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南方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与休眠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经过层积处理的种皮和胚乳的脱落酸(ABA)、赤霉素(GA3 )、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子胚乳中内源ABA的含量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GA含量增加,IAA和ZR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2.
药用植物黄精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种子的形态、解剖结构、果实及种子部分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种子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含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黄精种子休眠属于综合休眠,首先黄精种子秋季采收后其种胚存在生理后熟,是导致黄精种子深休眠的主要原因;其次黄精种子的胚乳细胞小、细胞质浓厚、排列致密,胞间隙小,影响物质的共质体运输;果实及种子中含有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种子成熟时ABA含量升高是导致种子休眠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剥鳞与激素处理对大樱桃花芽休眠解除及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D、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中的ABA主要分布于鳞片内,鳞片中的GA3和ZT含量远低于去鳞芽,也低于完整芽。剥鳞能明显增加休眠花芽中内源GA2和ZT的含量,降低ABA的含量,对IAA含量的影响不大。剥鳞降低了ABA/GA3、ABA/ZT的比值,使花芽向促进生长、抑制休眠的方向转化。同时,休眠前、后期剥鳞均能明显提高萌芽率,中期剥鳞效果不明显。剥鳞后施用外源激素随休眠时期不同而有不同的破眠效果,早期剥鳞GA3的效果最好,6-BA次之,IAA最差;中期破眠效果不如早期,GA。和6-BA没有明显差别;后期以6-BA效果最好,其次是GA3和IAA;3次处理中ABA均明显抑制花芽萌发。  相似文献   

4.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珙桐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休眠期长且具二次休眠现象。将处于休眠萌发过程中的珙桐种子依据胚根长度划分为4个阶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各阶段种子及其内果皮中ABA(脱落酸)、GA(赤霉素)、KT(细胞分裂素)、IAA(3-吲哚乙酸)4种内源激素含量,分析其比值动态变化,并与幼苗阶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未破壳种子的内果皮中内源激素含量以ABA最高,其次是GA、IAA、KT,随着种子破壳后四种激素含量显著降低。除ABA外,种子中GA、IAA和KT含量随着胚根的伸长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幼苗阶段。此外,随着胚根伸长,种子中GA/ABA、IAA/ABA、KT/ABA比值逐渐增大,其中以GA/ABA的变化最显著。因此,珙桐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可能主要受ABA和GA的平衡和拮抗来调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花芽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返花的关系,以砂梨品种‘丰水’、‘翠冠’为材料,研究了砂梨采果后返花过程中花芽内源激素(IAA、GA3、ABA)含量变化,以及早期落叶和秋季返花特征。结果表明:(1)在采果后至返花过程中,两个品种梨花芽中内源激素IAA和GA3含量都呈逐渐缓慢下降趋势;花芽ABA含量的动态变化成升-降-升的"S"曲线。(2)花芽返花受3种激素的动态平衡控制,花芽IAA/ABA、GA3/ABA和(IAA+GA3)/ABA值变化趋势均呈相似的"S"形曲线,IAA/ABA、GA3/ABA和(IAA+GA3)/ABA值增加,花芽返花;比值降低,花芽逐渐步入休眠期。(3)砂梨的落叶率与返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花芽中IAA/ABA比值与砂梨落叶率和返花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774,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梨返花与早期落叶密切相关,受花芽内源激素IAA、GA3、ABA动态平衡控制;早期落叶降低了花芽中ABA的含量,从而使花芽内生长促进型激素占主导地位,阻止自然休眠的花芽进入休眠或促使进入浅休眠部分花芽解除休眠,所以出现秋季返花现象。  相似文献   

6.
GA3和变温层积对天女木兰种子萌发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质量浓度GA3浸泡天女木兰种子并结合变温层积处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时期种子中4种激素GA3、IAA、ABA、ZR含量进行测定,并测量种胚长和萌发率,以探讨天女木兰种胚发育,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种子休眠萌发之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种子休眠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女木兰成熟种子胚发育不完全,胚乳内高浓度ABA和低浓度GA3是其休眠的主要原因。(2)GA3处理能促使天女木兰种子提前30d完成形态后熟,并以1 500mg·L-1 GA3处理效果最佳。(3)在变温层积过程,天女木兰种胚发育可分三个阶段:阶段Ⅰ(0~70d)完成种胚进一步分化;阶段Ⅱ(70~120d)种胚快速生长时期;阶段Ⅲ(120~150d)休眠完全解除,种子具备发芽能力。种子能否打破休眠主要取决于阶段Ⅰ和Ⅱ的状况。(4)GA3/ABA、IAA/ABA和ZR/ABA在种子后熟期间的变化同胚生长发育存在一致性,认为内源激素的相对水平对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ABA,GA对芸苔属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休眠与浅休眠的两类芸苔属遗传资源中,内源激素含量明显不同。种子萌发时,内源GA迅速增加、ABA急剧减少。种子经外源(±)ABA溶液预浸后,体内ABA含量增加,并随处理时间延长和浓度提高呈上升趋势。引起90%浅休眠种子萌发阻抑的外源ABA浓度为1000ppm。200ppmGA_3能够有效地逆转ABA诱导的强迫休眠。  相似文献   

