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从上个世纪中期微生态平衡的概念建立以来,人们对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对人体的影响和治疗措施以及相关测试手段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今年来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更为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微栓子监测技术(Microemboli monitoring technology,MM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1990年,Spencer等定义了微栓子信号(Micro embolus signal,MES)。1992年,Russell等明确提出了微栓子监测的概念,并结合实验数据,对微栓子的监测进行了初步总结。1995年,第九届国际脑血流动力学会议确定了MES的判断标准。近年来,微栓子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血管外科和神经科领域,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不仅在理论上证实了应用TCD技术监测微栓子的可行性,而且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这项技术可以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效果、预后判断及疾病预防提供客观的依据。本文将对下述问题进行综述: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颈源性、颅内动脉源性、心源性、其他病因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微栓子监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微栓子监测对卒中复发的预计;以及微栓子监测对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监测。综述近年来微栓子监测在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预防中取得的新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微RNA(microRNA,miRNA)是小分子非编码调控RNA,含有大约22个核苷酸,可和靶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相互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微RNA调控细胞的生长、代谢、分化和凋亡, 进而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微RNA参与人类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控.最近几年,对微RNA表达调控机制及其调控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显著性的进展, 心脏疾病相关微RNA更加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一系列基于微RNA治疗心脏疾病的策略方法,例如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微RNA和微RNA补偿的方法,也取得了突破的成果. 总之,微RNA的研究及应用将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软骨内部无血管结构、细胞外基质含量高的特点,使软骨组织的自我恢复能力很差。在临床治疗中,轻度的软骨缺损通常采用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方式,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技术为治疗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相比,结合软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治疗具有创口小、恢复佳的优点。将微载体技术融入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微载体直径小、能够负载多种生长因子的特点,进一步扩展支架功能、促进软骨组织再生。文中首先对微载体技术进行介绍,对近年来微载体的主要制备方式和创新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作为后续介绍的基础内容。然后对应用于软骨修复中的微载体进行了材料和功能上的划分,介绍了不同材料、不同功能微载体的属性特征和在软骨修复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结合该领域发展历程对其今后发展趋势及方向进行展望,并基于笔者团队关于骨软骨一体化层状支架的研究,提出了通过微载体优化层状支架性能的思路,有望制备出更贴合天然软骨结构特征的仿生支架。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子宫内膜炎家兔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子宫剖检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家兔模型精神状态差,阴道流出粘性分泌物,剖检子宫严重充血、水肿,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子宫内膜炎家兔模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微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微生态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欧美国家、日本,微生态学技术及微生态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医学方面,近年来国内用于治疗预防、保健的微生态制剂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首先应用在肠道病的生态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及呼吸道已相继应用微生态学理论和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是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自身粘膜作用的结果,从微生态学观点出发,是胃内微生态平衡异常的表现,对溃疡治疗则是调整受到破坏的微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研究了西咪替丁(Cimetidin)和奥美拉唑(Omeprazole)对溃疡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鳞翅目昆虫病原微孢子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孢子虫广泛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中,是一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病一方面影响野外昆虫种群的自然平衡,另一方面对家蚕、柞蚕等经济和资源昆虫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微孢子虫表面坚厚的孢壁,无疑增加了研究难度。随着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基于各种组学(Omics)研究微孢子虫的工作方兴未艾,并且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本文综述了微孢子虫与鳞翅目昆虫寄主的相互作用及寄生于鳞翅目昆虫的病原微孢子虫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展情况,以期为微孢子虫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这些昆虫微生物研究将为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家蚕等经济昆虫微粒子病的诊断、防控及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肝移植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肝-肠轴”和“肝脏-微生态轴”的存在,肝移植术后感染和移植肝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综述了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鼠肝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移植后移植排斥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损伤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互作关系,以及临床肝移植围手术期、术前术后等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同时,指出了临床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肝移植后微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及潜在的靶向微生物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脂微球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收集以脂微球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与甲钴胺联合应用为干预措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101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试验组为基础治疗加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基础治疗加B族维生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因纳入文献的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开展科学规范、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健康人和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常见损容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某些慢性病、化妆品中的光敏物质、遗传因素及紫外线等有关.随着皮肤微生态学的兴起,近年来国内有人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黄褐斑.该研究小组通过定位、定量、定性的方法对58例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和58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行研究比较,旨在探讨黄褐斑患者皮损处微生态的改变并为开展微生态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体系由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生殖健康、疾病诊断与治疗预后判定、以及生殖道感染预防技术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常规理化生化方法、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核酸或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标志物检测等。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女性生殖道的绝对优势菌群乳酸杆菌的功能研究加以综述,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态是由数量庞大而结构复杂的肠道菌群所组成,参与了包括消化、代谢、免疫调节、能量转化、维护肠道黏膜防御功能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就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态如何对肿瘤的发生发展造成影响,研究如何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来辅助治疗肿瘤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对肠道微生物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发现益生菌在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疾病防治和保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乳酸菌对人体微生态环境的益生功能,并对乳酸菌和人体微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以及乳酸菌对一些常见人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痿(TCCF)的临床意义。方法:4例TCCF患者采用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进行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月以上。结果:3例TCCF患者一次性成功栓塞瘘口井保持颈内动脉通畅,1例瘘口复杂患者因球囊过早泄漏复发而行2次栓塞治疗闭塞颈内动脉。本组病例来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对TCCF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系统与人类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目前其作为研究疾病新治疗途径的切入点,尤其在与食欲紊乱相关疾病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肠道微生态通过代谢、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多条途径参与对食欲的调节。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态系统通过上述途径对宿主食欲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阐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对食欲相关疾病的微生物靶向疗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肠道病毒组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粪菌移植过程中病毒组的转移对粪菌移植的疗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根据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综述粪菌移植中肠道病毒组在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总结肠道病毒组在疾病治疗中的可能机制,同时对肠道病毒组在未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是药物副反应、疾病耐药和肿瘤复发是目前面临的困难。近年来,微生物与肿瘤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调节微生态来对抗肿瘤,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减小治疗的副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微生态调节剂应用于治疗肿瘤作一综述,我们回顾了有关益生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此外,我们讨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微生物代谢物和抗生素与化疗及免疫治疗共同应用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体外研究京尼平-壳聚糖微球可控性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生长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包埋神经生长因子的京尼平-壳聚糖微球,京尼平为化学交联剂;应用扫描电镜、粒径分布、体外缓释动力学及细胞生物活性分别对微球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在5.1~50.5μm之间;京尼平的浓度可影响微球在体外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速度,经高浓度京尼平交联的微球能减缓并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此外,从京尼平-壳聚糖微球释放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维持PC12细胞的生物活性,提高NGF生物利用率。结论: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能有效缓释具有生物活性的NGF超过14天,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已经成为众学者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尤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密切。许多CRC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在进入中晚期时才被确诊,因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亟需更新更优的CRC早期诊断方法。基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已成为CRC新诊断方法的主要选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肠道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对CRC诊断作用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概述,并展望肠道微生态在CRC诊断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预期进展,旨在为通过肠道微生态诊断CR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