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杀虫剂对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毒力及对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2种害虫的抗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5种田间常用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力,并测定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下2种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不同杀虫剂对2种蓟马的毒力依次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LC_(50)分别为0.28和0.03 mg·L~(-1)。不同药剂的亚致死剂量(LC_(25))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普遍具有诱导作用。其中,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326.40 U·mg~(-1),是对照的9.37倍,而乙基多杀菌素对花蓟马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245.35 U·mg~(-1),是对照的9.32倍;吡虫啉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物酶(POD)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和246.79 U·mg~(-1),是对照的37.10和20.57倍;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氢酶(CAT)和羧酸酯酶(Car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246.79 U·mg~(-1)(CAT活性)和12.53、11.99 U·mg~(-1)(CarE活性);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77527.59、66927.39 U·mg~(-1)(GST活性)和2.34、2.22 U·mg~(-1)(AChE活性)。【结论】5种杀虫剂中,乙基多杀菌素对2种蓟马的毒力最强;西花蓟马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2.
杨广明  郅军锐  李顺欣  刘利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698-3704
为探讨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对西花蓟马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叶法确定了它们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亚致死浓度(LC25),并研究了该浓度下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生物源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对西花蓟马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两性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产卵前期、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印楝素处理后,西花蓟马产卵量显著降低,产卵前期明显延长.在孤雌生殖方式下,不论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处理,西花蓟马产卵前期均明显延长,但只有印楝素使雌成虫寿命缩短和产卵量显著降低.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次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影响不同,无论在何种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均明显短于印楝素处理.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高于对照,而印楝素较对照低.以上结果说明,两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不同,乙基多杀菌素亚致死浓度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印楝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杀虫剂的影响程度还与西花蓟马的生殖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定银  郅军锐  张涛  岳文波 《昆虫学报》2021,64(10):1176-1186
【目的】乙基多杀菌素是防治蔬菜上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首选药剂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以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测定其抗药性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后代(F7)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相比,抗性倍数达到了6.4倍;F6代2龄第2天若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被激活,活性分别增加至对照的1.26和1.21倍;而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s)受到明显的抑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的54.00%和51.78%。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胁迫6代不仅造成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19.33 d)和单雌产卵量(69.80粒)较对照(分别为21.60 d和83.17粒)显著下降,且后代(F7)的雌成虫寿命(16.82 d)和雄成虫寿命(8.29 d)较对照(分别为20.28 d和10.86 d)极显著缩短,单雌产卵量(59.23粒)较对照(76.96粒)极显著降低,但雌雄比(2.28)较对照(1.03)显著提高,种群生命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在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连续汰选6代内西花蓟马对该药剂的抗性缓慢增长;药剂胁迫不仅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对其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渍法进行了7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杀霉素(48 h)、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8 h)、阿维菌素(48 h)、辛硫磷(24 h)对西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为0.0544-3.1573 mg.L-1,对西花蓟马若虫的LC50值为0.0219-1.0905 mg.L-1,是防治西花蓟马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吡虫啉持续大量使用对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毒力测定得到西花蓟马室内种群LC_(30)及LC_(50)的两种吡虫啉浓度162 mg/L和171 mg/L,在室内人工气候箱环境下研究了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及性比等相关种群参数。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未成熟虫期的发育历期在经过吡虫啉处理后相比对照显著缩短(P0.05),且雌性西花蓟马的未成熟虫期明显短于雄性西花蓟马,其中以171 mg/L吡虫啉处理后西花蓟马的雌性种群未成熟虫期发育历期缩短最为明显(P0.05);西花蓟马雄性种群的寿命略长于雌性种群,且171 mg/L吡虫啉处理后雌雄虫寿命与对照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吡虫啉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期低于对照,但单雌产卵量、日均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对照,171 mg/L吡虫啉处理后的单雌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最高(P0.05)。吡虫啉胁迫后,西花蓟马的雌性种群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增速迅速上升,经过125 d(大约5代)之后,雌性种群已经占绝对优势,几乎取代雄性种群,即种群中90%以上均为雌性西花蓟马。