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分别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对潜叶类铁甲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铁甲多样性非常丰富, 世界共计24 族185 属3273 种, 其中中国分布的共10 族32 属272 种, 占世界铁甲的8.3%;世界已报道的潜叶铁甲共383 种, 约占全部铁甲的11.7%, 主要集中在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共涉及35 目80 科443 属, 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其次为菊科、豆科、棕榈科、锦葵科、壳斗科和蔷薇科等。不同潜叶铁甲类群的寄主谱差异明显: 在族级水平, Chalepini 族和Hispini 族的寄主范围最为广泛, 而Hispoleptini族和Prosopodontini 族寄主类群则比较单一; 在属级水平, 以趾铁甲属Dactylispa 寄主植物最多。研究发现, 铁甲在族级和属级阶元的种数与其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表明铁甲的种类越丰富, 所需要的寄主植物范围就越广泛, 反之则越狭窄;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叶铁甲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 单子叶植物上寄生的铁甲明显多于双子叶, 在科级水平上, 禾本科上潜食的铁甲种类最多, 其次为棕榈科、豆科、姜科以及蔷薇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中国鳞翅目50科小蛾类昆虫的寄主植物数据,探索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采用了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箱式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分科进行食性分析。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60;异常值检测结果显示蝙蝠蛾科、细蛾科、祝蛾科、织蛾科、斑蛾科、羽蛾科、卷蛾科和草螟科8科数据异常;这8科小蛾类昆虫除了织蛾科和祝蛾科以腐食性为主外都是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虫包括单食性的斑蛾科,寡食性的羽蛾科和细蛾科以及多食性的蝙蝠蛾科。而卷蛾科中黄卷蛾族和小卷蛾族的幼虫以多食性较为常见,花小卷蛾族幼虫则以单食性为主。草螟科中斑野螟亚科和禾螟亚科以单食性为主;草螟亚科和野螟亚科以寡食性为主。中国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种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小蛾类分类研究以及农林害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学和形态适应;大戟科相关5属植物(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黑面神属、白饭树属和守宫木属)的生物地理学,开花生物学,花的结构与传粉系统的关系;寄主植物与传粉者的对应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等。研究表明中国有丰富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资源,开展其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科学意义。很多新的、复杂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大量的头细蛾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 Phyllanthus microcarpus 与叶下珠头细蛾 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其中角斑蚜亚科的寄主最为丰富,包括14个科的植物;同类寄主植物上取食蚜虫的多样性,其中桦木科植物上有15个属的蚜虫取食。在地理分布上,斑蚜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古北界的4个区和东洋界的3个区,以古北界的成分占优势;而且华北区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蒙新区。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12种,分别为中国特有分布型、东亚特有分布型、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东洋界特有分布型、全北界分布型、全北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东洋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东洋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及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其中以东亚特有分布型为最丰富,有10个属;其次为全北界分布型,有7个属,同时中国的特有成分也相当高,涉及6个属。纵观整个中国斑蚜科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中国的斑蚜科以全北界成分为主,其次为东洋界成分。斑蚜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由东向西,种类越来越贫乏,特别是青藏高原,种类很少;从南北向来看,以华北区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东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类都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7.
依据文献资料,统计了中国细蛾科昆虫寄主植物的种类,分析了寄主植物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为探讨细蛾科昆虫区系组成及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中国细蛾科昆虫的寄主植物共有435种,隶属49科157属;寄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可以分为7个类型5个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可以分为14个类型5个变型;在寄主植物的科级水平,热带和温带性质的科共占97.14%,其中热带性质的科占71.43%,在属级水平,热带和温带性质的属共占86.96%,其中热带性质的属占58.70%;寄主植物的生活型中,木本植物有329种、草本植物有76种、藤本植物有18种,分别占寄主植物总种数的75.63%、17.47%和4.14%。说明中国细蛾科昆虫寄主植物的区系组成以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寄主植物的生活型以木本为主。  相似文献   

8.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白云山、帽峰山、莲塘风水林作为广州市区、城郊和郊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代表,分析其植物区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种类最丰富,维管束植物有87科155属212种,优势科为茜草科、大戟科、樟科、禾亚科、芸香科、紫金牛科、壳斗科;白云山维管束植物有72科121属168种,优势科为茜草科、樟科、桑科、禾亚科、大戟科、冬青科;而莲塘风水林森林群落有55科88属102种,优势科为茜草科、樟科、大戟科。从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来看,三个群落皆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旧世界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分布属,群落缺乏典型的热带成分,但具有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其中白云山的东亚分布类型有3属;帽峰山的东亚分布类型有4属,中国特有分布类型有1属;而莲塘风水林则没有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10.
