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8)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反柄紫芝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借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ganocochlearine A(1)、ganocochlearine B(2)、2,3-dihydro-4(1H)-quinolone(3)、8-hydroxy-2,3-dihydro-4(1H)-quinolone(4)、fornicatin A(5)和(3S,6S)-3-[(1'S)-1-methylpropyl]-6-(phenylmethyl)-piperazine-2,5-dione(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生物碱。 相似文献
2.
采用色谱法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95%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紫芝烯酸C(1)、赤芝酸A(2)、赤芝酮B(3)、灵芝烯酸B(4)、灵芝烯酸E(5)、灵芝酸H(6)和灵芝酸I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1对DU145细胞株、CEM细胞株及Hela细胞株细胞活力的影响,其半数抑制浓度为28. 8±1. 5μMol/L(Hela细胞株),说明化合物1对Hela细胞具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件有柄尖刃器来自朝鲜半岛33个遗址,通过分析其形态属性及工业类型,揭示有柄尖刃器的制作技法,探讨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虽然也有关于有柄尖刃器的零星报道,但鲜有确凿者,望本文能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亳芍总生物碱提取条件及其抑菌活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亳芍总生物碱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滤纸片法对亳芍总生物碱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及黑曲霉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初步测定。结果表明,亳芍总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为1∶20。此条件下,测得亳芍总生物碱的含量为0.58‰,提取的总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及酵母菌、黑曲霉菌均有抑制作用,但抑菌效果不同,抑菌作用顺序为:金色葡萄球>酵母菌>黑曲霉菌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黄杨木中的两个新黄杨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杨木 (Buxus microphylla Sieb.et Zucc.)中分离了 5个化合物 ,据其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IR、MS、1 H- NMR和 1 3 C- NMR)分别鉴定为 :环黄杨酰胺 ( )、黄杨木定 A( )、黄杨它因 M( )、异东莨菪香豆素 ( )和表 -羽扇豆醇 ( )。其中化合物 和 为新黄杨生物碱 相似文献
6.
使用UPLC/Q-TOF MSE对山豆根和苦参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50 mm,1.7μm);流动相:乙腈-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流速为0.5 m L/min;检测器: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Q-TOF),正离子检测模式。根据离子流色谱图中色谱峰的分子量及其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的裂解规律,结合参考文献进行结构推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山豆根总生物碱中鉴定12个主要成分,从苦参生物碱中鉴定了11个主要成分,其中有10个是相同的结构,但相同成分在两种药材中的含量差异很大;聚类分析表明山豆根和苦参具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表明山豆根和苦参的主要生物碱成分虽然结构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二者临床疗效差异,可能由于生物碱含量的差异,或生物碱以外的其他成分所引起。 相似文献
7.
从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candolleana)发酵液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血苋烷型倍半萜(1)和一个已知的没药烷型倍半萜(2)。通过质谱、核磁等方法确定化合物1的结构为15-hydroxy-drimenol。通过文献对照核磁数据确定化合物2为1α-hydroxy-bisabola-2,10-dien-4-one。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茄啶-糖基转移酶(solanidine glycosyltransferase,Sgt)家族成员Sgt1、Sgt2和Sgt3参与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s,GAs)合成。已有研究证明,抑制该家族任一成员表达可影响马铃薯块茎中糖苷生物碱合成;然而,对Sgt家族成员的单基因实施调控很难有效降低块茎中总糖苷生物碱的积累。为降低马铃薯块茎中总糖苷生物碱的含量,本研究拟采用RNAi技术,对糖苷生物碱合成代谢途径末端酶基因家族成员Sgt1-3在转录水平进行共调控。为实现这一目的,构建了块茎特异性启动子Patatin驱动的,以Sgt1、Sgt2和Sgt3基因为靶向的RNAi表达载体p CEI-PFR,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茎段,获得10株可沉默Sgt1、Sgt2和Sgt3基因表达的Patatin-RNAi融合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实时定量PCR(RT-q PCR)结果显示,Sgt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了大约32%~60%(Sgt1)、29%~55%(Sgt2)和25%~66%(Sgt3),而草甘膦抗性基因——5-烯醇式丙酮酸-3-磷酸莽草酸合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的表达量则增加了约48%~13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证明,尽管转基因株系的绿色组织中糖苷生物碱含量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但块茎中糖苷生物碱分别比野生型降低了46%~59%(庄薯3号)和42%~62%(Favorita)。上述结果提示,复合沉默茄啶-糖基转移酶家族基因可降低马铃薯块茎中糖苷生物碱的积累。此外,该结果可能对研究马铃薯不同组织间糖苷生物碱的分布和积累,以及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创新开发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尚潇潇朱琳罗孝菁饶毅唐祥张程瑞蒲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12):2150-2156
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喜树叶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并考察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抗菌及抗氧化活性。本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定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并进一步选取料液比、超声功率、甲醇比例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3因素3水平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甲醇:甲酸:水=17. 5∶1∶1. 5,料液比1∶22 g/m L,超声功率240 W。在此条件下,生物碱的得率为1. 67±0. 08 mg/g。抗菌结果表明喜树叶总生物碱提取物(LAE)对S. aureus、E. coli和P. aeruginosa MIC值分别为4. 38,8. 75,8. 75μg/m L。LAE的总抗氧化能力较好,其FRAP值为0. 16±0. 01 mmol·L-1,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μg/m L和3μg/m L。本研究为喜树次生代谢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定祥侴桂新王峥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B12):5-7
