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Harris疗效和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时间、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失血量和下地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54%,对照组优良率66.13%,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z=11.574,P=0.000);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5例(24.19%),再手术率6.4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4.76%),无再手术患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LPFP)、防旋型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DHS、LPFP、PFNA、FHR内固定方法治疗11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从手术时间、术中平 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PFNA 组较其他组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 组,LPFP 组和FHR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上,PFNA 及人工关节组较其他2 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 组和FH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 组内 固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以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观察组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8.37%(9/49)(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髋关节各项评分相比术前均有升高,术后3个月的各项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住院时间,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且可改善髋关节各项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L2-4椎体骨密度、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2-4椎体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其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UFIF)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UFIF患者156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78)及对照组(n=78),其中观察组给予FHR术式治疗,对照组给予PFNA术式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等手术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31%,与对照组的88.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内植物松动、骨折不愈合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VAS评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UFIF患者而言,PFNA术式及FHR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近几年收治的56例老年粗隆部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中内固定36例,人工关节置换20例。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个月,内固定组出现2例内置物断裂,再次人工关节置换,2例感染,1例清创后好转,1例取出内置物后创口方愈合;人工关节组1例术后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内固定组75.6,人工关节组85.6。结论:老年患者,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较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粗隆部粉碎骨折内置物选择及治疗难度大,人工关节置换对于功能康复及降低并发症等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孙桂春 《蛇志》2004,16(2):56-57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层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因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止髋内翻畸形.因此,护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 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 <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 <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我院骨科收治的获得随访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骨折类型根据Evans分型:一类骨折Ⅰ型12例,Ⅱ型29例,Ⅲ型34例,Ⅳ型26例,二类骨折(R型)6例.其中DHS治疗组36例,Gamma钉治疗组43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组28例.结果:术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良率86.9%.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严格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4例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可更早负重、恢复好,而且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的82例行手术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压、术后引流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93.25±4.51),对照组患者Harris评分为(82.76±3.8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诊的7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研究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一年,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9月、12月,研究组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IFF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FHR组(n=51)和PFNA组(n=51),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第3、6、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AFHR组,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多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FHR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且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5.88%,与AFHR组的1.96%和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IFF的手术治疗中,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AFHR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的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5例患者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0%(2/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00%(22/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均能较好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前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卧床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更少,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入院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和髓内钉固定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较髓内钉固定组短(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和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水泥填充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超高龄老年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80岁以上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9例,于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第3天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PT延长(P〈0.05),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TT、PT显著延长(P〈0.05),ATⅢ恢复到术前水平,FIB,DD水平较手术后当天下降,提示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凝血与纤溶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当天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潜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有明显出血倾向,提示高龄患者术后应适当补充凝血因子且须谨慎使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