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庆松  陶秀花  韦祖斌 《蛇志》2015,(2):226-227,24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配合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41例急性颅脑损伤行紧急开颅抢救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手术配合与护理经验。结果抢救存活37例,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继发性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率90.2%。结论在抢救急性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应急和反应能力,熟练掌握手术程序和抢救步骤及各项护理技术,术中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可缩短开颅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眶尖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颅脑创伤并发症,其主要特点是同时有眶上裂综合征和视神经损伤的表现。其临床症状多样,一般有眼肌麻痹、上睑下垂、瞳孔散大、视力减退等特点。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颅底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创伤性眶尖综合征目前有激素治疗和手术减压治疗等。基因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临床应用上还有限制。手术减压目前认为是有效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经鼻内镜手术减压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势。最佳的临床决策和手术治疗尚有待于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循证医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由我会召集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器械”新产品试制方案论证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延安饭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2位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和临床单位的代表。会上,代表们听取了上海手术器械厂研究室许航同志的方案论证报告。南京军区总医院刘承基,华山医院周良富、杨德泰,瑞金医院张天夕等神经外科教授在会上作了讲话。全套器械由三套各自独立、但又能浑然一体的器械组成。一、显微外科器械,二、双极电凝(包括电源、镊子),三、特殊器械(适合脑垂体入路手术的关键器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研究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颅脑手术的26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发生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托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疗效、抗感染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以及血清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PCT)。结果:260例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8.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经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抗感染治疗后,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血清IL-8、hs-CRP和 P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抗感染治疗时间和总费用分别为90.48%、(11.43±1.57)天和(7571.68±2541.29)元。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医外科"托法"可用于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5.
谢艳兰 《蛇志》1998,10(4):68-69
颅脑损伤并发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的急重症疾病,病情重,病死率高。外伤性颅内血肿在颅脑损伤中占8%~10%,及时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从1996~1997年开始对28例颅脑手术后进行持续冲洗引流的方法,除2例合并有严重的脑干损伤造成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在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诊断为硬脑膜外血肿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给予微创引流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颅脑缺损(0%)、再出血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术相比,微创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锁孔手术应用于颅内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8例颅内肿瘤患者,并按随机方法分成锁孔组(69例)与常规组(69例),锁孔组采取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病死率。结果:锁孔组:手术时间:(57.09+3.76)min、术中出血量:(214.38+5.24)ml,均明显少于常规组的手术时间:(53.79+2.04)min、术中出血量:(334.57+8.45)m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锁孔组临床疗效为85.5%,显著优于常规组的57.9%,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患者采用锁孔手术治疗,不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而且创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对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考察。方法选择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其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为44例,对照组在显微镜下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而微创组则通过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刺穿针进行治疗。结果从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和近远期观察的治疗效果等方面来考察,发现微创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值得医者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将其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判断开颅术后合并感染病原菌种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我院神经外科103例开颅术后合并感染患者,根据合并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临床诊断标准分为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和非细菌性组,并分析各组病原菌与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开颅术后合并感染患者的PCT浓度: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非细菌性组,而CRP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颅术后合并感染病原菌种类与PCT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监测PCT水平对辅助临床判断开颅术后合并感染病原菌种类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135例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其中常规组予以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监测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计算两组的预后良好率,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h的颅内压均小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24 h、48 h的GC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均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但预后受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该病病情严重,治疗过程复杂,致死率高,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如何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本研主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做出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微波加温治疗脑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往对脑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但效果往往不十分满意。同时对许多血运丰富的颅内良性肿瘤手术,仍存在术中出血多,肿瘤不宜全切等许多难题,影响颅内肿瘤治疗效果。近年来,微波加温技术治疗肿瘤已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微波局部加温治疗脑瘤也逐渐应用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法评价两组术后12个月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7 d患者颅内压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良好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颅内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术后7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切口疝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作为脑外科手术的一种,开颅术在世界多地史前遗址中均有发现。大量发现表明开颅术在颅骨上的尺寸、位置及手术原因千差万别。开颅术在中国境内亦有发现;但在齐家文化(2300-1500BC)遗址中十分少见。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临潭县陈旗乡的磨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齐家文化墓葬遗址。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例磨沟出土的开颅个体,该成年男性个体(M179:R2)颅骨上有愈合程度较高的开颅术的痕迹;同时,将其与其他同时期(3000~0 BC)中国出土的开颅术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论证阐述开颅术实行的原因及过程。该个体左侧顶骨冠状缝后侧位置处有一圆形穿孔,其小孔边缘不甚规则,且有明显愈合痕迹。穿孔切口的特征显示该穿孔由刮削法完成。但由于该穿孔高度愈合,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完成穿孔所使用的工具。该个体上开颅术的特征以及相关考古学资料使得作者们认为M179:R2进行开颅术的原因或与巫术仪式有关。同时,磨沟出土的其他带有开颅术个体(大多数是男性,且颅骨开颅处愈合程度较高)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是指导临床医生和医学生进行科学医疗实践的一种工具,又是实现临床医生终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的方法。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护理专业的影响,必将促进护理向科学化护理迈进,而循证医学教育是促进护理人员掌握循证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本科护理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8,(2)
目的探究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3例,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给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对照组为37.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均较手术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1.76%,对照组为4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可降低颅内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手术器械厂研制的两套新型心血管手术器械(SSX—4型婴幼儿心脏血管手术器械和SSX—5型成人心脏血管手术器械)于1988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宁通过专家鉴定。 SSX—4型婴幼儿心血管手术器械由15个品种,25种规格共36件组成;SSX—5型成人心血管手术器械由18个品种,29种规格共39件组成。这两套心血管手术器械经沪、京、宁、沈等四城市14个医院的心胸外科临床应用250例手术表明,器械选材精良,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8.
小儿泌尿外科是小儿外科和泌尿外科的一个年轻分支,诊治先天性畸形、肿瘤、损伤及结石等疾病,尤以先天性畸形病例需要施行整形手术者居多。对于手术器械的要求,不但要符合小儿组织解剖病理的特点,需要轻巧精细、角度适中、损伤性小、手术视野显露充分,而且还必须适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特殊要求。国内过去没有研制过这方面的手术器械,在临床上往往使用成人器械或借  相似文献   

19.
临床颅底外科手术中充满各种风险,特别是有对神经系统结构造成损伤的潜在风险。有些损伤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来判断,因此术中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神经外科手术医生术中实时监测和评估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国外上世纪80年代就将其应用于颅底肿瘤手术中,但直至目前我国相关应用仍未普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运用各种电生理技术,实时监测术中处于有损伤风险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并提示手术医生及时终止风险性操作,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消除或减小神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的一门技术。近年来,颅底外科进展迅速,并向多学科协作和减少创伤的方向发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迅速发展为降低颅底手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评估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五年来我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115例,根据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学诊断和临床诊断标准分为细菌性感染组45例和非细菌性感染组7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检测PCT,C反应蛋白(CRP)值及预后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值显著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3,P〈0.01);而CRP的增高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05)。细菌性颅内感染的PCT浓度主要分布在2+区域,即2—10ng/mL,而在非细菌性感染中,主要分布在阴性区域,即〈0.5ng/mL。而在细菌感染组的预后上,PCT〉10ng/mL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PCT〈10ng/mL的感染患者(X2=7.2,P〈0.01)。结论监测PCT对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价值。此外,PCT值的高低有助于评估颅内细菌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