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金玉  柳林 《生物学通报》2004,39(10):31-31
在分析亲本基因型时,运用分解法化繁为简,将多对基因控制的复杂群体,分类简化为较为简单的由1对基因控制下的简单群体,可以化解分析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短蔓型和长蔓型笋瓜材料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测量各群体不同节位节间长的变化,对节间长性状进行遗传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节间长性状受核基因控制,F1群体的节间长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发育逆转现象,逆转时期发生在6~15节位之间。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幼苗期和逆转期,笋瓜的节间长受到2对主效基因控制,符合E1模型,主基因方差能解释F2群体方差的70%以上;生长后期则受到主效单基因控制,符合D4模型,但主效基因效应不强,只能解释F2群体方差的10%,且环境因素对植株生长后期节间长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信TAN  Xin 《遗传》1993,15(6):5-8
本文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结合概率运算,从理论上分析了由X连锁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群体中的变异情况。表明雄(男)性群体的这类性状遗传变异范围有大于雌(女)性群体的倾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对X连锁基因及所决定性状的遗传特性、进化特点及基因定位等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西科麦2028是地理远缘小麦材料的杂交后代,具有突出的抗条锈病性能。为了解西科麦2028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西科麦2028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CYR33、Su11-4对供试群体进行成株期接种,分析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西科麦2028对CYR31的抗病性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由2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3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u11-4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以印度南瓜‘98-2-351’与‘06820-1’杂交构建F2群体,对亲本及各世代群体成熟果实果皮和果肉颜色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果皮桔红色和灰色的分离比呈3∶1,说明果皮灰色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中果肉黄色和白色的分离比呈3∶1,说明果肉白色也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找到了2个与控制灰色果皮基因位点CmRc紧密连锁的SSR标记(PU078072和PU013839),其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5.9cM和14.5cM;同时找到了1个与控制白色果肉基因位点CmFc紧密连锁的SSR标记PU132712,其连锁遗传距离为6.7cM。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与控制印度南瓜果皮和果肉颜色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的精确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是影响稻米外观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控制这些性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有助于弄清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相应的代谢系统,最终实现该性状的自由调控。运用SSR和CAPs标记对来源于蜀恢527//蜀恢527/小粒回交组合BC2F2群体800隐性长粒单株进行分析,定位了一个控制水稻籽粒长短的基因,Lk-4(t)。对F2和BC2F2群体籽粒大小形状和千粒重的遗传分析表明,回交能将大部分对目的基因效应具有干扰修饰作用的微效基因多态性除去,从而有利于对目的基因型的准确鉴定;在F2和BC2F2群体中只发现两类籽粒长短表现型,即短粒和长粒,并且二者分离比例符合3:1的典型一对等位基因分离比例。这说明群体中籽粒长短变异是受一对基因控制。通过对BC2F2群体中隐性(长粒)单株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将这个控制籽粒长短的主效基因定位在3个CAPs标记,P1-EcoRV,P2-SacⅠ和P3-MboⅠ附近。连锁分析表明,Lk-4(t)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离标记P1-EcoRⅤ和P2-SacⅠ分别有0.90cM和0.50cM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在随机交配、随机留种的情况下,分析了群体中长期保存杂合子的可能性。从模拟试验结果验证了群体遗传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群体中长期保存杂合子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畜禽保种工作中以减少基因纯合而保存群体全部基因为目的,来控制近交是不一定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 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 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 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 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 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 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9.
水稻籼粳交DH群体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籽粒充实度差是限制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作者对籼粳交(圭630/02428)DH群体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该DH群体中发生分离的基因估计数为5-6对。通过估测三级(偏度)和四级(峰度)统计量,检测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DH群体中籽粒充实度表现出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基因重组可实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增效基因的聚合。籽粒充实度与单穗产量、穗均实粒数和干物质/总库容之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穗均颖花数和穗均总库容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韩建明  侯喜林  史公军  耿建峰  邓晓辉 《遗传》2007,29(9):1149-1153
应用主基因+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不结球白菜SI×秋017组合的叶片重和叶柄重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SI×秋017组合的叶片重性状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4)控制, 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8991, 显性效应为-1.8991; 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2934, 显性效应为1.7933; 势能比值为-1.3865, 显性度为-1.0000; B1、B2和F2世代群体叶片重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8%、4.33% 和36.08%; B1、B2和F2世代群体叶片重的多基因遗传率为16.03%、7.39%和23.96%。叶柄重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控制, 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1457, 显性效应为0; 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3472,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2.5788; 势能比值为1.9142, 显性度为0。B1、B2和F2世代群体叶柄重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72%、5.27%和57.94%。B1、B2和F2世代群体叶柄重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42%、4.59%和4.80%。对SI×秋017组合叶片重性状的改良要在晚代选择; 对叶柄重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 可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遗传》2016,(11)
在籼稻品种R401辐射诱变的M2群体中筛选到一个叶片表皮光滑突变体,在正常条件下,突变体叶片和颖壳光滑无毛。以毛叶粳稻品种Nipponbare和"光身"突变体作为亲本,构建了一个F2群体,通过调查该群体在正常种植条件下的表现,发现Nipponbare和"光身"突变体控制表皮毛性状的差异受单个主基因控制且"光身"为隐性,将该基因暂时命名为GLR3。利用该F2群体,采用BSA法将GLR3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进一步对F2群体中417个典型的叶片光滑单株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将该基因定位在In Del标记ID27101和ID27199之间,与两标记相距皆为0.1 c M,两标记的物理位置相距98 kb。  相似文献   

