古猬类(pseudictopid)左上颌。这里还认为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两块标本 V4307和 V4318是一种新的假古猬类。根据下颌吻区和犬齿形态的差异,将假古猬类分为两个进化分支,(犭亚)兽类(Anagalidae)也可分为臼齿釉质层进入与不进入齿槽两个类型。这些分异在早中古新世已出现,因此,假古猬类和(犭亚)兽类两者的分化则要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据已知材料,认为假古猬类的四肢比例和形态更接近于某些原始啮齿类。  相似文献   

17.
川滇泥盆纪的多鳃鱼和大瓣鱼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的多鳃鱼化石系我所于1971年采自云南武定附近的翠峰山组;而大瓣鱼化石则分别于1966年采自四川江油雁门坝的平驿铺组,1971年采自云南昆明附近及宜良的海口组。多鳃鱼类就目前所知是中国特有的一类无颌类化石,最初发现于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刘玉海,1965)。武定的多鳃鱼与曲靖所产有较大差别,它代表一新科——华南鱼科(Huananaspidae fam.nov.)。四川和云南的大瓣鱼各自代表大瓣鱼类(Petalichthyida)的一新属;前者为新瓣鱼(Neopetalichthys gen.nov.),后者为拟瓣鱼(Quasipetalichthys gen.nov.)。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尚未有大瓣鱼的确切记载。四川、云南大瓣鱼的发现,对了解该鱼类的分布及对地层划分均有一定意义。关于翠峰山组和海口组地层,王俊卿和本文作者已在《滇东泥盆系地层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作过记述(刘玉海、王俊卿,1973)。这里将1966年刘时藩同志和作者在江油雁门坝所测平驿铺组剖面记述如下:剖面位置在雁门坝中学新建校舍至深道湾之间,沿雁门坝至杨家院公路测制。剖面记述由新到老。  相似文献   

18.
宋磊 《化石》2001,10(1):27-28
山东莱阳是世界发现恐龙化石最早而又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就曾在莱阳的将军顶一带发现比较完整的谭氏龙,以后王恒升、周明镇、杨钟健等在这里采集过化石,其研究结果已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尤其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西北沟挖掘出举世闻名的“青岛棘鼻恐龙”化石以后,对莱阳恐龙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丰富多彩的化石,使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被誉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的杨钟健先生在仅仅对莱阳蛋化石进行研究之后,便向世人宣称“莱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蛋化石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古生物学报1954年12月第三卷第四期)。  相似文献   

19.
1958年8月至10月,我们曾到山东莱阳金刚口采集恐龙化石,发掘情况已有初步报导(杨钟健、王存义,1959;甄朔南、王存义,1959)。目前这批化石已修复完毕,并经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与鉴定,证明绝大部分的恐龙骨骼均可归属于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spinorhinus Young)。关于这种恐龙,杨钟健教授已有总结性的记述(杨钟健,1958),因此无需再作描述。本文只拟提供一点关于棘鼻青岛龙的股骨和腰骨长度问题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赵文金 《化石》2005,(2):2-6
早期脊椎动物主要是指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纪和泥盆纪)生活在水中的无颌及有颌的鱼类,主要类群包括无颌类、盾皮鱼类(包括胴甲鱼类、节甲鱼类与瓣甲鱼类等)、棘鱼类、软骨鱼类以及硬骨鱼类。在地质历史上,志留纪和泥盆纪是脊椎动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目前,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大量发现,已使我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