跳甲属昆虫的食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跳甲属昆虫广布全世界,已知300多种,体色近似,外形差异不大,分类鉴定十分困难。但其中许多种类具特殊的食性特征,其寄主植物常是分类鉴定的向导和重要参考。作者分析了已知有寄主记录的59种跳甲的寄主,并根据其寄主范围划分为5种类型:取食多科、2科、1科多属、1科2属及1科1属,而以1科1属型为最多,占67.8%。至目前所知,其寄主范围限于双子叶植物,跳甲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跳甲的“种”对植物的“属”。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寄主植物的“种”与跳甲“亚种”之间的分化关系。成虫的取食范围大于幼虫,幼虫保持原始的取食特征。跳甲的同域物种分化可能通过食性转化而进行,食性转化可能先从成虫开始。成幼食性观察是研究寄主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作者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黄山短尾猴的四季食性.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共取食植物26科50种;不同季节间黄山短尾猴食性具有明显变化,冬季取食13科25种植物,春季取食23科46种植物,夏季取食14科32种植物,秋季取食17科37种植物;壳斗科、樟科是黄山短尾猴全年的主要食物,占短尾猴总取食量的51.26%~59.75%,其他科属植物也占有重要地位;甜槠在四季均为黄山短尾猴的主要取食食物,豹皮樟在冬季取食量相对较高,秋季最低,红楠、杉木在冬春季节的取食比例差异最大;黄山短尾猴采取与其他灵长类相似的觅食策略;黄山短尾猴四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差异不明显,受人为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蜉金龟亚科(鞘翅目:金龟科)成虫外部形态高度趋同,种间相似性大,属族等高级阶元的鉴别特征混乱,因此构建新的形态指标系统极为重要。近年来内唇形态广泛应用于蜉金龟的分类学研究,并能有效区分部分种类,然而内唇在高级阶元的分类学价值和应用范围仍未可知。【方法】本文选取276属818种金龟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蜉金龟亚科7族259属799种,以及外群样本17属19种(蜣螂亚科13属14种,沙金龟亚科4属5种),利用几何形态学手段量化蜉金龟内唇的形态学信息,评估了属级和族级的区分度,并联合支序系统学方法,重建了蜉金龟祖先内唇形态。【结果】根据主成分分析显示,属级阶元的形态总方差为0.032 131 27,族级为0.032 914 63,内唇在属族间变异程度接近(两者相差约3%),揭示了内唇形态在高级阶元间基本保持稳定,适合用于分类鉴定。为了进一步探索内唇在高级阶元的分类归属是否也接近,随之对样本进行判别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仅基于内唇形态,98.49%的属可被正确鉴定,族级有98.41%的正确率,表明内唇在属级阶元间的判别归类略胜于族级阶元,内唇适合应用于高级阶元的判别归类。结合系统发育树,重建的内唇祖先形态显示其多变区域包括上内唇根基部、侧缘,内唇前区和内唇外缘等6个特征,不仅验证了前人对内唇的部分特征应用,也发现了新的形态指标。【结论】本研究利用定量形态学方法证实了内唇适用于蜉金龟高级阶元分类,同时为外部形态趋同类群提供了新的特征筛选与评估范式。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蚜虫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9科80属164种,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60科158属;寄生方式为3种,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和形成伪虫瘿;寄生部位多样化,以叶片、茎、嫩尖、嫩枝为主要寄生部位.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福建省蚜虫类物种多样性特点,很好的反映了蚜虫和其寄主植物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温度为(25±5)℃、湿度为75%±5%、光照周期为L∶D=16∶8的恒定条件下,研究了7科12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蛹期、成虫期、羽化率、雌蛾繁殖力及雄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能够在12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长发育。取食苍耳的幼虫历期较短(17.4 d),蛹期较短(5.9 d);成虫寿命较长(9.0 d),蛹重较大(50.7 mg);取食油菜的幼虫单雌产卵量较大(210粒/雌),取食油菜和油麦菜的幼虫成活率和蛹羽化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雄蛾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显著,幼虫取食酸模叶蓼后,雄蛾体内SOD活性较高,幼虫取食苍耳后,雄蛾体内POD和CAT活性较高。【结论】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取食苍耳和酸模叶蓼有利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保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性。亚洲玉米螟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能调节自身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寄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以前我国记录的叶潜蛾科仅有两种,即桔叶潜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及杨银叶潜娥P.saligna Zeller.