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02,21(4):475-479
以我国已故著名菌物学家邓叔群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粒毛盘菌属和兰伯特盘菌属新种各一个,即邓氏粒毛盘菌Lachnum tengii和邓氏兰伯特盘菌Lambertella tengii被描述;我国新记录种两个,即长孢白毛盘菌Albotricha longispora和米氏布博维盘菌Boubovia micholsonii被报道;同时对我国历史上记载为Lachnellula fuckelii的真菌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  相似文献   

2.
庄文颖 《菌物学报》1995,14(Z1):15-38
本文报道中国兰伯特盘菌属15种和兰斯盘菌属6个分类单元,其中小晚兰斯盘菌为新种.同时,提供了上述两个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植被丰富多样,为粒毛盘菌等腐生真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对该地区粒毛盘菌等相关类群资源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粒毛盘菌属6个分类单元,包括Lachnum brevipilosum,Lachnum carfteolu,Lachnum controversum,Lachnum nudipes,Lachnum pseudocorreae和Lachnum virgineum,利用物种描述式表明了种的主要特征,并对其中部分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以甘油为碳源促进粒毛盘菌DP5积累多酚的可能原因。【方法】对碳源种类、甘油浓度、曲酸、抑制剂和前体等对多酚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以甘油为碳源,能显著提高粒毛盘菌胞外多酚产量。甘油浓度为20 g/L时,胞外多酚产量最高,达到0.664 g GAE/L,并在发酵液中检测到曲酸,其含量为0.25 g/L。向以蔗糖为碳源的发酵液添加曲酸,胞外多酚含量从0.209 g GAE/L提高至0.376 g GAE/L。以甘油为碳源的发酵液中,酚氧化酶活性较低。粒毛盘菌DP5通过莽草酸途径和聚酮途径合成多酚,甘油有利于莽草酸途径和聚酮途径前体物质的合成。【结论】粒毛盘菌以甘油为碳源合成出曲酸,曲酸抑制多酚向黑色素的转化;甘油促进多酚前体的合成,从而提高了粒毛盘菌胞外多酚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5.
安徽大别山粒毛盘菌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辉  叶明  谭炜 《生物学杂志》2008,25(1):26-27,8
大别山区森林植物极其丰富多样,区内气候温暖湿润,为粒毛盘菌等腐生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基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粒毛盘菌等相关类群资源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粒毛盘菌属7个分类单元,包括Lachnum ciliare,L. nudipes,L.pudibundum,L.ptgmnaeum,L.subpygmaeum,L.sichuanense和L.virgineum,利用物种描述式表明了种的主要特征,并对其中部分种进行了形态学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菌物学报》2017,(4):421-432
报道了柔膜菌目1个新种——镰孢状胶被盘菌Crocicreas fusarioides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迪氏膜盘菌Hymenoscyphus dearnessii、韩国膜盘菌H.koreanus和叶轴生粒毛盘菌Lachnum rachidicola。提供了各个种的特征描述和图示,以及韩国膜盘菌和叶轴生粒毛盘菌的DNA序列数据。  相似文献   

7.
