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世界各国对蚯蚓的养殖和综合利用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用蚯蚓当作食品成分的.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有在馄饨肉馅中添加蚯蚓的习惯,即能增加馄饨的鲜味,又可防止肉馅变质.这说明蚯蚓内含有某种抑菌因子,能抑制引起肉类变质的某些微生物,如酵母、霉菌、细菌.为此,进行下列实验.其结果表明,利用蚯蚓提取液对毛霉和酵母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蚯蚓能够对许多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反应圈, 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产生影响。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分解者, 又是调节者, 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1) 对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的影响; (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 与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动物的相互作用。蚯蚓活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受蚯蚓生态类群、种群大小、植被、母岩、气候、时间尺度以及土地利用历史的综合控制。蚯蚓外来种入侵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是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土壤本身的复杂性, 蚯蚓自然历史和生物地理学知识的缺乏, 野外控制蚯蚓群落方法的滞后等都限制了蚯蚓生态学的发展。其他新技术如研究养分循环的碳氮同位素分析和揭示土壤微结构的图像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是蚯蚓生态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北星二号”蚯蚓的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星二号”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易饲养,饲料来源广,产量高;是鱼禽畜的理想动物性饲料源,年繁殖率可达5.281倍。温度、饲料、湿度,pH是影响繁殖率高低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6.
蚯蚓外传     
邢湘臣 《化石》1992,(3):18-19
蚯蚓,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无脊椎动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注释:“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娄妇丘,故名蚯蚓”。其实,蚯蚓曾有多种称谓。《尔雅》称“螵蚓”、“(?)蚕”;《吴氏草本经》呼“附蚓”。如今江西九江一带叫“(?)子”;浙江宁波称“呼啰”;江苏宜兴、扬州一带叫“塞蟪”;上海人通称“地龙”、“曲蟺”。古今中外有不少人以为蚯蚓会变成其他动物。亚里斯多德曾提出:蚯蚓能“蜕变成鳗、鳝”。我国古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续明道杂志》:“黄州有小蛇……乃老蚯蚓所化”。美国至今还有人相信蚯蚓能变成萤火虫。这实为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7.
8.
在广东鹤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人工林内设置外来蚯蚓西土寒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和乡土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野外控制实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2O和CH4通量进行15 d的原位测定,研究蚯蚓和三叉苦对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叉苦并未明显增加土壤N2O和CH4的通量,而假植物(模拟三叉苦的物理效应)则显著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通量。整个实验阶段,蚯蚓效应分别使无植物对照和三叉苦处理土壤N2O通量增加了26.7%和66.3%,而在种假植物条件下,添加蚯蚓使土壤N2O通量降低了39.7%;同时,蚯蚓效应使对照处理土壤CH4吸收通量增加了10.3%,使假植物处理土壤CH4吸收通量降低了90.6%,而使三叉苦处理土壤CH4释放通量增加了301.8%。可见,蚯蚓能够促进人工林土壤N2O释放;同时促进人工林土壤从CH4“汇”向“源”转变。三叉苦的物理过程促进土壤N2O的释放,而三叉苦的生物过程抑制土壤N2O的排放。如何减缓人工林中土壤N2O和CH4的排放,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物理过程、生物过程以及蚯蚓对土壤N2O和CH4排放过程影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
蚯蚓运动行为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运动行为的观察与研究安瑞永(河北教育学院生物学系050091)黄薇(石家庄市第六中学050051)蚯蚓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与土壤钻穴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其运动行为也很特殊。了解蚯蚓的运动行为,对环节动物的教学和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  相似文献   

10.
双胸蚓胶原酶的萃取,纯化,性质及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中学和中师生物教学大纲中都要求学生学会做“解剖蚯蚓”这一实验。通过实验,旨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了解蚯蚓的运动情况,实践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解剖小动物的一般技能。为了使学生能成功地进行这一分组实验,并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情况下(如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有必要对课本上的实验指导作几点补充讲授,以适当扩大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稀土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滤纸接触染毒法,分别进行了氯化稀土、氯化镧与土居动物蚯蚓接触染毒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试验。研究其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Re、La对蚯蚓体内的氨基酸含量影响较显著,在低浓度时总体表现为促进蚯蚓体内氨基酸的形成,而在高浓度状态下则使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下降,产生抑制作用,两种稀土在400mg·L^-1浓度时,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开始上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在100~1200mg·L^-1浓度范围,两种稀土均引起蚯蚓体内脯氨酸含量的下降,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微生物和蚯蚓的协同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张立宏  许光辉 《生态学报》1990,10(2):116-120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利用饮料瓶制作蚯蚓牧场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制作的蚯蚓牧场有利于蚯蚓的饲养以及便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该蚯蚓牧场的制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6.
蚯蚓被喻为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且在全世界都有分布, 被用作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蚯蚓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基因组的进化。本文对近年来蚯蚓全基因组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蚯蚓全基因组的测序、拼装和分析为研究蚯蚓生态学、污染物对蚯蚓致毒的分子机制、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蚯蚓再生的分子机制等奠定基础。而线粒体基因组多应用于蚯蚓分子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种蚯蚓通过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完成了物种的鉴定。本文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针对现有的4种蚯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进一步进行比较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2)完善不同种蚯蚓的基因文库和表达序列标签。(3)建立线粒体基因组、全基因组与蚯蚓物种多样性的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1985—198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及长白山采集异毛环毛蚓及壮伟环毛蚓标本数百条。据查:这两种蚯蚓均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城,北方未见报告。现在东北地区发现,对于研究蚯蚓地理分布及动物区系,将有重要价值。 (一)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8.
蚯蚓原液的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R.M.法从鲜蚓体中提取的蚯蚓原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它可用于添食育蚕、畜禽饲料、植物增效和药物制取等,且是人类潜在的高蛋白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
1 关于蚯蚓的运动课本要求学生观察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纸板上运动的快慢。在用玻璃板和粗糙的纸板做实验时往往有近一半学生说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比在纸板上爬得快。我们仔细研究了玻璃板 ,发现表面光滑的玻璃板 ,只要用摸布或纸擦过 ,就有一层细微的痕迹 ,蚯蚓的刚毛正好能扒住这些痕迹爬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改用复印胶片代替玻璃 ,效果非常好。因为胶片上稍有点水蚯蚓就无法爬行。与纸板对比明显。2 测量蚯蚓运动的距离蚯蚓在爬行时是曲折前进的 ,如何测量出蚯蚓前进的实际距离 ,从而算出蚯蚓前进的速度 ?在实验材料中我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