12.
水稻苗期低温失绿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涛  梁康迳  陈志伟  段远霖  王俊兰  叶宁  吴为人 《遗传》2007,29(9):1121-1125
在早季低温条件下, 籼稻品种Dular的幼苗表现出白化失绿, 而粳稻品种Lemont幼苗表现正常绿色。以Lemont和Dular作亲本构建一个F2群体,通过该群体在早季低温条件下性状的表现,发现Lemont和Dular苗期耐冷性的差异受单个主基因控制,低温下白化失绿等位基因为隐性。将该基因暂时命名为cisc(t)。利用该F2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BSA)法将cisc(t)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经过对F2群体中100个典型的白化单株的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分析,将该基因定位在5.5 cM的区间内,分别与微卫星标记RM257和RM242相距3.9 cM和1.6 cM。  相似文献   

13.
利用56份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短绒突变体材料作为母本与同一父本材料石系亚1号分别进行杂交,获得56个F1群体,并进行光籽性状显隐性遗传分析,然后选择其中15个F1进行自交,获得相应F2群体进一步分析光籽性状的分离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1)光籽性状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37.5%的光籽材料呈显性遗传,62.5%的光籽材料为隐性遗传;GA0149和横峰铁籽材料光籽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常紫1号光籽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大部分材料的光籽性状均由2对基因控制,并且存在基因互作和显性上位作用,其中8个材料控制光籽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抑制作用,4个材料控制光籽性状的基因具有互补效应;(2)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光籽性状与叶茸毛呈显著负相关,部分组合光籽与衣分呈负相关性,在一些杂交组合中光籽性状与叶面积呈正相关,与棉酚数呈负相关;(3)对亚洲棉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亚洲棉不同群体间花的颜色、叶片形状、花基斑的有无和茎的颜色性状上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人类混血群体可以说是混合群体的一种特例.在无选择、无突变、无限随机交配群体的假定前提下,研究了亲本群体的基因频率对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连锁不平衡结构的影响,导出了各群体连锁不平衡值的表达式,建立了一个估计基因间重组率的简便方法;同时, 采用估算分子标记与QTL之间连锁不平衡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人类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QTL检测与估计的关系,建立了该关系的系列理论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类疾病(包括复杂遗传疾病)基因定位,而且适合于人类正常基因的定位,同时也适用于人类普通多基因性状的QTL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宁春4号和高抗白粉病品种宁春27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以及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获得的遗传连锁图谱,通过QTL定位分析了小麦成株期白粉病抗性基因.结果 表明:4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适合于RIL群体的成株期白粉病抗性;2个稳定的抗病QTL QPm.naafs-4D和QPm.na...  相似文献   

16.
苗永美  隋益虎  简兴 《广西植物》2015,35(5):704-708
为了解黄瓜雄花花器的遗传特性,该研究以雄花器官较小的华南型黄瓜二早子为母本,花器较大的加工型黄瓜NC-76为父本,构建4世代遗传群体,并采用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黄瓜雄花花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群体的雄花花梗和花冠长2个性状均表现为单峰分布,表明两性状为数量性状且有主基因控制;花梗长性状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5)模型,花冠长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花梗长性状的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为0.57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相差不大,且均为负向;控制花冠长度性状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显性效应分别为-0.226和-0.472,在上位性作用中以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为主,多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显性效应值为0.613,大于负向的加性效应值。花梗和花冠长度两个性状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04%和69.60%,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由此看出黄瓜雄花花器性状为数量遗传,遗传率相对较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黄瓜杂交育种中对花器大小选择可以在较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通过群体感应监控范围内菌体数量并调节其自身相关基因的启动表达,进而完成对质粒的接合转移、毒力因子的表达、抗生素的产生和稳定期的进入等一系列相关生命活动的控制,因此群体感应对细菌群体的稳定有重要作用,随着对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深入,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元件及调控原理逐渐清晰,也有许多群体感应系统被应用于实践中。本文中,笔者综述了几种当今研究比较清楚且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及其调控元件,并且介绍了利用群体感应相关元件构建基因开关实现代谢流的动态调控,以及利用致病菌的群体感应实现微生物的检测及杀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苹果糖酸遗传和选择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宝江  丁玉英 《遗传学报》1994,21(2):147-154
通过对62个鲜食苹果品种和4个杂交组合106株实生树果实的糖酸含量分析,探讨了苹果糖酸遗传和育种中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苹果含酸量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和多基因两种遗传系统共同控制,主基因显性纯合体、杂合体和隐性纯合体分别表现为高酸、中酸和低酸;多基因遗传对含酸量影响较大,可掩盖主基因的作用使杂种群体制偏离典型的分离比率。苹果含糖量由多基因控制,基因间除加性效应外还存在一定非加性效应,杂种群体  相似文献   

19.
赤拟谷盗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畜禽遗传资源系统保存理论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其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同时它还表明,系统保存群体应保持一定大小的群体有效含量,控制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并根据保存基因(或性状)的群体遗传特征,确定适宜的选择方法和交配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8个多拷贝Y-STR基因座在北方汉族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和突变率,并同其他群体进行群体间差异分析,探讨其法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应用价值。采用复合扩增体系对508名北方汉族无关男性个体和156对父子的8个多拷贝Y-STR基因座进行扩增,应用ABI3730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相应软件计算基因(单倍型)频率、基因多态性和突变率并对群体间差异进行分析;北方汉族群体的8个多拷贝Y-STR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普遍较高,基因多态性在0.673 8(DYS389I)~0.968 8(DYS464)之间,共检出48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9998,家系调查中共发现5次基因突变,其中,各个基因座的每代突变率在0~9.62×10~(-3)(DYS535)之间,总平均突变率为1.60×10~(-3)(95%CI 0.5-3.7×10~(-3));群体间比较显示:8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在群体间存在差异,遗传距离在0.001 64~0.098 02之间。北方汉族群体的8个多拷贝Y-STR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普遍较高,适合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