西花蓟马雌性种群对吡虫啉的胁迫适应性强于雄性种群,吡虫啉胁迫是造成西花蓟马雌性种群比例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吡虫啉浓度LC_(30)到LC_(50)胁迫的范围内,随着吡虫啉胁迫浓度的增加,种群中雌性种群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危险性入侵害虫,筛选防治西花蓟马的有效药剂可为生产中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2种化学药剂和8种生物药剂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和药后不同时期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依据LC_(50)值将各药剂对西花蓟马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乙基多杀菌素(0.1958 mg·L~(-1))、印楝素(0.9399 mg·L~(-1))、苦参碱(1.2483 mg·L~(-1))、阿维菌素(1.8096 mg·L~(-1))、高效氯氰菊酯(4.4458 mg·L~(-1))、藜芦碱(10.7628 mg·L~(-1))、鱼藤酮(18.1898 mg·L~(-1))、吡虫啉(46.3964 mg·L~(-1))、松脂酸钠(131.5214 mg·L~(-1))、苏云金杆菌(446.2318 mg·L~(-1));田间药效试验发现,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防治西花蓟马均表现出较强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14 d的防效分别可达84%和73%以上;其次是藜芦碱,药后1~14 d的防效可达48.15%~61.37%;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较低,药后14 d的防效为46.22%;生物药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的速效性均较低,但防效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鱼藤酮持效性最低。【结论】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可推荐为生产中防治西花蓟马的首选药剂,植物源药剂藜芦碱和生物药剂阿维菌素可作为交替使用药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拉萨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动态规律。【方法】建立了该种群的两性生命表,采用黄板诱集成虫的方法调查了日光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的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该种群西花蓟马成虫前期总发育历期为12.54 d,2龄若虫发育历期为5.62 d,占成虫前期发育历期的44.8%,卵能存活到成虫阶段的概率为0.598。雌虫的平均寿命为27.76 d,雄虫为20.2 d。该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和净增殖率(R0)分别为0.153/d和22.817。在拉萨日光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能够周年发生,种群增长呈"单峰"型,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生盛期。【结论】拉萨地区西花蓟马的2龄若虫期明显较长,日光温室中西花蓟马的最佳防治适期在4月初。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CO2浓度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 intonsa成虫的毒力以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对未来高CO2浓度下进一步研究蓟马对虫螨腈和唑虫酰胺的抗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便及时做出害虫管理策略的调整。【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正常CO2浓度(400 μL/L)和高CO2浓度(800 μL/L)环境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两种蓟马成虫的毒力[致死中浓度(LC50值)和亚致死浓度(LC25值)];通过酶活性分析测定这两种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这两种蓟马成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 CYP450)]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800 μL/LCO2下虫螨腈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33和0.37 mg/L,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0.68和0.66倍; LC25值分别为0.60和0.24 mg/L, 分别为400 μL/L CO2下的0.61和0.83倍。800 μL/L CO2下唑虫酰胺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 002.64和247.66 mg/L,分别是400 μL/L CO2下的0.98和0.78倍; LC25值分别为368.77和146.10 mg/L, 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2.44和1.21倍。在800 μL/L CO2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测试的各种酶活性(CYP450除外)均高于400 μL/L CO2下的;两个CO2浓度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 POD,CAT以及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花蓟马成虫体内的相应酶活性。两个CO2浓度下,经LC25浓度唑虫酰胺处理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活性(400 μL/L CO2下花蓟马SOD活性除外)均显著高于对照(含0.1%吐温-80的蒸馏水处理),且800 μL/L CO2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39.74±1.59和37.93±1.31 U/mg pro。两个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西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而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高于对照,其中,经唑虫酰胺处理后达到显著差异;同时两种蓟马成虫体内AChE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结论】高CO2浓度增强了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杀效果,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强于西花蓟马,且西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01-709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F.intonsa的影响,利用两种CO2浓度(800μL/L vs.400!L/L)的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累积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及净生殖率等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800μL/L),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非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对照CO2浓度(400μL/L)下的种群;花蓟马的累积存活率比对照下降了26.30%(P0.05),而西花蓟马的累积存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西花蓟马的单雌平均产卵量比对照组增加了4.17粒,而花蓟马的雌成虫寿命、成虫平均单雌产卵量和日均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31 d、4.83粒和0.56粒(P0.05)。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著增加,而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均明显减少;而花蓟马则相反,其种群的R0、rm和λ均显著降低,T和t均明显长于对照(P0.05)。在相同CO2浓度下,西花蓟马的非成虫虫态历期短于花蓟马;两种蓟马非成虫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存活率由高至低的顺序相同,依次为:蛹期预蛹期2龄若虫期1龄若虫期。研究结果说明入侵种西花蓟马对未来高CO2浓度大气环境的适应性强于本地种花蓟马。  相似文献   

10.
