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地老虎雌蛾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雌蛾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小地老虎雌蛾触角及5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小地老虎雌蛾触角上共分布有5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5龄幼虫头部呈椭圆形,口器下口式,为咀嚼式口器,头部可见触角、单眼、蜕裂线、刚毛、唇基、额、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下唇须及吐丝器等结构;触角上着生1个毛形感器和4个锥形感器;上颚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3个毛形感器、3个刺形感器、4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上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小地老虎雌蛾触角上的感受器比幼虫头部的多,推测雌蛾利用它们来完成寄主植物和产卵环境选择;幼虫口器附肢上的感受器具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幼虫利用它们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合性。  相似文献   

2.
小地老虎雄蛾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雄蛾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 小地老虎雄蛾触角为双栉状(端半部为丝状),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82~92节鞭节组成.在触角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腔形感器、 耳形感器、B(o)hm's氏鬃毛7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外侧面覆盖有鳞片,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8种感觉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柱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各种感觉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大体相同,但数量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彩真猎蝽成虫的触角、喙、前足跗节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触角上分布4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各有3种形态,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各有2种形态,雌、雄性成虫个体间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未发现明显差异。喙的末端分布3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1种形态,刺形感受器2种形态,锥形感受器有3种形态。前足跗节末节存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刺形感受器有3种形态,锥形感受器有4种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桉小卷蛾是桉树、番石榴等林木和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确定桉小卷蛾成虫触角上的感器对寻找生存环境及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桉小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桉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结果] 桉小卷蛾雌、雄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的外侧面覆盖有鳞片;雄性触角略短于雌虫,且鞭节近1/4处有一凹陷。共发现7种感器,即鳞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刺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结论] 桉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种类、分布、数量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有差异。建议应用气相-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和触角电位EGA等技术进一步解析触角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79-485
本文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雌雄成虫的触角和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触角形态,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孟氏隐唇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均由柄节,梗节及8个鞭小节组成。观察到7种触角感受器:四种锥形感受器(sba),四种刺形感受器(sch),四种毛形感受器(str),一种腔锥形感受器(sco),一种耳形感受器(sau),一种腔形感受器(scl),一种Bhm氏鬃毛(sbm)。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其他类型感受器数量都较少。Bhm氏鬃毛只存在于柄节和梗节。第八鞭小节的顶端感受器种类最丰富,被六种感受器稠密覆盖。雌雄触角大小、感受器类型都没有明显差异。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以前的相关报道,推测孟氏隐唇瓢虫的毛形感受器可能是信息素接收者,刺形感受器可能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可能都是植物挥发物接受者,化学和温湿度感受器,耳形感受器或许承担物理或者嗅觉器官的功能,而Bhm氏鬃毛或许能感知触角的位置和活动。  相似文献   