作者于1983年描述了黄皮叶潜蛾P.wampilla Liu & Zeng新种,它是柑桔叶潜蛾的近缘种。作者最近在广州又发现该科的两个新种,寄主植物是属大戟科Euphorbiaceae及紫金牛科Myrainaceae。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缟蝇科昆虫的生活史、食性、访花习性、栖居环境等生物学特性,并对缟蝇科属、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缟蝇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同脉缟蝇亚科为亚世界性分布,其属级阶元在东洋界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澳洲界;其种级阶元在东洋界最为丰富,其次为澳洲界。缟蝇亚科为世界性分布,其属级阶元在新热带界丰富度最高,并且高度特化,其次是东洋界和澳洲界;其种级阶元在新热带界最为丰富,其次为古北界和澳洲界。缟蝇科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和亚区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其属、种级阶元在华南区最为丰富;同脉缟蝇亚科的种级阶元以海南岛亚区最为丰富,其次为台湾亚区;缟蝇亚科的种级阶元在台湾亚区最为丰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次之。  相似文献   

17.
新疆蚜虫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和寄生部位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共发现蚜虫5科57属183种,寄主植物55科192属.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蚜科均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新疆所有属数和种数的64.90%和65.60%.结果表明,新疆蚜虫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和经度梯度性,这与天山山脉在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是紧密相关的.另外,受植被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新疆蚜虫还具有明显的岛屿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 该书讨论了潜蝇科1300个种的寄主特异性,其中有代表种50多个。并首次分析潜蝇科种类的取食方式与寄主植物的关系。列有每种寄主的科名及潜蝇科已知属的表格。最后还提出了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鸭绿江口湿地沿边沿海,生物入侵形势严峻,本文旨在探究其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的基本信息,为我国北方滨海湿地入侵植物防控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基于植物地理学理论和外业实地踏查法,同时结合文献查阅和咨询法,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生活型和种类特征。【结果】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共有33种,隶属11科26属,其中菊科、豆科和苋科是入侵植物的优势科,占总种数的57.57%;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属的区系以泛热带、世界分布型占主导地位;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1.52%;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90.91%;生活型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87.87%;果实以瘦果类型居多,占总种数的27.27%;扩散方式以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为主,占63.63%;湿地内入侵植物危害等级以恶性入侵(Ⅰ级)和严重入侵种(Ⅱ级)为主,占总种数的39.4%。【结论】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以菊科、豆科和苋科为主;原产美洲最多,以草本植物为主,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占优,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应加强入侵植物监测和预警,并结合河口、海岸等生境治理,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除。  相似文献   

20.
跳甲的食性及食性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跳甲隶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植食性昆虫。本文对跳甲食性及食性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诠释了寄主植物的概念,分析了昆虫食性专化发生的原因。跳甲亚科的寄主植物的范围虽广,但有85%的属为专食性属。一般认为,专食性的跳甲亚科和萤叶甲亚科是由食性较广的叶甲亚科进化而来的,食性分化在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广食性代价推动了食性分化的发生,广食性代价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支持。有关食性分化方向的观点倾向于寄主植物转向化学物质相似的植物,表现为寄主转移、寄主扩张和形成寄主型等;食性分化推动了同域物种形成。跳甲食性分化的研究对于丰富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协同进化理论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