颜改兰  王圣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0):3289-3295
为明确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防治入侵害虫西花蓟马的抗性风险及抗性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芸豆浸药法对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初羽化雌成虫进行连续筛选获得抗性种群,根据抗性现实遗传力计算公式分析西花蓟马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并测定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 经过30代抗性筛选,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达到高水平抗性(44.7、45.5和32.7倍)。西花蓟马对噻虫胺、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发展速度依次降低,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503、0.1336和0.1258。对抗性种群在无选择压力下继续饲养10代,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水平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均未能恢复到敏感性水平。抗性选育后,西花蓟马若虫与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缩小,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及抗性种群若虫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虫。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存在高抗风险,噻虫嗪的抗性上升速度较慢且抗性稳定性最低。因此,在西花蓟马若虫期使用噻虫嗪有利于西花蓟马防治。  相似文献   

11.
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蚕豆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多种小型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掌握其控制潜能,本文研究了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和蚕豆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瞬时攻击率均高于蚕豆蚜。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蚕豆蚜的控制能力比雌成虫强,而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比雌成虫差。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蚕豆蚜的捕食率(E)随着捕食者自身的密度(P)的增加而下降,其干扰反应方程分别为E=0.412P-1.623和E=0.416P-1.639。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蚕豆蚜有明显的选择性,5龄若虫喜欢取食西花蓟马2龄若虫,但前期取食的猎物对其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更喜欢选择前期取食过的猎物。  相似文献   

12.
北京和云南地区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类药剂产生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多杀菌素等药剂的抗药性现状,为西花蓟马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1—2015年,采用叶管药膜法对北京和云南地区西花蓟马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与室内敏感品系相比,北京地区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达到80~15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抗性倍数高达7 73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的LC50值5年间最高增加了258倍,对甲维盐和噻虫嗪具有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和虫螨腈处于敏感或低水平抗性;昆明地区西花蓟马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水平达到305倍的极高抗水平,对其它药剂相对敏感或处于低水平抗性。【结论】北京和云南地区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类药剂已经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应密切关注抗性发展动态,同时进一步研究其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毒力及作用机制。【方法】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对照,采用表面涂抹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2, 3和4龄幼虫的LC_(50)和LC_(9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浓度乙基多杀菌素(0.127, 0.183, 0.250, 0.400和0.572 mg/L)处理48 h后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与氯虫苯甲酰胺相比,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更高的毒力,处理48 h后对2, 3和4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0.21, 0.34和0.59 mg/L, LC_(90)值分别为0.59, 0.75和2.01 mg/L。经过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体内MFO和AchE活性均表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二者均在0.572 mg/L处理时活性最高,分别为52.23和23.98 U/mg pro; CarE活性在低浓度乙基多杀菌素处理(0.127和0.183 mg/L)下相对于溶剂对照(0.1%Tween-80)无显著变化,随着浓度增加至0.400与0.572 mg/L时,其活性显著增加; GST活性表现为随着乙基多杀菌素浓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当处理浓度为0.400与0.572 mg/L时,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效果优于氯虫苯甲酰胺,尤其对4龄幼虫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处理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的CarE, MFO和AchE活性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叶法比较了外来入侵物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与本地物种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对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阿维菌素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对辛硫磷、毒死蜱和多杀霉素的敏感性均比烟蓟马明显要高,而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烟蓟马则具有较高的毒力。多杀霉素对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防治效果最好,在药剂浓度为0.5mg/L时,2种蓟马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若虫、伪蛹及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西花蓟马3种虫态触角上共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6种亚型,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若虫、蛹及成虫在触角长度、节数、感器数量及类型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其中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若虫次之,成虫最多,U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上等。此外,发现触角长度、触角末端、L锥形感器及刺形感器在雌雄之间存在差异,其它感器在雌、雄西花蓟马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林涛  林硕  陈艺欣  杨风花  杨广  魏辉 《昆虫学报》2022,65(10):1295-1305
