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李后魂  郑乐怡 《昆虫学报》2000,43(2):188-192
该文记载了尖鞘蛾组(Coleophora absinthii group)7个分布于中国的种,其中有1个新种和4个中国新记录种:蒿尖鞘蛾Coleophora absinthii Heinemann et Wocke 新记录于新疆(巩留、北屯)和黑龙江(哈尔滨、黑河、嫩江、五大连池),国外分布欧洲;沟尖鞘蛾Coleophora amarchana Falkovitsh新记录于青海(湟源),国外分布蒙古;野艾尖鞘蛾Coleophora artemisicolella Bruand 新记录于黑龙江(嫩江),国外分布日本和欧洲;凤县尖鞘蛾(新种)Coleophora fengxianica sp.nov.分布陕西(凤县),该种与蒿尖鞘蛾很相似,但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背基突更窄、抱器小瓣和抱器腹更宽、抱器腹背突更长、角状器强烈弯曲以及阳茎端环棒的形状不同可以和后者相区别;平须尖鞘蛾Coleophora kudrosella Baldizzone et Oku 新记录于新疆(乌鲁木齐、北屯、精河),内蒙古(锡林浩特)和黑龙江(嫩江),国外分布日本;茼蒿尖鞘蛾Coleophora kurokoi Oku分布云南(丽江),国外分布日本;钝尖鞘蛾Coleophora yomogiella Oku 分布安徽(岳西),黑龙江(黑河),云南(丽江),国外分布韩国和日本。文中提供了国内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等方法,发现了油茶林鳞翅目害虫的3种天敌,即印度长颈步甲Ophionea indica、日本长颈步甲Mimocolliuris insulana和茶梢尖蛾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parametriates ivorus,前2种天敌主要捕食鳞翅目卷叶类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等,且为首次在油茶林中发现;茶梢尖蛾长体茧蜂寄生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幼虫,为首次在广东省记录。记述了3种天敌的形态特征、寄主、国内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近年农业新发害虫,为探讨作物分布和种植布局与其田间发生的关系,本文初步研究了作物种植比例、种植模式对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规律的影响。【方法】在济宁市等二点委夜蛾发生典型地区,调查统计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完成作物种植比例影响试验;在济宁市和肥城市不同作物田进行诱蛾试验,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与二点委夜蛾发生关系。【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单植玉米比例与玉米田2代幼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植大豆比例与越冬代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玉米毗邻花生、大豆田诱蛾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种植田。【结论】以上试验说明,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向各种作物田迁移,没有特别喜好。1代以后的成虫则更喜欢玉米周围有花生、大豆种植的田块,越冬代幼虫可能更喜欢在花生、大豆田越冬。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中国模尖蛾属MeleonomaMeyrick ,其中记述 2新种 :面模尖蛾M .facialisLietWang ,sp .nov .和软颚模尖蛾M .malacognathaLietWang ,sp .nov .。绘制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 ,给出了中国模尖蛾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李后魂  王淑霞 《昆虫学报》2002,45(2):230-233
研究了中国模尖蛾属Meleonoma Meyrick,其中记述2新种:面模尖蛾 M. facialis Li et Wang, sp. Nov. 和软颚模尖蛾 M. malacognatha Li et Wang, sp. Nov.。绘制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中国模尖蛾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模尖蛾属Meleonoma Meyrick三新种:毛模尖蛾Meleomoma polychaeta,sp.nov,叶模尖蛾Meleonoma foliata,sp.nov.及刺模尖蛾Meleonoma echinata,sp.nov.。提供了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位置、 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及雄蛾触角感受器(性信息素接收系统)的种类、 形态、 分布及功能,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和雄蛾的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第8~9节节间膜上的背面中央区域, 腺体表面分布着许多饱满的锥状突起, 2日龄处女雌蛾腺体细胞间有明显的胞连接, 细胞基底膜基褶较多, 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 并与内表皮连接, 内表皮上含有多层几丁质, 胞质中含有脂质粒、 大量空泡、 光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 雄蛾触角鞭节上有5种感受器, 为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和曲毛形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 曲毛形感器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 未观察到感器。