从18SrDNA序列初探散胞盘菌亚科属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胞盘菌亚科Encoelioideae建于1932年,为盘菌纲Discomycetes锤舌菌目Leotiales锤舌菌科(广义)Leotiaceae的成员,它包括腐生、植物寄生、真菌上生的盘状子囊菌,现含18属,其中若干为单种属。传统分类从形态学角度将外囊盘表层细胞松散结合或者表面覆盖短的菌丝延伸物视为此亚科的主要特征,宏观上,其成员的共性表现为外囊盘被表面糠皮状、鳞屑状或霜状。迄今,学者们从未对散孢盘菌亚科这一性状是否反映属间亲缘关系进行过任何探讨,国际基因库中亦无此亚科的可利用序列。为了探明此性状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散胞盘菌亚科的属间亲缘关系,我们对此亚科中绿散胞盘菌Chlorencoelia、复柄盘菌属Cordierites、散胞盘菌属Encoelia、霍氏盘菌属Holwaya、拟爪毛盘菌属Unguiculariopsis、 以及丝绒盘菌属Velutarina代表种的18S r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受实验材料所限,每属只获得了一个种的18S rDNA序列。为了分析和比较,还对同一科内锤舌菌亚科Leotioideae中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一个种的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构建系统树的过程中,核盘菌科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被选为外群;从基因库中调入属于同一个目的地舌菌科和锤舌菌亚科几个属的代表即胶鼓菌属Bulgaria、锤舌菌属Leotia、?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我国盘菌属中两个具有绣球样子囊果的种。一个是新种贵州盘菌(PezizaguizhouensisM.H.Liu);另一个是国内新记录种希氏盘菌[Pezizshearii(Gilkey)Korf]。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描述并附图,描述了新记录种并附图。还为该属中具绣球样子实体的已知种提供了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的主模式保藏在HMAS,等模式保藏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标本室(GZAS)。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我国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的新记录属——舟皮盘菌属(Ploiode-rma Daker)及其一新种,即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 C.L.Hou et S.Q.Liu sp.nov.)。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的描述,并与该属的其他5个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刘美华 《菌物系统》1998,17(3):218-222
本文报道我国盘菌属中两个具有绣球样子囊果的种。一个是新种贵州盘菌(PezizaguizhouensisM.H.Liu)另一个是国内新记录种希氏盘菌(Pezizashearii(Gikey)Korf)。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描述并附图,描述了新记录种并附图,还为该属中具绣球样子实体的已知种提供了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的主模式保藏在HMAS,等模式保藏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标本室(GZAS)。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我国盘菌属中两个具有绣球样子囊果的种。一个是新种贵州盘菌(Pezizagutzhouensis M.H.Liu);另一个是国内新记录种希氏盘菌[Peziza shearii (Gilkey) Korf]。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描述并附图,描述了新记录种并附图。还为该属中具绣球样子实体的已知种提供了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的主模式保藏在HMAS,等模式保藏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标本室(GZAS)。  相似文献   

12.
从18S rDNA序列初探散胞盘菌亚科属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胞盘菌亚科Encoelioideae建于1932年,为盘菌纲Discomycetes锤舌菌目Leotiales锤舌菌科(广义)Leotiaceae的成员,它包括腐生、植物寄生、真菌上生的盘状子囊菌,现含18属,其中若干为单种属。传统分类从形态学角度将外囊盘表层细胞松散结合或者表面覆盖短的菌丝延伸物视为此亚科的主要特征,宏观上,其成员的共性表现为外囊盘被表面糠皮状、鳞屑状或霜状。迄今,学者们从未对散孢盘菌亚科这一性状是否反映属间亲缘关系进行过任何探讨,国际基因库中亦无此亚科的可利用序列。为了探明此性状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散胞盘菌亚科的属间亲缘关系,我们对此亚科中绿散胞盘菌Chlorencoelia、复柄盘菌属Cordierites、散胞盘菌属Encoelia、霍氏盘菌属Holwaya、拟爪毛盘菌属 Unguiculariopsis、以及丝绒盘菌属Velutarina代表种的18Sr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受实验材料所限,每属只获得了一个种的18SrDNA序列。为了分析和比较,还对同一科内锤舌菌亚科Leotioideae中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一个种的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构建系统树的过程中,核盘菌科的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被选为外群;从基因库中调入属于同一个目的地舌菌科和锤舌菌亚科几个属的代表即胶鼓菌属Bulgaria、锤舌菌属Leotia、小舌菌属Microglossum、新胶鼓菌属Neobulgaria和地勺菌属Spathularia的序列;利用ClustalW和TreeView软件,构建出Neighbour-joining系统进化树。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散孢盘菌亚科不是单源的,该亚科的成员与其他亚科或者其他科的物种一起形成四个系统演化分支。