7.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的触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 000 μm,雌性约为1 050 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 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 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 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 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 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 μm,直径约为1.5 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8.
食蚜瘿蚊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角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000μm,雌性约为1 050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μm,直径约为1.5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甘草胭脂蚧Porphyrophora sophorae Arch.是一种典型的土栖性蚧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该虫触角的结构及其对土栖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以及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由9节组成,各触角节粗而短,各节间连接紧密,使触角形态呈现出较为粗壮的特点。在触角上分布着4种感受器29~48个,包括2~5个B9hm氏鬃毛,5~12个无孔毛形感受器,10~15个腔锥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根据各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判断它们分别具有自体感受、触觉感受、温湿度感受和嗅觉感受的功能。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3个节上,分别是:柄节,具2~4个B9hm氏鬃毛;第3鞭节,分布有6~10个腔锥形感受器;第7鞭节(即顶节),大多数的感受器都分布在这一节的端部,包括3~8个腔锥形感受器,4~11个无孔毛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而在触角的其他节上几乎没有感受器分布。【结论】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蚧虫触角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其土栖性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亚洲玉米螟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触角由柄节、梗节和62—67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所有鞭节的表皮上都有连续的网纹结构,但在柄节和梗节的表皮上则无.在雌雄蛾的触角上都可以找到以下七种感器,即栓锥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即B?hm氏鬃毛)、刺形感器、耳形惑器、鳞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毛形感器数目最多,并根据其形状和表面细微结构分为两种类型:A型和B型.除锥形感器外,所有的感器都分布在触角鞭节的网纹区上.对此昆虫的触角两性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测定椰子织蛾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感器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对椰子织蛾感器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椰子织蛾雌雄成虫触角形状为线形,由38~42节组成,其中柄节1节、梗节1节和鞭节36~40节.椰子织蛾雌、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感器,9种亚型,分别是毛形感器(2种亚型)、刺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3种亚型)、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2种亚型)、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通过观测得出,椰子织蛾雌、雄虫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本研究为揭示椰子织蛾成虫化学通讯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虫草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冬虫夏草的三种寄主昆虫白马蝠蛾(Hepialus baimaensis)、 人支蝠蛾(H.Renzhiensis)和中支蚯蛾(H.Zhongzhiensis)触角感觉器种类、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三种蝠蛾触角表面均缺少网状覆盖物。计有七种感觉器,名称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分A和B型,数量最多。鞭节上每节具有2-3只刺形感器和l-5只锥形感器。腔锥感器分为长栓和短栓两种形态类型,腔周围都无缘栓。 Bohm氏鬃毛主要分布于基节,数量较多。钟形感器仅在雄蛾触角上见到。各类感觉器在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荔枝异形小卷蛾在格木纯林危害极为严重,导致其难以成林,目前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研究极少,限制其开展营林技术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等应用。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异形小卷蛾雌雄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荔枝异形小卷蛾触角为线状,成虫触角上存在着7种感觉器,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性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存在于梗节和鞭节上,并且多处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其中毛形感器是最主要的感器,数量较大且分布较广。通过研究成虫触角感器为探索利用信息素防治该虫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颖娟  李子忠 《昆虫知识》2012,49(6):1636-1642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 Bao&Wang雌雄成虫头部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了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期解析其取食机制。结果表明:锈翅蚁蛉触角上存在10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钟状感器、鳃形感器、耳形感器、盘形感器、舌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数量最多;耳形感器、腔形感器和钟状感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发现,而舌形感器和鳃形感器仅在雄成虫触角上发现;在锈翅蚁蛉触角鞭节近末端扁平匙状处各有1枚盘形感器,其形状和位置在雌雄虫上有差异。鳃形感器和盘形感器在已有的昆虫感器研究中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下颚须、下唇须上均发现锥形感器,下唇须上的数量多于下颚须;此外,下颚须上还存在钟状感器。  相似文献   

16.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蔷薇科果树的嫩梢和果实进行为害.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超微形态和感受器.结果表明,幼虫触角上有3种类型的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6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上唇有6对刺形感受器.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在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各有1个刺形感受器.每个外颚叶有3个短而尖的锥形感受器、2个大的栓锥形感受器和3个刺形感受器.体节末梢的下颚须有7个锥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下颚须的末端有1个指形感受器和2个板形感受器.每个下唇须末端具有1个尖锥状刺形感受器和1个长的栓锥形感受器.胸足与腹足上也分布有不规则的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梨小食心虫与其寄主的关系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宗波  杨培  彭艳琼  杨大荣 《昆虫学报》2012,55(11):1272-1281
为探索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寄主定位机制,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 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 由柄节、 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组成, 第3鞭小节着生一坚固的脊骨突。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器, 分别为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包括单孔形和多孔形)、 多孔板形感器(包括长形和圆形)、 腔锥形感器(分为3种类型)、 栓锥形乳突状感器、 角锥形感器。结合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 锥形感器、 多孔板形感器、 栓锥形乳突状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类型1为有孔型, 为化学感器; 无孔型的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是机械感器, 但腔锥形感器类型2和3为本体感器或湿热压力感器; 最为特异的为角锥形感器, 其厚壁无孔, 逆向触角主轴, 为该科昆虫所特有, 推测可防止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时滑脱。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木瓜榕传粉榕小蜂特异性行为, 并为下一步开展电生理研究, 揭示其信息化学物质利用和分配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