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粉菌属是Roussel 1806年建立的,全世界记载有三百余种,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是经济作物及牧草的重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黑粉菌的邢子使用过各种名称,如厚垣孢子,冬孢子及黑粉孢子等.本文采用黑粉孢子以区别锈菌的冬孢子. 芳’(1979)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列出黑粉菌属五十种及一个变型.作者经过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承认其中二十九种为正确名称,八种及一变型为异名,顶黑粉菌(Ustilago acrearus Berk.)由于错拼而被废弃.埃地黑粉菌(Ustilago emodensis Berk.)被转移至利罗粉菌属(Liroa).另有十一种黑粉菌因缺少标本留待今后订正.自1979年以后,杨信东(1983)增加黑粉菌属二种我国新纪录,K.范基和郭林(1986)描述一新种,四种新纪录.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一新种:鸢尾蒜黑粉(Ustilago ixiolirii Guo L) ,孢子堆生在蒴果内,不开裂,黑色,粉末状.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稀椭圆形, 12.5-21×10-21μm,黑褐色,壁厚1-1.Sμm,纹饰脑状.是迄今生在石蒜科植物上唯一黑粉菌的种,其它几种黑粉菌均属条黑粉菌属.本文增加七种我国新纪录.共计四十九种,寄生于六科四十四属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这仅是黑粉菌属研究的初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黑粉菌标本后,作者相信会有更多新种和我国新纪录被发现.利罗黑粉菌属(Liroa)是从黑粉菌属(Ustaligo)分出的,此属为单种属. 相似文献
2.
中国团黑粉菌属和团散黑粉菌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我国团黑粉菌属10种,团散黑粉菌属22种。其中新组合8种,即:水蔗草团散黑粉[Sporisorium apludae (H. Sydow & Sydow) L. Guo]、营大孢团散黑粉[Sporisorium benguetensis (Zundel) L. Guo]、细柄草团散黑粉[Sporisorium capillipedii (Ling) L. Guo]、营小孢团散黑粉[Sporisorium exsertum (McAlp.) L. Guo]、芒粒团散黑粉[Sporisorium miscanthi (Yen) L. Guo]、黄茅粒团散黑粉[Sporisorium moniliferum (Ell. & Ev.) L. Guo]、光高粱团散黑粉[Sporisorium taianum (Syd.) L. Guo]和鸭嘴草团散黑粉[Sporisorium tanglinensis (Tracy&Earle) L. Guo]。 相似文献
4.
6.
本文报道了3个新组合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组合是:广州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antonense(Zundel)L.Guo]香茅粒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ymbopogonis-distantis(Ling)L.Guo]和海南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bainanae(Zundel)L.Guo]。中国新记录种为:中间黑粉菌(Ustilago tanakae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3个新组合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组合是:广州孢堆黑粉菌 [Sporisoriumcantonense (Ztmdel) L. Guo]香茅粒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ymbopogonis-distantis(1ing)L Gao]和海南孢堆黑粉菌[Spor#orium haianae(Ztmdel) L. Guo]。中国新记录种为:中间炭黑粉菌(Anthracoidea intercedens Nannfeldt],戴维斯黑粉菌(Ustilago davisii Iato)和田中黑粉菌(Ustitago tanakae S. Ito).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摘要: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五种新纪录。1)刺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polygoni-senticosi(P. Hennings) Miyabe & Takahashi)寄生于假长尾叶蓼(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和长尾叶蓼(Polygonum posumbu Hamilt.)。此种与水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hydropiperis(Schum.) de Bary)的区别是黑粉孢子表面纹饰瘤状,常连接为脊状或不完全网状。2)七筋菇条黑粉菌(Urocystis clintoniae (Komarov) Vánky)寄生于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Mey.)和扭柄花(Streptopus obtusatus Fassett)。3)宫部条黑粉菌(Urocystis miyabeana Togashi& Onuma)寄生于轮叶黄精(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 (L.) All.)。4)喜马拉雅黑粉菌(Ustilagohimalensis (Kakishima & Ono) Vánky & Oberwinkler)寄生于细穗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Maxim. var. pergracile (Hemsl.) G. Sam.)。5)伊朗黑粉菌(Ustilago iranica H. Sydow)寄生于远东友友草(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三种新纪录。特氏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trailii Cooke)寄生于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花序中,孢子球由2-5(-8)个孢子组成,黑粉孢子10.5-22×8.5-15 Imo翠雀条黑粉菌(Urocystis delphinii Golovin)寄生于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的茎和叶柄上,孢子球由1-10个孢子组成,黑粉孢子12.5-18×10-15 μm,不育细胞5.5-12 μm。籣草黑粉菌(Ustilago echinata Schroeter)寄生于籣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叶和叶鞘上,黑粉孢子12.5-19×10.5-16 μm,表面纹饰粗痰,部分联结为脊状或网状。 相似文献
13.
