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 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 为高海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 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甸植被,5000a,BP 以来,气候变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2.
3.
孢子和花粉都是生在植物体上的繁殖器官,由于它们外壁坚固(能耐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的破坏和腐蚀)、形体微小、数量众多,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通常一朵花中至少含有几千个花粉粒,所以即使在一、二十亿年前的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它也能大量地完好地保存为化石。通过对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孢子花粉的研究,不但能用以确定地层生成的年代,进而划分、对比地层,为找矿服务;而且也可以恢复当时植物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5.
25000年以来勃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为高 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佃植被,5000a,BP以来,气候迹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大量的C~(14)年代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资料,研究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指出: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含环县)一线以北地区,现代草原和荒漠草原下的半干旱气候环境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已基本形成,目前更偏干些,但兰州黄河以南阶地距今7600年左右仍属半湿润气候环境。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现代森林草原和草原下的半湿润气候环境是在近7400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距今7400年前这一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山地的古气候可能较现代更湿润些。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松嫩平原不同地点六个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及测年数据, 恢复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六种植被类型, 并且对晚更新世晚期在冰缘气候控制下的三种模式孢粉组合所代表向三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与有关的古气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和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在北半球极为辽阔的地带。它们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类型,是冰期气候的标帜。更新世晚期,披毛犀与猛犸象,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曾明显向南扩展,尤其是披毛犀在中国的西南部与东部,都曾突出地向南伸展到北纬33°左右。这是在第四纪气候多次波动的影响下,冰川一次又一次的扩张,海洋面逐渐降低。气候带南移,北极动物与北方动物向南迁移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晚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4)
本文研究IODP349航次U1433站岩芯上部0~300m更新世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目的是寻找深水海盆钙质沉积的证据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该站位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水深4 379m。沉积物主要由泥质、砂质及钙质软泥层组成,具明显的深海浊流沉积特征。结合古生物、古地磁和颜色反射率的年龄框架指标,确定本段岩芯年龄为0-2.23Ma,包含氧同位素MIS 1-85期。结果显示,有孔虫丰度变化很大,个体普遍较小、分选好,持续分布差,属典型的远端浊流沉积。不同沉积层之间相对应的有孔虫特征(如丰度和保存情况)不对称,可识别17个浊积层组,标志超冰期尺度的浊流活动大事件。浊积物的源区,主要为南海西北部河流以及南部的巽他陆架和婆罗洲-巴拉望岛以及周围岛礁,而南海东北部和西部陆源区也可能有所供给。远端物源的证据是更新世浊积物含渐新世-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种,这些老地层多见于南海北部和东南部陆坡。因此我们推测,U1433站的更新世浊流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地区,部分原产于北部陆坡,可能以与现代相似的涡流方式被搬运至西南次海盆。 相似文献
11.
12.
浙江白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中新生代盆地计有40多个,大部分为断陷盆地,盆地内白垩—第三系厚达数千米。近年来,我们配合浙江的石油勘探,重点对长河盆地、金衢盆地、宁波盆地等白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孢粉研究,共分析了78口钻井的2026块样品,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孢粉化石,为浙江白垩—第三纪地层、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徐金荣、杨再林、叶志华、吴妮分析样品,王秀雅、何福英清绘插图,在此表示感谢。一、孢粉组合序列浙江白垩—第三系孢粉自上而下可分为7个组合 1.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 相似文献
13.
14.
15.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营城组为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含煤地层,其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九台羊草沟煤田4个钻孔中营城组上、下段的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60属103种,现描述16属22种,包括1个新种。根据孢粉组合的分析,认为营城组下段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上段为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早白垩世该区发育以松科、罗汉松科为主,兼有麻黄科、掌鳞杉科及海金砂科、桫椤科、卷柏科、蚌壳蕨科、莎草蕨料、水龙骨科等多种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6.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故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受气候变迁的制约的.而后者则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演化、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总结了我国研究人员及国外合作者近五年来(2009—2013)在华南和西准噶尔的志留纪晚期—早石炭世(主要是泥盆纪)陆生植物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涉及维管植物多个类群的演化分异、分支系统、多样性、分散孢子、古地理和古环境等方面,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唐古拉山地区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基础上划分了3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是以松科植物为主组成的针叶林植被,从早期到中期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和落叶阔叶树种增多;气候从凉爽湿润的南温带→半湿润偏干的北亚热带→偏干的南温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
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古动物地理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Ting类、有孔虫、珊瑚、牙形刺、腕足类等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属性,根据牙形刺和Ting类化石,确定长期争论的丁家寨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期,小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动物群可出现在从早石炭世到二叠纪的多种沉积环境中,不一定指示冷水冈瓦纳型。根据沉积特征及对环境特别敏感的珊瑚和Ting类动物群的分布特点,结合全球构造事件,恢复保山地块的古地理演化模式。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