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河南省灵宝市两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杜仲种植基地,以杜仲梦尼夜蛾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和T检验方法,研究立地条件、林分特征和人为干扰因素对杜仲梦尼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和管理措施条件下,影响杜仲梦尼夜蛾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坡向和海拔高度,虫口密度均随着坡向值的增加和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人为干扰较少的庄科基地的林分郁闭度成为继坡向及海拔后影响虫口密度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是两种管理模式下的最大的区别。闫驮基地7月份的叶面积损失率与5月的差异不显著(F=1.005,P=0.317),但极显著低于同期庄科基地的叶面积损失率(F=33.268,P0.001),表明闫驮基地采取的以抚育管理为主的生态调控措施在控制杜仲梦尼夜蛾种群密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划分关键防控区域和以抚育管理为主的杜仲梦尼夜蛾生态调控技术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广东地区发生为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urgiperda(J.E.Smith)是一种新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均已出现草地贪夜蛾取食为害,所调查的10种作物中,仅在玉米上发现取食为害;其中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从化地区为害最重(虫口数量222头/百株、为害率80%),其次是连平(虫口数量98头/百株、为害率68%)、英德(虫口数量76头/百株、为害率62%)、增城(虫口数量66头/百株、为害率20%)和珠海(虫口数量46头/百株、为害率30%),新丰最低(虫口数量6头/百株、为害率3%)。本研究为监测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的发生和为害提供依据,并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先炜 《昆虫知识》1997,34(1):15-18
焰夜蛾Pyrrhiaumbra(Hufnagel),又名烟火焰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为害烟、油菜、养麦。目前尚未见报道该虫危害林木,其生活史和防治情况不详。1990年首次在山东枣庄薛城发现其幼虫取食泡桐幼叶,将叶片食成孔洞、残缺或全部食光仅剩主脉。据调查,受害面积达1330多lunh重发生地块虫株率高达100%,虫口密度62头/百叶,致使大面积泡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染病和使全株死亡2严重影响了泡桐的速生丰产性,降低了木材材质和出材产材率,削弱了群众用泡桐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为此,为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1991年以来,作者对焰…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在烟草上的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忠实  陈泽鹏  许再福 《生态学报》2006,26(10):3245-3249
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同是烟草上食叶类的重要害虫,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均可构成严重的影响.研究两者在烟草上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略大于烟青虫,两者空间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为0.0973,说明两种害虫在空间资源上几乎不存在竞争.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时间生态位及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很接近,时间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高达0.9485.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在烟草植株上、中、下部叶片共存的比例分别为6.11%、3.23%和0.51%.由于对空间垂直资源的不同选择,使它们可以同时在同株烟草上为害而互不干扰.  相似文献   

6.
【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的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和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 m、0.51~1.00 m、1.01~1.50 m、1.51~2.00 m 4个不同高度区段范围和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个等级条件下害虫的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和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个不同高度区段的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 m区段间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的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的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和树皮不同皲裂等级的互作对虫口密度的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的最好涂白时机是在害虫全部下树后的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 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的预防和治理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黑肾卷裙夜蛾Plecoptera oculata Moore是我国南方珍贵树种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植区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的】初步研究黑肾卷裙夜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活史等问题。