榆木蠹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性信息素的提取、 鉴定及成虫生殖交配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拓尖蛾属Tolliella Riedl,1969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牛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鞘蛾属宽棘鞘蛾组(Coleophorasalicorniaegroup)分布于中国的29个种,其中包括12个新种和15个中国新纪录种:小瓣连棘鞘蛾ColeophoraarmeniaebaldizzoneetPatzak新纪录于新疆(乌鲁木齐、精河、察布查尔、塔城、北屯),国外分布于乌克兰、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直连棘鞘蛾C.artaFalkovitsh新纪录于青海(循化),国外分布蒙古;驼绒基连棘鞘蛾C.ceratoidis(Falkovitsh)新纪录于新疆(塔城),同外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小蓬连棘鞘蛾C.diogenesFalkovitsh新纪录于新疆(乌鲁木齐),国外分布乌兹别克斯坦;骨茎连棘鞘蛾(新种)C.ossaedeagasp.nov.分布青海(湟源);垂瓣连棘鞘蛾(新种)C.pendulivalvulasp.nov.分布新疆(乌鲁木齐);毛角连棘鞘蛾C.pilicornisRebel新纪录于陕两(杨陵)、内蒙古(赤峰、锡林浩特)、黑龙江(黑河),国外分布匈牙利、罗马利亚、南斯拉夫、俄罗斯(乌苏里)和蒙古;韦氏连棘鞘蛾C.weymarniToll分布于内蒙古(扎兰屯、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宽瓣束棘鞘蛾(新种)C.lativalvasp.nov.分布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黑龙江(五大连池);新散棘鞘蛾(新种)C.novisqualorell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百色在广西丘陵区与云南高原的交接地带,是右江河流两岸的典型低洼盆地(海拔自110—130米)。这个地区,一年内种早、晚两造玉米(有的也种一造中玉米),早玉米多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种植。玉米螟为害比海拔高的土石山区(海拔500—900米)和高寒山区(海拔1200—1500米)严重,晚玉米重于早玉米,早玉米常年被害株率在20—60%左右,晚玉米在40—95%,损失很大。 右江盆地玉米螟一年发生6个完整世代(个别有7代)。越冬代蛾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一代蛾在5月上旬至下旬,二代蛾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三代蛾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蛾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5代蛾在10月上旬至下旬,6代蛾(少数)在11月上旬至中旬。绝大部分以第6代幼虫在玉米、高粱、小米秆内越冬。 群众对王米不同播种期与玉米螟的为害关系说法不同:有的说提早播种能减轻受害;有的说推迟播种螟害轻。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考察,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1.
刘文爱  范航清 《昆虫知识》2011,48(6):1850-1855
通过对广西北海、山口、钦州、防城港4个红树林集中分布区蓑蛾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蓑蛾发生规律、行为习性、耐水淹等特性。结果表明:小蓑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 Hampson的发生范围最广,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的发生范围最小;桐花树遭受蓑蛾危害最严重,木榄和红海榄的蓑蛾危害较轻,野外未发现蓑蛾危害老鼠勒和海漆;蓑蛾发生程度钦州>防城港>北海>山口,种群呈现以钦州为中心向东西2个海岸带扩散的规律。选择性取食试验、水淹试验和耐饥饿试验表明,蓑蛾属于杂食性昆虫,可取食多种红树植物,易在不同红树植物之间传播;4种蓑蛾耐水淹能力依次为:蜡彩蓑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小蓑蛾>白囊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褐蓑蛾,耐水淹能力与分布范围基本呈正相关;耐饥饿能力依次为:蜡彩蓑蛾>小蓑蛾>白囊蓑蛾>褐蓑蛾;4种蓑蛾初孵幼虫的爬行速度依次为:白囊蓑蛾>褐蓑蛾>蜡彩蓑蛾>小蓑蛾。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Meyrick 9新种 ,即曲靖带织蛾P .qujingensissp .nov .,离腹带织蛾P .absacculasp .nov .,新带织蛾P .novellasp .nov .,齿腹带织蛾P .sacculidenssp .nov .,三齿带织蛾P .tri dentatasp .nov .,尖爪带织蛾P .acriuncatasp .nov .,等瓣带织蛾P .equivalvatasp .nov .,尖颚带织蛾P .acutignathasp .nov .,中华带织蛾P .sinicasp .nov .。报道了中国 1新纪录亚种 ,越南带织蛾P .iodesmavietnamicaLvovsky ,1988和 1新纪录种伊带织蛾P .isanensisMoriuti,SaitoetLewvanich ,1989。提供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 (除指明外 )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闪讯TELEMO?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 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以Tenax TA、Tenax GR为吸附剂,正己烷为洗脱剂,得到了玉米雄穗、玉米花丝、棉花花、棉花顶尖、棉蕾、芹菜、花生叶及花的挥发油。