散胞盘菌亚科的Holwaya与另一亚科的Bulgaria(Leotiaceae,Leotioideae)聚在一起,具有95%的序列相似性和97.4%支持率(bootstrapvalue);此二属与Leotia(Leotiaceae,Leotioideae)和Microglossum(Geoglossaceae)组成姐妹群。散胞盘菌亚科Cordierites和Encoelia接近,支持率为93.6%;它们是Leotioideae中Chlorociboria和Neobulgaria两属的姐妹群。散胞盘菌亚科的Unguiculariopsis与Velutarina在一起,独立成为一个分支,支持率高达99.3%。Chlorencoelia与本研究所涉及的散胞盘菌亚科其他成员的关系都比较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散胞盘菌亚科很可能是多源的;但是,由于该亚科大多数属缺乏分子生物学证据,本研究结果只能作为推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粒毛盘菌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我国盘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热带地区粒毛盘菌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共分析451份标本,属于35个分类单位,其中Lachnum abnorme var. abnorme, L. brasiliense, L. flavidulum, L. pteridophyllum, L. sclerotiiL. virgineum 6个种的个体数量均在总数的6 %以上,占已观察标本总数的73.4 %,是我国热带地区的常见种。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南的物种丰富度(S=22)和多样性指数(H′=2.6696)最高,云南与广西的物种丰富度相似。采用群落系数(coefficient of community,cc)比较了不同地区的物种分布相似性。本文还试图探讨物种分布与海拔高度、生境、基物间的关系。粒毛盘菌属真菌在海拔60~2700 m的地带均有分布,由于调查和取样的局限性,物种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地理分布上大致可分为世界性分布、间断性分布和地方特有三种分布型。  相似文献   

14.
紫盘菌属Smardaea是Svrcek(1969)在Ascobolus amethystinusPhill.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子囊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具纹饰,囊盘被组织明显紫色,2层,内层交错丝组织型,外层球胞组织型至角胞组织型。本属成员以前在我国未见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盘菌区系过程中发现本属2个种,一个为紫色紫盘菌S.purpurea Dissing;另一个为新种,命名为小孢紫盘菌S.microspora sp.nov。本新种与本属其它3个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较小的子囊孢子,低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5.
采用GC-MS法对一种粒毛盘菌(Lachnum sp.)在不同碳源、生长因子条件下发酵代谢产物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和生长因子条件下产生的代谢产物不同,主要包括有机酸、胺类、烷烃类、酯类、醇类、吡咯等物质。分别以20 g/L的葡萄糖、蔗糖、淀粉为碳源的发酵液中检测到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为7、7、10种;添加1 mg/L的V_C、V_(B1)、甘氨酸、色氨酸作为不同生长因子的发酵液中检测到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分别为6、7、7、12种。结果显示粒毛盘菌YM406发酵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产生的代谢产物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紫盘菌属Smardaea是Svrcek(1969)在Ascobolus amethystinusPhill.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子囊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具纹饰,囊盘被组织明显紫色,2层,内层交错丝组织型,外层球胞组织型至角胞组织型。本属成员以前在我国未见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盘菌区系过程中发现本属2个种,一个为紫色紫盘菌S.purpurea Dissing;另一个为新种,命名为小孢紫盘菌S.microspora sp.nov。本新种与本属其它3个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较小的子囊孢子,低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在我国贵州省发现的一个盾盘菌属新种。此新种具有独特的球形子囊孢子,与该属中目前已知的球孢种类截然不同,故命名为中国盾盘菌Scutellinia sinensis M.H.Liu。根据Schumacher的分类系统,此新种应归属于盾盘菌属Scutellinia中的列氏亚属Subg.Legalia,列氏组Sect.Legalia,列氏系Ser.Legalia。与此新种近似的种是沼生盾盘菌S.paludicola(Boud.)Le Gal,但后者在许多方面均不同于此新种,特别是它的较大的子囊和子囊孢子,孢子表面特征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南方铁杉上斑痣盘菌科一新种—铁杉小双梭孢盘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安徽黄山采自南方铁杉针叶上的小双梭孢盘菌属一新种,即铁杉小双梭孢盘菌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19.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Kuntze)枝上小双酸孢盘菌属一新种,即茶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amelliae)。该属在阔叶树寄主上为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藏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20.
林英任 《菌物学报》1994,13(Z1):19-21
本文报道发生在蕨类植物芒其上的斑痣盘菌目一新种,即异常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anomala Y. R. Lin)。该种以其略呈三、二纺锤形至近线形的子囊孢子,明显区别于小双梭孢盘菌属的其它成员。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