【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数据精确测量与统计,总结与分析了黑肾卷裙夜蛾的形态、生物学特性等问题。【结果】黑肾卷裙夜蛾幼虫6龄,黑肾卷裙夜蛾一个世代发育需要(41.64±1.59)d,越冬代约为120 d,室内饲养存活率为61.37%±0.80%,其中卵发育历期(7.53±0.40)d,孵化率为(86.67%±1.43)%,幼虫发育历期为(18.42±0.41)d,存活率为61.30%±1.21%,蛹期为(8.67±0.58)d,羽化率为75.55%±1.14%,成虫寿命为(7.02±0.78)d,存活率为74.44%±1.12%,该虫在广东地区一年发生可以发生7~8代,且具有世代重叠现象。【结论】通过了解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切实可行的防控黑肾卷裙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杨天牛是我县杨树的主要枝干害虫,我县从2008年开始,在国营榆树台机械林场、国营靠山机械林场杨树人工林内采取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经过三年的防治,青杨天牛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下降,在我县防治效果能达到40.81%,寄生率达到36.48%。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背飞虱近年来已逐步上升为我国水稻上的最重要害虫之一。该文综述了白背飞虱以不同虫口密度、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危害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和与其他病虫害复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及允许产量损失率和各地制定的防治指标 ,并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八角发生麻风果会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质量,它是由蓟马危害所造成。及时查明蓟马的发生范围和虫口状况,是做好害虫防治、减少八角产量损失、维护果实品质的关键技术。本文对鲜果、干果、林间的调查方法进行总结,以给八角林农提供蓟马害虫简易实用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余昌俊  王绍柏 《昆虫知识》2010,47(5):978-982
为了保护天麻(Gastrodia elataBl.)的安全生产和麻农的经济效益,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危害天麻新害虫——天麻蚜蝇Azpeytia shirakii Hurkmans的危害特征、虫口密度、连作与未连作麻窖中天麻受害情况和天麻球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受害情况。结果表明:天麻蚜蝇幼虫多从天麻球茎的幼嫩生长点或新生麻部蛀入,被害天麻球茎表面可明显地观察到蛀眼,解剖天麻的球茎发现1个天麻内一般有1~3条蛀道,蛀道直径达5~8mm;在1m2麻窖内虫口密度可达38~50头;天麻被危害率(约等于损失率)为20%以上;连作与未连作麻窖中天麻的被危害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3月柚子花期,将柚园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引迁黄蚁,另一个区域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在2个区域分别选取20个枝条共40枝,对柚子花期主要害虫(柑桔花蕾蛆、蓟马)及健叶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照区柑桔花蕾蛆和蓟马的虫口密度及虫花率都显著高于处理区,而且虫口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黄蚁存在的情况下,柚子树花蕾蛆的有虫花率减少了70%~80%,蓟马有虫花率减少了近60%,健叶率增加了30%左右。建议在今后害虫综合防治中,充分认识到黄蚁对害虫的防治作用,通过保护和引迁黄蚁来有效防治害虫。  相似文献   

13.
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庆怀  黎家文  赵宏  张明  龙姣 《昆虫知识》2003,40(4):329-334
在贵阳地区,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和亮灰蝶Lampides boeticus(L.)是豇豆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其田间虫口之和占钻蛀性害虫虫口总量的99.9%;它们每年均可完成5个世代,7月上旬~8月上旬田间虫口达最高峰,对豇豆等多种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极大。该文报道这2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包括各代田间可见时间(从卵至成虫)、各虫态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国内相关文献探讨了2种钻心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吸果夜蛾是世界性的重要果树害虫之一。在我国为害桃、李、葡萄、苹果、杧果、柑桔、荔枝、柿子、枇杷、番石榴等的果实。目前已成为我国山区发展果树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广东山区种植柑桔,被害果率常达10—30%。近几年来,我们参加了吸果夜蛾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一些试验观察,下面就吸果夜蛾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各地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宁仲根  严叔平 《昆虫知识》1997,34(6):343-345