【目的】评估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1种新型杀虫剂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选择毒性,为杀虫剂与南方小花蝽联合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吡虫啉、呋虫胺、氟吡呋喃酮、氯噻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的毒力及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急性毒性,并评估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暴露风险。【结果】供试的7种杀虫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 LR50)均低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氯噻啉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50值最低(0.183 g a.i/hm2),显著低于其他杀虫剂;氟吡呋喃酮和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50值分别为3.066和3.949 g a.i/hm2,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两种烯啶虫胺制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50分别为0.327和0.201 g a.i/hm2;两种噻虫嗪制剂(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50值分别为0.970和0.685 g a.i/hm2;不同剂型和含量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黄胸蓟马成虫的毒力差异显著。测试的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LR50值均低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而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LR50值高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毒性最低(LR50>65.736 g a.i/hm2),吡虫啉和呋虫胺次之(LR50值分别为21.317和24.486 g a.i/hm2)。吡虫啉、呋虫胺、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和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具有较高的选择毒性。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对农田内、农田外南方小花蝽的风险均可接受,氯噻啉和噻虫嗪均不可接受。【结论】黄胸蓟马成虫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氟苯嘧啶均具极高的敏感性,其中以吡虫啉和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风险较低;三氟苯嘧啶与南方小花蝽兼容性较高,二者在黄胸蓟马的联合防控中具备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 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对花蓟马雄虫和西花蓟马雄虫气味源的嗅觉反应; 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提取花蓟马雄虫挥发物, 利用含有BGB-176 SE或CP-chirasil-Dex CB 2种不同手性柱的气-质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和鉴定。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 花蓟马雄虫气味源对其雄性及雌性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经GC-MS分析, 花蓟马雄虫挥发物中含有2种主要的化合物, 分别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 (S)-2-methylbutanoate, 其与已报道的西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R)-lavandulyl acetate与neryl (S)-2-methylbutanoate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雄虫中释放的比例不同; 行为学试验进一步证明, 2种组分比例的不同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种间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推测花蓟马属的昆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并比较了外来入侵物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与本地物种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群增长速度、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孤雌生殖方式下的产卵量以及产卵规律等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当以相同的数量在紫甘蓝上饲养时,只经过3代,烟蓟马的种群数量就可以达到西花蓟马的3倍,随后对2种蓟马种群的性别比进行了鉴定后发现,西花蓟马种群的雌雄比为2.8∶1,而烟蓟马种群中的所有个体均为雌性。除了2龄若虫期和预蛹期之外,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发育历期明显长于西花蓟马,而其雌虫的平均寿命显著短于西花蓟马雌虫,分别是24.94d和43.35d。进行孤雌生殖时,西花蓟马的终生产卵量明显多于烟蓟马,但是在日均产卵量方面,这一情况却相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斯氏钝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为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采用水琼脂培养基法,研究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斯氏钝绥螨第一若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第二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的日均捕食量随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30℃时捕食效能达到最大,为18.146。在一定密度的西花蓟马环境下,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35℃时,搜寻效应下降。在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密度为30头时,斯氏钝绥螨雌成螨自身密度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斯氏钝绥螨雌成螨捕食西花蓟马1龄若虫所产生的竞争属于分摊竞争。【结论】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斯氏钝绥螨可用于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动物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本研究旨在鉴定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 receptors, GABAR)家族基因,明确离子型受体(GABAAR)在西花蓟马对多杀霉素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西花蓟马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鉴定并克隆GABA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检测GABAAR亚基基因FoRDL, FoLCCH3和FoGRD在西花蓟马多杀霉素敏感品系不同发育阶段(1-2龄若虫、蛹和成虫)的表达模式及在敏感和抗性品系成虫期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对西花蓟马敏感品系3日龄成虫的FoRDL进行RNAi 24 h后,在0.250和0.400 mg/L多杀霉素处理下生物测定计算西花蓟马成虫死亡率。【结果】注释并克隆获得8个GABAR基因:FoRDL, FoLCCH3, FoGRD, FoGRD like1, FoGRD-like2, FoB1, FoB2和FoB-like(GenBank登录号: MH148151-MH148158),其ORF长度介于1 080~3 720 bp;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西花蓟马的GABAR基因与其他昆虫物种相应基因聚类,具有很高的保守性。GABAAR亚基FoRDL, FoLCCH3和FoGRD具有典型的N端胞外区环结构(loop A-F)和4个跨膜区(TM 1-4);FoRDL外显子3存在互斥剪切。FoRDL, FoLCCH3和FoGRD的表达量随多杀霉素敏感品系西花蓟马发育阶段逐渐升高,成虫期达最高;FoRDL在西花蓟马抗性品系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品系成虫期的。对西花蓟马敏感品系的FoRDL进行RNAi后,在0.250和0.400 mg/L多杀霉素处理剂量下,西花蓟马成虫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5.80%和43.00%。【结论】在西花蓟马体内鉴定到5个离子型和3个代谢型GABAR基因,其中FoRDL可能在西花蓟马对多杀霉素产生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