8.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为多年生球根药食同源植物,其鳞茎具有典型的生理休眠特性,而低温是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揭示大百合鳞茎休眠解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4℃低温处理0、30和60d的鳞茎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鳞茎休眠的解除与酚类物质的代谢相关,酚类物质的降解有利于解除休眠,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s)在此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同时,bHLH、bZIP、MYB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与酚类代谢物显著相关,且参与解除休眠。共表达分析证实PAL、CAD和POD是酚类代谢重要的调控基因,MYB4、MYB114和ICE1参与了酚类代谢调控网络,其中ICE1可能是连接温度信号和酚类代谢的关键因素。这些转录因子与酚类物质的共同作用可能对鳞茎打破休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东方百合‘索邦’和‘西伯利亚’鳞片为外植体得到的一代试管小鳞茎为试材,研究0℃冷藏不同时间对试管鳞茎生理指标变化,以及试管鳞茎解除休眠和移栽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0--28dN,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试管鳞茎出苗率逐渐增加,冷藏处理28d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冷藏期间,试管鳞茎中淀粉含量持续降低,而可溶性总糖和还原性糖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冷藏处理28d的含量最高。同时,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IAA和ZR含量逐渐升高,ABA含量逐渐下降,而GA。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也在冷藏处理28dN-含量达到峰值。另外,采用隶属函数值对低温处理的试管苗栽培1年后所收获种球的数量、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均以低温处理28d时达到最大值。由此得出,0℃低温处理试管小鳞茎28d为解除休眠及促进生长发育的最适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0.
6℃下贮藏67和101d的兰州百合种球种植后,于花蕾伸出顶端2-3cm时将其摘除,以后定期取样,检测鳞茎膨大成熟过程中GA3和ABA含量的结果表明:6℃下处理101d的母鳞茎中GA3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处理67d的则相反;新鳞茎中GA3含量呈升高趋势,处理101d的含量高于处理67d的。母鳞茎中AB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处理67d的高于处理101d的,新鳞茎中则相反。母鳞茎中GA3/ABA比值先升高后下降,处理101d的高于处理67d的;新鳞茎中则显著下降。据此认为,在百合鳞茎膨大成熟过程中,GA3和ABA之间的含量和作用并不全是互为消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植物蛋白磷酸酶2C(PP2C)相关基因在砂梨Pyrus pyrifolia品系休眠进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梨PP2C相关基因与李属PP2C基因高度同源。在梨花芽休眠过程中不同PP2C基因调控的作用不同, PP2C-37-1、PP2C-37-2、PP2C-51-1、PP2C-24四个基因与内休眠调控有关,而PP2C-78对于内休眠的解除则有明显作用。PP2C蛋白磷酸酶相关基因注释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显示,ABA受体PYR/PYL蛋白与PP2C蛋白以及SnRK2(蛋白激酶)蛋白形成ABA信号转导的复合物可以作用于转录因子ABF从而调控梨花芽的休眠。  相似文献   

12.
从多花水仙鳞茎分泌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narciclasine(NCS)能够明显抑制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叶绿素前体δ-氨基乙酰丙酸(ALA)的生物合成。NCS的这种抑制作用可为6-BA所逆转。NCS对ALA生物合成的作用与ABA的作用相类似,当以NCS与ABA同时处理时,其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加成性。  相似文献   