在田间调查昆虫数量是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的,尤其在确定某种害虫防治对象田时,面积大,时间性强,迫切需求一种简便、迅速、可靠的密度估值方法。丁岩钦[1]研究了华北棉区棉铃虫无虫率与百株虫口密度之间的频率一密度关系,采用了Wilson的公式,得到很好拟合,这样只要知道无虫样本数就可估得百株虫口数,应用效果良好。此外,描述这种频率一密度曲线的模型还有Gerrar的文一到一及Kono的P0=e-axb等[2,3]。这些模型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是很适用的。这里,作者举实例介绍这几种模型。1昆虫种群密度估计的几种模型1.1Wilson模型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在杨梅园的发生为害特性,为斑翅果蝇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4月至7月在红河州石屏县采用糖醋酒溶液诱捕斑翅果蝇成虫,调查斑翅果蝇的田间种群动态;从果园采集鲜果及落果带回室内观察虫果率;从土壤中取样以调查土壤中斑翅果蝇蛹量;通过定期清除落果评价果园清洁对斑翅果蝇种群的影响。【结果】斑翅果蝇在4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杨梅园均有发生,其发生高峰期在在6月底至7月初。在斑翅果蝇发生高峰期,杨梅果实的被害率可达100%。新鲜虫害果及落果中既有斑翅果蝇也有其它果蝇。这表明多种果蝇可同时为害杨梅果实。斑翅果蝇除了可在果实中化蛹外,也有少量入土化蛹。清理地上落果会显著降低果园中斑翅果蝇的种群数量。【结论】斑翅果蝇与其它种类果蝇混合发生、为害杨梅鲜果。及时清除地上落果能显著降低果园斑翅果蝇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上海郊区甘蓝田鳞翅目害虫的复合动态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农  马晓林 《昆虫学报》1996,39(2):149-157
本文研究了上海郊区甘蓝田鳞翅目害虫复合体(菜青虫Pieris rapa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ProdenJd litura等。)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1)叶片生长动态与有效积温回归模型,考虑甘蓝品种和叶片层次等因子;(2)鳞翅目幼虫的高龄菜青虫等价取食系数(ICE),考虑甘蓝叶片层次和虫龄等因子;(3)甘蓝产量损失率模型,考虑甘蓝品种、生育期和叶片层次等因子。以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作为决策参数(“黄苗”品种为3.2%,“夏光”品种为1.7%)。由于系统纳入了害虫株内为害分布这一因素,本模型确定的经济阈值具有较宽的值域。下限接于现有经济阈值,上限则大大超过它们。田间应用表明在不影响甘蓝产量的情况下,防治成本平均降低45%。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是我地区晚稻上的严重害虫,对晚稻生产威胁极大。过去防治褐飞虱着重抓晚稻后期大暴发的五代。由于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虫卵重叠,加上水稻植株高大,害虫隐蔽,造成了防治上的被动局面。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总结历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晚稻上褐飞虱发生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狠压短翅型成虫的主要虫源——第四代若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斜纹夜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是我国重要害虫之一,以往很少发生,1958年全国范围内大发生,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省发生的密度最大(束炎南,1959)。福建省自1956年后,曾三次大发生,仅1960年福州市郊被害的蔬菜即达三万余亩,南平和厦门两市的郊区也有数千亩遭到不同程度的为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蔬菜供应。 笔者针对上述情况,自1958—1960年,以福州市郊蔬菜区和福建农学院农场为基地,进行了斜纹夜蛾田间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三年来获得一些结果,现整理报导如下。 一、寄主植物及为害情况 斜纹夜蛾的食性很杂,在室内饲养的情况下,能食害99料200多种植物(章士美等,1959);在福建省的自然条件下,天然寄主有20科48种。其中以旋花科的空心菜(Ipomoca aquatica Forsk.)、甘薯(Ipomocabatatas Lam.)和天南星料的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为主,其次是十字花料的甘蓝(Brassicaoleracea L.var.Capitata L.)和禾本科的水稻、小麦。 斜纹夜蛾幼虫主要取食寄生的叶片,间或为害幼茎、花或果实等。在虫口密度小的情况下,仅取食寄主的叶片成缺刻;大发生时,能把叶片吃光,或咬断叶柄,仅剩茎杆。1960年7、8月间,福州市郊有数千亩空心菜,叶片被食殆尽,几乎无收。为害大白菜或甘蓝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弗氏窄吉丁Agrilus fleischeri Obenberger是我国东北地区新发现的一种杨树蛀干害虫。为探讨该害虫的有效防治策略,指导生产上科学营林,我们调查研究了弗氏窄吉丁对本地杨树山杨Populus davidiana及外来引种杨树钻天杨Populus nigra var.italica的危害情况。[方法]试验设置了钻天杨与山杨两块纯林样地,采用完全随机取样法于两样地内各选取20株样木进行环割以诱集弗氏窄吉丁。调查两树种的自然受害和人工胁迫后的受害情况,通过解剖感虫株分析虫口密度、死亡率及天敌种类。[结果]钻天杨的自然受害株率(11.76%)显著高于山杨(0),人工环割后钻天杨和山杨的受害株率分别为90%和65%,感虫的钻天杨和山杨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61.95头/株和34.89头/株。钻天杨树上的卵孵化率(91.78%)显著高于山杨(77.61%)。弗氏窄吉丁幼虫在钻天杨树上的蛀道长度(48.68 cm)与山杨(29.59 cm)相比差异显著。对比两树种上的蛹室,发现其长度、宽度和深度差异不明显。分析比较弗氏窄吉丁成虫羽化孔在两树种上的分布,发现在钻天杨上主要分布在1~6m的主干,山杨为1~3m。此外,两样地中弗氏窄吉丁幼虫的生态位宽度也存在不同,钻天杨林中为0.53,山杨林中仅为0.32。[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本地树种山杨而言,非本地的引种树种钻天杨更易感虫。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防治该害虫和受害林分的合理改造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