触角电位(EAG)测试结果表明,参试寄主植物及器官的挥发油均有一定的EAG活性,EAG的反应幅度为0.1~1.2mV,雌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其产卵寄主或器官的EAG反应在1~10日龄内有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交配蛾对棉花花、棉花嫩尖、芹菜、棉蕾的挥发油的EAG反应显著高于处女蛾,雌蛾在经过花生、玉米花丝及棉花顶尖挥发油处理的滤纸上落卵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这几种挥发油中含有可刺激棉铃虫选择其产卵的它感信息化合物。剂量反应曲线表明,交配可显著降低雌蛾对棉花嫩尖和棉花花挥发油的敏感阈值。四臂嗅觉仪测试棉铃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挥发油的行为反应表明,棉蕾、棉花叶、玉米花丝、花生的挥发油均具有-定的诱蛾活性,选择系数分别为0.78、0.61、0.49、0.3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气味对其未交配雄蛾、雌蛾均具有引诱作用;从中分离出35种化合物,其中(+)-环苜蓿烯含量最高,达到(2391.60±161.34)ng;6种化合物能引起亚洲玉米螟未交配成虫的GC-EAD反应,其中顺-3-己烯-1-醇、(+)-环苜蓿烯、β-石竹烯对未交配雄蛾、雌蛾定向行为具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鞘蛾研究(鳞翅目):爪鞘蛾组研究及二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鞘蛾科爪靶蛾组分布于中国的7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藜爪鞘蛾分布于新疆,青海,山西和西南,国外分布于日本,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和欧洲;端齿斥鞘蛾Coleophora summivola Meyrick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异齿爪鞘蛾Caleophora bagorella Falkovitsh分布于青海,新疆和云南,国外分布于古,新爪鞘蛾(新种)Coleophora noe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 Meyrick9新种,即曲靖带织蛾P.qujingensis sp.nov.,离腹带织蛾P.absaccula sp.nov.,新带织蛾P.novella sp.nov.,齿腹带织蛾P.sacculidens sp.nov.,三齿带织蛾P.tridentata sp.nov.,尖爪带织蛾P.acriuncata sp.nov.,等瓣带织蛾P.equivalvata sp.nov.,尖颚带织蛾P.acutignathe sp.nov.,中华织蛾P.sinica sp.nov.。报道了中国1新记录亚种,越南带织蛾P.iodesma vietnamica Lvovsky,1998和1新记录种伊带织蛾P.isanensis Moriuti,Satio et Lewvanich,1989。提供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除指明外)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斜纹刺蛾属(Oxyplax Hampson)三新种。标本采自云南省。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滇斜纹刺蛾Oxyplax yunnanensis,新种(图1,4,7) 翅展♂24~25毫米,♀26毫米。头和颈板灰褐色;胸背红褐色;腹部暗灰褐色;前翅翅尖较尖,底色红褐,前缘灰褐色,中室以上和外缘区蒙有一层暗灰褐色,外线灰白色具暗边,从翅尖斜伸至后缘中央,微微外曲,端线灰黄色,缘毛两端暗灰褐色,中央灰白色;后翅暗灰褐色,端线灰黄色,缘毛与前翅的相似。  相似文献   

19.
迈尖蛾属世界共记录120多种,其中超过90种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区分布有10种,古北区和东洋区已知12种.包括本文记载的1新种和1新纪录种,中国已知6种.文中提供了新种和新纪录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宽迈尖蛾,新种Macrobathra latipterophora sp.nov.(图1,3~4)翅展17.0~20.0mm.正模♂,湖北五峰,1 000 m,1999-07-10,李后魂等采.副模1♂,4♀♀,1999-07-10~12,其他资料同正模.本种与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外部相似,但可通过下列特征区别:雄性背兜左侧突起端部不膨大,右抱器瓣末端圆尖;雌性前阴片中部深凹,两侧形成大的圆形具毛突起.栎迈尖蛾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1973中国新纪录(图2,5~6)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 1973. Trans. Lep. Soc. Jap., 23 (2):35, figs. 11-22.翅展15.0~16.5 mm.研究标本:l♂,1♀,浙江天目山,500~1 140 m,1999-08-16~17,李后魂等采;1♀,陕西宁陕县,880 m,1987-08-11,李后魂等采;1♀,湖南张家界,650 m,2001-03-07,李后魂、王新谱采;1♀,湖北利川,700 m,1999-03-29,李后魂等采.寄主:锐齿栎Quercus serrata Thunberg、Qtereus glauca Thunberg(Moriuti,1973).分布: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20.
苹果异胫小卷蛾Thaumatotibia(=Cryptophlebia)leucotreta(Meyrick)已成为非洲亚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南非、大西洋和印度洋岛屿上的重要经济害虫,严重危害玉米、棉花、柑橘、澳大利亚坚果、桃、李等果树和田间作物。本文对苹果异胫小卷蛾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