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一生能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可以说已经很幸运了,因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实在太少了,一生能2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更可谓凤毛麟  相似文献   

2.
廖侃 《生命的化学》2014,(3):411-413
<正>2013年11月19日桑格去世,享年95岁。对于任何一个人,能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就已经是伟大的成就,如果获得两次,那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桑格与居里夫人、约翰·巴丁(John Bardeen)以及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一起构成了大概是人类社会中最难加入的"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俱乐部",也是一个"四人帮"了。在桑格的一生中,他还获得过其他许多的荣誉和头衔,然而所有这些荣誉和头衔都难以与他对现代生命科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遗传学领域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HuntMorgan)一生的主要工作和细胞遗传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徐海静 《生理通讯》2004,23(5):121-122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也是2名美国科学家。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学领域,美国人在诺贝尔奖领域一直身手不凡。  相似文献   

5.
王虹 《遗传》2006,28(9):1055-1056
自1900年诺贝尔奖设奖以来, 许多科学家获得这一科学上的最高奖, 但能两次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弗雷德里克·桑格就是这样的杰出科学家。桑格于1955年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牛胰岛素化学结构的测定, 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77年, 他的研究小组成功地测定了第一个噬菌体ΦX174全基因组5 386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 并发明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新方法。因此, 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P. Berg)和吉尔伯特(W. Gilbert)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5点30分,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因为“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新编程获得多能性”,英国科学家JohnB.Gurdon爵士和日本科学家ShinyaYamanaka教授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在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在治疗疟疾思路上的创新,这样一个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堪称实至名归.当全国都在问将来何时谁会成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时候,这个奖来了,出乎很多人的意  相似文献   

8.
诺奖精神     
2006年诺贝尔奖已经尘埃落定。回顾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诺贝尔奖对20世纪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人阿尔弗  相似文献   

9.
诺奖琐事     
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家族获得诺奖最多的家族是法国的居里家族,先后出过4名诺贝尔奖得主。1903年,玛丽·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1901~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所属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东方 《生命科学》2004,16(6):421-430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本文将1901年到2004年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以所在单位由多到少排序。由于一个奖项可以多至三人,因此人数比奖项多。个别获奖者同时属于两个单位,也就列了两次。  相似文献   

11.
<正>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消息传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66年4月进行了鉴定会(图1)。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和参加工作的人员合影(图2)。1982年,国家科委为这项成果颁发科技成果一等奖(图8)。在国际上,许多朋友在看到发表的论文时,即来信来电热烈祝贺。祝贺中国作出一项"可以得诺贝尔奖金"的工作。有的通讯社做了长篇报道,有的报刊以显著版面发布消息和评论。1966年8月1日在华沙召开的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合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成了会议的中心话题。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0月11日,Karolinska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决定将199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家GünterBlobel,以表彰他在胞内蛋白质输运的信号理论和分子机理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Blobel生于德国,在吐宾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赴美,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后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GeorgePalade(1974年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研究小组作博士后.1971年,他与DavidSabatini在研究新生肽链跨越内质网膜时…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之争     
淮沙 《生命世界》2010,(3):26-31
<正>1994年8月19日,世界上唯一一位先后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量子化学家莱纳斯·鲍林,以93岁高龄病逝家中。这位曾被爱因斯坦誉为"真正的天才"、英国《新  相似文献   

14.
凯利.穆利斯     
王虹 《遗传》2006,28(6):639-640
"我感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我还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年龄及时地把诺贝尔奖授予给我."这是凯利·穆利斯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所讲的一段话,当时他49岁,因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PCR技术),使DNA片段的复制由生物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的方法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5.
能与举世闻名的大熊猫在野生环境里咫尺相处简直是一种奢望.在秦岭的佛坪却有人以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这样的奢望.他已经成了野生大熊猫的挚友。这里就是他风雨二十几载获得的关于大熊猫的第一手.也多是第一次披露出来的见闻和图片。  相似文献   

16.
李福全  CFP 《生命世界》2007,(1):36-37
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够再进一次世界杯?中国本土电影什么时候能够获得奥斯卡奖?中国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类似的问题,我们在媒体的报道中、人们的言谈中不止一次听到。中  相似文献   

17.
周志远 《生命世界》2007,(10):88-91
尿素是今日农业上最常用的一种氮肥,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合成氨的成就(化工合成尿素的必需原料)而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奖。有人说,没有尿素,世界粮食产量会减产一半,或者换句话说,没有尿素这世上饿死的人会比现在多得多。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化学家Paul Berg是重组DNA研究的开创人。七十年代早期,他与同事们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由于这一工作获得了1980年化学诺贝尔奖。Berg所从事的遗传化学工作,如今仍在继续,并获得不小的成就。最近,他接受了《C&EN》刊物的采访。谈到由于DNA重组技术所导致的分子生物学有关 进展,进一步研究方向,以及过去和目前,有关遗传工程的看法。现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安惟 《植物杂志》2010,(11):32-35
2010年10月4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体外受精技术方面的特殊成就,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20.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David Julius与Ardem Patapoutian 2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揭示温觉感受器与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成果及工作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尝试将2021年诺贝尔奖成果与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寻找该成果与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的关联性及教学创新性,提出本次诺贝尔奖成果在高中生物学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为教师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