腐霉属是一类形态多样、生理独特、生态上能多方适应的真菌类群,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土壤、植物和水体中。它们寄主范围很广,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导致猝倒、苗腐、根腐和茎基腐病等,引起贮存和运输中以及市场上的种子、瓜果和蔬菜的腐烂。在我国,由于腐霉的侵染,造成多种植物的严重损失。如四川的杉木黄化病,山东玉米的
茎基腐以及江南黄瓜幼苗的猝倒病等。然而,有些种类能合成生物素、核黄素、硫胺素、叶酸、泛酸、抗坏血酸等。有些能转化甾族化合物,如:谷甾醇、麦角甾醇和胆固醇。有些则能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有些甚至能抑制或杀灭其他植物病原真菌。可见,研究腐霉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子囊菌亚门石耳科的属级分类问题地衣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使属级分类出现了单属系统,二属系统,三属系统以及四属系统与五属系统。现在新二属系统,即石耳属一疱脐衣属系统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衣学家和子囊菌学家所接受。但是,因为由Dodge (1968)描述的单种属拉诺属(Llanoa)的模式种与早已为人熟知的网脊石耳很相似,而近年来,这一单种属又被一些作者所接受、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该属模式种所依据的原始材料进行必要的复查。复查结果表明,拉诺属的模式种卖为网脊石耳的异名。因此,拉诺属也就成为石耳属的异名。此外,基于石耳科中三十五种地衣和五十二项特征的聚类分析结果也支持新的二属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已记载的盾盘菌属成员名称做了分类和命名方面的评述,报道该属六个中国新记录种,须孢盘菌广西变型描述为新变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6个种,其中有3个新种:藤山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lematoclethrae),仙茅假尾孢(P. curculiginis,),豆付柴假尾孢(P. premnicola), 8个新组合:金粟兰假尾孢(P. chloranthe), 榅桲假尾孢(P. cydoniae),福岗假尾孢(P. fukuokaensis),土连翘假尾孢(P. hymenodictyonis),南五味子假尾孢(P. kadsurae), 野岛假尾孢(P. nojimae).绣线菊假尾孢(P. spiraeicola),球形假尾孢(P. sphaeriiformis)和3个中国新纪录。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中国假尾孢属的30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透骨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hrymae),槐假尾孢(P. sophorae), 6个新组合:无花果假尾孢(P. fici),爵床假尾孢(P. justiciae),木犀生假尾孢(P. osmanthicola),海桐花假尾孢(P. pittospori),色柱假尾孢(P. polygonorum),花椒假尾孢(P. xanthoxyli)和5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种和新组合进行了描述并绘图,其他种作了简要描述或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我国单胞锈菌属3个新记录,即寄生在旋叶香青Anaphalis contorts Hook.f.上的美丽单胞锈菌Uromyces amoenus Syd.,寄生在亮叶茉莉Jasminum seguinii Levl.上的霍布森单胞锈菌Uromyces hobsoni Vine及寄生在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 L.上的细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ellus Tranz..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多胞锈属(Phragmidium)是Link在1816年建立的.全世界已承认的种约60个以上,但有些种之间差异不大.至今未有世界专著.所有的已知种都自主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上,特别是悬钩子属(Rubus),蔷薇属(Ros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上的种为最多.多数种为长型,但也有缺夏型和短生型的种.此属分布广泛,但以北半球为主. 本属的主要特征是:冬孢子多隔,壁具色素,双层,柄常吸水性.种的分类和鉴定主要靠冬孢子的性状.春孢子和夏孢子时期由于孢子形态简单近似,区别较困难. Arthur (1934)划分了Earlea和Euphragmidium两个组.前者冬孢子光滑,柄非吸水性;后者冬孢子有优,柄吸水性.有些种具有无隔丝的夏孢子型春孢子,Sydow (1921)把它们另立新属Phragmoteliume Thirumalachar和Mundkur (1949)也承认它的存在.Hiratsuka(1980)将它作为Phragmidium属的一个组 .Phragmidium kamtschatkae通常仅有一隔膜,柄发育不良,有些研究者将它作为Teloconia属的种.我同意Hiratsuka(1980)的观点将它归人Phragmidium属中. 毛云章(1951)在《中国锈菌索引》中记录了中国多胞锈属28种,包括同物异名.戴芳澜(1979)在《真菌总汇》中记录了25种.其中10个是错误鉴定,2个由戴芳澜首次描述的种已作为异名,4种由于缺乏标本没有研究而未被列人本文.有关中国多胞锈属的种,刘振钦(1983),庄剑云(1986)等曾有过报导.本文共报告29种,包括2新种,即Phragmidium rasae-omeiens.和Phr. rubi-eucalypti.每种都有描述,并列出异名,寄主,地理分布和标本号.有些种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已知肉杯菌属的六个分类单位作了描述,其中脑孢肉杯菌(Sarcoscypha cerebri formis)由于独特的孢子表面纹饰被定为新种,每一个种的子囊孢子的表面形态都作了扫描电镜研究,并提供了已知种的检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