13.
以3年生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鳞茎主芽为材料,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PCR法从主芽中分离克隆NtTIM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主芽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温度诱导下的表达变化。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水仙鳞茎膨大期,主芽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休眠期先升高后降低;花芽分化期其含量在均衡的水平(4%左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分离克隆到了1个NtTIM基因,该基因含有765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54个氨基酸,属于TIM-phosphatebinding基因家族,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油菜、芜菁、拟南芥、甘蓝等植物具有85%以上的同源性;编码的蛋白为稳定的呈酸性的疏水蛋白,无信号肽位点但含有1个跨膜结构域、2个N-糖基化位点。qRT-PCR分析表明,水仙生长发育过程中鳞茎膨大期主芽NtTIM基因表达量略升高;休眠期表达量呈阶段性降低;花芽分化期表达量略升高;20℃、25℃、30℃、35℃温度处理时,主芽NtTIM基因表达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且处理时间越长,其表达量越低。推测NtTIM基因参与调控水仙鳞茎主芽休眠。为进一步研究NtTIM基因的分子功能,以及深入研究水仙夏休眠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植物内源激素在调节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反式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与紫外检测器联用的方法对小花草玉梅干种子、吸胀种子和露白种子中的赤霉素GAs、脱落酸ABA、玉米素ZT和生长素IAA含量进行了检测,旨在研究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是否直接关系着小花草玉梅种子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的萌发能力。结果显示,种子吸胀过程中,光照促进了ZT同时抑制了ABA的积累,并且ZT对ABA萌发抑制作用的解除也受光的促进,露白种子中的ABA/ZT,ABA/GAs和(ABA+IAA)/(GAs+ZT)水平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条件,上述均是导致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高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干种子,IAA含量在种子吸胀初期急速下降,(ABA+IAA)/(GAs+ZT)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所降低,而ABA/GAs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各激素水平所受光照的影响均在种子开始露白时显著减弱,另外,吸胀第9天是小花草玉梅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变化的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总之,种子萌发并非直接关系着GA含量的升高和ABA含量的降低。因光照直接促进了小花草玉梅种子的萌发,本研究认为高寒草甸充足的光照和较强的太阳辐射通过调节种子内源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休眠解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及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鳞茎发育过程中以及2、6、10℃条件下保湿贮藏101 d内母鳞茎与新鳞茎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鳞茎发育过程中内源ABA含量以及母鳞茎的GA3与ZR含量增加,而内源IAA含量以及新鳞茎的GA3与ZR含量下降。低温贮藏期间,母鳞茎与新鳞茎的GA3、IAA含量均有升高过程,而ABA含量呈下降趋势;新鳞茎的ZR含量呈下降趋势,母鳞茎的ZR含量也有升高过程。低温处理初期的34 d内,内源激素变化最为显著。不同贮藏温度相比较,ABA含量差异不大,GA3含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在富含淀粉的新鳞茎中,GA3和ABA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淀粉含量较低的母鳞茎中GA3和ABA无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母鳞茎与新鳞茎的物质代谢机制不同,母鳞茎的物质变化受内源GA3的调控,新鳞茎主要是ABA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亮叶杨桐(石芽茶)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静兰  文永新  成桂仁   《广西植物》1985,(3):297-300
从广西产亮叶杨桐(Adinandra nitida Merr.ex H.L.Li)中,分得三种黄酮类成分:Ⅰ、Ⅱ和Ⅲ。经IR、UV(位移诊断)、熔点、混熔点、薄层层析鉴定:Ⅰ为芹菜素(Apigenin);Ⅱ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吡;Ⅲ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研究目前局限于外在机制,旨在探讨其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激素调控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先升后降,IAA(吲哚-3-乙酸)、ZR(玉米素核苷)、GA_3(赤霉酸)含量及其与ABA(脱落酸)的比值先升后降而ABA含量先降后升。同时,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水强度过小或过大,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低而ABA含量高,克隆生长潜力受到抑制,种群以分株小、数量少(分布稀疏)、扩散(水平根延伸和分枝)能力弱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种群早衰概率高;灌水强度适宜,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高而ABA含量低,克隆生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种群以分株大、数量多(分布密集)、扩散能力强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种群稳定性高。随着灌水强度过小-适宜-过大的连续变化,中国沙棘通过改变激素状况调控克隆生长,从而形成与灌水强度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连续体"游击型-聚集型-游击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连续变化过程。由此可见:灌水强度诱导内源激素发生改变,激素特征调控克隆生长格局,克隆生长格局决定种群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浙贝母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曾报道从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中分离到3种新生物碱——浙贝宁、浙贝丙素和浙贝酮,以及已知的浙贝甲素、浙贝乙素和 eduardine。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又分离到两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浙贝宁甙(zhebeininoside,Ⅰ)和苦鬼臼毒素(picropodophyllotoxin,Ⅱ)。化合物Ⅰ为新的生物碱甙,化合物Ⅱ在该属植物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山西平陆百合在组织培养中鳞片小鳞茎的分化条件以及人工种皮对小鳞茎的包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鳞片小鳞茎的分化能力与外加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关系很大。在生长素类物质中,IBA 对鳞片分化小鳞茎效果最好。不仅数量多,而且小鳞茎的体积大,生活力强;NAA 次之;而2.4-D 的诱导效果最差。细胞分裂素类(KT 或6-BA)与生长素类(LBA、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条件下,4月至7月下旬期间,中国水仙鳞茎的呼吸速率逐渐下降,7月底至8月底开始上升之后又下降。30℃高温下的鳞茎发芽延缓,发芽率下降;15℃低温有利于打破休眠,7月下旬前的鳞茎,其休眠解除所需的低温处理时间长,GA3不能破除,还延缓其休眠时间,萌发率也下降;而7月下旬后的鳞茎,短时间低温或施用GA3均能破除其休眠,提高鳞茎的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乙烯在任何阶段都有助于水仙鳞茎休眠的解除。自然条件下7月下旬前水仙鳞茎可能是内生休眠,其休眠较难打破,需要长时间的低温或施用适当浓度的乙烯,7月下旬后可能是环境休眠,短时间的低温、GA3或乙烯都能破除其休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