本文对新疆千里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千里光碱(1)、千里光菲灵碱(2)、全缘千里光碱(3)、克式千里光碱(4)、异鼠李素(5)、槲皮素(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8-(2"-pyrrolidinone-5”-y1)-isorhamnetin(8)、pseudotaraxasterc1(9)、咖啡酸(10)、β-谷甾醇(11)、卢-胡萝卜苷(12)。除1—3外,其余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铁棒锤根中一种咪唑生物碱Imidazole-2-Carboxylic acid butyl ester(ICABE)的超声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筛选出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三个主要因素,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3 mL/g、提取温度58℃、提取时间51 min,在此条件下的理论提取率为0.081%,实际测得值为0.079%,两者较接近。验证试验表明,所得模型方程能较好地预测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黑龙江漠河泥土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SCSIO m34-1。采用摇瓶发酵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发酵产物经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HR-MS、1D和2D NMR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izuminoside D(1)、izuminoside A(2)、solphenazine E(3)、solphenazine D(4)、solphenazine A(5)、6-羟基吩嗪-1-羧酸甲酯(methyl 6-hydroxyphenazine-1-carboxylate,6)和diastaphenazine(7),其中izuminoside D(1)是新化合物。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izuminoside D(1)在浓度为50μg/m L时,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sanbinetti)有微弱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金丝矮陀陀植物中的二个新甾体生物碱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金丝矮陀陀植物中得到了二个新甾体生物碱甙——矮陀陀甙A、B。经光谱分析,结构测定,分别为20α-二甲胺-3-O-β-D葡萄糖基-5α-孕甾烷醇和20α-二甲胺-3-O-β-D葡萄糖基-5(6)-孕甾烯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5,(12):I0005-I0005
1985年 Bert L.Vallee等发现血管生成素,并明确其基因和蛋白质序列1986年 明确血管生成素属于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1987年 明确血管生成素在细胞系、人体正常和肿瘤组织中mRNA的丰度重组表达血管生成素蛋白。 相似文献
15.
以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丙沙星耐药株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LM对喹诺酮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e基因在LM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SOE-PCR技术构建lde基因缺失突变株,调查外排泵Lde的作用。结果表明,15株LM耐药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株100%相似;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MQR基因。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菌株L28和L4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下降为原来的1/8和1/4。lde基因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在环丙沙星的作用下,lde基因在耐药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显著,而在敏感株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加入利血平后,lde在耐药株中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缺失lde基因后,菌株对环丙沙星由耐药转为敏感;利血平存在下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受影响。本研究证明外排泵Lde介导LM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6.
在标本室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细柄茅属Ptilagrostis Griseb.几个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双叉细柄茅P. dichotoma Keng ex Tzvelev和窄穗细柄茅P. junatovii Grub.分别被归并到细柄茅P. mongholica (Turcz. ex Trin.)和太白细柄茅P. concinna (Hook. f.) Roshev.中作异名;小花细柄茅P. dichotoma Keng ex Tzvelev var. roshevitsiana Tzvelev则被提升为种P. roshevitsiana (Tzvelev) L. B. Cai。 相似文献
17.
短距乌头根的两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短距乌头(Aconitum brevicalcaratum Diels)的根分离到两个新的二萜生物碱:短距乌碱丁(acobretine D, Ⅰ)和短距乌碱戊(acobretine E, Ⅱ),通过光谱技术(IR, MS, 1H 和13C-NMR)和化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短距乌碱丁最初以盐酸盐的形式分得,利用1H-1HCOSY 和13C-1H COSY 归属了其盐的各碳和氢的化学位移值 相似文献
18.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人畜通用的抗生素。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和畜牧、水产等养殖业领域,然而其大量使用,造成在环境中的不断残留和累积,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现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是有效去除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总结和介绍了近年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微生物降解单株菌和混合菌群、微生物降解酶、降解途径以及微生物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实际应用,并对目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未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微生物降解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泽泻中二个三萜新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继前文鉴定的七个泽泻醇类成分后 ,又从泽泻中分离、鉴定出六个三萜成分 ,其中 11 乙酰 2 5 脱水泽泻醇A(2 5 anhydroalisolA 11 acetate,Ⅳ )、2 4 乙酰 2 5 脱水泽泻醇A (2 5 anhydroalisolA 2 4 ac etate ,Ⅴ )为新化合物 ,新泽泻醇 (neoalisol,Ⅵ )为新天然产物 ,其它已知成分是泽泻醇A(alisolA ,Ⅰ )、2 4 乙酰泽泻醇A(alisolA 2 4 acetate ,Ⅱ )、2 5 脱水泽泻醇A(2 5 anhydroalisolA ,Ⅲ )。 相似文献
20.
魏涛乔金凤王丁韦威贺云张尊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6):945-951
研究了以2,4-二羟基苯乙酮(1a)、2,4,6-三羟基苯乙酮(1c)和对溴苯酚(8)、对甲氧基溴苯(9a)为起始原料,利用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芒柄花素(7a)、大豆苷元(7b)和鹰嘴豆芽素A(7c)、染料木素(7d)四种药用异黄酮化合物的新方法。反应中使用的芳基锌试剂易于制备,镍催化剂NiCl2(PPh3)2廉价易得;与其它合成方法相比,芳基锌试剂的制备、取代3-碘色原酮的制备和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都是在室温下进行的,全合成反应不涉及高温,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操作简便、后处理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产品产率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