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发性节律搏动是原代单层培养心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培养心肌细胞的平均直径较小,自发性节律搏动频率较快。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培养心肌细胞的电位,穿刺成功率较低,且难以稳定在细胞内。我们采用加硅涂层的玻璃微电极方法能在单层搏动培养心肌细胞内稳定地记录1h以上。 所用玻璃微电极是由内含玻璃纤维,外径为1mm的毛细管加热后,经两次拉曳,得到颈长15mm,尖端直径<0.1μm,长度为2~3μm的微电极。并在管内灌入3mol/L KCl溶液,直流电阻为30~50MΩ。在微电极灌注电解质液后,将其尖端浸在含2%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四氯化碳溶液内硅化数秒钟。  相似文献   

2.
新生大鼠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的电生理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电极技术对新生大鼠脊髓横切薄片运动神经元(MN)进行细胞内记录,测得静息电位为-62±4mV(n=26),膜电阻为67±31MΩ,时间常数3.8±1.6ms,动作电位幅度68±7mV(n=26),阈电位-50±8mV,超射值6±4mV。灌流谷氨酸(1~30mmol/L)诱导伴膜电阻降低的缓慢去极化反应,5-羟色胺(50μmol/L)介导伴膜电导降低的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结果表明新生大鼠脊髓切片MN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细胞内微电极的应用日益增多,如研究神经细胞膜的电学性质及其离子通透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建立离体脑片技术得以进行较长时间稳定的细胞内放电记录,更使学者乐于应用这种电极进行探索。细胞内微电极要求其尖端很细而且锐利,有利于刺入细胞并使细胞损伤减至最低程度。但微电极的电阻主要在其尖端,尖端变细则电阻急剧上升。电阻增大又使噪音变大,并因负电容补偿困难而导致波形失真。电阻超过80mΩ的微电极其电学性质趋于不稳,通过这种微电极向细胞内注入电流也成问题。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制好的微电极尖端加以斜磨,使其尖端既尖锐而电阻又小,便于穿刺细胞膜,且不易阻塞。由于斜磨口不大,也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发的搏动节律,这一现象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药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应用闭路电视的方法和微电极技术,虽可完好地显示出心肌细胞的搏动及其电位变化,但需要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我们参考 Okarma 等的工作,用普通材料制成了一个简易光电换能装置,能够同时记录几个不同单细胞或细胞团的搏动。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应用,效果颇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一、光电换能装置1.暗盒用0.2毫米厚的薄铜板焊制,由接口 A、主体 B 和后盖 C 三个部件依次套接成一个圆柱形暗盒,以接口 A 固定在倒置显微镜的投影镜头上。暗盒直径42毫米,高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对丙氨酸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导致卵母细胞膜电位法去极化及与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丙氨酸不能使裸化的卵母细胞民位去极化;孕酮,丙氨酸及丙氨酸加孕酮对卵母细胞膜电位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皆有极显著性差异;孕烯醇酮能使膜电位去极化;丙氨酸能明显加强孕燃醇酮的去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日本九州大学山藤馨教授等发现植物根系存在复杂的电流循环(loop)。随着根的伸长在根端出现新的电流循环,说明植物的生长与根周围出现的电流有密切关系。他们以赤豆根为材料顺着其根系,以几毫米为间隔,共排列了64根微电极,测量了根系电位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活度,跨膜电位,肌张力的连续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内普通玻璃微电极记录是心肌电生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虽已能同时进行心肌张力的测量,但以往由于在标本制备、灌流、微电极技术、张力测量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微电极在细胞内的稳定时间仍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利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对心肌进行研究,除遇到上述问题外,还由于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电生理学书刊中,一直把Ling 及Gerard(1946)作为应用微电极的先驱者。其实,在他俩把细胞内微电极介绍给大家以前,早就有人应用过微电极了。最近,Edwards(1983)及Hoyle(1983)先后著文回顾了这段历史,并指出,微电极应用的发展不是全或无的,而是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历史上最早使用电解质液充盈的毛细管的是一些植物学家,他们在二十年代就以此来记录藻类(volonia,chara 及Haliclystis 等)的电位,这些作者是Gicklhorn 及Umrath(1928),Kümmel(1929)及Damon  相似文献   

9.
应用线性硅电极阵列检测海马场电位和单细胞动作电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发展迅速,μ为研究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特性提供了理想的手段.考察了线性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在神经细胞电位检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单细胞动作电位检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记录中,上下移动记录微电极200μm,对于正向和反向诱发电位的记录几乎没有影响,说明,线性微电极阵列对于神经细胞的损伤很小,检测性能稳定.电极阵列上处于细胞胞体层的测量点可以有效地记录到CA1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放,同一记录点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数个不同神经细胞的发放电位.实验结果显示了硅电极阵列操作简便、检测信号稳定和获取信息多等特点,对于开展微电极阵列应用研究的工作人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电子计算机实时采样技术,研究了组胺致豚鼠心室乳头肌早发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组胺(6.0μmol/L)可使动作电位APD_(50)、APD_(90)明显缩短(数据取自无异常自律性和振荡电位的细胞)。组胺可诱发早发后去极化(发生率57%),振荡电位和触发活动。早发后电位在低频驱动(0.2~1.0Hz)时易于发生且常常伴有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触发活动可表现为快速自发性动作电位(发生率14%)。结果提示,组胺诱发的早发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可能和心性过敏反应等疾病发生的快速自律型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普通玻璃微电极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对正常及经过胰岛素处理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细胞内Na~+、K~+、Cl~-、H~+等活度及膜对Na~+、K~+的转运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胰岛素在促进蟾蜍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同时,具有使膜电位降低、细胞内Na~+、Cl~-活度增加、K~+、H~+活度减少及K~+转运系数降低等作用。胰岛素的上述作用可能与膜的通透性改变及膜上钠泵活性和Na~+/H~+交换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硒是对机体机能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本工作分别应用豚鼠冠状动脉血管条张力记录的方法及平滑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膜电位的方法,研究了硒对平滑肌的作用。结果表明硒能引起冠状动脉平滑肌舒张及细胞膜电位去极化,而且均为剂量依赖式。硒对KCl及ACh引发收缩产生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剂量反应曲线的右移。膜电位的细胞内记录表明硒可使KCl引起的去极化作用加强以及使ACh引起的超极化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anilionaphthalene-8-sulfonate(ANS)作荧光探针,通过其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硫基酞菁锌PcS)、苯硫基铝酞菁(AIPcS)和烷氧基铝酞菁(AIPc)这三种金属酞菁配合物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作用对癌细胞线粒体膜表面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动力作用后线粒体膜表面电位降低,表面电荷数面密度增加.ZnPcS的影响最大,这与酶联免疫检测光动力作用后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相一致,提示细胞线粒体膜可能是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光动力过程中的作用位点。通过比较细胞线粒体膜表面电位以及表面电荷数面密度与细胞存活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光动力作用的物理学机制.同时,由于线粒体膜电位与细胞凋亡的密切关系,金属酞菁配合物对线粒体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衡量药物疗效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猪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膜电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测试分析了猪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周围卵丘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点的差异对卵母细胞膜电位有显著影响,A、B、C三类卵母细胞的膜电位有极显著差异。A类和部分B类母细胞的膜电位为负值,C类和另一部分B类卵母细胞的膜电位为正值。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线粒体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提示,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线粒体有着密切联系。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和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主要来源,对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存活与死亡调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雌激素可多方面调节线粒体功能,包括影响ATP与ROS的生成、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维护细胞内钙稳态,以及调节线粒体基因和蛋白表达等。本文主要从线粒体角度综述了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电极技术对分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对其被动膜电性质、Ⅰ-V关系曲线、动作电位等进行了观察。测得静息电位为-64±11mV(n=96),膜阻抗为80±20MΩ,时间常数5.6±1.4ms,动作电位幅度69±7mV(n=15),阈电位-48±8mV,超射值7±3mV。利用压力脉冲微量给药技术将乙酰胆碱或谷氨酸钠施加于所观察的细胞表面,发现二者均引起神经元去极化,并伴有强烈的放电反应。证明新生大鼠海马培养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微电极技术进行动物脑功能研究的急性和慢性实验中,常用环氧树酯绝缘漆作钨丝微电极的绝缘。此方法程序繁琐,电极绝缘性能较差,重复使用率低。我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绝缘的金属微电极探索,现扼要介绍在钨丝尖端紧包一薄层玻璃的微电极制备步骤。 1.准备直径为200~250μm、长10cm的挺直钨丝及长7cm、外径2mm、内径0.6mm的GG17厚壁玻璃毛细管。 2.把多根钨丝的一端排齐夹好,成排地浸入75%  相似文献   

18.
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黄发生早期到晚期,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内,线粒体多,结构典型,仅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嵴 和内膜逐渐消失,卵黄发生中期,线粒体基质空泡化,嵴和内膜消失,腔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卵质中胞器不发达,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在卵黄颗粒之间仅有少量线粒体存在,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对线粒体在卵黄形成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甾体激素的二阶模式作用机理提出以来,认为甾体激素通过细胞膜以后与胞浆受体相结合,再调节基因表达;但此机理不能显示靶细胞的电位变化。有人通过糖皮质激素诱导神经元膜电位超极化的研究,论证近年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甾体介导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这种新机理对研究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因为快速的膜效应是神经元功能的基础。实验以豚鼠的带内脏神经的腹腔神经节为标本,用Kreb’s溶液或考的松等溶液进行神经节表面灌流,细胞内微电极记录电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用10~(-(?))~10~(-(?))mol/L不同浓度的半琥珀酸考的松(F)液,对豚鼠神经节表面灌流,可引起神经细胞膜电位相应的不同幅度的超极化,超极化的潜伏期少于2min;(2)在含F的低Ca~(2 )/高Mg~(2 )溶液作用下,神经元膜电位超极  相似文献   

20.
简述调控线粒体形态变化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是细胞内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其在细胞内不断运动、融合、分裂并形成动态平衡的网状结构。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是由多种蛋白精确调控完成。Mfns/Fz01P控制线粒体外膜的融合,而Mgmlp/OPA1则参与线粒体内膜的融合;Dnm1p/Drp1、Fis1p/Fis1和Mdv1p介导线粒体分裂的调控。线粒体形态对于细胞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和机体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调控出现障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